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三十周年的故事.pdf

上传人:w*** 文档编号:72819875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6.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D三十周年的故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CD三十周年的故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D三十周年的故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D三十周年的故事.pdf(2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CDCD 三十周年的故事三十周年的故事CD 三十周年的故事(一)CD 的诞生在音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掀起了光储存介质的风暴!对以后的 CD-ROM、VCD、DVD 以及目前热炒的蓝光碟有着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在 CD 尚未发明之前,音响系统都是模拟式的,音乐的来源大多是直径 30 厘米的 LP 黑胶唱片、收音机以及录音机等,那时候没有数码音响,说 CD 是继电晶体以来在音响领域里最伟大的发明一点都不过分。只不过,这项发明并非学术研究机构的创作,而是商业领域催生的结果,并且,在 CD 诞生之后掀起了一股由它领衔的消费电子行业的风暴,为世界经济也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从世界上第一款成型的 CD

2、 样机于 1979 年夏天面世以来算起,到今年已经整整过去了 30 年,值此 30 周年的日子,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CD 的历史。Philips 的第一台 CD 雏形机 Pinkeltje 与第一张 CD 碟Pinkeltje 是飞利浦推出的第一台 CD 播放雏形机。Pinkeltje 来源于荷兰作家 DickLaan 一套儿童丛书中的一个角色蓝帽小人 Pinkeltje。CD 研发的目标就是要达到:小巧精炼。它应该是一个比较养眼,易于操作且比电唱机小型的产品。光盘中间那个孔的大小与过去的荷兰 10 分硬币(dubbeltje)的大小完全相同,当时硬币来自 Sinjou 先生的钱包。之所以选

3、择 74 分钟的最长播放时间,是为了完整地收录卡拉扬指挥、柏林交响乐团演奏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一批光盘的反射层采用纯银制成。所选择的光盘容量为 700MB,相当于当时微型计算机硬盘容量(5M)的 140倍。CDCD 的雏形的雏形20 世纪 70 年代,当荷兰飞利浦公司的研究员正在研究 VLP 时,他们突然意识到可以使用同样的技术来录制音频文件,理论上来说,用激光的技术来录播音乐可以有更低的损耗和达到更好的音质,尤其是在高频方面。由于这种新型的技术与VLP 很相似,预想并不会花费太多精力,于是飞利浦关于此项目的实验室研究人员只有 2 个人:Loek Boonstra 和 Toon van Al

4、em。按照常规思路,使用跟 VLP 差不多的技术来设计和制造新的音频载体,不仅技术差不多,而且在外观和命名上也更近似,于是研究人员将它命名为 ALP,不过,当时市场机会很贫乏,一个普通的直径为 30 公分的 ALP,(同VLP 和 LP 同样大小)可以容纳十几小时的音乐。哪一个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呢?而且,哪个录音公司愿意出售这样一种一张碟片上有如此多音乐的唱片呢?一个同 VLP 同样大小的 ALP 存活几率如同恐龙一样。这样一个音响唱片在冗长的播放时间之下很容易就坏掉。Lou Ottens,当时作为飞利浦研究团队之外的一个人员,它认识到ALP 的碟片应该具有更小的体积,毕竟,在 60 年代时,

5、他就密切接触过卡式磁带。而在飞利浦公司,他对笨拙的消费用品感到非常生气。他的主观意识认为碟片的直径应该在 10 厘米左右。ALP 跟 VLP 一样,运用模拟的编码和解码技术,这种解码技术惊奇地把 70 年代出现的一种新趋势联系起来,那就是:四声道立体声。同时,广播公司开始用四声道声音播放音乐,这比立体声有更加完整的声音再现。两个喇叭在前,两个喇叭在后,让人感觉好比在音乐会现场一般。事实证明,ALP 的四声道录音比 LP 录音效率更高。毕竟,在 VLP 上需要结合不同的信号来录制视频图像。而融合四个单独的声道则更好。四声道能比 LP 给予 ALP 更多的东西,因为 LP的四声道版本要最大限度的利

6、用两边凹槽产生的力度。只有利用一种技术技巧,才能把这两种往外的声道放到 LP 上,而且效果一般。脑子里有了这些想法之后,飞利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就继续开始了 ALP 的工作。当时的工程范围还比较小。1974 年,ALP 的第一个雏形就在内部呈现了。渐渐地,这种四声道的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一个要播放 1 小时的四声道磁盘需要 20 厘米的直径,也就是说它比 Ottens 预设的要求大了点。况且,四声道并没有如预期中的流行开来。因此,ALP 就得像 LP 一样,变成两声道立体声。这样,ALP 能和 LP 竞争的就只有通过小体积和更好的音质了。严格意义上说,这样的情况下,ALP 是完全占不到优势的

7、,LP 已经非常风靡。事实上,ALP 起初的音质有点让人失望。使用遥控激光扫描就意味着在针头边没有刮伤或是滴答的噪音,然而,音乐的再现又受到噼啪或嘎吱声的阻碍。归根结底,这还是由采用的解码技术引起的,在压磁盘的过程中产生了错误,而激光很难跟上行踪。当视频图像再现的时候,因为眼睛无法注意到是否有图像缺失,所以这倒是无关紧要。但是,音乐缺失一小会的话,耳朵就能立即觉察到。这种技术是借用的 VLP 技术而来的,最终证明不适合用于声音方面。给 ALP 造成的麻烦表面上还不仅仅是一个瑕疵。实际上,在磁盘上的模拟解码技术就意味着声音重播的方式和音质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变革中许多不规则的音调都会完全变化,LP

8、 也是一样。当信号放大时,ALP 也同 LP 一样要承受一样多的噪音。这样一来,ALP 还能拿什么和 LP 竞争?现实已经很清楚,要达到要求的音质,使用模拟技术是难以成功的,必须要找到新的解码技术。许多影碟的解码技术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既然 VLP 研发的技术已经无法延续,那 ALP 能否单独研发出一种技术呢?研发小组随之迅速壮大起来,目的就是为了研发一种新的数码技术,而这也意味着成本的上升。最后,研究小组采用了数字编码的方法,这种全新的方法让小体积大容量成为现实,并且同样不会磨损。简单地说,就是用一个小功率激光二极管,发出激光束通过光学透镜系统投影到唱片的信息面上,由于唱片上记录了许多凹坑,

9、因此,当光点打在凹坑处时,因反射光较弱,光电检测器捡拾的信号小;当光点打在无凹坑的铝膜上时,反射光较强,光电检测捡拾的信号大,这样对应着凹坑的有无就在检测器的输出产生相应高低电平的电脉冲信号,然后经过 RF 放大器,由其内部比较器得到“1”和“0”的串行数字信号,并加到数字信号和处理电路,进行解调、帧同步信号检出、纠错处理等,将处理后的数据加到数模转换器(D/A),就变换器成模拟的声音号输出。起初在雏形上,飞利浦测试了简单高效的方法来把模拟声音信号转化成数字 1 和 0。随着增量调制,麦克风内的电压也跟着由 1 和 0 变化着。1 代表电压升高,0 代表降低。而 0 和 1可用于重新准确描述电

10、压起伏图,而缺点就在于每一个电码都不能丢失,否则播放器就无法跟踪此时录音。正巧出了这事,在 CD 上录上的二重奏曲根本不值一听。于是飞利浦雏形又采用了一种不同的技术(PCM 脉码调制),需要更多的 0 和 1,但是效果较前一个好些。有了脉码调制,麦克风电压在每一个连续阶段都会转译一个数码数字。比如说,3 毫伏转化成 011,6 毫伏转化成 110,优点就在于麦克风电压起伏图可以随时重塑,即便部分缺失。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用脉码调制的效果比用增量调制效果好得多。SONY 的第一台 CD 机 CDP-101,于 1982 年正式上市。频率响应 5Hz20kHz,尺寸 355105325mm,重约 7

11、.6kg,当时售价16.8 万日元。101 是二进制代码,相当于十进制的 5,代表这款机为中等型号。成本以及命名Ottens 对于成本的花费有这样的认识:如果能尽力卖出足够多的产品,那么就只需计算材料的花费,可以忽略前期研发的投入。他把这个作为消费者电子产品的第一个规则(而第二个规则则是与市场准入有关的)。他认为,要做的就是让ALP 尽可能的压缩,这样就不会需要过多的材料。事实证明,新的技术使许多元件能融合到一块硅晶片中,这大大降低了 ALP 的制造成本。另外,耗费大力用半导体来代替大气体管的激光成功了!这也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成本。首次尝试生产压缩的电晶体激光要追溯到 70 年代。光学组的组长

12、Piet Kramer 对电晶体的激光没有抱多大希望。而Ottens 则对继续改进激光和缩小电子产品的尺寸抱有很大的希望。Ottens 认为电晶体的激光如此小片,不应该很贵,因为里面什么也没有,所以不会很贵。他对 ALP 播放中的昂贵的光学系统也是这么认为的。它就是用玻璃做的,只要技术成熟以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会非常低廉。计算了一下要生产一个 ALP 播放器需要 150 盾多点(大概 75 欧元),这比当时大多数的电唱机花费还少。回头看来,他的估计其实是保守的。现在,生产一个 CD 播放器只需要花费几十盾。1977 年,Ottens 尽力想在飞利浦的高级管理中投入最大的热情。那个紧随在影碟之后

13、的一个小工程,现在已经独立出来。后来在音频分部单独设立了一个研究实验室,Joop van Tilburg任总经理,他感到应该给产品一个新的名字。当时有许多参考名字,如 Minirack,MiniDisc,Compact Disc,但最终决定采用 Compact Disc 这一名字,因为 Joop VanTilburg 想提醒人们记住卡式磁带的成功。这就把 CD 从它的前任影碟中解放出来了。红皮书红皮书 1979 年,SONY 公司参与合作,很快地首款成型的 CD 机面世,不过当时对于具体的标准规格还没有定论,因此在随后的时间里,两家公司专门召开会议讨论了具体细节,并发布了“红皮书”,制定了 C

14、D 的相关技术规格标准,并于 1980 年正式发布。大概内容是声音讯号采用 44.1kHz的频率采样,(最初是44.056kHZ,取为 44.1kHz 为方便记忆),对每个采样点进行 16bit 量化(当时 SONY 定为 16bit,而 Philips 当时已经在样机上采用 14bit 量化,但最终还是统一为16bit),然后以LPCM(线性脉冲编码调制)方式编码成数字讯号,数字讯号用模压的办法保存在特制的盘片上,做成 CD 片。CD 片的片基一般用塑料制作,其中一个表面为模压的讯号层,讯号层上有一个个压出来的抗点,这些坑点就代表了 0、1 两种讯息。讯号层之外再镀上一层极薄的铝膜(也有镀金

15、的),用于读取讯号时加强激光反射。CD 片有两种尺寸,最常见的一种直径为 12 公分,数据容量650MB,大约存储74 分钟音乐;另一种称为MiniCD,直径8 公分,数据容量大约 185MB,能存储 20 分钟左右的音乐。此后,多家厂商开始遵循该标准进行 CD 机的生产。自 CD 出现在音响市场之后,30 公分直径的类比式 LP 唱片就开始慢慢隐退(当然现在还有很多黑胶发烧友始终不放弃传统 LP 唱片,并且坚持认为黑胶有着不可替代的柔美和韵味)。自 CD 之发明,以后所有有关 CD 的同类产品,包括 DVD 均是由此衍生的。随后的时间里,又陆续发布了黄皮书、蓝皮书、绿皮书、白皮书、橙皮书、紫

16、皮书等等针对不同数字光盘的规格标准,数码影音时代开始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CDCD 唱片唱片和传统的 LP 唱片相比,作为一种数字存储系统,CD 在尺寸和播放时间上的优势非常明显。此外,CD 的信噪比高、失真小、音质好,并能在称为“用户比特”的 8 个通道中存储曲目、时间、声道、索引等各种信息,因此操作简便,寻曲容易,信息显示一目了然。而且和 LP 唱片机械式的接触方式不同,CD 采用非接触的读取方式,没有丝毫磨损,使用寿命长。虽然 CD 具有如此多的优点,但要说服那些在录音带和 LP 上已赚了个盆满钵盈的唱片巨头们花钱换用新的音乐录制和发行方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那些广受欢迎的歌曲的版

17、权,往往都掌握在这些唱片公司手中。没有这些版权所有者的合作和授权,就不可能发行这些歌曲的CD。很幸运地,SONY 成功地说服了和它沾亲带故的一家唱片公司,这就是 CBS/SONY 唱片公司美国的哥伦比亚唱片公司(CBSRecords)和 SONY 在日本成立的合资公司。双方同意把各自在这个合资公司的红利拿出一部分,投资建立 CD 生产线,把合资公司拥有版权的一部分歌曲用 CD发行。这样,在 CD 正式展示的半年以后,也就是 1982 年 4 月,才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条 CD 生产线。随后,宝丽金公司(Polygram)也加入了推广 CD 的行列。1982 年 8 月 31 日,在 CBS/SON

18、Y 唱片公司和宝丽金公司的配合下,CD 系统正式发布。当年10 月 1 日,SONY 发布了第一款 CD 播放器CDP-101,当时的价格是 16.8 万日元(真是一个吉利的天价数字!)。与此同时,第一批 CD 唱片由 CBS/SONY 唱片公司发行,主打歌曲是 Bill Joel的“52 号大街”(52nd Street)。在 CD 商业化以后,消费者对它投注的热情慢慢打动了那些唱片巨头们,许多唱片公司也开始发行一些歌曲的 CD 版本。到了1984 年,CD 唱片占到了 LP 唱片的 1/10 左右;1988 年,CD 的发行量超过了LP唱片的历史最好成绩,成为主流的音乐载体。而在推动CD商

19、业化过程中饱受“内容提供商”冷眼的 SONY 公司,干脆在 1989 年买下了 CBS 唱片公司,把它改名为 SONY 音乐娱乐公司(SONY MusicEntertainment);而宝丽金公司也在1998 年与 Universal 公司合并,成为今天的环球唱片公司(UniversalMusic)。如今,这两家公司均位居全球五大唱片公司之列。飞利浦 CDM0,正如型号所表示的,是研发的第一个 CD 驱动机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 MarantzCD-63s,Marantz CD-73s 和飞利浦 LHH2000s 都是配备飞利浦 CDM0。稍稍过一段时间之后,CDM0就被更新更先进的 CDM1

20、 所取代了。CD 三十周年的故事(二)Philips 的 CD 传动机蕊文文/赖英智赖英智Philips 实验室光学研究部门前主管 Pieter Kramer 曾说:“MP3 和其它便携式设备最终肯定会取代 CD”,但我们认为 CD 绝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消失,尤其是三十年来累积了数十亿张各式各样的唱片软件后,恐怕没有任何载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取代它。20 世纪 70 年代,人们发现聚焦激光以后,可以获得直径为1m 的激光束,荷兰 Philips 在1972 年向新闻界展示了可以长时间播放电视节目的光盘系统,称为 LV 光盘系统(又称激光视盘系统),并于 1978 年投放市场。这个产品对世界产生了深远

21、的影响,推动了数字存储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拉开了利用激光来记录信息的这场新技术变革的序幕。接着研究人员把声音信号变成用“1”和“0”表示的二进制数,然后记录到以塑料为基片的金属圆盘上,Philips和 Sony 终于在 1982 年成功地把这种记录有数字声音的盘推向了市场。由于这种塑料金属圆盘很小巧,所以用了英文 CompactDisc 来命名,而且还为这种盘制定了标准(1980 年),也就是“红皮书”(ICE908 标准),这种盘又称为CD-DA。由于CD-DA 能够记录数字信息,很自然就会想到把它用作计算机的存储设备。1985 年 Philips 公司和 SONY 公司开始将 C

22、D-DA 技术用于计算机的外围存储设备,于是就出现了CD-ROM,相应的物理格式标准称为黄皮书(ISO/IEC10149 标准)。飞利浦最早研发的 CDM0 传动机构我们还是把时间拉回 1982 年夏天,SONY、CBSSONY、荷兰飞利浦与 POLYGRAM 四家公司共同举办了 CD 数字录音格式的发布会,并决定从秋季起开始在日本发售。直径仅仅 12 公分,记录无损失的数字讯号,能够半永久的使用,CD 实现了许多乐迷的梦想。为什么是 12 公分呢?原来30 公分的 LV 光盘可以储存 13 小时多的声音信号,索尼认为唱片公司是难以接受的。飞利浦在1963 年发布的卡式磁带取得了巨大成功,所以

23、它们认为 CD 的尺寸不宜比卡式磁带大。卡式磁带的对角长为 11.5 公分,CD 的直径是 12 公分,CD 直径的确定本身就具有传奇色彩。另一方面,SONY 当时的副总裁是交响乐的忠实爱好者,所以索尼坚持新开发的 CD 要能录下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卡拉扬指挥柏林交响乐团演奏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间是 74 分钟,所以最终确定了 74分钟音乐对应 12 公分光盘的格式。CD 光盘在 1981 年柏林的广播技术展上首次推出,一年后,在汉诺威当时宝丽金的工厂内开始了第一批音乐光盘的生产,光盘的反射层采用纯银制成,700MB的容量相当于当时家庭计算机硬盘容量(5MB)的 140 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曾

24、建议不同的 CX(兼容扩展)系统,以延长黑胶唱片的使用寿命,但黑胶唱片容易留下划痕影响欣赏音乐时的完美感受。CD 采用数字形式储存音乐讯号,理论上能更加准确地还原录音原貌,14Bit 分析力实现 84dB的动态范围,在当时都算是吓死人的规格了。CDM1 系统,这个系统使用的时间很长,1984 年的马兰士 CD-54、CD-84 开始,到 1986 年 CDM1有了改良版,包括 CD-94、1988 年的 CD-95、1990 年的 CD-99SE 都用上了。1988 年又出了改良版的 CDM1 MK2,用在马兰士的 CD-80、Philips CD-882 与 CD-880 等产品上。1982

25、 年世界上第一台 CD 播放器 SonyCDP-101(表示 CD 是由二进制编码 0、1 的组合来记录声音)推出,实际上 Philips 在 1979 年就展示了第一部 CD 播放雏形机 Pinkeltje,Pinkeltje(蓝帽小指人)来源于荷兰作家 DickLaan 一套儿童丛书中的一个角色,光盘中间 1.5 公分孔的大小与过去的荷兰 10 分硬币相同。Pinkeltje 最初的红皮书规格光盘直径为 11.5mm(后来改为12mm),光盘厚度1.2mm,播放时间60分钟,激光束780nm,坑点尺寸0.6m宽/0.12m深/0.9-3.3m长,分析力 14Bit(后来改为 16Bit),

26、动态范围 84dB(后来改为 96dB),可见有不少改变。左边是 CDM1,右边是原始的 CDM0,我们可以看到改变是巨大的。由于从研发到规格的制定都是 Philips 与 SONY 一手包办,早期 CD 机的传动系统也就分成二大阵营,包括 Accuphase、Cambridge、Copland、Denon、Harman Kardon、Kenwood、Luxman、NAD、Onkyo、Wadia、Yamaha 等厂家多半采用 Sony 或三洋的传动系统系统。另一方面,欧美的Bang&Olufsen、Arecam、Audiolab、Audio Research、BOWTechnologies、G

27、rundig、Krell、MarkLevinson、Meridian、Micromega、Mission、Naim、Orelle、Proceed、Quad、ReVox、SonicFrontiers、Studer、T+A 等则是忠实的飞利浦拥簇者。Sony 传动系统一开始就使用“直线循迹”式设计,与飞利浦的“摇臂循迹”式设计有很大的不同,目前“直线循迹”结构是主流,但发烧友普遍认为“摇臂循迹”的声音效果较佳。Philips 的摇臂主要由一体化激光头、摇臂线圈和摇臂磁铁三部分组成,结构比较复杂,设计上却是巧妙。光头的径向运动轨迹是圆周形,而整个光头的支撑仅靠轴心上下的两颗滚珠,将径向运动的摩擦力几

28、乎减小到了极限。“直线循迹”光头大都是双轨道平行移动方式,由一个径向电机通过几个齿轮拖动光头在轨道上运动,其摩擦力相对来说要大得多。特别是使用时间一长,轨道和齿轮上面粘上灰尘和油腻以后,就会产生径向循迹不良的故障,现像是播放过程中出现“打嗝”。而摇臂式光头的两个滚珠上却不易落上灰尘,所以产生此类故障的可能性就小得多了,甚至十年八年都不会出问题。即使出现径向循迹不良的故障,也只要在两个滚珠上滴少许润滑油就 OK 了。除此以外,在环境灰尘比较大的地方,所有修理工作就只剩下擦拭镜头而已。可惜生产成本高逐渐被市场击退,但在发烧友心目中其地位却是无可取代的。使用白色树脂材料底座的 CDM2 传动机构。在

29、 SONY 之后 Marantz 马上推出了 CD-63 播放机,采用单光束摇臂式结构的 PhilipsCDM0 传动系统,Philips 的第一部 CD 机 CD-100,还有专业播放机 LHH2000、家用的 CD303 也都用了这个转盘机构。PhilipsCDM0 使用一大片铜板当底座,蔡司玻璃光头绽放浅蓝光泽,当时 IC 技术还不太发达,我们可以看到 CDM0 机构是比较粗糙的,所以很快就被 CDM1 所取代了。CDM1 使用铸锌底座,蔡司玻璃光头(后来变成塑料光头),集成程度更高。第一部采用 CDM1 传动系统的是低价位的 MarantzCD-34,到后来连高价的 Marantz C

30、D-94、MarantzCD-95 也都用上了。最早的 CDM1 在比利时制造,后来 CD-43 意外的畅销,而马兰士又将主要生产线迁往日本神奈川县,所以 CDM1 后来也在日本制造,1984 年推出的马兰士 MarantzCD-54 与 CD-84 就采用了日本产的CDM1。CDM-1 属于早期设计,超过 74 分钟的 CD 唱片大部分都唱不出来,现时来看有点不实用。飞利浦罕见的 CDM3 系统,只有在 Philips A730 与 Luxman D500 等几部机器上看过。接着出现的是 CDM2 系统,为了降低成本,飞利浦把铸锌底座换成了白色树脂材料,但显然不受欢迎,所以 CDM2 生产时

31、间不长,只用在 Marantz CD-25、CD-45、CD-65 和 Marantz CD-75、Magnavox-460、GrundigCD8200 等少数播放机上。然后出现了奇特的 CDM3,它原本是为汽车音响设计的,平衡砣摆臂设计,玻璃光头,飞利浦和马兰士自己的机器反倒都没用过,结果 1988 年的专业机 Studer A730 用了它而一战成名。其它用家还包括 Luxman D-500、Krell MD-1、MicromegaDuo 等。CDM3 算是“非常规”的产品,所以 Philips 很快推出改良的 CDM1MK2,仍然使用全金属底座、无刷马达,飞利浦加上整合式的概念。包括 M

32、arantz CD880、CD80、一代名机PhilipsCD880、Micromega CDF1、Krell MD-2 等都使用了这个传动机构,CDM1MK2 也能读取刚刚出现的 8 公分迷你光盘与 CD-R。CDM1 MK2 堪称 Philips 最稳最坚固的读取结构,加上皇冠版本的 TDA 1541S1 解码芯片(如专业机EMT981),味道很足,比后来的 LHH 系列产品声音还要醇厚,很多老发烧友依然怀念那种声音。被称为飞利浦“机王”的 CDM4 系统,不过诸如 PhilipsLHH-300、Philips LHH-500(1989)、Philips LHH-700(1991)、马兰士

33、CD-15(1992)、CD-16(1993)、CD-16SE(1994)、CD-10(1990)、CD-11(1989)等高级机种所用的传动机构型号是 CDM4MD。再来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CDM4 了,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引进 CDM4 机芯生产了一大批CD 唱机,主要有北京飞利浦公司的 AK601/AK640 CD 机,采用的 DAC 芯片是 SAA7341;还有其它一些厂家采用的是 MKH310/320 机芯,DAC 是 TDA1543,这类机子大部分是为组合音响配套,品牌有星河、星球等等。喜的是使用这些机子主人大都不是音响发烧友,所以听的时间都不长,后来VCD 大浪冲来之后,它们

34、因为“只有声无有影”而被闲置起来,所以,估计再用十几年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有人以为中国也许是当今世界上拥有 CDM4 最多的国家!虽然 CDM4 的使用寿命很长,但是却非常娇气,在修理和摩机的过程中很容易莫名其妙地损坏,原因是它非常害怕静电,人体或电烙铁所带的静电都可能使它损坏,所以维修时要特别注意。不过发烧友推崇的却是全金属制造、霍尔无刷马达、德国蔡司制造的玻璃聚焦镜头所构成的 CDM4Pro,它可以说是所有著名机芯里面最可靠最长寿的。Philips 使用 CDM4 Pro 机蕊制作的产品有 1989 年的 LHH-300 与 LHH-500,1991 年的 PhilipsLHH-700,以及

35、马兰士的 CD-15、CD-16、CD-16SE、CD-10、CD-11 等,其它欧美 Hi-End 场家使用的也不少。摇臂式结构最后一代的 CDM9 Pro,在这之后飞利浦就投入直线的设计摇臂式最后一代的明星是 CDM9,它代表了摇臂光头曾经鼎盛一时的辉煌时代,在此之后Philips 改用直线式循迹、三光束设计。CDM9 也是生产量最多的一款摇臂机蕊,据说其产量是CDM4的十倍。原来开发用于计算机的 CDM-9也很受欢迎,飞利浦一些廉价CD机都用过。而把CDM-9改装后采用霍尔马达、玻璃镜片、铝铸全悬浮的 CDM-9Pro 则受到 Krell、Vimak、Forsell、Theta、PSAu

36、dio、Restek 等厂商的支持。奇怪的是飞利浦自家使用 CDM-9Pro 的产品反倒不多,只有马兰士的 CD-23 系列(CD-23LTD、CD-23DLTD、CD-23Da 等几部机器用过)。CDM9 采用金属锻压成形外壳,聚焦和循迹采用模拟伺服模式,由于产量大,与它的前辈相比,摇臂部分的生产采用了比较正规的模具和工艺,但工作原理一脉相承。摇臂机芯是专门为音频 CD 机设计的,但应用于计算机 CD-ROM 却有其固有缺陷。除成本比较高外,由于摇臂本身几乎集成了整个光头除主轴以外的全部零件,因此重量较大,既不适合于提高转速,也不适合于在 CD-ROM 的恒定角速度模式下提高性能。所以面对计

37、算机这个巨大的市场,摇臂系列光头就逐渐被更适合被 CD-ROM 使用的三光束直线循迹数字伺服光头所取代了。曾经用在 Marant CDR-1、CDR-610,Philips CDD-552 与 Mission Solo R 上面的 Philips CDM-14机蕊。进入 CDM12 之后,飞利浦的机蕊全部改头换面,首先是CDM12.1,它与CDM-9 一样都附有完整的驱动伺服线路,由于生产基地转移到东南亚地区,质量不稳定一直是厂商很伤脑筋的事,而许多发烧友也认为 CDM-12 塑料味太浓了。从 1994 年的马兰士 CD53 开始采用,飞利浦本身逐渐退出这个市场了,挂着 Philips 品牌的

38、 CD 机从此越来越少。但飞利浦在机蕊方面的研发导没有停下脚步,陆续衍生出 CDM12.3、CDM12.4、CDM12.6、CDM12.9、CDM12.10、VAM-1252/CDpro(1998年马兰士 CD7 开始采用)、VAM-12(马兰士的 CD-17Da、CD-19a 采用)与CDM14(1991 年的马兰CDR-1 与后来的 CD-610mk2)等不同型号产品,但有些并不适合用在 CD 音响上面。这一系列产品的型号非常复杂,例如 CDM1210、VAM1212 其实就是 CDM12.1 的衍生型号,在上海生产,其结构和性能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目前的飞利浦的光学部门包括所有的生产工厂,

39、已经被台湾的光存储企业 Arima 全部收购了,新的型号我们无法完全认识,而且也离开“Philips”这块招牌越来越远了。现在高级 CD 机非常喜欢采用的 CD Pro(搭配 CD7 伺服线路)与 CD Pro2(搭配 CD10 伺服线路),其实整个系列产品包括最早的 CDM12.1 以及 VAM-12(用在马兰士 CD-17Da、CD-19a 等产品)。至于飞利浦曾经入股的马兰士,早期的确二者合作密切,后来马兰士成为 D&M 集团的一员,也脱离飞利浦开发出自己的机蕊。另一个原因是马兰士想往 DVD、SACD 领域前进,而飞利浦却无法持续支持。第一个由 Marantz 自己开发出来的机蕊用在多

40、声道的 SACD 机 SA-17S1 与 SA8260上面,为直线循迹设计,但分别有读取 CD 的 780nm 与读取 SACD 的 650nm 二个不同波长光头。到了二声道的 MarantzSA-8400,马兰士进一步对双光头机蕊进行优化,好像飞飞利浦的 CDM9Pro一样,缩小体积并提高精度,现在新款马兰士 SACD 机基本都使用同一个机蕊。更早之前MarantzSA-14 和第一部旗舰 SACD 机 MarantzSA-1,则使用了日本 Sharp 的机蕊,以锌为底座,铝为外壳,二种金属混合设计以降低谐震,可惜读谍速度太慢而被弃用。马兰士第一部多声道的SACD 机 SA-12S1,其实就

41、是 PhilipsSACD1000,里面使用了飞利浦自己设计的 CD、DVD、SACD 兼容机蕊,小心按照发烧友的需求来制造,很可惜也是昙花一现,如今除了 CDPro2 机蕊还能在Hi-End 音响方面争回一口气,飞利浦 CD 机蕊的时代恐怕离正式结束已经不远了。我们可以看看早期飞利浦摇臂式设计的传动机构,基本上是越来越精密,越来越简单。“Sony 传动系统一开始就使用“直线循迹”式设计,与飞利浦的“摇臂循迹”式设计有很大的不同,目前“直线循迹”结构是主流,但发烧友普遍认为“摇臂循迹”的声音效果较佳。Philips的摇臂主要由一体化激光头、摇臂线圈和摇臂磁铁三部分组成,结构比较复杂,设计上却是

42、巧妙。光头的径向运动轨迹是圆周形,而整个光头的支撑仅靠轴心上下的两颗滚珠,将径向运动的摩擦力几乎减小到了极限。“直线循迹”光头大都是双轨道平行移动方式,由一个径向电机通过几个齿轮拖动光头在轨道上运动,其摩擦力相对来说要大得多。特别是使用时间一长,轨道和齿轮上面粘上灰尘和油腻以后,就会产生径向循迹不良的故障,现像是播放过程中出现“打嗝”。而摇臂式光头的两个滚珠上却不易落上灰尘,所以产生此类故障的可能性就小得多了,甚至十年八年都不会出问题。即使出现径向循迹不良的故障,也只要在两个滚珠上滴少许润滑油就 OK 了。除此以外,在环境灰尘比较大的地方,所有修理工作就只剩下擦拭镜头而已。可惜生产成本高逐渐被市场击退,但在发烧友心目中其地位却是无可取代的。”所以 CDpro 系列也是捣浆糊的东西,CDM4 才是最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