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不同观点的论证,东方哲学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312590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不同观点的论证,东方哲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不同观点的论证,东方哲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不同观点的论证,东方哲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不同观点的论证,东方哲学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不同观点的论证,东方哲学论文孟子生活于战国初期,经历了春秋时期的大动乱,旧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已被毁坏,整个社会都处剧烈的升降沉浮之中。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加速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社会封建化的进程,但同时百姓也遭受了宏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社会的安定。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上在这个时候谁能实行有利于百性的政策谁就能博得百性的支持。孟子的性善论正是作为他的政治主张 仁政 学讲的理论基础而产生。孟子的性善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 以仁心行仁政 正是表示出了百姓追求安宁和平的生活状态。 荀子生活在战国后期,这一时期,新兴的封

2、建地主阶级已经战胜了奴隶主阶级,封建制度已经确立起来,全国已趋向统一。社会的主要任务是怎样进一步稳固刚建立的封建秩序并保持社会的安宁,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要求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并确立包含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封建等级制度。在统一的基础上,荀子的性恶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 礼治 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二孟荀人性论对人性的不同规定。 在阐述孟荀不同的人性论观点之前首先应讨论他们各自对人性的理解。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孟子和荀子才由此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告子曰: 生之谓性。 孟子曰: 生之谓性也, 犹白之谓白与? 曰: 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 然 .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

3、性犹人之性与? (告子上孟子不同意告子简单的把人性归于和动物一样的 食、色 之上。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离娄下孟子固然没有否认人和动物之间的类似之处,但是孟子用 几希 就把人和动物区分了开来,把人置于动物之上。他对人性的规定是从理性从伦理道德出发的,人之所以是善的就是由于人和动物不一样不是仅仅有和动物一样的 食色 的性情。 荀子并不同意孟子对人性的看法,他以为所谓善就是人们的一切行为都符合封建道德规范,服从封建礼仪制度。但是他以为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善的, 是不然。是不及知人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人都是好利、嫉妒的,所以必须依靠礼仪制度人才能够为善。所以他对人性的规定就是 凡性

4、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可见他以为的人性是先天的,而不是经过了后天学习以后得来的。 二、孟荀人性论不同观点的论证 一孟子人性善的基本观点及其论证。 1.人性本善。 (公孙丑上中孟子讲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5、。 孟子以为人和动物的差异不同就在于这四心之上,这是孟子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他以为人人都有这四心,这四心正是人的最基本的四种道德品质 仁义礼智 的发端,假如没有这四心,那么人就不能称其为人。而且这四心是人本身生来就具有的,是天赋的,即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罢了 .人性善是每个人生来固有的不是后天构成的更不是人为加上的。 2.人皆有之的善。 在论证了人性善之后,孟子又论证到人的本性是能够为善的,之所以有不善的行为并不是他的本性不是善的,是由于他舍弃了自个的本性,没有很好地保存自个的本性,不能讲他没有善的本性。 所以人人都要经常反省自个能否很好的保持了自个的本性。 这样孟子不但提

6、出了自个人性本善的观点,并且把人类的这一属性讲成是天赋的是每个人所具有的。孟子提出了中国哲学史上中讲: 今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 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造,然后出于辞让, 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可见荀子以为人的本性就是生下来就会贪图享受,假如顺着人的本性发展那么就会充满争夺而没有辞让;人生下来就会嫉妒,顺着本性发展下去就只能相互伤害而看不到忠实守信。人天生有耳朵,有眼睛,正所谓耳之声, 目之色,顺从人的情欲,就会滋生淫乱的行为。所以假如都顺从人的本性的话,就会造成争夺、就

7、会毁坏社会秩序。于是荀子得出了结论:人性是恶的,人之所以有善良的行为是由于有后天礼仪制度的教化。 三、不同人性论为基础的修养方式方法 一孟子的良知良能和求其放心。 孟子主张性善论,主张 人人能够为尧舜 .他用四心来证明由此发端的 仁、义、礼、智 四种道德品质是人人与生俱来的。他把有没有这四心看做人和动物之间的唯一区别。所以他讲: 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也就是讲这种不用学习不用思虑就能够具有的知识、才能就是天赋的良知良能,是天赋的、生来就有的。 既然人人都有良知良能,为什么还有人行不善?孟子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并没有否认了人性本善,而是以为这并不能讲明人性恶,只能讲

8、明人们自个没有很好的保持住上天赋予的道德品质。 为了能让人们保持住自个善的本质,孟子提出了自个的修养方式方法,即存心、养性、修身、养心。 首先,存心、尽心。孟子的性善论以为人都是善的,人人都生来具有上天赋予的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保持这些良好的品质不丢失。所以孟子讲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也就是讲人只要全心的去保持天赋的四种心。去行善,就能够认识到自个的本性,进而了解 天 的意思,把握天给人们布置好的命运。这就是孟子所谓的 尽心 . 其次,求其放心。孟子以为这些天赋的道德品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很好的保持,他讲 大人者, 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就

9、是讲,只要君子能够保持自个的四种心,他们是没有丢失淳朴之心的人。孟子以为人们之所以行 不善 是由于遭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欲望的引诱,于是违背了封建道德。这个时候人们就应该闭门思过检查自个的行为能否放弃了天赋的那四种心,假如发现自个主观上放弃了天赋的四种心,就要努力的把这些 心 找回来,孟子称其为 求其放心 所以孟子讲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矣 . 再次,养心寡欲。孟子提出人们保持这四种天赋的 心 最好的办法,就是少于外物接触,减少自个的各种欲望。所以孟子讲 养心莫擅长寡欲 欲望越多就越容易遭到外物的干扰进而丢掉天赋的心,假如人们的欲望减少了,不受外在物质的干扰,那么就能很好的保持住自个的天赋道

10、德了。 最后,反求诸己。孟子以为要保持自个的道德品质,不但要 求其放心 还要每时每刻的反省自个,检查自个的行为能否都符合道德观念,这个经过也就是前面所讲的 诚心 、 尽其心 .假如能够做到这些也就能够到达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的境界了。 二荀子的 化性起伪 . 荀子不同意孟子的天赋道德观念,他以为人的善都是人为的,是统治者用礼仪制度对人自然本性的一种改造。荀子用就像 弯曲的木头需要修正才能变直,钝刀必须经过打磨才能变得锋利 来做比喻讲明人性不可能像孟子所讲的那样。假设都像孟子讲的人性本善,那就不需要君主、圣人和礼仪制度了。所以在这里荀子也指出了孟子不懂得圣人、君子所起到的重要

11、作用。 荀子从性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要想保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必须通过封建的礼仪制度来规范。这些礼仪制度和圣人的教化被荀子称为 伪 .荀子讲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就是讲人性本是恶的,之所以有善,是由于圣人教化的结果。他批评孟子没有把本性和人为区别开来,更不了解圣人的作用。 同时荀子还具体讲述了本性和人为的关系,荀子讲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也就是讲,假如没有人的本性,那么礼仪制度就失去了加工的对象。但是假如没有后天礼仪制度的加工,人性就不能到达自我的完美,就不会有 善 .荀子提出了 涂之人能够为禹 的讲法。他以为圣人并非是生而为圣人,只是通过后天的教育来改变了自个原来粗糙的本性。也就是讲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学习而到达圣人的境界。 可见从不同的人性观出发,二者所得到的修养身心的途径也是不一样的,但归根到底他们的人性学讲也都是为当时的封建制度来服务的,我们在汲取其进步意义的同时还要赋予它们时代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文化交流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