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资料》1为政以德.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72956995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219.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1为政以德.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1为政以德.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1为政以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资料》1为政以德.ppt(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为政以德本课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具体的思想内容:21,以德为政,以德为政23,教民(法治、,教民(法治、礼治礼治)139,富民、教民,富民、教民127,富民、正己,富民、正己15,正己、爱民,正己、爱民161,正己(反对武力),正己(反对武力)1117,举贤去恶,举贤去恶129,富民(减轻赋税),富民(减轻赋税)136,正己,正己1219,正己,教民,正己,教民220,正己,教民,举贤,正己,教民,举贤145,正己(以德服人),正己(以德服人)“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内涵内涵“德德”和和“礼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为政为政以德以德”是对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

2、法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仁政”:A A对人对人:以民为本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削,应在富民富民的同时的同时教化百姓教化百姓;(不杀伐、不重赋)不杀伐、不重赋)B B对已对已: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示范,建立一定的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敬、俭、爱、庄、明)会的稳定。(敬、俭、爱、庄、明)成语成语陈力就列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就

3、列,归入行列。就列,归入行列。持危扶颠持危扶颠: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开柙出虎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后比喻放纵坏人。既来之,则安之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来”、“安安”都是使动用法。都是使动用法。“之之”指代上文的指代上文的“远人远人”。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之”虚化,起补充音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节作用。分崩离析分崩离析:指当时鲁

4、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大动干戈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在多比喻: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祸起萧墙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富民与教民富民与教民(

5、课后练习一)(课后练习一)“先富后教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孔子提出“富民富民”和和“教民教民”的思想,的思想,而且是而且是“先富后教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富”比比“教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分重要的问题。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富之”后后“教之教之”,一方面又宁,一方面又宁可去可去“食食”留留“信信”,两者没有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两者没有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基础

6、,所以提倡“富之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礼”,就要重视就要重视“教化教化”、“教民教民”,“去食留信去食留信”一说,是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教民”思想的强调,提倡百姓要有思想的强调,提倡百姓要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信信”,甚至把,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强调百姓的信任,是国家站稳脚的根本。这句话强调百姓的信任,是国家站稳脚的根本。“

7、均无贫均无贫”与与“均贫富均贫富”(课后练习二)(课后练习二)“均无贫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富”的立场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是站在穷人即“贫贫”的立场是提出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实际含义是在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实际含义是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朱熹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朱熹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孔

8、子的德政与今天的德政孔子的德政与今天的德政孔子的孔子的“德治德治”是建立在是建立在“人治人治”的基础上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今天的题。与今天的“以德治国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有本质的区别。今天的德治作为今天的德治作为“法治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性稳定,有积极意义。“政政”和和“德德”、“刑刑”和和“礼礼”主要区别主要区别:(课后练习三)(课

9、后练习三)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手段是教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手段是教育熏陶。育熏陶。当今的法治与德治:当今的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法治则通过国家法治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实行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正是保证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项重要举措。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德治

10、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都离不开道德的保证,践中,都离不开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执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法治与德法治与德治的实行,首先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从而推进治的实行,首先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法治与德治的实行。整个社会法治与德治的实行。5、2010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三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三“十校十校”联考语文试联考语文试题题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

11、: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145)文中文中“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中的中的“若人若人”指谁?(指谁?(1分)分)答:答:根据孔子与南宫适的对话,概况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并加根据孔子与南宫适的对话,概况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并加以评析。(以评析。(3分)分)答:答:南宫适南宫适政治主张:崇尚以德服人(答政治主张:崇尚以德服人(答“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德治等亦可),德治等亦可),反对以

12、武力得天下(答反对以武力得天下(答“以力服人以力服人“”武力侵暴武力侵暴“等亦可)。等亦可)。我赞成我赞成“以德治国以德治国”(1分)以德治国,重视教化,反对暴政,分)以德治国,重视教化,反对暴政,才能真正得到百姓的拥护,这是孔子民本思想的体现,当今法才能真正得到百姓的拥护,这是孔子民本思想的体现,当今法制社会的基础上,以德治国仍是不可少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制社会的基础上,以德治国仍是不可少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对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对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2分)分)。2011浙江省高考卷浙江省高考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阅读下面两

13、段文字,完成23-24题(题(5分)分)子曰: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便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政,齐之以便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也,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夫圣人之治国也,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十数;用人不得为非,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十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韩非子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24、对这两种为

14、政观进行评析。、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评析。孔子认为孔子认为”法制法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住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住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办法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互相补充。办法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互相补充。“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的根本方略。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背1、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居其所而,居其所而 。2 2、道之以道之以 ,齐之以,齐之以 ,民免而,民免而 ;道之以道之以 ,齐之以,齐之以 ,。

15、3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 而患而患 ,不,不患患 而患而患 。4 4、盖盖 无无 ,和无,和无 ,安无,安无 。5 5、故远人不服,则故远人不服,则 以来之。以来之。来之,来之,之。之。6 6、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而不能守也,而而不能守也,而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吾恐季孙之忧,不在 ,而在,而在 也也.1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

16、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而患不安。4 4、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5 5、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之。6 6、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分)材料材料1:南宫适问于孔子曰: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

17、得其死然。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人!尚德哉若人!”(论语(论语145)材料材料2:子曰: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论语136)材料材料3:逢蒙学射于羿,杀羿。孟子曰:逢蒙学射于羿,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是亦羿有罪焉郑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之斯追之。曰: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之斯追之。曰:吾生矣。吾生矣。其仆其仆曰:曰:夫子曰吾生,何谓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曰:庚公之斯学射于尹

18、公之他,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庚庚公之斯至,曰: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夫子何为不执弓?曰: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学他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他,尹公之学他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而后反。”(孟子(孟子离娄下,有删改)离娄下,有删改)请根据羿和奡的事例简要说一说德和才能的关系。(请根据羿和奡的事例简要说一说

19、德和才能的关系。(1分)分)从上面三则材料里面可以看出后羿被学生逢蒙所杀从上面三则材料里面可以看出后羿被学生逢蒙所杀“不得其死然不得其死然”,其根本原因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其根本原因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3分)分)参考:参考:道德为根本,才能为道德所用才是善用,道德为根本,才能为道德所用才是善用,反之为误用。人们不重视道德而重才能,因为只反之为误用。人们不重视道德而重才能,因为只看到才能的功效而勿视才能违背道德所用时的危看到才能的功效而勿视才能违背道德所用时的危害。害。参考:根本原因在后羿自己,不在学生。(参考:根本原因在后羿自己,不在学生。(1分)分)后羿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审查和

20、道德教化,后羿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审查和道德教化,对学生缺少道德上的约束力。(对学生缺少道德上的约束力。(1分)后羿自己分)后羿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对学生没有形本身也没有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对学生没有形成道德上的感召力量。(成道德上的感召力量。(1分分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分)材料材料1:子曰: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而众星共之。”材料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子

21、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草,草上之风,必偃。”(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分)(2)这两则材料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强调)这两则材料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强调儒家学说中的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什么样的儒家学说中的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什么样的互动关系?互动关系?参考: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孔子:以德参考: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孔子:以德治国(德治)治国(德治)参考:比喻。(参考:比喻。(1分)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分)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教化的对象。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教化的对象。(1分)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分)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模范,并且还要主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1分)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