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管理策略体系的构建,教育教学管理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295526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管理策略体系的构建,教育教学管理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管理策略体系的构建,教育教学管理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管理策略体系的构建,教育教学管理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管理策略体系的构建,教育教学管理论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管理策略体系的构建,教育教学管理论文题目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高职工学结合形式下的教学管理策略体系的构建第六章 以下为参考文献 5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形式下的教学管理策略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教学管理形式应用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积累了不少实践经历体验,同时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形式出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要将工学结合的培养形式完全融合到日常的教学经过中,应该进一步理解工学结合的内在含义,加强教学管理。 这包括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下的教学管理机构的建立,包括课程管理、实践性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制度和方式方法。 5

2、.1 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机构和制度 5.1.1 推动校企合作,完善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校企合作不严密的情况,固然很多高职院校已经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学校并没有充分利用合作关系,以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很多学校与企业之间就是名义上的合作关系,其实却是没有什么详细的合作内容。因而为了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的顺利施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必须加强与企业合作的严密性。高职院校将学生布置到企业中进行校外实践,不能够完全由学校制定相关的实践环节,在学生进行校外实践或者校外顶岗实习时,学校应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出相关的实习实践方案,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将自个的 工作经历体验 在一定

3、程度具体表现出在实践方案中,这样学生实践也更有针对性。除此之外,在学生课程的制定上,也应该有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介入,企业人员能够将教学内容中不适用的东西去除,参加一些新的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职业内容。 其次,高职院校还应该催促教师主动进入企业中进行学习,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都缺乏相关实践经历体验,是基于老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很多老师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之后就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中成为教师,或者就是有几十年教学经历体验的教师,由于这些教师已经习惯了老师职业 高 的社会地位,因而很多教师总是 碍于面子 ,不愿意去企业以学生的姿态接受新的理念。因而学校应该尽早制定相关的老师考核制度或者鼓励制度,鼓

4、励老师进入企业中进行学习。专业老师只要与企业技术人员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双方之间才能够通过日常沟通,相互促进,相互帮助。校企之间才能够到达 双赢 .企业相关技术人员能够不断的为老师提供先进的职业理念,老师可以以在相关理论方面给予专业人员一定的帮助。只要这样,学校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形式的顺利进行才有保障。 5.1.2 建立和完善基于工学结合的组织管理机构 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工作、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需要各部门互相配合与协调,比方,二级学院或系部、教务处、学生处等,以及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顶岗实习部门。因而,建立和完善 校企协同、校内联动 的教学管理机构是特别必要的39.但是,当前不少高职院校

5、均尚未建立这种机构,结果导致协调成本高、工作效率低。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下的管理机构的建立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建立校企合作协调机构,主要负责校企合作开展的指导、协调和组织等,使校企双方运作顺畅,同时指导系部或者专业开展市场调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教学开展等方面的工作;2.建立相应工学结合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开展组织、领导。以学校一把手和主管教学、就业工作的校领导为主要领导,以教务处、学生处、校企合作办公室、就业处、教学系部等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3.成立工学结合或校企合作的专门管理机构,负责接洽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指导教学系部和专业开展有关校企合作事宜,提

6、供跟踪服务、进行信息反应等;4.建立系部工学结合组织施行机构,用矩阵式的管理构造,实行项目管理制,加强沟通协调,提高决策能力;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充分发挥系部领导、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专任老师、辅导员和校外实习指导老师的协同、联动作用,全力推进工学结合的施行; 5.2 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管理体系 构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要求的课程体系,是施行的详细内容,也是施行教学管理的基本根据和重要基础40.在开发程序上,应根据如下的经过进行:调研社会需求 分解职业岗位群工作经过 分析岗位工作任务 教学转化 定课程体系及项目任务 编写专业标准和课程教学标准 制订教学及管理施行方案。5.2.1

7、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市场调研为基础,知足岗位职业需求 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该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对于社会上逐步被淘汰的职业,应该及时停止招募生源或严格控制招募生源人数。其次应该鼓励开设一些新兴的行业或有发展潜力的职业,为社会储备相关人才,这样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才具备远见性。其次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还应该考虑区域经济以及企业的需要,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但是高职院校在制定新兴专业的时候,要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同时要征求行业、企业、等多方的意见,不能够为了打造院校特色而随意设置专业,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而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能随时发生变化,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要对市场需求进行

8、认真的分析,之后再完善相关专业。只要通过这样的方式,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才是以市场为导向,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对学生负责的。 相关专业老师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对社会需求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并且深切进入到企业中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察学习,了解企业需求与社会需求。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快速,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逐年产生变化,应该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培养人才的战略,保证专业课程设置能够跟上社会需求的变化。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可以以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提意见,以保证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5.2.2 课程开发以工作经过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内容体系上,打破传统的学科型的教学体系,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

9、,以行业需求、市场需求和岗位需求为根据,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以工作经过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使课程中每一项工作任务的学习经过都与实际工作流程相一致,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式方法、工作要求等有机融合。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要求学生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熟练的岗位实践技能。所以在课程设置时,专业应该将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并重。同时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应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职位需求进行一定的调整。 课程要符合专业标准、岗位标准和职业标准,并融入我们国家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和先进的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和职业综合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以

10、及职业岗位从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 5.2.3 采用 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的教学形式 为了实现工学结合形式下的教学改革,应该大力改变高职院校照本宣科教学的现象。在培养学生的经过中,应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经过为根据,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序化,并及时更新,尤其是职业工作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式方法41.由于新的技术和方式方法的出现意味着传统的旧的技术方式方法会逐步被淘汰,假如教师在教学经过中忽略专业发展进行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在工作经过中无法适应的状况;应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构成特色鲜明的教、学、做相结合、工学交替、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11、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经过中,教师还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活泼踊跃课堂气氛,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有效的教学,这才是一个成功教师必备能力之一。教师能够通过案列分析、模拟场景等教学方式,在教学经过中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新技术、新方式方法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仅仅通过理论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实践技能的培养才能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的,所以应该增加教学实训场地,在实训场地模拟工作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例如对于酒店管理、商务文秘、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学校能够在学校内部建立酒店、饭馆、咖啡厅等,对内开放,让

12、学生进入里面实习,提早进入职场。对于法律专业的学生而言,学校能够创办一个模拟法院,法院能够受理校内 纠纷 ,这样既能够处理学生之间的小矛盾,可以以锻炼法律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5.2.4 丰富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 随着互联网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方式运用到教学经过中。首先是互联网资源,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资源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库、知识库和资源库,在教学经过中,教师完全能够运用互联网进行一场全新的授课方式,例如在上课的时候能够为学生播放相关职业领域的实际工作情况,给学生更直观的课程感受,提高学习兴趣。其次通过互联网,一些新的专业技术、方式方法能够 足不出户 就

13、展如今学生面前,可以以让学生及时了解专业前沿的知识动态,学校还能够根据专业特点建设专业特定网站,由专人负责在网站上面发布职业最新动态等内容,这明显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是有好处的。 其次,能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展示丰富、殷实的教学资源,具体表现出积累和沉淀,具体表现出高职教育特色,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校还应该利用好企业资源,例如在学校课程设置、专业建设等方面,能够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制定。学生结束理论阶段的学习之后,将学生送到企业中进行实际的顶岗训练。根据工学结合理念,邀请企业专家介入编写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资料或讲义和教学指导书,符合专业培养目的和岗位需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并根据时

14、代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总之,学校应该充分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 5.2.5 改革课程的考核管理形式,突出技能考核 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般都是由教务处统一管理,但是这样根本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由于每个专业存在差异,教学的重点也不同,假如完全由教务处进行管理和考核,具体表现出不出专业特色,而且考核的公平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而学生的考核方式应该主要由系部为主,教务处负责检查监督。 为了具体表现出出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考核目的中应该 以技能为主 .而传统的教学一般是通过笔试理论考试为主,这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学生在考核经过中也会构成理论知识重要,实践

15、能力不重要的错误思想。因而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考核,而且考核成绩应该各占 50%,只要这样才能够正确衡量学生学习情况。同时,考核人员不应该完全由校内人员组成,还应该参加相关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这样能够保证考核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总之,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应该由教务处统一考核向系部考核转变,由重知识考核向知识技能并重的考核转变,考核人员由 清一色 校内人员向校内、企业、等多部门联合评定转变。 5.3 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 高职的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实践管理的制度与措施,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管理办法和相应的政策措施等,以使工学结合的培养形式能

16、更好地施行,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5.3.1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实习基地建设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的开展,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当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与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合作。但是研究发现,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不严密,一方面学校和企业存在不同的效益追求,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学校追求的是办学的社会效益。其次校企合作的目的是知足企业需求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双方合作的前提是 双赢 ,只要 双赢 才能实现合作的真正目的,才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43.但是现实情况是校企合作 走过场 的色彩越来越强,企业只考虑本身利益,学生在实践经过中得不到任何帮助和指导。这就会造成

17、校外顶岗实习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也会偏离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初衷。这都是由于校企之间缺乏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造成的。因而,校企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校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提供一个可靠的保障。校企能够通过建立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教师能够通过带领学生研究专业前沿领域为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 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须由行业企业共同介入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应统筹规划、布局合理、功能明确,为课程的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企业通过建立顶岗实习基地,帮助学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个经过中建立长期、高效、稳固的合作平台,进而构成互利双赢运行机制,实现人才分享、资源分享和成果分享。 5

18、.3.2 加强实践教学中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需营造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在与企业工作岗位相一致的环境中得到锻炼与熏陶。加强教育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实训条件硬件建设,主要是指建设学生实训实习所需的场地、设备设施条件等;实训条件软件建设,是指实训验室的职业环境建设,实践教学的组织、协调和经过管理,以及相应的内涵建设。硬件和软件要与企业现场尽可能的相吻合,以到达锻炼的目的。 专业不同,实践条件的要求也不尽一样,制造类如机械零部件、电子产品的制造等专业吻合度就较高,因而它的实践条件对硬件条件依存度高,假如校内的实训条件设

19、备、硬件等能知足,依靠校内实训基地就能够到达工学结合的目的,因而,管理的重点也就在于硬件的投入和企业环境建设上;而吻合度一般财务会计类等专业,既遭到设备影响,又遭到真实职业环境的的影响,实践教学开展,需校内外的共同配合,因而管理上要注重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的有效配置,才能真正到达工学结合的目的;而对于市场营销、导游类专业,它的实践经过应该注重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的锻炼,需要培养学生适应不同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并得到相关工作经历体验的积累,仅仅靠校内的实训条件显然无法知足教学的需要,因而环境的选择和经过的控制是教学管理的重点。 5.3.3 加强实践技能的考核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形式就是注重对学生的知识

20、和技能的双重考察,一般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都是放在毕业前的一年之内,学生实习完之后,要么没有任何考核形式,要么就是专业教师根据学生平常表现进行 印象打分 .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心理上不重视实践训练,就会产生无论在实践中表现好坏都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践行工学结合的培养形式,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实习实践进行全面的考核。 大部分的专业在理论教学阶段就有相关的实践训练,这个经过也要纳入到学生的考核经过中,在完成课程学习之后,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考试,还要对学生进行实践成果打分,实践成果能够是一个作品、一个模型或者收获的植物种子。其次对于学生在校外实践的考核,应该主要交由企业指导教师负责,由于

21、教师人数有限,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的实习表现都了如指掌,所以教师能够将考核的权利交给相关负责实习的企业人员,让他们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既能够催促学生认真实习,考核结果也能充分反响出学生的整体表现情况。 5.3.4 完善 双证书 制度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专业考核经过中往往有 考证课程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职业技能人才,而衡量职业人才的级别往往是职业证书,所以高职院校一般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拿到职业技能证书,都会布置相关的 考证课程 ,但是一些学生可能在学习 考证课程 之前就已经获得了职业技能证书,但是由于必须修够学分,还得上相关课程,就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所以建议高职院校应该制定一个 免修 制度

22、,就是对那些已经获得证书的同学能够免修这门课程,这样既能够节省学生的时间,让他们将精神放在其他知识的学习上,还能够到达考证课程与证书考试之间互相促进的效果。 5.4 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师资队伍管理体系 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构造,决定了能否有效地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能否科学运用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能否有效控制和提高教学质量。因而,必须构建适应工学结合形式的师资队伍体系,促进教学管理的改革。 5.4.1 加强老师的素质内涵建设 在老师的素质内涵上,要请教师具备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素质和技能。老师既要精通所执教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操作水平,擅长进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指导工作;又要熟悉

23、相关行业的特性、岗位职业标准和要求,具有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能力,能够将职业岗位上的工作任务经提炼,构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再转化为合适教学的学习型工作任务,具体表现出教学价值。能够经常深切进入到相关的行业企业,及时把握行业的动态信息,如新技术、新方式方法、新标准、新工艺等。 5.4.2 加强教学团队的 双师构造 建设 为了到达双重身份与双师素质,老师作为学校的教授,同时也必须是行业的专家,要有老师职业资格和行业从业资格,要经常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流动,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要与专业的发展前沿保持严密的联络,积极介入校企合作项目或专业技术的服务项目。这样的教师越多,师资能力越强,

24、就越有利于工学结合形式的开展。然而,调查发现,固然一些教师具有 双师素质 资格,但是很多老师都是为了考证而考证,他们固然具备这个资格,但是他们的能力却不一定能够到达要求。 因而,学校应该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大力建设 双师构造 的教学团队,切实提高老师的职业教育能力。 首先应该致力于增加老师的工作经历,提高老师对专业的认识。由于大部分的老师最主要的职业是教书育人,他们并没有本专业相关工作经历体验,因而他们在实践教学经过中往往显得很吃力,由于他们并没有相关工作经历体验,只能通过查找资料、询问的方式开展教学,但是一旦他们碰到什么实际的问题就会出现无法解决的状况。学校能够采取顶岗、挂职、兼职等多种手段以

25、加强教师的一线工作经历。这样教师在教学经过中也能够通过自个的工作经历给学生进行真实的讲解。 其次固然学校已经对教学的实践环节做了明确的要求,但是有些教师由于本身没有工作经历体验,往往会直接忽略实践课程的教学,或者将实践教学的课程压缩到很短。因而学校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例如对实践教学的学时做出规定,同时还应该采取鼓励措施,鼓励老师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并对实践教学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措施,通过这些来提高老师的实践技能。 最后,还应该加强教学课程与其他方面的联络,不应该将教学课程独立于实践之外,学校应该加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形式的建设,以教学课程为主严密结合企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老师的研发能力和创

26、新能力。 5.4.3 加强 专兼结合 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老师的获取途径上,采取 培养专任老师为主,聘请兼职老师为辅相结合 、 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等办法增加老师数量,改善师资构造,加强师资实力。一方面,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课。另一方面,布置专业老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实际工程经历体验,提高实操技能的教学能力,加强专业老师的双师素质和企业工作经历。通过这些途径,使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能知足工学结合教学对教学队伍的要求。 高职院校的老师队伍中,企业兼职老师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他们能够带给学生企业最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是联络学生与实际生产的一条纽带,因而务必增加企

27、业兼职老师的比例。高职院校已经与诸多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能够从企业中聘请各类专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老师。兼职老师主要是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到一线的生产技术,还能够给校内老师传达企业的实践经历体验,加强老师对本专业实际工作岗位的了解。同时为了保证兼职老师能够对教学内容负责,还应该建立兼职老师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兼职老师日常课程的检查和考察,对兼职老师的责任和义务做出明确的规定。由于很多兼职老师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把兼职工作当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对他们来讲更多的是一种荣誉,却很少履行自个的义务,在教学经过往往敷衍了事。 为了改变这种现在状况,发挥兼职老师的作用,学院应该加大老

28、师资源库的建设,与兼职老师签订聘用合同书,对他们的教学效果进行考察,考察的结果将与工资和奖金挂钩。同时学校还应该为兼职老师设立专门的办公室等,能够加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也会促进他们对教学的责任感,有利于兼职老师队伍的稳定性。 5.4.4 采用弹性制的人才管理办法 对师资队伍应采用科学的管理体制、实用的考评制度和有效的鼓励机制。在师资队伍管理方式方法上,应打破身份制和等级制,采用弹性制,通过合理竞争流动上岗、依能定位、按劳取酬,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与行业企业组建严密的合作联盟,共建分享人才资源库。使之既成为职业院校双师型老师的来源,又成为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来源,进而到达老

29、师队伍的动态组合,实现校企的互惠互利。 5.5 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保证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效果,高职院校必须在教学上构建两大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和多元评价体系,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5.5.1 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多元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它涵盖了在施行工学结合的经过中的计划、协调、组织、监督、控制、反应等各项功能。 1.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标准,明确监控与评价的内容与程序,明确用人单位、各教学系部、教研室、教务处、教学督导办公室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家长、老师、学生等监控人员的职责,建立一个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立体的教

30、学质量监控体系,以预防为主、实时监控,及时纠偏,真正使监控落实到工学结合的全经过,确保教学质量与效率有效提高。 2.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督导运行机制。以合作企业为主体,学校职能部门教学系部、教务处、教学督导室等多个层级的督导,深切进入到每一个教学场所,对教、学、管进行监督和检查。这包括教师的 教 ,学生的 学 ,其他部门的 管 .教师的 教 就是指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教学经过中,教师的教学质量是最重要的,也是教学管理监控的重点,主要是对教师教学内容的更新程度、教学方式的有效性、课堂纪律的维护等进行监控;学生的 学 是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经过,这也是教学管理监控的重要方面,学生只要完成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31、整个教学经过才算到达效果,这种监控方式包括对学生课堂纪律、考勤状况、听课效果等的考察,同时学校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的监控,以催促学生全方位提高自个;而其他部门的 管 ,主要是对教学的配合,能够保证各部门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有力的后盾,包括对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后勤等方面的考察。 3.建立多元综合信息反应体系。通过对合作企业的走访、教育教学专家评价、学生座谈和网络调查等的形式,及时获取反应信息,通过分析研究后及时调整,进而有效促进工学结合的有效施行。十分是要定期邀请技术人员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督,让他们为教学内容尤其是实训教学内容提出详细的建议,教师在教学经过中能

32、够将他们的意见融入华而不实,加强教学内容的有效性,进而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5.5.2 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传统中教学质量的评价往往只重视学校单方或老师的评价,而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下,要积极引入、行企业与独立第三方介入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做到评价成绩经过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1.评价主体 是学校的举办者和管理监督者,同时也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对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进行外部评价,比方定期开展人才培养水平工作评估等。由于学生是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具体表现出者,人才培养质量要知足社会的需要,培养水平的高低由用人单位和社会评价为准。所以评价主体应包括企业、社会、

33、学生等在内的多方构成,使人才培养真正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评价内容 教学评价的内容就是要对整个教学经过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职业教育对学生实践教学经过和实习阶段的评价是重点,更是难点。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的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战场已经过课室、校内实训场逐步转向企业、工厂的生产一线。 因而,对职业教育的评价应该有企业人员的参加,站在他们的角度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施行经过、教学形式等进行评价;同时,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面,学校侧重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方面的评价;而企业方则从学生对岗位技术技能的把握,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养成以及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进行评价。校企双方评价的综合,就是对学生比拟客观、全面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农业相关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