纸上谈兵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古代文学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342433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纸上谈兵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古代文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纸上谈兵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古代文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纸上谈兵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古代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纸上谈兵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古代文学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纸上谈兵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古代文学论文纸上谈兵这一历史故事源自于(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是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的故事.(成语词典解释为: 在纸面上议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此成语所指的历史人物赵括自古以来也颇受非议,后世之人将赵括作为空谈误国的典型而大加贬责,纸上谈兵这一成语也变成了对赵括盖棺定论的评价. 纸上谈兵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 260 年.秦国想攻占地理位置特别有利的上郡,但韩国却把它献给了赵国.秦派左庶长王齕进攻赵国,赵国派大将廉颇驻守长平,廉颇捉住了秦国长途跋涉、后补紧张这一弱点,筑壁垒坚守,采取按兵不动的持久战略.相持许久,久攻不下,秦昭王采取了秦相应侯的反间计,

2、使人行贿千金于赵,在赵王面前分布谣言: 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12334讲秦国害怕的只是马服子赵括,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对军事理论的把握非常熟悉透彻,连他父亲都难不倒他.即位不久的赵孝成王本来就不满廉颇的保守防御策略,对其筑垒壁不出兵很有意见,此时又听信谗言,于是赵王弃用廉颇而临阵易将,换用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带军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 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12447,结果赵括败于秦将白起,四十万人被坑杀死于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之后,赵国遭到重创,六国再也无法单独抗衡秦国. 仔细分析这个故事,我们能够从这个故事赋予 纸上谈兵 新的

3、意义,即在实践活动之前,在细致调查、丰富经历体验、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在战略上理论上对即将采取的部署进行慎重的沙盘推演,进而避免赵括纸上谈兵的失败结局.而新的 纸上谈兵 就是要求理论联络实际,同时还包含着合理规划调查的重要性,用人者怎样合理使用人才,理论转化为现实的途径等方面的启示.对于纸上谈兵故事本身已经有很多分析,笔者准备从三个方面议论纸上谈兵故事给我们的启发.首先, 纸上谈兵 是一种必要的理论规划; 其次, 纸上谈兵 的人才应用的详细领域是什么,赵孝成王有无用人所长; 最后, 纸上谈兵 最终运用到实践应当注意什么.由于这三方面是相互穿插表现的,所以根据下面三个方面详细阐释纸上谈兵故事给我们

4、的启示. 一、 纸上谈兵 是必要的理论规划 古人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讲明事先的计划和考虑,对于人的行动具有宏大的指导作用.一方面,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场,甚至等于成功的一半.另一方面,在执行计划的经过中,要能根据详细情况及时修改,这是更难做到的事,由于在执行计划的经过中可能会碰到无法克制的困难,执行的时候会很困难,假如不根据实际情况修改,那么,之前的努力就会空费,计划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多少年来,大家多是带有一种讥讽的态度评价纸上谈兵,以为纸上谈兵是一种 空谈误国 的表现,但是大家却很少注意到 纸上谈兵 本身在战争之中是特别必要的. 纸上谈兵 在军事意义上是属于一种沙盘推演的表现.通过

5、 纸上谈兵 ,指挥战役的将领能够预先分析战争可能出现的结果,设计出更多可能的作战方案,同时 纸上谈兵 能充分锻炼介入设计的指挥团队里的中低级军官,为其日后成长为合格的军事指挥人才提供很好的时机.所以 纸上谈兵 本身不但不存在错误,而且还是特别必要的.那么,赵括在长平之战的兵败身死带给我们的启示不是简单地纸上谈兵,而是怎样合理运用 纸上谈兵 . ( 一) 纸上谈兵 必须经过细致的调查 纸上谈兵 能否得出符合实际的答案:,华而不实首要的前提是必须经过具体的调查.同志也曾经讲过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可见我们在理论上议论一个详细的问题时,必须以大量可靠的材料作为自个得出结论的前提.这在军事上表现为

6、对于敌方间谍情报工作的重视,赵括在这方面的把握是失当的,他忽视了敌方的情况.赵括初次来到长平执掌赵军,理当第一时间充分收集敌我的详细情报,由此更好地指挥广大军士的下一步军事行动.赵括却在情况不明的状况之下主动发起了进攻,甚至秦军主将是谁都不知道. 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 12334,这华而不实既有秦国保密工作做得好,同时也暴露了赵括对于情报工作的忽视. 赵括不仅对于秦军情况不去认真了解,甚至对于战场地形地貌也不去做基本的勘察, 壁坚拒不得入 的情况也不清楚,对于对手可能截其后路的奇兵线路也没有基本的了解,贸然地陷入秦军设计好的包围圈.赵括只是将自个在邯郸时候道听途讲的关于长平之战的一些不可靠

7、的信息片段,和一些秦国间谍分布的不实信息,作为自个决策的根据,而没能去实地考察,这必然是要栽跟头的. ( 二) 纸上谈兵 必需要有丰富的经历体验作为支撑 固然 他山之石能够攻玉 ,但别人的终归是别人的,而且每个人碰到的详细情况不一样,解决方式方法也应该详细问题详细分析.直接经历体验虽然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环境条件限制或本身原因,我们的认识绝大部分都来自间接经历体验.上文提到 纸上谈兵 之类的推演能够有助于锻炼介入设计的指挥团队之中的中低级军官,为其日后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事指挥人才提供时机.一个缺乏经历体验却有一定综合素养的新人,要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领导,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经过.在这个漫长

8、的培养经过之中,领导充分把握了决策需要的各种所需的直接经历体验,但是赵括显然不具备这样的经历体验. 不具有这样的理论经历体验,断章取义式地使用理论的例子不只是赵括一人,(三国演义之中描写的马谡也是一个典型代表.在(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参军马谡由于夸夸其谈,不从实际情况出发,上演了一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悲剧.当时正值蜀汉后主建兴六年,诸葛亮为了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率领 10 万大军,袭击战略要地街亭,参军马谡自告奋勇地要求请战.马谡到达街亭之后,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把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曾劝诫: 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

9、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 马谡不听,还讲: 吾素读兵书,深通谋略,丞相诸事尚问于吾,汝何等之人安敢阻耶? 2610自以为熟读兵书的 置之死地而后生 的理论,但是却没有看到详细的情况,街亭这个地方侧面有一山,四面皆不相连,假如把大军驻扎在山上,万一敌军四面围山,切断汲水之道,那么大军就会自乱分寸,必败无疑.果然张合进军街亭之后,立即挥兵切断水源,阻断粮道,将马谡的大军困于山上,纵火烧山.蜀军大败,街亭失守,蜀国因而丢掉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枢纽,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毛宗岗在评论的时候讲: 马谡之所以败者 孰知坐论则是,起行则非; 读书虽多,致用则误,岂不重可叹哉! 故善用人者不以言,善用兵者不在书.

10、 2570两人完全没把打仗当成一种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的国家大事,同时错把兵法之中的 死地 和 危地 混淆了. 所有的兵法战术都有自个的适用范围,脱离当时详细的情况和条件,一切理论都会失去其本应发挥的作用.怎样选择适宜的理论,这离不开必要的经历体验积累. ( 三) 纸上谈兵 应当发挥集体智慧 决策应当是一种集体智慧的具体表现出,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而且即便领导者个人能力再强也无法做到全面突出.正所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还有 十只手指长短不一 ,因而运用 纸上谈兵 时一定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飞将军李广是汉代抗击匈奴的一代名将,李广非常的仁爱士卒,出征打仗

11、时,假如碰到缺食少水的情况, 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士卒不近食,广不尝食 12872,对士卒可谓关心备至,体贴入微. 他在四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与匈奴浴血奋战七十屡次,建立了很多奇功伟业,匈奴闻之丧胆,士卒非常拥护爱戴他,这样才能团结一心,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这与赵括的骄傲、看不起士卒构成了很大的差异不同. 赵括不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他母亲讲他成为赵军主帅之后,立即表现出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於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12447.大家并不是在内心服从赵括的权威,却在权利之下三缄其口,这样是无法发挥集体决策的智慧.正是这样的原因,当赵括决定孤注一掷的

12、时候,没有任何反对意见出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有着与当局者不同意见的声音出现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却能更多地纠正当局者的失误. 二、 纸上谈兵 的人才应当合理任用 每个人擅于的方面可能不一样, 能谈辩者谈辩,能讲书者讲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3228.即擅长言谈辩论的人就让他去从事言谈辩论方面的工作,能够讲解评说典籍的人让他去讲解评说典籍,能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就让他从事实际工作,然后正义的事业就能够成功.告诫我们应该把具有各种特长的人放到合适他的位置上去,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好. 赵括很懂军事理论,但到了实际战场上却不行,儒将和战将是不同的,赵孝成王没有分清制定计划的人与执行计划的人的区

13、别.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4849这是颇令人深思的.良才假如放到不适当的位子,会使贤者不贤,良者不良. 因而,纸上谈兵表现出的不仅仅是赵括个人的缺乏,同时也表现出赵孝成王式的选拔的领导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是赵孝成王没能充分发挥每位臣子详细的长处和多方面听取用人意见.这两点对于新时期组织选拔也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 一) 人才应当布置适宜的岗位 每个人擅于的方面可能不一样, 能行之未必能言,能言之未必能行. 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 擅长使用事物的长处,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空费功夫; 避开事物的缺陷

14、,世界上就不会有被废弃的材料.关键要看领导者怎么来充分的利用各种有才能的人,应该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赵括擅于纸上谈兵,这个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赵括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自幼熟悉兵法、侃侃而谈.(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载: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 12447赵括在与一代名将赵奢议论兵法的时候,都不能将其难倒,赵奢完全不是赵括的对手,讲明赵括还是有一定的军事作战理论.赵王在关键时刻换下廉颇,将举国之兵交与赵括统帅,也从侧面讲明赵括有一定的军事素养.我们能够假设一下,假设赵孝成王任命赵括为这次战役的参军,作为一个专职的参谋人员,可能会起到一种意想不到的

15、良好效果.赵括是一个理论知识丰富并且富有激情的年轻人,不仅能够使廉颇有着更多决策的选择空间,同时也能够使长平之战中的赵军变得愈加积极主动展开战略防御作战,而不会陷入一种激进的地步. 这个错误不仅年轻的赵孝成王犯过,其实我们印象中的用兵如神的诸葛亮也曾经犯过.马谡不仅由于纸上谈兵犯了大错而丢了脑袋,他也曾经为蜀汉立下过很大的功绩.(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要南征南蛮,马谡给诸葛亮献策要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诸葛亮采纳了他的建议,七次捉住了南中的领袖孟获,又七次将他释放.孟获千方百计的与诸葛亮斗智斗勇,都没取胜,最终心服口服,归顺诸葛亮,使这次南征全胜而归,马谡是立了功绩的.为何前后一次立功,一次犯下大

16、过? 马谡是一个合适做参谋的人才,用人者一定要让他成为主帅,这才是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唐太宗在这点上就做得很成功,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 尚书左仆射 房玄龄,一个是 尚书右仆射 杜如晦,是创始 贞观之治 的重要功臣.两人均非等闲之辈,房玄龄擅长谋划,而杜如晦则擅长判定、拍板拿主意,两人均深得李世民信任.(旧唐书 房玄龄杜如晦传记载,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详细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即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擅长出计策,一个擅长作决断,所以叫

17、做 房谋杜断 ,形容他们各具特长而又各有特色.在当时看来,房、杜二人同心辅政,是合作得非常协调的,所以人们称赞他们 笙磬同音,惟房与杜 61668.唐太宗的 房谋杜断 用人搭配体系是非常高明的,用人不仅表如今人才的多少,而且还在于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使得人才得到合理的使用.在一个人才诸多的群体中,不仅要有个体的优势,更需要有最佳的群体构造. 全才 是极少有的, 偏才 是绝大多数,但 偏才 组合得好,就能够构成更大的 全才 . ( 二) 领导人要擅长听取意见 要做到人尽其用,知人善任,领导者就要多考察人才,多方面听取意见.汉代王符在(潜夫论 明暗中讲: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18、. 正所谓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在准备任用赵括之初,周围很多人就颇有微词.赵奢以为赵括尽管能夸夸其谈兵书,但无实战经历体验.他讲: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赵括把带兵打仗当做儿戏一般.他曾对着括的母亲讲过: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知子莫若父,赵奢讲假如让赵括来带兵打仗,一定会失败的,赵王不听.大将蔺相如也表示反对赵括为将: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讲赵括只是会读兵书,但是墨守成规,不知道灵敏变通,赵王不听.赵括的母亲也以为赵括不能担当重任.宋代洪迈讲: 赵括之不宜为将,其父以为不可,母以为不可,大臣以为不可,秦王知之,相应侯知之,

19、将白起知之,独赵王以为可,故用之而败. 将相安危所系,可不鉴哉! 由此可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任用一个人的时候,要多方面打听这个人的为人处世和实际工作能力,综合各种因从来考虑他能否担当重任.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每个人的才能. 要进行深切进入的了解和调查,以防止那些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人占居要职、贻误大事.对人的任用要多听意见,综合考虑,最好要经过考察这一环节. 三、结束语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对后世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我们要以史为鉴,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赵括由于夸夸其谈导致长平战败而背负千古罪名的教训,我们要谨记. 综上所述, 纸上谈兵 本身是一种理论规划,是合理的、必要

20、的,但是在运用理论的时候假如能做到: 一方面经过仔细的调查,运用丰富的经历体验作为支撑,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等,就能够使得理论型人才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制定行动计划是非常重要的,但它仅仅仅是第一步,比方建筑师在建造房子的时候,要有蓝图和规划,但是画好了建筑图却不等于房子建成了.还要工人们去实际建造. 赵括懂得军事理论,那就让他制定计划,至于冲锋在前,那就要派具有实战经历体验的廉颇.这就像一位工程师在开发新产品上也许会卓有成就,但他不一定合适做推销员; 反之,一位成功的推销员在产品促销上可能会很有一套,但他对于怎样研发新产品却可能一筹莫展.这中间的关键是要看 纸上谈兵 类型的人才能否合理的使用,人

21、尽其用,领导者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之后,把人才布置到适宜的岗位上.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 纸上谈兵 最终运用到实践应当注意什么? 纸上谈兵 最终要联络实际、抓落实,在实际运用中要把理论与实际联络起来.俗话讲 上山才知山高低,下水才知水深浅 ,世界上很多的事情,往往要通过亲身的实践才能深入的了解.那怎么样才能做到把理论和实践联络起来,中间的这个桥梁就是抓落实.假如以上两点都做到了,我们的工作就会顺利进行,否则,就会陷入到空谈误国的误区. 纸上谈兵这一历史典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当作反面典型.我们不仅要了解故事的来源经过这些外表现象,更应该借鉴其经历体验教训.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要懂理论,更要抓落实,口号喊得响,实际行动也要跟上.我们在把握丰富理论的同时,还要多加实践,把想与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获得生活与事业上的胜利. 以下为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 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M. 北京: 中华书局,1982. 2明罗贯中. 三国演义M. 毛纶,毛宗岗,点评. 北京: 中华书局,2018. 3战国墨翟. 墨子 耕柱M. 吉林: 吉林大学出版社,2018. 4清沈德潜. 清诗别裁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晋葛洪. 抱朴子M. 北京: 中华书局,2020. 6五代刘昫. 旧唐书M. 北京: 中华书局,19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文化交流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