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概说.pdf

上传人:l*** 文档编号:73144914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87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左传概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左传概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左传概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左传概说.pdf(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左傳概【名稱與來歷】【性質與體例】【流傳傳授源流及經解要籍】【價值】【附錄:左傳選讀】一、名稱與(一)名稱1.春秋韓非子姦劫弒臣:故春秋記之曰:楚王子圍將聘於鄭,未出境,聞王病而反,因入問病,以其冠纓絞王而之,遂自也。齊崔杼,其妻美,而莊公通之,如崔氏之室,及公往,崔子之徒舉崔子之徒而攻公,公入室,請與之分國,崔子許,公請自刃於廟,崔子又聽,公乃走踰於牆,舉射公,中其股,公墜,崔子之徒以戈斫公而死之,而其弟景公。史記吳太伯世家太史公曰:余春秋古文,乃知中國之與荊蠻吳兄弟也。先秦漢初有依經稱傳之例,故往往逕以 春秋一詞兼稱春秋與三傳,如韓非子引述左傳,逕稱為春秋;或者如史記稱之為春秋古文,因為左

2、傳多古字古言,於經學屬古文學。2.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史記舊聞,興於,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譏褒諱挹損之文辭可以書也。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其語,成左氏春秋。史記儒林列傳:漢興至于五世之閒,唯董仲舒名為明於春秋,其傳公羊氏也。瑕丘江生為穀春秋。漢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是關於左傳的重要文獻。依上引文字,左傳的名稱,在西漢時或稱 左氏春秋;左傳的作者為魯君子左丘明;更重要的,左

3、傳撰作的原由,正是針對 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的現象而發,亦即為了闡明春秋。晚清民初以來的公羊學者,為了動搖左傳的經學地位,力主左傳非解釋春秋之傳,理由之一便是舉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上述一段文字為證,認為左傳原名左氏春秋,猶如呂氏春秋而自成一書,非解釋春秋之傳。其實,細讀十二諸侯年表序,原文明明說左氏春秋乃是為辨明孔子春秋之真意而作;而且,史記一書,甚至更早的文獻裡,既沒有左傳或左氏傳的名稱,同時,也還沒有公羊傳、穀梁傳的名稱,與 左氏春秋相對的,則有 穀梁春秋或春秋公羊氏這樣的名稱。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稱左傳為左氏春秋,其構詞與穀梁春秋類似,意在區別解釋春秋的派別,故在春秋之上標示左氏,

4、以別於穀梁或公羊。唯其以春秋,亦即以經為大名,而左氏則是進一步形容其派別,故左氏春秋也可以稱為春秋左氏,這猶如董仲舒名為明於春秋,其傳公羊氏也,指董氏所傳為春秋公羊氏之學。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都是在春秋之上或之下標示左氏以明其家派,所以也省稱左氏。3.春秋左氏傳或左氏傳漢劉歆毀武帝廟議:記王制 及 春秋穀傳:天子七廟,侯五,大夫三,士二。春秋左氏傳曰:名位同,亦。自上以下,以,也。春秋三傳,原先依經稱傳,都可以逕稱為春秋,後來才在經名之上或之上標示派別。三傳稱傳大概起於西漢末,劉歆大概是最早稱春秋左氏傳及春秋穀梁傳的人,見於上引毀武帝廟議一文。加傳字,正用以明確表示其書解經的性質,猶如周易十翼

5、,原先只稱彖、象、文言等,後人加 傳 字以明其性質,始稱為彖傳、象傳、文言傳等。至於左氏傳,即春秋左氏傳的省稱。4.左傳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或曰:春秋之作,左傳及穀無明文。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傳進一步又省稱為左傳。左傳始於杜預的春秋經傳集解序。5.春秋內傳東漢人以國語為春秋外傳,相對於此,左傳或別稱為春秋內傳。綜言之,左氏傳與公羊傳、穀梁傳並稱為春秋三傳,先秦及漢初的學者引述三傳,往往逕稱春秋。後來,為了有所區別,於是相對於公羊春秋或穀梁春秋,稱為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太約至西漢末劉歆時,又加 傳字,相對於 春秋穀梁傳、春秋公羊傳而稱為春秋左氏傳;然後又分別省稱為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左氏傳進

6、一步省稱左傳,始於杜預,此後,左傳逐漸成為習用的定名。(二)漢書儒林傳:漢興,平侯張蒼,及太傅誼、京兆尹張敞,太中大夫公子皆修春秋左氏傳。誼為左氏傳訓故。授趙人貫公,為河間獻王博士。子長卿為蕩陰,授清河張禹長子。禹與蕭望之同時,為御史,為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上書以稱。後望之為太子太傅,薦禹於宣帝,徵禹待詔,未及問,會疾,死。授尹始,始傳子咸及翟方進、胡常。常授陽護季君,哀帝時待詔為郎。授蒼梧陳欽子佚,以左氏授王莽厔將軍。而歆從尹咸及翟方進受。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護、歆。戰國、漢初已有許多學者引述 左傳,當時已然流傳。由於秦始皇焚書,左傳自然也在劫難逃;更因晚清的今文學者重燃漢代的今文、古文相爭的

7、戰火,康有為甚至誣指劉歆偽造左傳:因此,左傳的來歷特別成為一個受人矚目的課題。漢初,如史記等曾引述過左傳的內容,但畢竟僅流傳於少數學者之間,而且,究竟有多少本子,無從確指。焚書之後,漢人很重視經典的來源,如尚書傳自伏生,詩有魯、齊、韓、毛,各有傳授經師,那麼,春秋左氏學傳自何人?春秋左氏學未立於學官,講授傳承的系譜不如公羊、穀梁明確。就書籍文獻而言,許慎說文解字序曾提及左傳係漢初的開國功臣張蒼獻給皇家收藏;西漢末的劉向、劉歆父子,負責校理圖書,曾讀過左傳,甚至家中婦女都能諷誦上口,劉歆尤其推廣左傳不遺餘力,力勸哀帝立於學官,劉氏父子所見之 左傳,很有可能就是張蒼所獻、保存在皇宮中的那一部。換言

8、之,左傳這部書重新出現,其實在劉歆之前,可以上推至漢朝開國之初的張蒼。就學問傳習而言,張蒼獻書,但並未像伏生或申培公等人那樣積極傳授弟子,形成師法;至劉歆,才積極倡導春秋左氏學,並努力爭取立於學官的。當然,劉歆之前,如賈誼、張敞、尹更始、翟方進等曾經傳習此書,漢書儒林傳的記載,歷歷可察。二、性質與體(一)性質:解經之傳漢書藝文志:仲尼以周公之國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事仍人道,因興以功,尌敗以成罰,假日月以定,藉朝聘以正。有所褒諱貶損,可書,口授弟子。弟子退而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本事而作傳,明夫子以空言經也。文心雕龍史傳:昔者夫子閔王道之缺,傷斯文之墜,靜居以歎鳳

9、,衢而泣。於是尌太師以正雅頌,因史以修春秋。舉得失以表黜陟,徵存亡以標勸戒。褒一字,貴踰軒冕;貶在片言,誅深斧鉞。然睿旨幽隱,經文婉約,丘明同時,實得微言,乃原始要終,創為傳體。傳者,轉也;轉受經旨,以授於後。實聖文之翮,記籍之冠冕也。史通申左尋斯義之作也,蓋是周之故事,國之遺文,夫子因而修之,亦存舊制而已。至於實,付之丘明,用使善畢彰、真偽盡。向使孔經獨用,左傳 作,則當代事安得而詳者哉蓋語曰:仲尼修 春秋,逆臣賊子懼。又曰:春秋之義也,欲蓋而彰,求名而亡,善人勸焉,淫人懼焉。尋左傳所,無愧斯言。此猶傳之與經,其猶一體,廢一可,相須而成。儒者苟譏左氏作傳,多敘經外別事,如楚、鄭與齊三國之賊弒

10、,隱、桓、昭、哀四君之篡逐;其外則承告如彼,其內則隱諱如此,無左氏傳,其事無由獲知。然設使世人習春秋而唯取傳也,則當時二百四十事茫然闕如,俾後學者代成瞽者矣。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說很清楚,左丘明作左傳,實有見於弟子解經之紛歧,所以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所謂具論其語,指左傳依春秋所記之事而備纂其相關事蹟,也就是論本事而作傳(此處論字都是編纂的意思)。如葉適所言:春秋乃為孔子所修也,故左氏之始、終以之。歷史時間的洪流,恆綿延相續,原無所謂起 無所謂訖,斷代實出自人文的建構。既然斷代分期的記述方式乃出自人為設定,那麼,除非有特筆刪修之春秋,否則,便無所謂春秋時代。春秋一書既然是春秋時代的斷代根據,那麼

11、,左傳敘事同樣始隱、終哀,始、終以之,正是以 春秋為撰述的根據;而且,左傳敘事,通常都有意對應 春秋,以對應經文的時間和事件為中心而原始要終。凡此,絕非自然的巧合,而是左氏有意因春秋而作傳的緣故。這樣,藉由左傳之原始要終,讀者乃可以明瞭二百四十二年行事,進而尋繹其褒貶大義。此外,左傳也以凡例書法諸稱及評論解釋春秋,其為解經之傳固無疑問。四庫全書總目云:說經家之有門戶,自春秋三傳始。自漢至清二千多年之間,雖因三傳門戶之爭,頗人左氏不傳春秋的質疑,但基本上沒有改變左傳在經學裡的地位。這點表現在傳統文獻書目如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等的書目之著錄,十分明顯。文獻目錄之學,向來注重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亦

12、即考察該著作的性質,並參照學術的發展源流,準此原則來歸類、列目。那麼,由書目著錄一向將左傳歸屬經部春秋家這現象看來,學者視此書為解經之傳的學術認知是相當穩定的。清末皮錫瑞撰經學歷史,學者逐漸正視經學史這個研究領域。從經學史的觀點看,縱使如皮氏這般居於今文經學立場的論述者,也不能忽視春秋左氏學的源流,不能不述及 左傳 學。蓋經學傳統中,固然不乏力持 左氏不傳春秋的異議者,但始終沒有成為眾所共認之定論。近人對 左傳 的性質提出質疑,尤其是針對左氏學師承不明、體例與二傳不同,及詳於敘事等,認為它並非解經之傳,這種見解似是而非。第一,漢代今文經學家最早質疑左氏 不祖孔子 不祖聖人,祖指祖述,所謂不祖述

13、孔子,主要又是呼應師徒相傳,又無其人的質疑。今文經學家的質疑,不僅是出自門戶之見,而且基本上乃是侷囿於漢代師法 家法的觀念。何況,漢代的今文經學家雖基於學派立場,極力抨擊左傳,卻未從左傳詳於敘事的特點責難其傳的性質。第二,歷來學者視左傳為解釋春秋之傳,不但沒有忽視其敘事尤備,甚且還著意表彰這是左氏解經方式的一大特點。正如陳澧所言:左傳依經而述其事,何不可謂之傳!近人黃彰健指出:左氏傳與公、穀不同之處,主要在漢書藝文志所說的,左氏論本事而作傳他的體裁遂與公穀不同。我們不能拘泥公、穀,而認為只有公、穀才是春秋經的傳。章炳麟曾以周易十翼之傳為例來說明:十翼都是解釋周易的傳,而諸傳解經,體例彼此不同:

14、彖傳專釋全卦;而象傳則既解卦辭、釋全卦之義,也一一詮說六爻爻辭;文言傳只針對乾坤兩卦加以解說;此外,還有一種通論周易的繫辭傳。由十翼可知,解經之傳不必限於特定的體例;而且,歷來也沒有學者因為繫辭傳非扣緊經文逐一解說,而質疑其傳的性質。明乎此,則知左傳是不是釋經之傳,既沒有必要拘泥於公羊傳 穀梁傳二傳的體例;也毋須因為 左傳沒有完全扣緊春秋經文而質疑。第三,公羊傳穀梁傳二傳雖以書法義例解經為主,其實也頗有以敘事解經者,那麼,怎能偏執敘事專屬於史的偏見,用以質疑左傳解經的性質?何況,左傳除了以敘事解經,未嘗不說明經之書法義例。詳參下一小節對於左傳解經方式的說明。(二)體:解經方式左傳的體例,一言以

15、蔽之,曰:編年敘事。首先,左傳依經編年,也就是根據春秋 的世次年月,依魯國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順序,以事繫日,以日繫月,以月繫時,以時繫年(杜預語),所以同樣屬於以時間為綱領的編年體。其次,左傳大體上對應著春秋經文以解經,這包括敘事解經與論說經義兩大類。茲先列表圖示,然後簡要說明如下:左傳的解經方式左傳的解經方式凡書法義書法稱:書 書稱 稱 等經義仲尼曰評君子曰也非也等敘事解經凡:左傳解釋春秋,或發凡以言例,如凡諸侯會,公不與不書,諱君惡也;與而不書,後也之類。全書共有五十則凡例,這是對經文書法作概括性的解釋。書法稱:左傳或標識書不書 先書 故書 書曰追書稱不稱

16、言不言等,用以說明春秋書法。評論:左氏也以禮也 非禮也,或君子曰 仲尼曰等評論形式解經。禮也 非禮也這類解經事例約有 127則,君子曰計有 88 則,仲尼曰有 25 則,散見於十二公各篇,它們主要是就敘事所涉及的人物或行事加以評論,但也有數則評論直接涉及經文解釋。上述解經方式可以統稱為論說經義。蘇軾曾說:左傳蓋依經以比事,即事以顯義,不專為例,是以或言或不言。所謂例,包括上述 論說經義諸形式。左傳誠然不專為例,因此,除了論說經義,又兼以敘事解經,兩大類型相互關聯,融貫為一整體,共同發揮解釋春秋的功能。左氏公羊與穀梁三傳都兼用義例與敘事解釋春秋。相較而言,則左氏敘事尤備,啖助說:能令百代之下,頗

17、見本末,因以求意,經文可知,能即事以顯義,這尤屬左傳特長。敘事解經:以敘事方式解釋春秋,這是左傳解經方式的特長,如鄭伯克段于鄢、趙盾弒其君等等,不勝枚舉(並【附:左傳選】)。三傳皆以敘事解釋春秋,由於左傳往往比較詳贍,向來受到較多關注,然而,偶爾也有公羊傳穀梁傳敘事詳於左氏的情形,如下面所述伯姬事件,公、穀二傳不僅敘事,而且比左傳詳細。襄三十年春秋曰:五月甲午,宋災,宋伯姬卒。左傳解釋說:甲午,宋大災,宋伯姬卒,待姆也。君子謂宋共姬 而婦。待人,婦義事也。伯姬為魯女,成九年嫁宋共公,襄三十年時約六十歲,待姆 而卒於這場火災。春秋書曰宋災,宋伯姬卒。左傳記載此事十分簡要,只點出宋國發生火災,而伯

18、姬死於此次火災的關鍵因素在於待姆;然後,以君子的評論,表明褒貶。伯姬女而不婦,意謂待姆合乎未出嫁女子的規範,但嫁為人婦之後,則不必拘泥。這樣看來,左傳並不褒揚伯姬因待姆而卒的行事。相較之下,穀梁傳曰:五月甲午,宋災,伯姬卒。取卒之日加之災上者,以災卒也。其以災卒何?伯姬之舍失火,左右曰: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曰:婦人之義,傅母在,宵下堂。左右又曰: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曰:婦人之義,保母在,宵下堂。遂逮乎火而死。婦人以貞為者也,伯姬之婦道盡矣。詳其事,賢伯姬也。穀梁傳於前後直接訓解經文詮釋經義,中間一段自伯姬之舍失火至遂逮乎火而死則是敘事。這篇傳文由這兩部分融貫為一,相輔而相成。蓋敘事備述伯姬以災卒之

19、始末:火起時,左右勸伯姬走避,但伯姬堅持傅母不在,宵不下堂。不久,左右又勸,伯姬以保母未至,仍不下堂避火,於是逮乎火而死。可見伯姬原有機會避災免死,但基於婦人之義,卒罹災身亡。穀梁傳藉由敘事,將伯姬臨危仍謹遵婦義的貞行表顯出來,伯姬之賢乃從而彰明較著。故傳末藉此例明白申言說:詳其事,賢伯姬也。說明春秋記伯姬卒乃是褒其賢。由此看來,穀梁傳中述及事跡者,正用以解釋經義,闡述其所以為賢,絕非鍾文烝所謂的意有所到,偶然詳之,似若了不相干之閒言語。蓋褒獎伯姬,若只是著一賢字,則空言而已,詳述始末,乃能行事彰明。然則,敘事詳備,正所以明著伯姬之為賢,從而闡述經義。穀梁詳敘事蹟始末,用以表彰伯姬能貞行婦道,

20、而所謂婦道,是必待傅母與保母,否則 宵不下堂。相形之下,左氏僅用 待姆概括而已,又由待而評議伯姬女而不婦。蓋以為婦義事也,女與婦遵行的規範有別,女須待姆,而婦道則不妨審度情事而行。左氏穀梁二傳述事有詳略之異,傳聞之婦道又不一致,故褒貶也不盡相同。然而,二傳褒貶取義都以行為事蹟作為議論基礎,這一解經進路卻不謀而合。公羊傳對伯姬不見傅母不下堂的行事也作了敘述,公羊傳曰: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宋共姬。外夫人書葬,此何以書?隱之也。何隱爾?宋災,伯姬卒焉。其稱謚何?賢也。何賢爾?宋災,伯姬存焉,有司曰:火至矣,請出。伯姬曰:可。吾聞之也,婦人夜出,傅母下堂。傅至矣,母未至也,逮乎火而死。公羊傳敘述伯姬之

21、行事與褒貶取義,跟穀梁傳大抵近似。不同的是,公羊此傳是為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宋共姬這一經文而發,先解釋宋共姬既為外夫人則何以書葬,既又解釋經書宋共姬以褒其賢云云。依據公羊傳的解釋,經書曰宋共姬,其所以稱謚乃是褒賢。然則,何賢爾?傳自宋災,伯姬存焉以下至逮乎火而死,敘述其行事始末,這正是解說其所以為賢。若公羊傳解經止於其稱謚何?賢也。則伯姬也者徒有賢名。賢之褒獎,僅止空言;唯有詳述行事,伯姬之所以為賢,始能深切著明!這樣解釋經義,正與穀梁傳詳其事,賢伯姬也的解經進路若合符節!總之,敘事誠然是左傳解經的特色,然而,有兩項誤解須鄭重釐清。一則,左傳除了以敘事解經,同樣也以書法義例等方式解釋 春秋;二

22、則,很多人以為只有左傳才以敘事解經,這其實也是誤解,由上述宋共姬的例子可知,公羊傳、穀梁傳也同樣運用敘事以解經釋義。(並【附:公羊傳選】【附:穀傳選】)。此外,左傳釋經,取徑於敘事,有些內容似與經文沒有直接連繫,其實是以經之記事為中心而原始要終,多數所謂的 無經之傳,可作如是觀。至於無傳之經,可能是不必解釋,可能是欠缺材料而闕疑,這原本是經解的尋常現象,遠的不談,就以公羊傳、穀梁傳而言,二傳之中的無傳之經,多矣。至於 續經至孔子卒,則是為了凸顯孔子與春秋的關係,這跟公、穀記 孔子生,殊途而同歸。或謂 孔子生是此為公、穀二家經文,或謂此為二家之傳。若是前一種說法,等於是在 春秋 原書之外憑添一則

23、經文,是一則無傳之經,其用意續經類似,也是凸顯孔子與春秋的關係;若是後一種說法,則孔子生便是一則無經之傳。續傳則是因應續經而有的,而且具有終春秋的意義(以上,另可參考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第三章第三節,頁 177-201)。三、傳傳授源及經解要籍1.1.戰國初,左丘明作左傳戰國初,左丘明作左傳依司馬遷,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這跟公羊傳和穀梁傳在戰國時代先口授相傳,至漢初始著於竹帛的情形不同。依章炳麟、張以仁先生等推考,左丘明的年代,大概與孔門弟子如子夏曾子等相當,曾親見孔子,而年齡小約四十歲,而撰寫 左傳以解釋春秋應該在戰國初年。2.2.戰

24、國時代的傳之跡戰國時代的傳之跡左傳著成之後,據說傳予曾申、吳起、吳期、鐸椒、虞卿、荀況等人。其中,鐸椒為楚威王時人,抄撮左傳,成鐸氏微四十章;虞卿,在趙孝成王時,曾採 左傳,成 虞氏春秋八篇。另外,晉太康年間發掘出土的 汲塚書(蓋為戰國魏襄王的墓葬)中,有一部書名為師春(可能是原有的題名),專門纂錄左傳中關於卜筮的文字。大陸學者李學勤認為新近出土戰國文獻春秋事語(原無篇題,整理者訂定的名稱),大概也是 鐸氏微、虞氏春秋一類的文獻,亦可佐證左傳在戰國時代的流傳之跡。3.3.漢代的傳脈絡漢代的傳脈絡漢書儒林傳:漢興,平侯張蒼,及太傅誼、京兆尹張敞,太中大夫公子皆修春秋左氏傳。誼為左氏傳訓故。授趙人

25、貫公,為河間獻王博士。子長卿為蕩陰,授清河張禹長子。禹與蕭望之同時,為御史,為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上書以稱。後望之為太子太傅,薦禹於宣帝,徵禹待詔,未及問,會疾,死。授尹始,始傳子咸及翟方進、胡常。常授陽護季君,哀帝時待詔為郎。授蒼梧陳欽子佚,以左氏授王莽厔將軍。而歆從尹咸及翟方進受。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護、歆。隋書經籍志序:左氏,漢初出於張蒼之家,本無傳者。至文帝時,太傅誼為訓詁,授趙人貫公。其後歆典校經籍,考而正之,欲於學,儒莫應。至建武中,尚書韓歆請而未。時陳元最明左傳,又上書訟之,於是乃以魏郡封為左氏博士。後群儒蔽固者,廷爭之。及封卒,遂罷。然儒傳左氏者甚眾。永平中,能為左氏者擢高第、為

26、講郎。其後逵、服虔並為訓解。至魏,遂於世。晉時,杜預又為經傳集解。穀范甯注,公羊何休注,左氏服虔、杜預注,俱國學。然公羊、穀但試文,而能通其義。後學三傳通講,而左氏唯傳服義。至隋,杜氏盛,服義及公羊、榖浸微,今殆無師。漢代左傳流傳的重要代表人物,首推劉歆。雖然劉歆之後,學者日眾,如賈徽、賈逵、陳元、鄭眾、馬融等俱傳習而撰有著作,但大體仍以民間流傳為主。4.4.東漢,鄭玄著書與何休辯,左氏古學遂興東漢,鄭玄著書與何休辯,左氏古學遂興後漢書鄭玄傳:時任城何休好公羊學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癈疾,玄乃發墨守、針膏肓、起癈疾,休而嘆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吾乎!玄答何休,義據通深,由是古學遂明。

27、清陳澧東塾讀書記:鄭君注左傳,未成,以與服子慎(世文學門),而聞注公羊、穀,是鄭君之治春秋,以左傳為主也。根據世說新語記載,鄭玄原本有意注解左傳,但盡與服虔,他對春秋三傳的看法,主要見於與何休辯論的三書之中。大體看來,當如陳澧所言,鄭君之治春秋,以左傳為主也。因此,何休、鄭玄著書論辯,正是春秋今文學、古文學盛衰消長的轉捩點,後漢書所謂由是古學遂明是也。5.5.魏晉南朝隋唐:左氏日盛,杜預左傳學尤尊顯魏晉南朝隋唐:左氏日盛,杜預左傳學尤尊顯自魏以降,古文學取代今文學,就春秋學而言,則是左氏學凌駕公、穀二學的局面。同屬左傳學,而南、北好尚不同,大抵北學宗服虔之注,南學則以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 最受推

28、崇而盛行。唐人修 五經正義 以統一經義,其中,春秋正義取左氏傳、杜預注。於是,左傳正式取代公羊傳,成為解釋春秋的正義;而 左傳學中,又以杜氏之學,長期成為主流。6.6.清代學者輯佚漢儒舊注並為疏證清代學者輯佚漢儒舊注並為疏證清人認為長期流傳的杜預注並不完美,而且缺失甚多,致力 於匡正杜注者,可以顧炎武春秋杜解補正為代表。自惠棟春秋左傳補注、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始,很多學者致力於輯存久已失傳的漢儒舊注,藉以取代杜注,李貽德春秋左傳賈、服注輯述可為此類著作之代表。清人一方面輯佚,一方面加以疏證,基本上乃依據漢魏舊注,另撰新注疏以取代杜注、孔疏,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是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四、價值左傳為

29、解經而作,讓後人得以明瞭 春秋之文、事與義,無疑具有經學價值。兩漢重視今文學,屬於古文學的左傳一度受到排抑,魏晉南北朝時逐漸盛行,至唐代修五經正義,其中的春秋正義,便是依據左傳,換言之,其經學地位在漢代之後長期凌駕公、穀二傳之上,就是晚清公羊學重振之時,也沒有完全改變這種狀況。左傳在歷經質疑和挑戰中,才更加顯露出其價值。現代學術中,詮釋學、敘事學探究愈深入,愈發使人注意 左傳敘事在解經釋義上的特點和優越之處。左傳依春秋以編年敘事,呈現春秋時代的行事風貌,因而也具有史學價值。以子不語怪力亂神,確立人文精神的指標而言,左傳具體呈現了春秋時代由以祭祀活動為生活中心,轉向人文世紀的軌跡。春秋時代之整體

30、文化圖象,乃由人的行為表現包括言與行,而其所表現者也就是行事,以及事與事之間的因果關聯所構成。注意力的焦點由鬼神轉向人自身,確立人為自行為負責,此一觀念實由孔子奠定基礎,左傳依以敘事,翔實記載當時的人物行事,也反映出此一人文意識勃興的重要歷程。錢穆先生認為:左傳 是研究中國古史的一個基準,此一觀點很值得留意(詳參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左傳章)。左傳不僅具有經學價值、史學價值,也極富文學價值。唐宋古文運動以來,左傳常被引為古文的範式,各種古文文選或多或少都會選錄左傳文章,由此可見一斑。梁啟超下面這段話常被引述,頗具代表性:左傳文章優美,其記事文對於極複雜之事項如五大戰役等,綱提挈得極嚴謹而分明,情節敘述得極生動而簡潔,可謂極技術之能事。其記言文淵懿美茂,而生氣勃勃,後此亦殆未有其比。又其文雖時代甚古,然無佶屈謷牙之病,頗誦習。故專以學文為目的,左傳亦應在之。(古籍解題及其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