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66年我国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综述,少数民族文学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337250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49—1966年我国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综述,少数民族文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949—1966年我国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综述,少数民族文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49—1966年我国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综述,少数民族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49—1966年我国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综述,少数民族文学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9491966年我们国家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综述,少数民族文学论文关于少数民族神话传讲的搜集整理,在 19、20世纪之交已经开场。1896 年,英国传教士克拉克在黔东南黄平苗人潘秀山的协助下记录了苗族的民间故事(洪水滔天、(兄妹结婚、(开天辟地等,他以及当时的西方学人如此坦因、阿列克谢耶夫等均运用西方人类学理论与方式方法探寻求索中国文化,希望能够丰富世界文化。 一 20 世纪初,蒋观云、夏曾佑等有专文阐述神话。鲁迅以为: 夫神话之作,本于古民,睹天物之奇觚,则逞神思而施以人化,想出古异,淑诡可观,虽信之失当,而嘲之则大惑也。 1这些昭示了当代学术意义上的神话学之诞生。之后,国内学人开场大量介绍

2、和引入西方神话学理论,同时 古史辨 派就古史与神话进行了大讨论,帝系神话研究、神话的文学研究等纷纷兴起,掀起了神话、12 则传讲、15 个语言、11 个趣事( 故事) 、44 首歌谣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5。除此之外,李方桂(龙州土语用国际音标记录了一共 16 段壮族民间故事及民歌,逐字注汉字,又译为汉文和英文,创始了用壮族民间文学研究语言之先河。1935 年,李方桂在广西收集了天保( 今德保一带) 壮族民歌,并进行分析,发表了论文(天保土歌 附音系。总而言之,20 世纪 10 40 年代,学者开场对西南、东北的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讲、故事、方言等进行搜集与研究,只是当时学界尚未明确或冠以 少数

3、民族 的概念。但是这些研究,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神话的研究,为当时的学人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大大丰富了他们的研究材料,在对各民族神话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一体性和连续性。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思想内化到民族辨别工作中,大量的神话资料独立成册或者被重新搜集、编撰,成为各族文学、历史资料的来源。 除了在东北、西南地区搜集和研究少数民族神话外,从 30 年代末开场,民间文艺在解放区逐步与革命文艺相结合,开启了神话学研究的另外一个学派或者理论方向。1939 年初开场,延安文艺界开场了长达一年多关于文艺民族化、群众化的讨论,直接影响到国统区的革命文艺工作者。不管是延安还是国统区对于文艺

4、群众化的争鸣,中心都是怎样正确对待民间文艺、怎样将革命文艺与民间文艺相结合。 此后,民间文艺作为艺术作品的革命功能,遭到空前未有的重视。1942 年 5 月 23 日,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基本构成了中国在文学领域的话语体系6,在中国思想史和文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那个时期开场,民间文艺学研究开场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 新中国成立后,延安时期关于民间文艺学的研究思想进一步推广和深化,民间文学和民族文学被纳入构建 革命中国 7的进程,成为新的 想象的共同体 文学建构的重要部分。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部分,自然备受关注。 二 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讲话

5、中,钟敬文一改从前学术研究的思路,十分提出了关于民间文艺的思想性和社会历史价值的问题8。 1950 年 3 月 29 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初次从官方确定了民间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位置。(光明日报从 1950 年 3 月 1 日创办了(民间文艺专栏,到同年 9 月 20 日停止,共 27 期9。华而不实牵涉神话的文章以李岳南(论 白蛇传 神话及其对抗性10等影响较大。 1950 至 1951 年不定期出了(民间文艺集刊三册。其主要内容除了神话外,还牵涉民间歌谣、传讲、故事、谚语选录。研究撰文者都是文艺界主流话语的代言人,如郭沫若、周扬、老舍、钟敬文、游国恩、俞平伯等。华而不实,钟敬文的(口

6、头文学: 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民间歌谣中的反美帝意识,何其芳的(关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周扬的(继承民族文学艺术优良传统等对民间文学的内涵与价值进行重新定位,重点分析其有利于新的民族国家形象构建的思想内涵与民族文化价值。这些研究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文学的研究基础,当然也包含神话研究。 1949 至 1966 年间,国内发表有关少数民族神话论文与书籍 130 余篇( 部),内容大致能够分为四类: 一是少数民族文学史或民族史志的编撰。主要配合 1956 年启动的少数民族辨别工作,如(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苗族的文学、(藏语文学史简编等,在这些着作中牵涉各民族口头流传或者文献记载的神话如开天辟地

7、、造人等,成为少数民族文学史编撰与古代史撰写的重要资料来源。同时,有一部分学人对口头流传神话进行整理,撰写成文学作品,所以它也成为新的民族国家文学实验的重要场域11。二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华而不实关涉较多的是创世与英雄神话,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深入影响。如(关于 布伯 的整理、(评壮族民间叙事诗 布伯 及其整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等等,核心内容也是叙述世界的创造者们( 天神巨人和半人半神式的英雄) 开天辟地,创造人类及自然万物的英雄业绩,把这些开拓之神作为文化英雄和本民族的始祖加以歌颂。华而不实大量的神话故事经过了整理,突出了神话的思想性。三是民族学视野的研究,如(畲民图腾文化的研

8、究、(盘瓠传讲与瑶畲的图腾制度等,这一类研究主要集中于台湾地区,重点运用民族学的理念审视民族起源神话。四是神话本体的研究,这部分主要有论文 22篇( 含台湾地区) ,华而不实牵涉到西南少数民族洪水神话、人祖神话、战争神话、动物神话等母题与类型,以文学研究为旨归,即重视其作为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社会价值,适应新的民族国家建设语境与社会多民族文学共构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呈现当时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在这里以(民间文学杂志为例,呈现当时神话研究在详细学术语境中的位置以及研究旨归。 1955 年 4 月(民间文学创刊,创刊号刊载出(一幅僮锦12( 广西僮族民间故事) ,后又改编为剧本,获得了全国电影优秀剧本

9、奖,据该剧本拍摄的影片获 1965 年卡罗兹 发利第十二届国际电影节荣誉奖,影响颇大。在同一时期(民间文学发表了白族和纳西族神话、传讲、民间故事等作品。(民间文学从创刊开场每期都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详细的数量与比例参见表一。 其他诸如(阿凡提故事、(巴拉根仓故事、(苗族古歌、(梅葛、(娥并与桑洛等都是这一时期被搜集,并在(民间文学发表。当时发表文章的作者包括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瑶族、壮族、羌族、白族、纳西族、傣族、赫哲族等。能够讲,这一时期(民间文学发表了大量反映民族压迫与阶级压迫,歌颂中国的少数民族作品等。另外,也较为关注少数民族神话等民间叙事作品与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关系,发表了

10、(试论苗族的洪水神话13,阐述了神话与民族历史、民众生活及生存情境的关系等。另外,发表了(云南各 少 数 民 族 的 民 间 文学14一文 ,文章主要阐述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讲等,以为少数民族文艺由于其特殊性,十分是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文艺主要就是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讲、民间故事等,因而,搜集口头文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构建和发展民族文艺,在这里基础上逐步确立和丰富中国多民族文艺的宝库。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神话( 口头文学) 的研究,主要就是为了在文学上呈现 革命中国 这一 想象的共同体 ,通过文学的途径使得新的民族国家的理念影响各个民族的全体人民。 除此之外,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文学资料的搜集也推动了当

11、时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1950 年开场采集全国一切新的和旧的民间文学作品,发表了(口头文学: 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民间文学集刊1950 年第 1 期) 等,对民间文学的内涵与价值进行重新定位,重点分析神话、传讲、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作品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与优良传统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为了庆祝西藏的和平解放,(民间文学集刊( 1951 年第 3 期) 推出 藏族民间文艺特辑 ,发表了(继承民族文学艺术优良传统一文,这是在学术期刊中第一次较为集中地呈现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以及理论研究。1956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制定了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研究各民族社会历史情况的初步规划 ,同年

12、 8 月,相继组成了内蒙古、新疆、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 8 个少数民族调查小组,调查工作开场走上正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积极介入少数民族调查。 1956 年 8 月,由毛星带队,孙剑冰、青林、李星华、陶阳和刘超参加,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他们调查的宗旨是 探索总结调查采录口头文学的经历体验,方式方法是要到从来没有人去过调查采录的地方去,既不与人重复,又可调查采录些独特的作品和探索些新经历体验 15。1958 年掀起全国性的采风运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神话等民间叙事作品的搜集也迅速展开。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组织下,搜集和整理了彝族的(勒俄特依、(玛木特依、(妈妈的女儿等,苗族

13、的(美丽的仰阿莎,壮族的(刘三姐、(百鸟衣等。在当时的语境中,神话融入到广义的民间故事研究中,其研究的基本问题与民间文艺学一样,即民间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社会历史价值。当时民间文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为(中国民间故事选,日本学人以为这两集故事选 采集整理的方式方法和技术固然还有缺乏之处,但是中国各民族的民间故事如此大量而广泛地加以采录,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尽管这一工作进行得还有些杂乱,但是这标志着把各民族所创造的神话、传讲、民间故事这一个有机的民间口传文学世界,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整体,而不是零敲碎打地加以把握的一个开端。 从中可知,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重要成就,以及其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意

14、义和价值,在构建新的社会民族文学以及探寻和保存各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性。这一研究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语境及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政策严密相关。 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积极推进从 20 世纪40 年代就已确立的民族自治政策,在政治与文学等因素的共同建构中,迅速发展了民间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通过前面的阐述,可见 1949 1966 年少数民族的神话研究也是在这里语境中发展与成长起来。 在这里有必要简单回首与总结一下 20 世纪初开场提倡的 民族 概念。据考证, 民族 ( nation) 一词最早由梁启超引入,而 少数民族 一词则较早出现于孙中山的相关着述。而民族自治政策明确提出则是六届六中全会上,在(论

15、新阶段( 1938 年 10 月 12 至 14 日) 中第一次说到: 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个管理自个事物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 161949 年以后,中国在解放区推行的政治话语与文艺政策开场逐步推行到全国范围,政治话语的转变蕴含了民族与国家二元本位的理念17。 德国历 史 学 家 弗 里 德 里 希 梅 尼 克 ( FriedrichMeinecke) 以为民族的两种形式 文化共同体( 种族和语言统一体) 和国家共同体( 国家公民的整体概念) ,往往是不能进行严格清楚的区分的。共同的语言、文学和宗教虽然创造并共同维系了一

16、种文化民族,然而更多的情况是,国家共同体及其政治影响力即使不是根本动力,也是促使一种共同语言与共同文学产生的主要因素。文化民族同时可以以是国家民族。正如他所讲: 我们恰好进入一个新的伟大民族 它既是国家民族也是文化民族的主要发展时期。 18通过建构共同的传统记忆、语言和文化,民族与国家希望实现无缝结合,国家即民族,民族即国家。随着中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其首要任务就是使得全国范围内迅速认可新的当代民族国家,民间文学和民族文学有助于新的记忆、语言和文化的建构,这既是 1949 1966 年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语境,也是其得以迅速发展的契机。 (民间文学发刊词恰切地阐述了这一思想: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

17、的国家。汉族和各兄弟民族的人民,过去在艰辛的条件下,创造了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各种精神财富。他们创造了自个的艺术,自个的伦理观念,创造了自个的哲学和科学。人民口头创作,就是各族人民创造的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精神文化,在过去长时期中的遭遇是不幸的。它经常受着本族或异族的统治阶级的鄙视,甚且还遭到严厉的摧残。 又如历史上那些对本族或异族统治者进行斗争的人民领袖 明末的李自成、太平天国时期的李秀成,以及清朝湘西苗族暴动领袖吴八月等,他们在过去那些地主、富商阶级服务的文士笔下,是逆贼,是匪魁,是 罪不容诛 的凶犯。但是,在人民自个的文献里,在他们的传讲和歌谣中,这些人物却是具有无限神勇的

18、英雄,是为人民除害并受人民尊敬爱戴的战士19。 它深切进入地阐述了人民口头创作鲜明的阶级性和思想性,其对于教诲人民的思想、行动和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正是 1949 1966 年少数民族神话搜集与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核心理念,神话研究成为建构新的民族国家文学的途径之一。 旧有戏曲大部分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讲; 在民间传讲中,包含有一部分优秀的神话,它们以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形象表现了人民对压迫者的对抗斗争与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天河配、(孙悟空大闹天宫等,就是这一类优秀的传讲与神话,应当与提倡迷信的剧本区别开来,加以保存与珍视。对旧有戏曲中一切好

19、的剧目应作为民族传统剧目加以肯定,并继续发挥华而不实一切积极的因素。当然旧戏曲有很多地方颠倒或歪曲了历史的真实,侮辱了劳动人民,也就是侮辱了自个的民族,这些地方必须坚决地加以修改。 20神话被纳入到新的社会文学及其实践的进程中,成为阐述或呈现新的人民文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这一时期神话研究在当时承当了特殊的历史责任,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流传于西南、西北、东南的少数民族神话,其本身还是社会制度史、文化发展史的佐证。要想了解我们国家远古时代的制度、文化和人民生活,就不能不重视这些神话、传讲和谣谚等。如今流行在我们国家西南很多兄弟民族间的兄妹结婚神话,不但对于那些民族荒古时期的婚姻生活史投射了一道

20、光明,同时对于全人类原始社会史的说明,也提供了一种贵重的史料19。 总之,1949 1966 年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能够讲既是新中国社会多民族文学实验的重要场域,也是民族文化遗产保卫的重要对象,是当代民族国家与民族文化遗产共构的产物,对其学术史、思想史的梳理与阐释需要回复到这一历史语境之中。 以下为参考文献: 1 鲁迅 破恶声论M/ /鲁迅 鲁迅全集: 第八卷 北京: 人民文艺出版社,1981: 22 23 2 埃里克 霍布斯鲍姆 民族与民族主义M 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0 41 3 刘宗迪,等 多维视野中的中国当代神话研究J 民间文化论坛,2005( 2) 4 马学良 记闻一多先生湘西采风二三事M/ /马学良 马学良文集: 下卷 北京: 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 5 凌纯声,芮逸夫 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47 6 毛巧晖 当代民族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自觉( 1949 1966) J 江汉论坛,2020( 9) 7 蔡翔 革命/叙述 中国社会文学 文化想象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文化交流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