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视域下的修辞能力,普通语言学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295429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视域下的修辞能力,普通语言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视域下的修辞能力,普通语言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视域下的修辞能力,普通语言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视域下的修辞能力,普通语言学论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视域下的修辞能力,普通语言学论文内容摘要:修辞能力是西方修辞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辞能力虽耳熟能详,但现有研究中却鲜见对修辞能力核心要素的构建。修辞能力一般被视作修辞者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修辞者为履行修辞任务必须具备的各种详细能力的总和,因此其包含的内涵较丰富。鉴于此,为提炼修辞能力的内涵,本文将基于西方修辞学发展历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 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尝试从修辞的定义出发厘定修辞能力。根据修辞的概念范畴可知,修辞者、修辞对象、修辞情境、修辞策略与修辞目的是界定修辞能力的重要因素。笔者在界定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视域下修辞能力概念的基础上,归纳出修辞能力的基本概念,以

2、为把握修辞能力的概念对促进外语能力以及国家修辞能力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关键词语:修辞能力; 修辞; 西方修辞学; 国家修辞能力;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Competence through the Lens of Western Rhetoric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Contemporary Era Li Ke Shandong University Abstract:Rhetorical competenc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western rhetorical theorie

3、s. Few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core elements of rhetorical competence up to now, though it is widely discussed among rhetorician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rgues that rhetorical competence can be viewed as an inner attribute of rhetors, namely, the sum of rhetors abilities to successf

4、ully make a rhetorical act. Thus, it encompasses a wide range of elements. To figure ou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hetorical competence, the author makes an attempt to define its concept by examining the scope of classical and new rhetoric, as rhetoric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in rhetorical compe

5、tenc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cept of rhetoric, rhetor, rhetorical object, rhetorical situation, rhetorical strategy, and rhetorical purpose are crucial factors in defining rhetorical competence. On the basis of those five parameters, the author attempts to give the definitions of rhetorical compete

6、nce in classical rhetoric and new rhetoric respectively, and thus to generalize the basic concept of rhetorical competence. Moreover, clarif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rhetorical competence can shed light on the way to promote 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 competence as well as national rhetorical comp

7、etence. 修辞能力作为西方修辞学领域的基本概念,伴随西方修辞学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程度的学理积淀。早在西方古典修辞学时期,(论言讲者De Oratore的作者Cicero与(论言讲者的教育Institutio Oratoria的作者Quintilian等古典修辞学家就曾直接或间接论及修辞能力,Aristotle(1954:24关于 修辞是在每一件事上发现可用的劝讲手段的能力 的阐述明确将修辞能力与修辞概念严密关联,为修辞能力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当前基于西方修辞学的修辞能力研究主要包括Sproule(1991/1997、Arthos(2018、刘亚猛2004、鞠玉梅2008、鞠玉梅和彭芳2

8、020等。华而不实,美国传播学会NCA前会长Sproule在西方古典修辞学知识谱系下依托亚氏理论对修辞能力的表现形式进行的探寻求索较具开拓性。近年来,随着修辞学与交际学的穿插发展,学界对修辞能力与交际能力的研究逐步呈交融趋势,如Clark Delia(1979),Harper(1979),Matreyek(1980),Dilbeck McCroskey(2008),Campbell,Huxman Burkholder(2021等。此类研究的重要特点是将修辞能力视作交际能力或者将两者交替使用。另外,当前研究中,修辞能力的研究内容多牵涉演讲、论辩能力等。Sproule(1997将修辞能力视作演讲能

9、力,讨论了后当代主义背景下演讲能力的详细表现形式。鞠玉梅2008将修辞能力界定为在一定的语境中生成论题,调用多种学科知识构成理性的论辩,将论辩用最有效的顺序组织起来,并且以能被别人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劝讲别人并最终导引行动的能力。该定义凸显了修辞能力的 论辩 特征。 修辞能力虽耳熟能详,但现有研究中鲜见对修辞能力核心要素的构建。因而,本文尝试在西方修辞学理论基础上探寻求索修辞能力的概念。修辞能力是个内涵丰富的修辞学概念,需要从根本上对其进行梳理,同时以发展的目光对其进行解读。所谓根本,即博大精深的古典修辞学;所谓发展,即朝多元化方向蓬勃发展的西方新修辞学。厘定修辞能力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当下意义:

10、一方面,可促进外语能力研究,并在当下外语教学中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修辞能力;另一方面,可促进国家修辞能力研究,支撑国家修辞能力的构建与发展。 一、理论渊源 修辞能力就是运用修辞的能力,但何为修辞,学界一直众讲纷纭,这一概念随着时代发展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因而,要追溯修辞能力的概念,最重要的是梳理 修辞 概念的演变。西方修辞学历经了从古典修辞学、中世纪修辞学、文艺复兴修辞学、1819世纪修辞学、新修辞学到21世纪两千多年的变迁,不同的阶段对 修辞 有着不同的解读。在古希腊时期,尤以Aristotle的修辞思想具有代表性,由于他是、文体、记忆和演讲技巧融入其修辞学思想中,并论及了三种修辞策略情感、

11、修辞人格与逻辑和三种演讲场景议政、宣德、法庭演讲,逐步组构了古典修辞学的理论体系。Aristotle把修辞定义为在每一件事上发现可用的劝讲手段的能力faculty)(1954:24。这一概念中包含的本文关键词语有 每一件事 发现 劝讲手段 能力 。 每一件事 表示清楚修辞包含的范围比拟广,但是古希腊时期的修辞主要局限在公共演讲领域; 发现 表示清楚对存在的世界万物的开掘; 劝讲手段 是古典修辞学的核心,贯穿于整个古典修辞学时期; 能力 的选用本身就具体表现出了Aristotle对修辞的定义间接囊括了修辞能力的内涵,可见Aristotle从一开场就曾关注修辞能力。 古典修辞学的另一重要阶段 古罗

12、马修辞学整合了Isocrates和Aristotle的修辞学传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Cicero与Quintilian。Cicero的(论修辞发明De Inventione从劝讲角度讨论修辞,重点研究了 修辞发明 风格 论辩 等概念。Cicero重塑了修辞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以为教授修辞这门艺术能够解决所有实际社会事务。从Cicero的角度出发,修辞能力就是在包括演讲在内的社会事务中运用修辞技巧劝讲受众以解决公众事务的能力。Quintilian是古罗马着名的修辞学老师,也是古典修辞学时期较明确阐述修辞能力的修辞学家,其着作(论言讲者的教育Institutio Oratonia借助修辞五艺等理论

13、讨论了修辞能力较强的修辞者应该具备的品质,以为就提高修辞能力来讲,写、读、讲三者互相关联,不可分割。Quintilian把修辞界定为 善言的科学 ,主张修辞者追求的不是讲辞,而是善言,因而,Quintilian的修辞能力观旨在关注修辞者在演讲、写作、阅读中运用修辞技能或善言的能力。 可见,在古典修辞学时期,有关 修辞 及相关概念众讲纷纭。结合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对修辞的解读可知,修辞者、修辞对象、修辞情境、修辞策略与修辞目的是考察修辞能力的五个重要参数,也是修辞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Campbell,Huxman Burkholder,2021:9)1。关于修辞情境,上述修辞学家无不提及以公共演讲为

14、主轴的公共事务,由于公共演讲是古典修辞学时期最原型的修辞形式,但到古典修辞学后期,修辞情境逐步演变为公共演讲与写作Harper,1979:66。相应地,修辞对象主要是公共演讲与写作中的受众。关于修辞策略,Isocrates指出了 演讲天赋与实战经历体验 ,Socrates提及了 事实 ,Quintilian论及 模拟、演讲、读讲写结合 等,相比而言,Aristotle关于修辞五艺及三种修辞策略的阐述更系统。关于修辞目的,大多数古典修辞学家都谈及了 劝讲受众 ,Isocrates与Plato将其详细到 影响受众心理 ,Cicero则更注重实用性,以为 解决所有社会事务 是修辞的目的。根据以上阐述

15、,古典修辞学时期的修辞能力可整合为:演讲者把握修辞发明、布局谋篇、记忆、文体与演讲技巧等修辞五艺,合理利用情感、修辞人格与逻辑等修辞策略在以公共演讲为轴心的社会事务中劝讲受众以达成解决社会事务的能力。 三、新修辞学时期的修辞能力 1.20世纪新修辞学的修辞能力 新修辞学New Rhetoric的提法出现于Richards的修辞学思想中,其发展依靠于20世纪众多修辞学家的大力推动。在20世纪中叶的北美大陆,以Burke为代表的新修辞运动修正了把修辞看作演讲和写作附加物或添加剂的观点,以为修辞能活泼踊跃和制约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影响知识与现实的产生田海龙,2021:33。因而,新修辞学之所以被称为

16、 新 ,主要是由于其整体思想区别于古典修辞学。 修辞 在这里阶段表现出多样化形式,如Richards(1936将其与人际交往联络起来,Perelman Olbrechts-Tyteca(1969与Toulmin(1958将其具体表现出为修辞论辩方式,Foucault(1989将修辞与话语关联起来,Burke(1950戏剧形式中并进而延伸至社会生活等象征行为领域。 Richards以为,修辞学不应只关注演讲与写作,其重要内涵之一是应进行哲学考虑;另外,古典修辞学的劝讲目的也有局限性。因而,他主张发展新修辞学,把知识作为首要出发点,并指出修辞最重要的目的是消除语言导致的交际误解,将发现不同研究领域

17、的意义与误解的形式作为修辞教育的核心主题。因而,在Richards看来,修辞能力即在演讲、写作以及社会交际中有效运用语言消除交际误解以达成有效交际的能力。同一时期的社会学家Habermas对修辞学多有涉猎,致力于发展一种社会交际理论。Habermas(1979:29将交际能力定义为讲话者运用符合客观事实的完好语句促成交际双方互相理解的能力。从新修辞学中修辞与交际的严密关系上看,Habermas的 交际能力 实际上是一种修辞能力的表现形式。 Toulmin与Perelman是新修辞学中论辩理论的代表。Toulmin批判了古典修辞理论的缺陷,提出了着名的实用论辩形式。进一步的研究表示清楚,Toul

18、min的论辩形式与人际交往的论辩相关,实际上很多交际学者将Toulmin看作有影响力的交际理论家。Perelman Olbrechts-Tyteca(1969以为新修辞学理论是关于论辩的理论,论辩是运用话语策略和人类语言的自然歧义激发或加强人们对某个主张的信念。根据Toulmin与Perelman的理论,修辞能力是修辞者合理运用论辩策略或形式以证实某个论点进而促成交际的能力。 20世纪新修辞学的领物当属Kenneth Burke,他对修辞学的研究较具宏观性与前瞻性,将修辞发展至包罗万象的象征系统。Burke一生发展了众多修辞学理论,如辞屏、修辞动机、五位一体戏剧理论、同一等,这些理论是Burk

19、e修辞学思想的核心,对把握其修辞能力观至关重要。Burke(1950以为,人们的基本需要中包括修辞能力,由于它是生存的工具equipment for living。Burke主要关注与修辞能力严密相关的修辞教育问题,在Burke看来,教育是修辞性的,这是由于他将教育看成一个关于人类需求和人类知识建构的象征行为的特殊领域,教育就是一场牵涉生活各个方面的人类关系的戏剧。因而,Burke视野中的修辞情境是一种象征系统。就修辞目的来讲,Burke的修辞学思想与古典修辞学的区别在于前者旨在促成同一,后者旨在劝讲。结合Burke对修辞的定义 修辞是运用象征符号根据特定的方向影响或感动受众,可将Burke的

20、修辞能力观归纳为:修辞者运用象征系统中的象征符号劝讲受众并力求达成与受众同一的能力。 在新修辞学时期,修辞学者的研究视角更多元化,融入了交际、话语、论辩与象征系统等因素,突破了古典修辞学阶段所关注的公共演讲以及写作等领域,将修辞范围从语言层面拓展至非语言层面,甚至将其看作一个包罗社会万象的象征系统,因而,这一时期的修辞能力较为宏观:从修辞能力牵涉的参数来看,修辞情境与修辞对象扩大了象征系统的范围;修辞策略中也融入了交际策略、话语策略、论辩形式等维度;修辞目的更是上升到了修辞者与受众的同一。综合以上新修辞学家关于修辞及修辞能力的观点,20世纪新修辞学的修辞能力可具体表现出为:修辞者运用交际策略、

21、话语策略、论辩形式等修辞策略对象征系统中的受众进行劝讲并达成与受众同一的能力。 2.21世纪修辞学的修辞能力 西方修辞学发展至21世纪,又出现了新的趋势,修辞领域更为广泛,牵涉国际关系、医药健康、组织机构、体育、视觉化、社区服务等领域的修辞研究。在这一阶段,修辞呈现出更丰富的形式。首先,修辞批评研究虽来历已久,但真正的研究热潮始于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李科、解学花,2021:34,这时期的研究更具系统性,研究成果丰富,华而不实Foss(2004、Hart Daughton(2005、Kuypers(2005、Crowley Stancliff(2008、Campbell,Huxman Bu

22、rkholder(2021的研究较具代表性。这些学者大都继承了古典修辞学传统,但均将旧体系加以调整以适应新的修辞情境,以解决当今社会中的修辞与交际问题。修辞能力在这一阶段首先主要具体表现出为修辞批评能力。Foss(2004:6把修辞批评定义为:为理解修辞经过而对象征行为和人工作品进行的系统分析与考察的一种定性研究方式方法。Hart Daughton(2005:22也以为,修辞批评是为辨别修辞现象的复杂性而对其进行综合有效的解读与解释的一种行为,是对社会生活本身的批评。Campbell,Huxman Burkholder(2021:2526指出,作为修辞批评者,需要根据技巧、态度与修辞行为术语库

23、来描写、解释与评价修辞行为以理解修辞行为能否成功。这个阐述牵涉修辞批评的主体、策略、步骤、对象与目的。在以上定义中,牵涉修辞批评对象的本文关键词语有:象征行为、人工作品、修辞现象、社会生活、修辞行为等。这些词可被划入新修辞学的范围,属于广义的修辞批评范畴,符合后当代主义修辞学将一切符号化、象征化的特征。 更为重要的是,在21世纪,学界开场将语言、非语言、视频、音频等象征符号囊括在修辞中,对修辞能力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为人们不仅通过语言,而且还通过其他手段开展修辞行为,如手势、眼神、身势、图像、动画、动作等,且其他交际手段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样,修辞能力就逐步扩展为多元读写能力

24、multiliteracy。多元读写能力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多国语言学家组成的 新伦敦小组 成员提出的Cope Kalantzis,2000:5。Thwaites(1999曾提出六种主要的多元读写能力,这些能力能够归纳为两个类别:1社会交际能力;2技术读写能力张德禄,2020:11。一般来讲,多元读写能力既包含传统的语言读写能力,又牵涉人类通过声音、动作和图像等多模态系统所进行的更有效的交际能力。 由上可知,这一时期修辞能力的涵义较为广泛,主要表现为修辞者运用批评策略、多模态的修辞策略影响受众并达成与受众同一的能力。这种能力比Burke的修辞能力观往前迈进了一步,具体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结合

25、20世纪与21世纪至今的修辞学发展来看,新修辞学阶段的修辞能力可概述为,修辞者运用交际策略、话语策略、论辩形式、批评策略、多模态手段等修辞策略对象征系统中的受众进行劝讲并达成与受众同一的能力。 四、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视域下整合的修辞能力 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在界定修辞上存在很多共性,比方古典修辞学关注受众分析,而Perelman与Burke对此也有所涉猎;古典修辞学深入阐述了情感、逻辑与修辞人格等修辞策略,而Richards、Harbermas、Perelman、Toulmin与Burke在其修辞理论中都谈及了这些策略;新修辞学中的论辩理论在Plato与Aristotle那里也有所具体表现出

26、。一般来讲,修辞学者习惯从修辞者、修辞对象、修辞情境、修辞策略与修辞目的等方面界定修辞,笔者也将从这几个层面梳理古典与新修辞学视域下的修辞能力概念。就修辞者来讲,古典修辞学时期主要是指演讲者,至多包含写作者,而新修辞学时期的界定则比拟广泛,包括演讲者、写作者、论辩者、交际者、多元读写者,甚至包括一切象征行为的介入者。就修辞对象来讲,古典修辞学侧重于演讲中的听众或读者,而新修辞学既包括听众与读者,也包括象征行为的介入者。就修辞情境来讲,古典修辞学侧重于公共演讲,而新修辞学则将修辞情境扩大至整个象征系统。就修辞策略来讲,古典修辞学广泛采用修辞五艺与情感、修辞人格、逻辑等,而新修辞学则融入了交际策略

27、、论辩形式、批评策略、多模态手段等多种因素,修辞五艺在该时期也得到了有效的升级。Harper(1979分别用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组织化organization、范畴化categorization、象征化symbolization与施行化operationalization更新了修辞发明、布局谋篇、记忆、文体与演讲,旨在构建一个统一的修辞能力框架。就修辞目的来讲,古典与新修辞学都将劝讲受众作为其修辞目的,只不过前者的终极目的在于解决社会事务,而后者的终极目的在于达成修辞者与受众的同一。 然而,不管是古典修辞学还是新修辞学,对修辞的定义都存在很大的任意性,一个狭义的定义可区分

28、界线分明的语言实例,而一个广义的定义则囊括很多被狭义定义排除在外的语言实例。因而,笔者建议采取狭义与广义两种视角来界定修辞能力,以尽最大可能科学地认识修辞能力。根据修辞者、修辞对象、修辞情境、修辞策略与修辞目的等五个参数,结合每个参数牵涉的范畴,笔者以为,古典修辞学的修辞能力可概括为狭义修辞能力,即演讲者或写作者运用修辞发明、布局谋篇、文体、记忆与演讲技巧等修辞五艺和情感、修辞人格与逻辑等修辞策略在以公共演讲为轴心的社会事务中劝讲受众以达成解决社会事务的能力。新修辞学的修辞能力可概括为广义修辞能力,即修辞者演讲者、写作者、交际者、论辩者、多元读写者等运用修辞策略范畴化、概念化、象征化、组织化、

29、施行化等修辞五艺以及情感、逻辑、修辞人格、交际策略、论辩形式、批评策略、多模态手段等对象征系统中的受众进行劝讲并达成同一的能力。 基于上述界定,结合修辞在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时期的不同具体表现出形式,修辞能力在古典修辞学时期可表征为演讲修辞能力,在新修辞学时期则可表征为演讲修辞能力、写作修辞能力、交际能力、论辩能力、修辞批评能力、多元读写能力等。修辞能力与不同时期详细的能力形式之间有一定的重叠与穿插,要构建逻辑合理的修辞能力概念体系,需要厘清这些形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不管是狭义的古典修辞学时期的修辞能力,还是广义的新修辞学时期的修辞能力,修辞能力所包含的参数是相对稳定的。修辞能力是修辞者的

30、一种内在属性,是修辞者为履行修辞任务必须具备的各种详细能力的总和,是修辞者在特定的修辞情境中采取恰当的修辞策略对修辞行为的受众进行劝讲并达成同一的能力。 五、构建修辞能力的当下意义 1. 加强外语能力研究,提高大学生的修辞能力 外语能力是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界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交际能力、思辨能力、语用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对外语教学中修辞能力的关注缺乏。厘定修辞能力的概念内涵,可为外语能力研究注入新鲜血液,丰富外语能力的内涵,进而为提高大学生的外语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另外,当下国内外语教学更多地侧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即注重听、讲、读、写、译等能力。侧重单一的语言能力

31、,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缺乏、修辞能力匮乏。鞠玉梅、彭芳2020等曾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研究表示清楚,在过去的近20年间,外语专业学生的修辞能力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因而,外语教育在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修辞能力,逐步将其融入教学大纲中。详细来讲,首先,应当加强培养学生的演讲修辞能力,这是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均关注的修辞能力。西方修辞学理论博大精深,至今影响着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教育等领域。作为古典修辞学的重要阵地,演讲一直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李克、王湘云,2021:84。与传统的西方演讲文化不同的是,在东方文化中,修辞演讲不是主流趋势。中国的大学生大都

32、不善演讲,而且演讲的时机也少之又少,因此,非常有必要在语言教学中植入修辞学知识体系,让学生了解西方修辞学的修辞五艺和情感、修辞人格与逻辑等修辞策略以及合理的受众分析技巧,进而培养其系统的演讲修辞能力。其次,应当加强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与修辞批评能力,启发学生把握并在演讲、写作与交际中灵敏运用论辩形式,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论辩的能力。Mirza Perret-Clermont(2018:1以为,论辩能力是必须把握的一种重要能力:作为促进课堂理解的一种工具,论辩可将自个的立场展示给别人和公众;论辩可促进对事实的开发性、批判性与获取性解读;论辩实践对处理认知冲突、质疑、矛盾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柴

33、改英2018根据Toulmin的论辩形式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论辩意识与特点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学生的论辩意识不强,论辩力度与深度不够。因而,有必要呼吁语言教学加强学生论辩能力的培养。与论辩能力严密相关的是修辞批评能力,论辩理论可为修辞批评提供丰富的理解话语运作机制的工具范畴和理论基础涂家金,2020:92。要进行论辩,首先要理解修辞文本,进而进行批判性考虑。受中国修辞教育传统影响,外语专业的学生往往倾向于 原封不动 地接受原文作者主旨,不愿进行深度的反思。笔者以为,当前在博士研究生课堂上比拟流行的一种 质疑游戏 doubting game可推广至本科阶段,即鼓励每位学生必须对教师或同学的观点

34、进行有理据的质疑,进而在质疑中训练学生的修辞批评能力。再次,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重点关注的写作修辞能力也应是外语教学中应当加强的重要一环。我们国家高校外语教学实践中, 英语写作 大都被设为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基础课程,而在外语教学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更注重语言运用等方面,而对写作的修辞者意识、修辞情境、修辞策略、修辞目的等关注有所缺乏。根据本研究,在写作修辞能力的诸参数中,修辞者指的是写作者,受众指的是读者,修辞情境指的是写作的修辞行为,修辞策略一般指的是修辞五艺,而修辞目的不仅在于 劝讲 ,更在于 同一 。因此,写作修辞能力可理解为写作者利用修辞五艺等修辞策略在写作修辞行为中劝讲读者以实

35、现同一的能力。厘定了写作修辞能力的内涵,才能有的放矢地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修辞者意识,即让学生意识到写作者本身就是修辞者,写作行为是一种修辞行为;培养学生的修辞情境意识,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修辞情境比方四六级写作、专八写作、托福写作、写作、BEC写作等调整自个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修辞策略意识,让学生运用合理的逻辑、证据、布局、文体等创造完好的语篇;培养学生的受众意识,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始终将读者放在重要位置,进而为达成与读者的同一创造条件。 2. 促进国家修辞能力研究,支撑国家修辞能力发展 修辞能力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厘定修辞能力,不仅对我们国家外语教学有所启示,对国家修辞能力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

36、意义。修辞能力的发展从来就是人们生存的基本要素和条件。当然,修辞能力可上升到国家层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修辞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立足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国家传播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此处的修辞不仅指日常交际中的一般劝讲,更指涉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构建与话语能力。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及地位不仅依靠硬实力,也要依靠软实力的助力。国家修辞能力即是一个重要的软实力,因而,有必要开展国家修辞能力的研究。厘清修辞能力的内涵对建构国家修辞能力至关重要,Smith Smith(1985、Bruner(2002、中华新闻报2008、陈汝东2018/2020都曾对国家修辞能力作过深

37、切进入的讨论。华而不实,尤以陈汝东的研究更具代表性,他指出, 国家修辞能力是指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官员、民众、媒体通过修辞处理国际、国内事务所表现出的能力,它包括领导人的国家修辞能力、外交部门的国家修辞能力、媒体的国家修辞能力和国民的国家修辞能力等 陈汝东,2018:7071。根据本研究中的修辞能力的内涵,该定义中牵涉修辞者 国家领导人、官员尤指外交部门官员、民众、媒体,以及修辞对象 国际、国内事务,可见该定义对这两个参数的界定较为全面,但对修辞策略仅用 修辞 两字带过,而对修辞情境、修辞目的则均未提及。首先,国家修辞能力的修辞策略比拟复杂,陈汝东2020:18曾指出,国家修辞手段微观上包括语言

38、手段、影像手段、体态语手段等,宏观上包括媒体修辞手段以及外交、文化、教育、体育、广告、新闻等修辞手段。修辞策略应上升到国家修辞战略,整合外交、文化、教育、体育、广告、新闻等国家层面的修辞气力进而凝结成合力。其次,国家修辞能力牵涉的修辞情境一般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面对的种种国际问题,包括紧急的危机情境、一般的国际问题等。再次,国家修辞能力的主体所要达成的修辞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构建及维护国家形象。由于参加了这些参数,国家修辞能力的内涵愈加丰富。 从实践层面讲,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声日益响亮,把握的话语权日益加强。从当下对中日关系以及中美在某些问题上的处理来看,国家领导人、外交部门的官员以及媒体所展现的

39、修辞能力让人信服,中国的国家修辞能力日益加强,在国际上树立了属于中国的国家形象。但是,普通民众的修辞能力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在中国面临的国际问题及采取的国际政策上,网民倾向于诉诸激愤的个人情绪的发泄,而不是理性的考虑与修辞劝讲,这使得网民的话语在数字媒体时代里达不到应有的修辞效果。因而,有必要加强民众话语的修辞性,提高民众声音的分贝,加强我们国家普通民众所发声音在国际上的公信力,助益中国国家形象的维护。 综上所述,厘清修辞能力的概念,在理论上可对加强外语能力与国家修辞能力研究作有益的补充,在实践上可对提高大学生的修辞能力与支撑国家修辞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当然,修辞能力的界定需要多因素的

40、结合,本文仅选取了与修辞能力较为相关的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作为参考,其他如语用学、交际学等视角可以对修辞能力的界定提供有益的支持,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以下为参考文献 1Aristotle. RhetoricM. Jowett B(Trans.). New York:Random House, 1954. 2Arthos J. Speaking Hermeneutically:Understanding in the Conduct of A LifeM.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2018. 3Bruner M L. Strate

41、gies of Remembrance:The Rhetorical Dimensions of Nat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M. 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2002. 4Burke K. A Rhetoric of Motives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0. 5Campbell K K,Huxman S S Burkholder T R. The Rhetorical Act:Thinking,Speaking,and Writin

42、g CriticallyM. 5th ed. Stamford:Cengage Learning,2021:19,2526. 6Cicero M T. De InventioneM. Whitefish:Kessinger Publishing, LLC., 2004. 7Clark R A Delia J G. TOPOI and rhetorical competenceJ.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1979,65(2):187206. 8Cope B Kalantzis M. Multiliteracies:Literacy Learning and th

43、e Design of Social FuturesM. London:Routledge,2000. 9Crowley S Stancliff M. Critical Situations:A Rhetoric for Writing in CommunitiesM. New York:Longman,2008. 10Dilbeck K E McCroskey J C. Socio-communicative orientation,communication competence,and rhetorical sensitivityJ. Human Communication,2008,1

44、2(3):255266. 11Foss S K. Rhetorical Criticism:Exploration and PracticeM. 3rd ed. Long Grove:Waveland Press,2004:6. 12Foucault M. Foucault Live Interviews,1966 1984M. Lotringer S(Ed.).Hochroth L Johnston J(Trans.). Brooklyn:Semiotext(e),1989. 13Habermas J. 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M.

45、 McCarthy T(trans.).Boston:Beacon,1979:29. 14Harper N. Human Communication TheoryM. New Jersey:Hayden Book Company,1979:6568,262. 15Hart R P Daughton S M. Modern Rhetorical CriticismM. 3rd ed. Boston:Pearson/Allyn Bacon,2005:22. 16Kuypers J A. The Art of Rhetorical CriticismM. Boston:Pearson Educati

46、on,2005. 17Martin T R. Ancient Greece:From Prehistoric to Hellenistic TimesM. 2nd ed.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20 18Matreyek D B. A Rhetorical Perspective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Speakers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R. New York: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

47、tion,1980. 19Mirza N M Perret-Clermont A N. Argumentation and Education: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PracticesM. Boston,MA:Springer,2018:1. 20Perelman C Olbrechts-Tyteca L. The New Rhetoric:A Treatise on ArgumentationM. Wikinson J Weaver P(Trans.). 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69. 21Qu

48、intilian. Institutio OratoriaM.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edition.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0 22Richards I.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 23Smith C A Smith K B. The President and the Public,Rhetoric and National LeadershipM. Lanham: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5. 24Sproule J M. Speechmaking:An Introduction to Rhetorical CompetenceM.Dubuque:William C Brown Pub,1991:17. 25Sproule J M. Speechmaking:Rhetorical Compe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农业相关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