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渗漏原因及防治措施.pdf

上传人:l*** 文档编号:73143758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99.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室渗漏原因及防治措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下室渗漏原因及防治措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下室渗漏原因及防治措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室渗漏原因及防治措施.pdf(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地下室渗漏原因及防治措施地下室渗漏原因及防治措施一、地下室底板渗水一、地下室底板渗水1。1、后浇带的节点做法:后浇带中垃圾、积水处理不到位,会导致混凝土夹渣,强度降低等影响后浇带混凝土质量,增加渗漏风险,可以从后浇带的节点设计上来预防此类通病:1。1。1、多数图纸设计中仍采用图1 所示的节点,此节点不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建议采用图 2 节点,后浇带的底板加厚 100mm 以上,即使后浇带内有部分垃圾清不干净,但残留垃圾沉积在底部,也不影响底板厚度范围内的混凝土质量。1。1。2、在底板施工时,后浇带内每隔 20 米增加 200X200X400(深)集水坑,如图 3 所示,便于后期水泵能放入集水井

2、中抽干积水.1.2、后浇带设置位置:后浇带作为防水的薄弱点,应考虑避开配电房等高低跨交接位置。如图 4 所示,高低跨交接位置混凝土施工难度大,容易出现混凝土疏松、根部裂缝,而且此处竖向构件后面为保留土层,后期无法做柔性防水层,渗漏危险性较高。11。3、连通口渗漏比较普遍:连通口通常采用一层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实际施工中由于橡胶止水带被钢筋等刺穿,或者固定不牢偏位,甚至从结构中拉出,出现渗漏。土方回填后,从外部修补可能性不大,而从内侧也很难修补。因此除了在施工中严格管理的同时,建议连通口增加一道排水措施,采用直径 50 的排水管,从结构层直接引到附近集水井,如图 5 所示。连通口其余三边用铝板或者

3、不锈钢板饰面兼作导流作用,将上口及两边的水导流到底板水沟内,如此堵排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连通口的渗漏问题。1。4、保护层厚度不足不仅造成底板渗漏1,而且影响结构耐久性。地下室基础梁截面尺寸大、钢筋用量多,自重较大,砂浆垫块容易压碎,且部分梁比较深,保护层垫块放置不方便,压碎后又不容易发现,保护层厚度不能得到保证。建议采用钢筋废料加工成定型支架,如图6所示:支架对梁的骨架能起到有效支撑,同时确保保护层厚度。1。5、高低跨部位施工不当造成渗漏:高低跨侧模采用钢筋支撑,2施工中钢筋穿透底板,或采用小木条支撑,未及时拔除并振捣密实,都会成为渗漏通道.高低跨混凝土浇捣方法很重要,应先浇低跨,等低跨混凝土

4、基本丧失流动性时(初凝前),再浇捣竖向结构,否则容易出现混凝土疏松、蜂窝等质量问题。同时低跨后续施工时,不得扰动前面浇好的混凝土,以免造成根部裂缝1.1。6、后期工序把关:地下室应及早清理,地面保持干燥,并检查渗漏情况,时间允许的,最好通过夏天水压较高时期的检验,虽然前面地下室渗漏修补都已完成,但 8 月份涨潮后水位达到最高点,底板承受的水压力比平时大很多,又发现局部渗漏点。有的施工单位底板渗漏处理不仔细就进入下道工序,由于车库混凝土面层与结构层之间的冷缝的存在,水在压力作用下,会在夹层中到处乱窜,漏水源头很难查找.这个问题有的企业采用图 7 做法来补救,在混凝土面层与结构层之间增加滤水层,有

5、组织地排水,即使底板略有渗漏,也通过周边的排水系统排出。1。7、混凝土材料的要求:地下室施工主要考虑如何减少收缩裂缝,降低水化热,大体积混凝土避免内部与外部温差过大等,可以从水泥品种、用量,砂率、石子粒径等方面控制,包括膨胀剂,减水剂3的使用,后期养护等等方面。1。8、施工中的不当做法导致渗漏,如:止水螺杆、止水钢板施工不规范,垃圾清理不到位,振捣不密实,浇捣方案不合理导致留设冷缝,工人随意加水等等引起地下室渗漏的原因很多,需要我们在施工中加强对工人的交底与过程监督。二、顶板渗漏二、顶板渗漏2.1、控制管线位置裂缝:我们某个项目地下室顶板完成后,在覆土之前气温度骤然降低,出现大量沿着管线走向的

6、裂缝,并渗水。分析原因:主要由于预埋管线多数采用KBG 管,管材外表光滑,与混凝土握裹力较差。而顶板钢筋间距基本为180200mm,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情况下,钢筋间距偏大不能有效限制混凝土的收缩,导致在最薄弱处(管线位置)被拉裂.建议顶板施工时在管线位置增加6200 钢筋网片,约束混凝土裂缝的扩展。顶板配筋设计时遵循细而密的原则,间距控制在 150mm以下。同时考虑减少顶板中的预埋管线,尽量走地下室桥架,如:我们地下室的照明采用线槽灯,不需要在顶板内埋设照明电线管。2.2、顶板的养护、荷载控制:顶板混凝土养护对裂缝的控制非常关键,最好蓄水养护,防水混凝土要求养护在14 天以上。而地下室顶板浇

7、好后,很多施工单位马上作为材料堆放、加工场地,甚至后期顶板上未采取任何措施跑重型土方车、混凝土车等等,造成顶板相应位置的梁、板开裂并渗漏.4建议在图纸会审时考虑后期施工道路的规划,要求设计对相应位置顶板进行加固.实际施工中有条件的,可以分批分阶段做防水,砌挡土墙并回土做临时道路,以便土层对上部集中荷载进行分散。条件不允许的,建议顶板通道位置保留支模架,同时控制重车停在地下室顶板范围以外,采用小车二次搬运。2.3、后浇带位置的支撑和保护:后浇带的模板建议采用独立支模体系,便于顶板拆模时后浇带位置能保留原状。部分施工单位模板拆除后采用二次支撑,混凝土梁可能已经在自重下变形,出现裂缝.由于后浇带梁板

8、处于悬臂状态,施工中应严格控制,不得在上部堆放荷载.2。4、支模不当造成渗漏通道:木工在梁侧模加固时采用铁丝穿透顶板钉在高跨模板上,如图 8 所示,而且侧模拆除时,工人直接撬断铁丝,造成此处混凝土松动,漏水.图中所示侧模根部采用木条支撑未及时拔除并振捣密实,也是渗漏原因之一。2.5、顶板混凝土浇捣时,建议采用铁板光面,柔性防水层直接做在结构面上。混凝土表面毛糙,不仅影响防水材料与结构的粘结,而且造成涂膜防水材料的浪费。部分防水方案要求在顶板防水施工前,采用砂浆找平的做法是不合理的,砂浆容易空鼓开裂,会导致防水层与基层脱开,中间形成渗水通道,只要一处防水被突破,水就能流向四面八方。2。6、顶板上

9、尽量不要留洞,如不能避免的,如:塔吊位置等,则必须设置钢板止水带,建议留水平缝(即洞口四边一次性上翻),水平缝的混凝土与防水施工质量比垂直缝容易控制.5三、墙板渗漏三、墙板渗漏3。1、地下室设计中外墙柱的位置,框架梁、墙板、柱、暗梁钢筋都交接在一起,钢筋非常密集,混凝土施工难度大,容易出现振捣不密实,甚至空洞。建议地下室设计尽量采用三级钢,减少钢筋用量;适当增大梁、柱、墙板截面宽度,从而增大钢筋间距;减少钢筋直径规格,便于钢筋在支座位置拉通,避免两边钢筋直径不同而都在支座位置锚固的情况.部分施工单位在梁底钢筋下料时为施工简便,采用两边底筋断开下料,分别锚固的方式,不仅浪费钢筋,也大大增加了支座

10、位置的钢筋密集度,建议采用套筒之类机械连接方式。3.2、地下室出墙管处也是容易渗漏的位置。常规要求采用钢套管,必须焊止水翼环,消防管等钢管可以考虑直埋,避免管道与套管之间因填塞不严导致的渗漏.针对局部防水堵漏施工困难的位置,如:地下室一个外墙套管内穿了十几根拇指粗的电缆,电缆与套管之间很难封堵.土方回填后如果发现渗漏,维修难度很大,这种情况建议地下室外墙外侧增加检修井,便于防水和后期渗漏维修.部分管线可以考虑不走地下室外墙,如图 9 所示,在架空层底板设计时,部分区域板面标高降低 500mm 以上,屋面雨水管,或室外进主楼的管线统一在架空层底板上走,不进地下室,管道安装完毕上部覆土后做混凝土面

11、层,这样减少外墙管线渗漏的问题发生。63。3、外墙混凝土浇捣完成后,建议松模浇水,并带模养护7 天,避免拆模太早对止水螺杆的扰动过大,导致墙板裂缝,并造成螺杆与混凝土之间松动,成为渗水通道。3。4、外侧覆土的部位必须做混凝土挡墙.我们某个项目采用下沉式景观庭院,因事先考虑不周,后期景观施工采用砖砌挡土墙,墙面外侧粉刷完成后做防水卷材,结果后期渗漏很难修补.图纸审查时应查找所有室内外交接位置,确保采用混凝土挡土墙.3.5、其他:墙板上尽量不要留设施工缝,如必须二次浇捣的,应设止水钢板,使用止水螺杆。防水施工前应注重基层的处理,螺杆位置割除钢筋凿出塑料垫块(或小木块),阴角位置粉刷成 R 角,墙面突出物应清理干净,注意防水施工的质量和搭接,成品保护等等,混凝土材料要求,及施工浇捣等相关论文阐述较多,不展开.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