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书面文本与口传文本比较,古代文学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322125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诗玛》书面文本与口传文本比较,古代文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阿诗玛》书面文本与口传文本比较,古代文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阿诗玛》书面文本与口传文本比较,古代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诗玛》书面文本与口传文本比较,古代文学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阿诗玛)书面文本与口传文本比较,古代文学论文摘 要: (阿诗玛是一部多形态流传的作品,口传作品中显现的民俗是现实活态民俗的反映。通过古彝文(阿诗玛书面文本与口传文本的比拟,能够看出关键情节的复现率,并通过关键情节的彝族撒尼人风俗文化原型活力度分析,可知口传文本与书面文本中的情节复现率与民俗事象在生活中的活力关系。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关键词语: (阿诗玛; 书面文本; 口传文本; 民俗; 复现率; Abstract: Ashima is a multiform and popular narrative poem,and the folk customs s

2、hown in the oral works are the reflection of the living folk customs in reality.By comparing the written text and oral text of Ashima in ancient Yi language,we can see the recurrence rate of key plots.Through the dynamic analysis of Sani custom culture archetype of the key plot,we can know the relat

3、ionship between the plot recurrence rate in oral narrative text and written text and the vitality of folk affairs in life.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ormulation of inheritance strategi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word: Ashima; Written Text; Oral Text; Folk Custom; Recurrence Rate

4、; (阿诗玛是享誉中外的彝族撒尼人(下面简称 撒尼人 )民间叙事长诗,被列入幅有限,下面表1中将括号内的序号代指以上文本。 表1 (阿诗玛书面文本与口传文本情节比拟表 通过表1能够得出下面结论:一是 祝米客与起名 盘诘海热 两个情节,书面文本全部有,但口传文本中只要12号提及 祝米客与起名 ,1/2提及 盘诘海热 情节。二是 被迫出嫁(或抢婚) 情节在两种文本中都有。三是 阿支与阿黑对歌 情节在书面文本中占4/7,在口传文本中只要8号提及,占1/6。四是 射箭与射虎 情节在书面文本中有6/7的占比,但口传文本中只占1/3。 二 撒尼人传统风俗现在状况 从表1的数据看,5号、6号、7号书面文本的

5、情节完好度较高,其他四部书面文本虽有个别情节缺漏,但与口传文本相比拟,缺失的情节不多,口传本文中情节缺漏的现象更为普遍。究其原因,与民俗活动能否处于活态有关。讲故事也就是口述主要凭借口述者的记忆力,与生产、生活联络最严密的故事情节则越容易记忆。生活在田间地头的撒尼人,大多通过亲友口耳相传来习得(阿诗玛的讲唱和故事传讲,生产、生活与(阿诗玛中情节关联的严密度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阿诗玛构成于撒尼人的文化土壤,包含了撒尼人丰富的民俗,汲取了众多撒尼人仪式词的营养,是集体智慧的成果,并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有名有姓的人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撒尼人传统风俗活动在生活中的活力度。若是口传文本中没有

6、的情节,但在书面文本中呈高复现率(即重复出现的比率),能够推断为该情节所反映的民俗事象在当下撒尼人生活中活力度不高。同样,若是书面文本中复现率高的情节,同样在口传文本中复现率高,讲明该情节所反映的民俗事象在生活中活力度较高。 表1的五个故事情节都逐一对应了撒尼人生产、生活中的民俗活动,以 故事情节 民俗活动 的构造关系表示为下面对应关系:祝米客与起名 取名仪式 祝米客 风俗,盘诘海热 难题盘诘论辩风俗,被迫出嫁(或抢婚) 婚礼风俗,阿支与阿黑对歌 对歌风俗,射箭和射虎 生育百分之八十是用 库吼调 来唱的,较为悲凉。因此金国富就改编了一段具体表现出欢乐诙谐幽默的 阿诗玛祝米客 。这段 阿诗玛祝米

7、客 是婴儿的父母与客人对唱。婴儿父母唱: 菜少,菜又不好,怠慢了客人。 客人一起应唱: 菜有这么多,又好,不能这么讲。 小圭山村待祝米客宴上所唱的(阿诗玛,能够讲是(阿诗玛传承中的重构因子。 再看 根据属相来取名 的风俗,如今不仅在待祝米客宴上很难寻取名仪式的踪迹,因此撒尼人取名风俗也悄然发生了改变。毕正文讲,以前撒尼人是根据属相来取名的。比方有一家大女儿是属羊的, 羊 撒尼话为 qi? ,古彝语为 ci?ni? ,所以大女儿的名字可能会取 ci?ni?yang? (yang?撒尼语意为 大 )。他们如今当老爷老奶了,给孩子取名,也会根据生肖取名,但大多都取学名(汉族名字)。糯黑村的 80后

8、村民毕兴学讲,他们自个的孩子都基本上取汉名了,没听讲过用属相来取撒尼人名字的风俗。 待祝米客宴最重要的环节 取名 及其风俗都发生了改变,其活力已日渐消退。其他民族也会摆满月酒,但 待祝米客宴 是撒尼人的满月酒,凸显着撒尼人的文化因子。然而,在当代多种文化的冲击下,古老的因子发生了改变。撒尼语中 待祝米客 叫 阿呐满早 ,直译为吃取名饭。如今只要名称保存了下来,但唱歌和为婴儿取彝名的风俗却褪去了。固然在个别村寨,还有一些彝族文化喜好者在尽力地维护着古风,但从撒尼人这个大群体看,待祝米客宴唱祝福歌和取彝名的风俗基本失传,其活力也较乏力。 若把民俗事象的活力程度分为非常有活力、一般有活力、基本没有活

9、力三个等级。撒尼人 祝米客和取名 可定格为 一般有活力 ,应是恰当不过。 祝米客和取名 在书面文本中都存在,但在口传文本中没有,可见该民俗事象在撒尼人当代生活中的活力度为一般。 (二)难题盘诘论辩 (阿诗玛难题盘诘论辩的情景,不仅反映在海热讲媒时格路日明家与其舌辩,还发生在阿诗玛被抢婚的路上与阿黑追赶到热布巴拉家时与热布巴拉家赛唱情节中。这里列举2号毕福昌彝文珍藏本为例: 哥哥阿黑讲: 我看见对面,像一排整洁的酒坛一样的,那是什么山? 给底海热,一句讲出来: 舅舅不要怕,那是底布巴拉家,2存放祖先(灵牌)的石崖。 哥哥阿黑,一句讲出来: 以前三十年,是存放祖先的岩洞,以后三十年,是装偷贼的黑石

10、崖。 254-55 海热媒人本想夸耀热布巴拉家是权大势大之家,多受祖先庇佑,却被阿黑巧妙地揭露了热布巴拉家惯于盗窃的卑劣事实。 撒尼人盘诘论辩是知识与智慧的较量。云南民族大学昂自明教授以为,难题论辩与盘诘问答的风俗脱胎于撒尼人的一种文化原型,常见于仪式词。他以(丧葬经 舅家经中的 丧家舅家盘诘 为例,结合丧葬仪式上的舅家毕摩和丧家毕摩之间的巧诘妙辩的场域,讲明(阿诗玛中的难题诘辩情节,是脱胎于撒尼人古老的盘诘问答文化原型。1208-215 根据口传文本中有1/2的盘诘论辩情节复现率,能够推断此民俗在撒尼人当代生活中的活力度为一般有活力至非常有活力之间。笔者于2021年2月至小圭山村考察撒尼人风

11、俗的传承状况,问卷中设有 在丧礼上,毕摩会问答是怎么办丧事的?(撒尼话为:阿额阿简贤) 一题项,答案:有 A.会讲;B.不会讲;C.听讲过,但是没有见过 。50份问卷统计结果为:答A者30份,答B者5份,答C者15份。选择 会讲 的,也就是知道丧家舅家盘诘风俗的人占60%,并且13份25岁下面的被调查人都选择了 会讲 。由此可见,此风俗在撒尼人当代生活中的活力度还是不低。但在访谈中村民们讲,如今很多毕摩在葬礼上念诵的经词都是放磁带代替,全套做完葬礼仪式的毕摩不多了。其原因:主持丧礼给毕摩的酬劳不高,三五天的丧礼又很费精神,好多毕摩就放磁带。根据丧礼庄严性被削减的现在状况,结合问卷的结果,难题盘

12、诘论辩的民俗事象的活力度可定为 一般有活力 。 (三)婚礼风俗 撒尼人传统婚礼一般在女方家举行。新郎一行人(成双数)带着婚宴所需的菜、米、肉、酒等到新娘家,新娘家见新郎一行人快到时,把门抵上,不让新郎轻易进家,对歌、斗嘴尽兴后才放新郎一行进家。此时,新娘的小伙伴把准备好的锅烟子涂在新郎及伙伴脸上。撒尼人婚礼上都会杀猪,条件好的家庭还会宰牛、宰羊接待喜客。新郎家还要给新娘家准备彩礼。海热讲媒一节,书面译文本中是这样讲的:嫁女儿,爹爹嫁得一瓶酒,妈妈嫁得一箩饭,哥哥嫁得一头牛。爹爹、妈妈、哥哥得到的彩礼分别是一瓶酒、一箩饭、一头牛。撒尼人以舅舅为大,所以哥哥得到的彩礼最多最重。 固然(阿诗玛中由于

13、婚宴基本上是在格路日明家不情愿的情况下强行办的,因此叙述较少,但从文本中还能看到有关描绘叙述: 我女儿出嫁那天,杀了九十九头猪,宰了一百二十头猪;揉了九十九盆面;蒸了九十九坛酒,蒸了一百二十坛酒;请了一百二十个客人。243-44 这一段描写了阿诗玛被迫出嫁那天,杀猪、揉面、蒸酒待客的场面。 阿诗玛被迫出嫁 是书面文本和口传文本中都有的情节,讲明婚嫁礼仪在撒尼人的人生中是极其重要的。这与笔者 书面文本中复现率高的情节,同样在口传文本中复现率高,讲明该情节所反映的民俗事象在生活中活力度较高 的观点不谋而合。 毕正文和普文昌曾对笔者讲,过去撒尼人男方要给女方家父母、兄弟不同彩礼的风俗,如今生活好多了

14、,彩礼都改为给现金。婚礼酒席过去只在女方家办,如今经济条件好了,有条件的家庭会在女方家办了再在男方家办。固然彩礼的内容随时代发展有所变化,但彩礼的形式没变,在女方家办酒宴的风俗也没改变。笔者作为撒尼人,曾参加过寨黑村、青山口村、舍色村等多场婚礼,婚礼保存阻拦迎亲队伍、抹烟灰的风俗。由以上能够看出,婚礼风俗的活力度为 非常有活力 。 (四)对歌风俗 对歌是撒尼人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有下面两种类型:一类是以风物、历史、生活知识为主要内容进行角逐。(阿诗玛中的对歌基本上是这个类型的,还兼有论辩的性质。另一类是对 该咪歌 ,即情歌。 该咪歌 是男女青年互诉衷肠的桥梁,也是男女青年找对象的重要工具。 比

15、照 对歌比赛 情节在书面文本和口传文本中的复现率,能够用 平分秋色 来形容。但如今撒尼人生活中的对歌风俗同过去相比,仅有一般的活力度。 当访谈到石林县近年来对歌活动的情况时,毕正文告诉笔者,一到两年间会组织一次对歌比赛,村一级单位或个人组织的对歌活动一年大概有三四次。同过去相比,唱歌的人和对歌活动的次数都相应减少了。在毕正文年轻时,也是就20世纪八九十年代,每逢农历十五都会有男女青年找对象的对歌活动。由于十五的月亮圆而亮,借着月色看得清人。各村负责带队的男女青年提早约定好地点,届时便前往采花山(约定好谈情讲爱的地方都称之为采花山)或者是三台山对歌。一年中固定的男女青年对歌找对象的日期有三个:农

16、历三月三、 若赛棵羊玛 3、农历八月十五。撒尼人至今还保存 三月三,上圭山 的风俗,所以如今介入三月三对歌活动的人也会多一些,其他两个很少有人去对歌找对象了。撒尼人男女青年到圭山上跳大三弦、对歌、谈情讲爱,汉族大多也会去朝拜圭山寺,并介入撒尼人的活动。但如今很看不到小姑娘、小伙子对歌了,找对象主要通过手机、网络。 从以上被采访者口述材料来看,如今对歌活动都不及以前活泼踊跃。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休闲娱乐方式的增加,交友渠道的变宽,致使对歌活动形式和内容大都被新的方式所代替,也就是同生活的关联度不及以前,但还是有对歌活动的存在,故能够将其活力度可定格为 一般有活力。 对歌活动 情节在口传文本的复现率

17、一般,甚至略偏低,对歌风俗在撒尼人现实生活中的活力也是一般。 (五) 尼杜米赛当 仪式风俗 前辈学者公刘先生在收集(阿诗玛的经过中,发现 射箭 这一情节的来源与 恩度米色达 (现大都译为 尼杜米赛当 )有关,云南民族大学昂自明教授同样以为 射箭 情节是 尼杜米赛当 的文化原型。 米赛当 ,意为祭地气。 米赛 ,意为地气; 当 ,即祭。撒尼人以为,万物立于地上,而地之精为气,万物得地气而生而发,离开地气,万物就要枯萎直至亡命。 尼杜 ,意为娘家。 尼杜米赛当 ,即祭娘家的地气。祭场由两部分组成:幅有限,无法全部展示。 2底布巴拉家,即 热布巴拉家 ,为不同的译文。 3若赛棵羊玛:彝语音译,为农历六月二十四前后赶集市,也是年轻人对歌、谈情讲爱的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文化交流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