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诗论的建构历程和五言诗体的自觉,古代文学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335913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代诗论的建构历程和五言诗体的自觉,古代文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汉代诗论的建构历程和五言诗体的自觉,古代文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代诗论的建构历程和五言诗体的自觉,古代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代诗论的建构历程和五言诗体的自觉,古代文学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汉代诗论的建构历程和五言诗体的自觉,古代文学论文关于汉代诗论和五言诗体的自觉等相关问题,以往的研究成果可谓繁富。但是,二者之间能否有内在的关联?在汉代诗论背景下,通常所讲的作为现存 ,以为(诗经中的作品乃采集而来,为孔子所编定。司马迁则提出了 孔子删诗讲 ,(史记 孔子世家曰: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班固和司马迁的观点能否合理姑且不管,就其目的来讲显然是为了解读(诗经的;。 这就从源头上将 楚辞 纳入了诗论体系之内;的创作宗旨,概括来讲即 上以讽谏,下以自慰 ,且讽谏态度是 优游婉顺 ,虽 中心愁思 , 犹依道径以讽谏君也 ,这就是对诗论所主张的温顺敦厚的讽谏讲的详

2、细阐释;第四,王逸总结出了(离骚的比兴手法,即:(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讬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这里外表是阐述(离骚之 兴 ,其实仍不过是 诗 之 兴 的移植。戴伟华先生总结王逸的做法 只是在努力寻找楚辞中与(诗能挂上关系的因素,以便获得与(诗相应的地位。 经过王逸的阐述,楚辞变成了(诗经的一个分支, 楚辞 除了本质上与(诗经一样之外,本身并无值得注意的独特特征。汉代诗论对赋体的改造与楚辞一样,首先也是从源头上取消赋体的特征。班固(两都赋序引 或曰 :赋者,古诗之流。 (汉书 艺文志引

3、传曰 不歌而诵谓之赋 ,好似是从 歌 、 诵 的角度讨论诗、赋之别,根本目的实为论证赋源于诗,其阐述辞赋源流曰: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竟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讽喻之义。 赋家的身份是诗人,赋作的精神是 古诗之义 ,汉赋由于没有很好地实现 诗 之功能而遭到批评,可见在班固的观念中,赋与诗本质上无甚区别。(两都赋序指出汉赋实乃公卿所献用以讽喻颂美之作,是汉代的 雅颂 。为此,汉人对于赋的态度,无论肯定还是批判,都以诗论作为衡量标准。司马迁、

4、班固、扬雄固然对司马相如赋作褒贬不一,然其出发点却是一致的,(汉书 司马相如传赞曰: 司马迁称 ,相如虽多虚辞滥讲,然要其归,引之于节省。此亦(诗风谏何异? 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一,犹聘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 司马迁和班固看到了司马相如赋以 节省 为旨归,因此称赞同于 (诗之风谏 。扬雄则从客观效果方面看到 劝百而风一 的现象,因此批评其 文丽用寡 。其实扬雄极度重视赋的讽谏功能的,(法言 吾子所载 或曰:赋能够讽乎?曰:讽乎!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也 即是明证。汉赋由是也被纳入诗论的阐释体系内。 汉人对于赋体的文体特征其实是有所认识的,如前所引,司马迁所指出的 虚辞滥讲

5、 、班固所讲的 侈丽闳衍之词 、扬雄所云之 丽 等,都非常符合以铺陈为主要手段、讲求文采的艺术特征,对此,扬雄曾有做过总结,即(法言 吾子所讲的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 诗人 之赋当指屈原的作品, 辞人之赋 则为屈原以后的辞赋。扬雄以能否符合孔门之义把赋分为 诗人之赋 和 辞人之赋 ,从 诗人之赋 这一概念来看,扬雄是把 诗人之赋 当作 诗 的支脉来看待的,以为 诗人之赋 是赋的正统。而 辞人之赋 由于过度形容,淹没讽喻之义,且 非法度所存、贤人君子诗赋之正 ,因此被排除在孔门之外。外表上看,扬雄以枚乘、司马相如为汉赋创作的极致,似乎成认并总结出了以 辞人之赋 为主流的汉赋 丽以淫

6、 的文体特征,其实不难发现,扬雄仅成认 诗人之赋 的价值,而对 辞人之赋 采取全盘否认的态度,即以为汉赋乃 壮夫不为 的 童子雕虫篆刻 ,并没有存在的必要。结合扬雄本身的创作道路可知,扬雄起初是想把 辞人之赋 纳入 诗人之赋 的范围,失败之后转而鼓励抨击 辞人之赋 。扬雄一方面成认汉代创作繁盛的主流文体为 赋 ,另一方面又以为 诗人之赋 乃 赋 之正统,将汉之 赋 表示出为 辞人之赋 并排出 诗人之赋 之外,这与其讲是扬雄赋体观念的矛盾具体表现出,倒不如讲 辞人之赋 并不是扬雄观念中的 赋 ,扬雄理想中的 赋 应是 诗 之一体。汉之 赋 无疑是赋,这点扬雄无法否认,不得已而采用 辞人之赋 这一

7、概念。 诗人之赋 和 辞人之赋 不过是扬雄概念上的所采取的一种表述花样罢了,就本质来看,所谓 丽以淫 并不是对汉赋文体特征的总结,恰恰相反,它正是扬雄否认汉赋的原因和根据,由于扬雄以为 赋 即 诗 。总之, 丽以淫 讲法的提出并不表示清楚扬雄以此区分诗、赋,反而证明了扬雄欲通过对 丽以淫 特征的否认而实现将赋纳入诗之体系的意图。可见,扬雄的辞赋理论本质上还是诗论,为了到达诗论向辞赋领域的浸透,扬雄有意识地消弭了赋体本身的特征。综上所述,汉人正是通过模糊辞赋文体特征的方式实现了诗论体系的建构和浸透,正如裴斐先生所讲: 汉人对辞赋的评论也是(诗论。 汉代诗论建构的第三个途径是将 歌诗 经典化。两汉

8、时期, 诗 专指(诗,除此之外,就当时实际存在情形而言,作为文体的 诗 又有二义,一指文人模拟(诗经之作,如韦孟(讽谏诗和(在邹诗、韦玄成(自劾诗等;二指那些抒情言志之诗,如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等等。前者能够称为 诗 ,后者则只能名之曰 歌 。前者天经地义地在诗论体系之内,后者则游离于诗论体系之外。将文人拟(诗之作称为 诗 实已有将其经典化的趋向,而对于本属诗论体系之外的 歌 ,汉代诗论同样也采取了经典化的做法,标志是 歌诗 概念的提出以及 歌诗 的经典化,这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将各种形式的 歌 统称为 歌诗 ,其次是 歌诗 的经典化。 (汉书 艺文志本于刘歆(七略,立有 诗赋略 , 诗

9、 、 赋 二字显指文体而言,通过华而不实的著录能够发现, 赋 指辞赋, 诗 即指 歌诗二十八家 。二十八家之中,从身份来讲,有帝王之作、臣工之作、采自民间之别;从形式来讲,有四言、五言、杂言等;从内容来讲,有叙事、有抒情、有言志。总之,这是不同种类的 歌 的集合,以 歌诗 概之,已有模糊界线、统而述之的意图在内。 歌诗 大概就是乐府,由于班固在 诗赋略 总论中阐述赋体源流之后并没有接着阐述 诗 ,而是阐述 乐府 。王小盾先生对此有过精妙的分析,其曰: 歌诗 是在古代雅乐传统影响下构成的汉代特色文学,既包括为建立祭祀、燕飨礼仪而创作的新歌诗,也包括按古代采诗习惯编辑的传统歌诗。 可见 歌诗 与乐

10、府或同为一物。 歌诗 既与(诗相区别,可是在班固的阐述中,二者却表现出了高度类似性,(汉书 艺文志 六艺略 之 诗 类总论曰 :(书曰 :诗言志,歌讠永言。 故哀乐之心感,而歌讠永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讠永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 艺文志 诗赋略 总论曰: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能够观风俗,知薄厚云。 这里传达出四点信息:一是歌诗与(诗的创作机理一样,同是 感于哀乐 的产物;二是二者都是配合音乐的,是 歌 诗 一体的综合形态;三是歌诗的来源与先秦时期(诗的编集一样,均为采集而来,因而均可承当为统

11、治者了解风俗民情之功能;四是歌诗与(诗在来源与功能方面的高度类似性,表示清楚汉人或许欲将乐府打造成与周代 诗经 相类似的汉家经典。而通过对这二十八家 歌诗 的编排序列加以研究,也能发现其仿照(诗经 风、雅、颂 的痕迹,关于这点章学诚早已指出,(校雠通义 汉志诗赋第十五曰: 诗歌一门,杂乱无叙,如(吴楚汝南歌诗(燕代讴(齐郑歌诗之类,风之属也。(出行巡狩及游歌诗,与(汉兴以来兵所诛灭歌诗,雅之属也。(宗庙歌诗(诸神歌诗(送(迎)灵颂歌诗,颂之属也。 如此看来,(汉书 艺文志似本以 风、雅、颂 作为编排框架,后来失次遂致混乱,这个猜想姑且存疑,由于缺乏证据不能论定。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在论(吴楚

12、汝南歌诗至(河东蒲反歌诗八家曰: 此八家歌诗,依地域成编,颇似古之采风。 至此, 歌诗 已经完全经典化了, 歌诗 即相当于汉代的(诗经,汉代诗论的体系因而而愈加完善,结果却是以一个抽象的历史概念 诗 (诗经)来统称各体诗歌,势必造成诗体特征的淹没。 综上所述,汉代诗论的建构经过其实是将辞赋以及各体诗歌纳入 诗 的框架之内,同时又向其它文体强势浸透,它的着重点在于对文本内容和精神本质的阐释而不是区分文体,从诗论的角度来看,楚辞、汉赋、诗歌没有明显的界线,四言、五言只是不同的文本样式,本身并没有独立的文体意义,尚不能构成诗体中的四言和五言。一言以蔽之,汉代诗论只是一种阐释学的理论,不包容文学文体理

13、论的意义,这是文体意识尚未自觉时期共有的特征。因而,这个时期的文学观念中,不大可能出现文学史意义上的五言诗。 二、群体意识与群体创作 汉代诗论的精神本质是 诗教 ,详细表现为对群体意识的强调,它着重阐释并开掘文本中的群体意识,通过阐释强迫人们对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或汉人所赋予华而不实的这种群体意识的自觉认同。这种群体意识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原则,具体表现出于诗论中就是内容上的 发乎情,止乎礼义 ,功能上的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以及风格方面的 温顺敦厚 。固然作者可能是某个个人,但这种创作方式的特定能够总结为三点:创作主体对群体意识的自觉认同,创作经过表现为代圣人立言,客观效果方

14、面等待阅读对象的接受认同。 可见,群体创作并不关乎创作主体独特的内心情感。与群体创作相对的是个体创作,它完全是个体行为,抒发的是个体独有的情志。汉代诗论背景下的创作是群体行为,虽有一些个体创作的现象,但经过诗论阐释之后亦变为群体创作的一部分,钱志熙先生对此有过阐述: 在群体时代,诗歌表现的内容与诗歌的经过,最终转化为群体的创作活动,变为群体共同的拥有。 汉儒的诗学就是这一群体诗学的最高的理论总结。 钱先生发论精妙,已无庸赘述。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如前所述,汉代诗论既已模糊文体界线,群体创作又淹没个体色彩,因而这个阶段是不可能出现自觉的文体意识的,由于从理论上讲,诗论是限制新文体的诞生的。如此

15、一来,便需解释何以在诗论背景下却出现了一些 五言诗 作这一现象。道理很简单,由于诗论体系下的五言文本从属于抽象的 诗 的概念,而文学史上的五言诗则是一种独立的诗体,二者并非一事。进一步讲,就现存而言,一些乐府作品确实能够称为五言诗,这是在五言诗体产生之后追溯历史所得出的结论。但假如考虑到汉代诗论这一背景,不难发现这些 五言诗 只是一个个历史文本,是群体意识和群体创作的产物,实际上不具有文体的意义。作为群体意识的载体,采用五言还是其它样式仅仅只是表述手段的不同。 三、五言诗体的自觉 通过前面的阐述能够知道,文学史上五言诗体的产生,需要知足两个条件:一,五言文本脱离诗论体系而存在,或者没被汉代诗论

16、所阐释;二,五言文本的产生出于个体行为,是个体抒情言志的产物,而不再作为群体意识的载体。根据这一线索,对五言文本的历史做一巡视,以期探寻五言诗体产生的详细情形。 钟嵘(诗品序阐述五言发展曰: 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也。 古诗 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从李都尉讫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罢了。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唯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李陵、班婕妤的作品见疑于后代,真伪不知,假设为真的话,定也经过了汉代诗论的重新阐释,被纳入 歌诗 之中,班固(咏史据(文选李善注乃 班固歌诗 ,这类 歌诗 是承载群体意识的

17、五言文本,不是自觉的五言诗创作。汉代五言古诗,现存完好而又无所争议的乃(古诗十九首,虽失去主名,但其出于文人之手无疑,只是对其能否从乐府中流出这一点则尚存争议,马茂元先生曰: 古诗和乐府除了在音愿意义上有所区别外,实际是二而一的东西。 以为部分古诗或从乐府流出,但系推论之言,并未给出确凿证据。朱自清先生则以为 古诗 是 文人仿乐府作的诗 ,则古诗并非从乐府流出而是文人自作。我们以为,在未有充分证据证明(古诗十九首从乐府流出的前提下,还是应当成认(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部分作品并非乐府之作,(文选 诗 类既列 乐府 ,又立 杂诗 选录(古诗十九首及李陵、苏武诗,或可作为古诗非乐府的一个旁证。至于哪些属

18、乐府,哪些不属乐府,由于史料缺乏现已不能确指。之所以辨析(古诗十九首与乐府的关系,由于这关系到五言诗产生的时代问题,假如(古诗十九首原属乐府的话,则其本质上是经典化了的 歌诗 ,不能作为诗体流变的根据。只要当(古诗十九首脱离乐府 歌诗 以后,才不为汉代诗论所覆盖,也才有可能被视为五言诗。因而,探寻五言诗产生的最初情形,能够追溯到那些不属于乐府的(古诗十九首为止。 (古诗十九首等五言古诗中那些非乐府的部分,脱离了汉代诗论体系,也未曾被汉代诗论所阐释,知足了五言诗的第一个条件。它出于文人之手,大多以抒情为主, 婉转附物,怊怅切情 ,且所抒之情乃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如沈德潜曰: 十九首大率逐臣、弃妻

19、、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中间或寓言、或显言,反覆低徊,抑扬不尽,使读者悲感无端,油然善入 ,这就超越了群体意识的载体而成为个体抒情言志的产物,知足了五言诗的第二个条件。 所以讲,就现存而言,文学史上最早的自觉创作的五言诗当属(古诗十九首中那些不属乐府的部分。根据一般的观点,(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中后期,因而能够大致断言五言诗体觉悟时代约为东汉中后期。与(古诗十九首的产生时代大约同时,另有不少有主名的文人五言之作出现,如张衡的(同声歌、秦嘉(赠妇诗、郦炎(见志诗、蔡邕(翠鸟诗,这些作品与(诗及 歌诗 无涉,游离汉代诗论体系之外,同时又都立足于各自的境遇抒怀言志,淡化群体意识,属个体创作,也都是早

20、期的五言诗。总之,从汉代诗论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文体的五言诗产生于东汉中后期。 四、小结 关于五言诗的产生和起源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热门,一般集中于从诗体演变、语言句式、表现手法等方面作为切入点,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为诗体研究和文学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不少研究把五言文本径直视为具有自觉意识的五言诗体以作为立论的基础,忽略了汉代诗论这一重要的背景,没有注意到汉代诗论背景下出现的五言文本其实并不具有文体意义,容易影响结论的客观性。本文从汉代诗论的建构经过入手,探寻五言诗体自觉的理论根据,试图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本文的内容能够总结如下: 第一,汉代诗论仅指(诗论,是为

21、阐释和阅读(诗经服务的,同时又向其它文体领域强势浸透,建立起了完好的理论体系。其建构经过是以消除文体界线为手段的,经过汉代诗论的重新阐释,辞、赋、乐府各自的文体特征基本被淡化以致趋同。 第二,汉代诗论体系下,强调群体意识,各体文学均成为群体意识的载体而变为群体创作。文体特征的缺失以及个体情志的隐没,使得文学创作成为单纯的文本,失去了文学流变的根据。五言与四言乃至辞、赋等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只是不同的阐释方式和表示出手段。(两都赋序曰: 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 诗、赋、乐府共同的职责是 兴废继绝,润色鸿业 ,至于它们各自有什么文体特征就不是汉代诗论所关注的内容了。 第三,东汉中后期出现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一些作品以及文人五言作品,摆脱 歌诗 传统,脱离汉代诗论的体系,淡化群体意识,演化成为文人自抒情志的个体创作,标志着五言诗体的觉悟。五言诗之所以产生于东汉中后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如经学式微导致诗论体系控制力减弱、社会和政治的黑暗造成群体意识的崩塌、社会思潮促使创作主体的人的觉悟等等,文人内心充盈着亟待抒发的情志,采用比四言更合适抒情达意的五言作为创作手段等等,五言诗体遂因而而觉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文化交流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