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神经病学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290409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配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神经病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药配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神经病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配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神经病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配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神经病学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药配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神经病学论文中医称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属于 眩晕 的范畴,因上气缺乏,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故上虚则眩,即为眩晕。从中医的角度讲,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性眩晕患者经常神疲惫乏力力,舌边有齿痕,舌质淡胖,证属气血缺乏,脑失所养,应从补肾论治,或者从痰、瘀入手,进而补脾益气,上养清窍。近年来,临床上采用益气升阳及活血通窍类药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性眩晕,并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用益气升阳、活血通窍类中药配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性眩晕也随之被广泛运用。为进一步研究中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性眩晕的效果和安全性,本研究以1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

2、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益气升阳、活血通窍类中药配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性眩晕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式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性眩晕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多普勒超声检查(TCD)确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患者;既往有反复发作性眩晕及呕吐现象;不合并有其他疾病导致的眩晕异常感觉和状态;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孕产妇、哺乳期妇女;合并有心功能不全者;合并有肝肾功能障碍者;头颅CT显示有其他原因导致的疾病以及其他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疾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共15

3、0例,根据随机的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各75例。华而不实观察组中男36例,女39例;年龄3473岁,平均年龄(52.6 3.2)岁;病程16年,平均(2.3 0.8)年。对照组男33例,女42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53.1 2.8)岁;病程0.85.8年,平均(2.5 0.7)年。两组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神经内科学和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规定的眩晕标准。 1.3 研究方式方法 将150例椎基底动

4、脉供血缺乏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益气升阳联合活血通窍类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活血通窍类中药治疗。益气升阳类中药药物组成:黄芪30g,参15g,桂枝10g,细辛3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5g;活血通窍类中药药物组成:当归15g,丹参20g,鸡血藤30g,黄芪30g,参15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5g,地龙10g,水蛭3g。每日1剂,开水煎服,早晚2次服用,连续服用4周时间,4周后比拟两组异常感觉和状态改善情况。 1.4 疗效断定指标 1.4.1 观察指标 采用TCD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VA)以及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 1.4.2

5、 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临床疾病诊断根据治愈好转标准:痊愈:眩晕及伴随的相关异常感觉和状态完全消失;显效:眩晕异常感觉和状态改善明显,活动的时候无眩晕异常感觉和状态,可进行日常的生活;有效:静止时眩晕异常感觉和状态缓解或消失,活动时则有轻度眩晕现象;无效:眩晕及伴随的异常感觉和状态无好转,与入院时无改变。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及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的描绘叙述采用(x s),分析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的描绘叙述采用 2检验和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的比拟 观察组痊愈43例占57.3

6、3%,显效21例占28.00%,有效9例12.00%,无效2例占2.67%;对照组痊愈31例占41.33%,显效27例占36.00%,有效13例占17.34%,无效4例占5.33%。两组临床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84,P=0.04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的LVA、VA、BA平均血流速度比拟 观察组、对照组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是治疗后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52,P=0.000;t=4.364,P=0.000;t=3.186,P=0.002),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2.3

7、两组不良反响情况比拟 对照组4例发生恶心、呕吐、口干、胃部不适不良反响,观察组2例发生恶心、呕吐,两组不良反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694,P=0.405)。 3 讨论 眩晕的病因病机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浊中阻、外感风热等。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性眩晕是中枢性眩晕的一种,多 风、痰、虚、瘀 夹杂致病,发病特点为病机复杂、发病急骤、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易致急性脑血管病。朱丹溪的 无痰不作眩 之讲也以为痰是眩晕的主要原因,痰湿性黏滞难去,阻碍气机,阻碍血液运行,痰瘀互结,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脑扶失养,发为眩晕。西医从症治疗多治其标而不能去其根,中医辩证论治法以为:(1)肝肾缺乏,肝火上炎,应滋

8、养肝肾、清肝泻火;(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应滋养肝肾、平肝潜阳;(3)气血亏虚,脑失所养,应养血益气;(4)肾精缺乏,髓海亏虚,应充脑、补髓、填精;(5)痰浊中阻,阻蔽清阳,应化痰熄风、健脾燥湿;(6)瘀血阻窍,新血不生,应祛瘀生新、通窍活络。中医根据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性眩晕表现的症候分析,识别病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虚则补益肝肾、益气养阴,实则祛痰熄风、活血化瘀,标本兼治,见效快且疗效好。 从中医的角度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性眩晕有从瘀论治法和从痰论治法。本研究观察组采用益气升阳联合活血通窍类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活血通窍类中药治疗。益气升阳类中药药物组成有黄芪、参、桂枝、细辛、桃仁、

9、红花、川芎,活血通窍类中药药物组成有当归、丹参、鸡血藤、黄芪、参、桃仁、红花、川芎、地龙、水蛭。方中黄芪、参可养血、益气,改善微循环;桃仁、红花、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气的成效,当归、丹参、鸡血藤可养血活血;桂枝、细辛温阳行气,具有镇静、止痛的作用;地龙、水蛭可通径活络,具有止痛的成效。药理研究也证实了黄芪扩张冠状动脉,促进骨髓造血,增大红细胞钠泵的活性,进而可改善微循环,当归、丹参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改善周围神经营养障碍的作用,地龙、水蛭可协助其它方中药物直达末梢神经。 本研究以1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益气升阳、活血通窍类中药配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性

10、眩晕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痊愈57.33%,显效28.00%,有效12.00%,无效2.67%,对照组痊愈41.33%,显效36.00%,有效17.34%,无效5.3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Z=1.984,P=0.047);两组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是治疗后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优于对照组(t=5.552,P=0.000;t=4.364,P=0.000;t=3.186,P=0.002),两组不良反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694,P=0.405)。研究结果分别从患者的实际临床表现与患者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讲明了益气升阳、活血通窍类中药均可有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性眩晕,改善患者的血流量,配伍治疗更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性眩晕患者的临床异常感觉和状态,相对于单一用药效果显著,益气养血、活血通窍配伍治疗法优于单纯活血通窍法。 综上所述,益气升阳联合活血通窍类中药治疗椎 基底动脉供血缺乏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效果优于单纯活血通窍法,值得临床上继续应用与推广。 以下为参考文献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根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10. 2刘涛,张伟从肝肾论治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性眩晕J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杂志,2020,11(9):112511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农业相关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