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体察"观"字的文化内涵、审美要求及价值,东方哲学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309093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中体察"观"字的文化内涵、审美要求及价值,东方哲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道德经》中体察"观"字的文化内涵、审美要求及价值,东方哲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德经》中体察"观"字的文化内涵、审美要求及价值,东方哲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中体察"观"字的文化内涵、审美要求及价值,东方哲学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道德经)中体察观字的文化内涵、审美要求及价值,东方哲学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道德经中体察观字的文化内涵、审美要求及价值【】 关于道德经的论文范文:(道德经中体察 观 字的文化内涵、审美要求及价值 内容摘要: 观 作为审美活动中具有关键性意义的美学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道德经仅五千余字,却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之道、哲学意蕴、美学思想等等,对后世影响深远。(道德经中的 观 中蕴含着丰富的本体论,认识论以及审美论的内容,本文将从(道德经中体察 观 字的文化内涵、审美要求以及现世的审美价值,旨在 观 中反思当下生存活动,为人类追求一种精神自由的生存境界而提供一种思维

2、方式和生活方式。 本文关键词语:(道德经;观;审美要求;审美意蕴; 作者简介:樊阿娟,女,山西霍州人,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 观 作为一个在审美活动中具有关键性意义的美学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周易中曾提出 观卦 和 观物取象 老子提出 涤除玄览 ,并在(道德经中屡次提到 观 的内容及其方式、发生发展的条件,并且牵涉到了审美性的 观 的态度立场;进而庄子提出 以道观之 ,明确了 观 的非功利性的审美态度。随后 观 的理论不断地发展完善。(道德经五千余字,却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之道、哲学意蕴、美学思想等等,遂笔者将从这文字中拈出一个

3、 观 字,体察 观 字的文化内涵、审美要求以及现世的审美价值。 一、(道德经中 观 的释义 观 一词,许慎在(讲文解字中解释道: 观,谛视也。从见雚声。 (广雅释诂一曰: 观,视也。 在古文字学的相关研究中, 雚 即为 观 的本义,而 雚 像猫头鹰之形,而猫头鹰的眼睛能够洞穿黑夜。这种 观 不是一般的 观 ,不同于 视 见 ,不仅具有 视 见 的动作,还具有与视觉相关但是超越视觉的意义内容。吴其昌先生以为, 雚 在卜辞中有本义、引申四训,引申之意为祭祀之意。古人以为,一个国家的盛衰之乱与宗庙相关,观察考量帝王治理朝政与祭祀活动也都息息相关。因而 观 与祭祀相关,也与国家大事有关联。究其原委,可

4、得知 观 的对象与国家大事有关,不仅仅仅是普通事务。 观 的主体可谓不是一般人,更是 圣人 ,能够沟通神与人,可 观天之神道 .因而,从词源学角度看, 观 是一种对客体和主体都有一定要求的主客体互融的意向性活动。 初步统计,(道德经中 观 ,上篇(道经中出现过四次,分别在(德经中 观 出如今五十四章。首先,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常有,欲以观其徼 (德经中,强调了 观 的方式,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实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道之行。赵坚的(道德真经疏义卷五对 观 做了解释: 观有多法,今略言三:一者有观,二者空观,三者真观。一有观者,(河上公云:以修道身观

5、不修道身,孰存孰亡,乡国天下例然。但以存亡有迹,观迹以知修与不修,故云有观。二空观者,观身虚幻,无真有处。(定志经云:要诀当知三界之中,三代皆空,虽有我身,皆应归空,故云空观 ,此处指出要用 观 的方式方法去修行,本身即fo教的修行方式,然而道教在fo教的影响下,也提出了三观的修行,这对后世 观 理论的发展无不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老子所言的 观 其实是体察 道 的一种方式,也是以 道 为核心的思想观念。 道 本作为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核心范畴,也是最高范畴。而 道 的获取必然通过 观 这样的途径。明代高僧德清解(老子首章曰: 此章总言道之体用,及入道工夫也 , 此一 观 字最要紧 .老子以为,万

6、物生长有自个的 道 可循,不可由于人为的因素而非法占有,要 观 其道而行。同样在四十七章中云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更是强调要内观内省、顺道观物,并通过体察万物达而得 道 的至高境界。 二、(老子中 观 的审美要求 在 观 这种审美观照体验中,审美客体即是世间万事万物,这种物首先具有整体性,是 道 统领下的万事万物。(周易系辞下中言: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主体在观照天地万物之时,通过鸟兽虫鱼、八卦群像来悟得神明之理,体察万物之情。其次,审美客体又具有灵敏性,而这种灵敏性从

7、何而来?首先审美方式上能够将 观 分为静观和流观,流观即是一种对世间万物动态的把握经过,是在动态的无限时空中的审美观照。因而,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在观察万事万物时,揣测道的规律之时,要以动态的、仰观俯察的方式进行。 其次,审美主体在进行 观 时,也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冯友兰先生曾经讲: 老子以为,要认识 道 也要用观。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一章 这是对于 道 的 观 ,它以为,这种 观 需要另一种方式方法,她讲: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十章 玄览 即 览玄 , 览玄 即观道见 道 就是对于道的体验,对于道的体验就是一种最高的境界。 这段话强调的即是主体涤除玄览的虚静状态。而这种虚静

8、就是在 观 物时需要做到的。 观 的主体不仅仅仅是尊者,而是一切想要识道之人,即 古之善为道者 皆可通过 致虚极,守静笃 而寻道。 观 不仅仅仅是视听感官的感悟,更多是和知觉能力的心相连的,观照是审美主体以充满情韵的目光和超越逻辑思维的智慧,来看对象物时的观赏与晤对。除了虚静,还有善为 道 之人的崇高的品质、主体修养的不断提高、赤子澄明之心也是老子重视的。 三、(老子中 观 的审美价值 观 其实也是一种境界,美学意义上的 观 也即审美观照, 是一种视觉观看方式,但又远不止于一般的视觉观看,它还兼之以明显的心理活动。 观 在整个中国审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样的审美观照方式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9、体认宇宙和进行审美表示出的特质。因而,在 观 中有着老子对生命意义与美学价值的揭示和考虑。 一陪蓄待发的创造美 第一章中老子就提到了 无 和 有 的问题,无中深藏着的是虚,虚即是有着无穷的创造因子,蕴含着陪蓄待发的创造精神。在第二章中,老子提到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里的 生 为 功成 等皆是告诫人们在消除占有冲动的同时发挥本身创造力和能动性,努力工作成就伟大的事业,为社会和国家奉献自个的气力,然后顺其自然。第七章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在奉献自个的气力的同时,不能有无穷的非分之想。不能把自个的意欲摆在前面,更不能把自个的利害关系放在首位

10、,要能够创造本身的气力的同时尽可能地照顾大局,成全别人,在成就自个的理想生活的同时,也要成就别人的幸福生活。 徐复观先生曾评价老学的动机和目的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而是由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推求,推求到作为宇宙根本源头的处所,作为人生安置之地。诚然, 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 是观的内容,而葆有一颗赤子之心去追逐人生,创造属于自我天地的世界就是他的生命追求。其实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强作妄为,不争是不伸展一己的侵占意欲,要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柔弱也并非懦弱,而是要柔而韧。因而,老子的 观 中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鲜活的创造力。人的心灵融入自然自然的观察, 归根曰静

11、,静曰复命 循环往复的命则是一种生命的创造精神的展现。 二理性与感性的生命美 老子第一章中提到了 有 无 需要通过 妙徼双观 而到达道,而感性的观能够观道之 有 ,理性的观能够得道之 无 .因而, 观 在中国哲学思维中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不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对万事万物的整体性把握,更能把握到事物的美的本质,是融感性理性为一体的。 宋代理学家邵雍曾讲 以道观道,以性观性,以心观心,以神观神,以物观物 ,提出了 观之以理 的观照原则。感性经历体验的获取也是外表的情感再现,在老子(道德经中,更多是一种超越感性层面地向理性的飞跃。 道 即是统领的规律之道,是治国理政的政治之道,更是个人修行的准则之道

12、。皆是以理为核心的阐述和暗示。正如海德格尔所言: 世界从来都不是立于我们面前让我们观看的对象,它从来就是诞生与死亡、祝福与亵渎,进而使我们进入存在的途径。 具体表现出的就是一种心物交感 观 ,世间万物之真理,不仅需要诗意感悟的体察,还需要在观看之后进入到理性层面才能领悟到最终的玄道。 观 看似是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是审美主客体之间发生联络的重要的方式,但是它却在感性中浸透理性,在理性中寄予感性,融感性和理性于一体的审美途径,更是指向穿透世界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之下所构成的就是一种生命力的展示,而老庄哲学注重的就是这种心物交感的生命之美。 三澄明敞亮的自由美 对于 观 的理解,段玉

13、裁曾注曰: 凡以我谛视物曰观,使人得以谛视我亦曰观,犹之以我见人,使人见我皆曰观。 在他看来,在主体虚静前提下,进而走向神与物游的思绪状态,最终到达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才是最高的境界。老子主张与世无争,追求虚静,就是等待人们发展主体的精神空间,到达最简单的赤子之心,最终进入到澄明之境。 在第五章中,老子曾讲: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他以为天地不偏不倚,顺其发展,圣人也无所偏爱,顺应自然,启示人们消除外在的强迫性和干涉性,寻求个人的精神自由,老子强调玄鉴,王弼曾注曰: 玄,物之极也。言能涤除邪饰,至于极览,能不物介其明,疵其神乎?则终与玄同也。 他主

14、张要涤除杂念,在思想上到达澄明之境,最终进入精神自由的境界最终通玄悟道,最终到达生命的自由和沉着。 天不靳以其风日而为人和,物不靳以其情态而为人赏?王适然而游,鹿适然而伏,鱼适然而跃,相取相得,未有违也。 王夫之曾提出的 现量 讲,即是在观物时也观情,也是在这种物之情与人之情中体悟。这道就是人生之大道、自由之道,通过涤除玄览,最终到达物我相合、无限空灵的自由境界。 四、结束语 五色令人耳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今日都市文明的生活,芸芸众生一味追求动物性的知足,灵性的斫伤却到了害人的地步。在物质日益充足的当代社会,市场经济时代的视觉文化泛滥,在

15、世俗化的漩涡中,人们会产生自我疏离和心灵空虚的精神状态。翻开老子的(道德经,阅读一二便能够给人以启迪,细品 观 之道更能够发人深省。人自由的存在其实就是心灵与审美观照的对接,在审美观照中去显现人类生活中所遮蔽的自由的生命的本真。 以下为参考文献 1许慎讲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177. 2蒙文通。fo道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84. 3释德清道德真经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3-34.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_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55-56 5张晶审美观照论J.哲学研究,2004,4。 6张艳艳。观:作为中国古典美学审美范畴的意义存在J.兰州学刊,2004,6。 7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9. 8段玉裁讲文解字注M_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408. 9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3. 10王夫之诗广传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文化交流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