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辽史》.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72778719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辽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辽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辽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辽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言文专题训练-辽史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

2、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绿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问韩家奴:“

3、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选自辽史萧韩家奴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B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C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D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

4、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至屯所”与“比诸侯之列”(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比”字含义不同。B“在军物故”与“前以降及物故”(苏武传)两句中的“物故”含义相同。C“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与“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闻”字含义不同。D“为贤主”与“因河为池”(过秦论)两句中的“为”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韩家奴身为官宦子弟,从小便赴南山读书,他勤奋好学,饱览经史,这为其日后的不凡成就奠定了基础。B萧韩家奴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治国理政的深刻道理,如借炒栗一事劝谏皇上掌管国家应掌握火候,合理有度。C萧韩家奴博览经史,擅

5、长从古代圣贤的思想中汲取智慧经验,如借助唐太宗的观点巧妙规劝君主体恤民生。D面对君王提出的问题,萧韩家奴没有选择阿谀奉承,而是坚持坦诚相答,如此表现也令君主深受触动。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2)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咸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乃疏奏其事。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濒河千里,人莫不悦。改良

6、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岁久,民不堪。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岂可辍官用,徇人情?”拒之。颇闻怨詈语,曰:“此吾职,不敢废也。”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我欺,敢弗听命。”安辑如故。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时盗贼充斥,有遇公

7、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内清肃。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公鼎累表乞归,不许。会奴贼张撒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叹曰:“吾欲谢事久矣。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因忧愤成疾。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节选自辽史大公鼎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B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C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

8、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D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其长官为大理卿,即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进士”分等级,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C“旬日”指十天,有时也指时间不长。古代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为十天,分别为上旬、中旬、下旬。D“乞归”指请求辞职回乡,类似的词语还有“乞骸骨”“致仕”等。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

9、正确的一项是()A大公鼎深受重视,辞官被拒。他提出的很多有益的建议都得到了皇上的采纳,官职也多次调动。他多次上表请求辞职,皇上不同意。B大公鼎体恤百姓,务于教化。他任良乡县县令期间,为百姓减省徭役,重视农桑,兴办学校,使百姓顺服并得到教化。C大公鼎以诚待人,令人信服。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斗,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D大公鼎心怀大局,思虑周全。辽东地区发生水涝,官府大规模调发壮丁来修缮堤防,他力陈征役之弊,朝廷最终停止了劳役。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2)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

10、,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我欺,敢弗听命。” 9大公鼎为官耿直,忠于职守,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俭,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圣宗猎云中,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开泰中,累迁同知枢密院事。太平五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移镇大同。六年,入为南院枢密使。帝方眷倚,参知政事吴叔达与俭不相能,帝怒,出叔达为康州刺史,拜俭左丞相,封韩王。帝不豫,受遗诏

11、辅立太子,是为兴宗。赐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拜太师、中书令,加尚父,徙王陈。重熙五年,帝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皆俭发之。进见不名,赐诗褒美。俭衣唯帛,食不重味,月俸有余,赒给亲旧。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喻之。上怜其清贫,令恣取内府物,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俭弟五人,上欲俱赐进士第,固辞。有司获盗八人,既戮之,乃获正贼。家人诉冤,俭三乞申理。上勃然曰:“卿欲朕偿命耶!”俭曰:“八家老稚无告,少加存恤,使得收葬,足慰存没矣。”乃从之。俭在相位二十余年,裨益为多。致政归第,会宋书辞不如礼,上将亲征。幸俭第,

12、尚食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干饭,帝食之美。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而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二十二年薨,年九十一,敕葬宛平县。(节选自辽史张俭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B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C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D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

13、/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其中一甲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称号。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主管五礼之仪制、学校贡举之法以及赋税财政等。C致政,古代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即辞官退休,犹致仕。古代官员退休需自己请辞,将官职交还皇帝,称作“以礼致仕”。D薨,古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古代,地位不同,死的称谓也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14、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俭正直诚谨,深受当地长官器重。他在云州任幕官时,圣宗到云中游猎,他被云州的节度使当成宝物献给了皇帝。B张俭质朴无华,但心中颇有见识。在接受召见时,他被问及世情时务,当面口奏三十多件事,受到皇帝的青睐。C张俭清贫自守,不贪恋金银财宝。他每餐只食一菜,衣服破旧,皇帝让他到内府任意取用物品,但他只拿了三匹布。D张俭体恤民生,敢于为百姓发声。被斩首的盗贼不是正犯,被斩首者的家人申冤,他多次请求审理,但皇帝没有允许。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方眷倚,参知政事吴叔达与俭不相能,帝怒,出叔达为康州刺史。(2)上怜其清贫,令恣取内府物,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

15、重。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马得臣,南京人,好学博古,善属文,尤长于诗。保宁间,累迁政事舍人、翰林学士,常预朝议,以正直称。乾亨初,宋师屡犯边,命为南京副留守,复拜翰林学士承旨。圣宗即位,皇太后称制,兼侍读学士。上阅唐高祖、太宗、玄宗三纪,得臣乃录其行事可法者进之。及扈从伐宋,进言降不可杀,亡不可追,二三其德者别议。诏从之。俄兼谏议大夫,知宣徽院事。时上击鞠无度,上书谏曰:臣窃观房玄龄、杜如晦,隋季书生,向不遇太宗,安能为一代名相?臣虽不才,陛下在东宫,幸列侍从,今又得侍圣读,未有裨补圣明。陛下尝问臣以贞观、开元之事,臣请略陈之。臣闻唐太宗侍太上皇宴罢,则挽辇至内殿;玄宗与兄弟欢饮,尽

16、家人礼。陛下嗣祖考之祚,躬侍太后,可谓至孝。臣更望定省之余,睦六亲,加爱敬,则陛下亲亲之道,比隆二帝矣。臣又闻二帝耽玩经史,数引公卿讲学,至于日昃。故当时天下翕然向风,以隆文治。今陛下游心典籍,分解章句。臣愿研究经理,深造而笃行之,二帝之治,不难致矣。臣又闻太宗射豕,唐俭谏之;玄宗臂鹰,韩休言之;二帝莫不乐从。今陛下以球马为乐,愚臣思之,有不宜者三,故不避斧钺言之:窃以君臣同戏,不免分争,君得臣愧,彼负此喜,一不宜。跃马挥杖纵横驰骛不顾上下之分争先取胜失人臣礼二不宜轻万乘之尊图一时之乐万一有衔勒之失其如社稷太后何三不宜。傥陛下不以臣言为迁,少赐省览,天下之福,群臣之愿也。书奏,帝嘉叹良久。未几

17、卒,赠太子太保,诏有司给葬。(节选自辽史马得臣传)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跃马挥杖/纵横驰骛不顾/上下之分/争先取胜/失人臣礼/二不宜/轻万乘之尊/图一时之乐/万一有衔勒之失/其如社稷/太后何/B跃马挥杖/纵横驰骛不顾/上下之分/争先取胜/失人臣礼/二不宜/轻万乘之尊/图一时之乐/万一有衔勒之失其/如社稷/太后何/C跃马挥杖/纵横驰骛/不顾上下之分/争先取胜/失人臣礼/二不宜/轻万乘之尊/图一时之乐/万一有衔勒之失/其如社稷/太后何/D跃马挥杖/纵横驰骛/不顾上下之分/争先取胜/失人臣礼/二不宜/轻万乘之尊/图一时之乐/万一有衔勒之失其/如社稷/太后何/15下列对文

18、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隋季,隋朝末年,“季”在文中指一个朝代或一个时代的末期。B祖考,文中指父祖之辈。“考”指已故的父亲,“妣”指已故的母亲。C定省,称子女早晚向亲长问安,郑玄言:“省,问其安否何如。”D日昃,古代表示时间,指太阳偏东之时,红日刚出山,日光照耀。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得臣好学善文,深受皇上器重。他好学,博通古事,尤其擅长作诗;多次升迁任政事舍人、翰林学士,常常参与朝议;圣宗即位后兼任谏议大夫,知宣徽院事。B马得臣一心为主,敢于直言进谏。待到扈从将军讨伐宋,他进言对投降的不要滥杀,对逃走的不可穷追;皇上打鞠没有节制,他

19、又以太宗、玄宗之事劝谏。C马得臣赞扬圣宗,希望他效仿二帝。首先希望皇上亲睦六亲,加倍爱敬;其次希望皇上兴隆文治;最后指出击球走马有三不宜,委婉地劝谏皇上。D马得臣严于责己,劝言委婉恳切。他自称为愚臣,认为自己身为臣子,对于皇上的圣明没有什么补益;谏书中说,倘若陛下不认为他的言论迂腐,抽时间看看。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尝问臣以贞观、开元之事,臣请略陈之。(2)臣愿研究经理,深造而笃行之,二帝之治,不难致矣。答案1、D句意:臣仅仅知道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则小的一定焦了。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小者熟”与“大者熟”,“则大者必生”与“

20、则小者必焦”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BC;“使大小均熟”,“大小”,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大栗小栗,作主语,“熟”作谓语,“大小均熟”主谓结构,其后断开,排除A。2、DA.第一个“比”:等到。句意:等到到了戍守的地方。第二个“比”:并列、并排。句意:排在诸侯的行列里。B.两个“物故”都是“人死亡”。句意:在军中死去。/先前已经投降以及死去的人。C.第一个“闻”:听说。句意:我听说唐太宗向群臣请问治盗的关键。第二个“闻”:闻名、出名。句意:凭借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D.第一个“为”:判断动词,“是”。句意:谁可以算是贤主?第二个“为”,动词,“作为”。句意: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3、A“从小便赴南山读书

21、”错误。原文是“弱冠入南山读书”,即成年后赴南山读书。4(1)人们都害怕劳苦,半途逃亡,所以戍卒的军粮多数不能得到供应。(2)适逢相关官员上奏,皇上狩猎于秋山,熊、虎致伤致死数十大,韩家奴将此事记载在了史册上。参考译文: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是中书令萧安抟的孙子。他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二十八年,主管南京栗园。皇上跟他交谈,认为他有才华,让他做个诗友。曾经随口问他:“你在京外有特别的见闻吗?”韩家奴说:“臣仅仅知道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则小的一定焦了。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曾掌管栗园,所以借炒栗之事讽

22、谏。皇上大笑。 当时诏令天下陈说治国之道的关键,制问:“徭役不曾比从前增加,征伐之事也不常有,谷子丰收了,府库仓廪也充实了,然而百姓受到重重困扰,难道是做官的怠慢疏忽,做百姓的懒惰吗?现在的徭役哪一种最重?哪一种尤其烦苦?将哪一项减省则能得益?用什么办法可以恢复仆役之法?用什么办法可以防止盗贼的蠹害?”韩家奴回答说:“臣伏见近年以来,高丽不曾宾服,阻卜仍然强大,备战防守之举,实在不能停止。前者选派富民防边,自备粮草。道路甚远,又多险阻,动辄积年累月;等到到达屯所,费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驾车,只见人去,很少有回来的。没有男丁的家庭,要用两倍的耗费去雇人租车,人们都害怕劳苦,半途逃亡,所以戍卒的

23、军粮多数不能得到供应。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的利息之高,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者。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以少壮之人补充。在鸭绿江以东,戍役情况大抵如此。我听说唐太宗向群臣请问治盗的关键,大臣们都说:严刑峻法。太宗笑着说:盗贼之所以滋生,是因为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我在内节制嗜好欲望,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安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由此看来,盗贼之多少,都是因为衣食的多少,徭役的轻重不同所致。希望陛下裁定。” 萧韩家奴被提升为翰林都林牙,皇帝又下诏晓谕之:“我将翰林之职授予你。我的起居状况,都要据实记录。”韩家奴每次见到皇上出猎,没有一次不加以劝谏的。适逢有

24、官员上奏,皇上狩猎于秋山,熊、虎致伤致死数十人,韩家奴将此事记载在了史册上。皇上问韩家奴:“我们国家创业以来谁可以算是贤主?”韩家奴回答说是穆宗,皇上奇怪,问:“穆宗贪酒,喜怒无常,将人命视如草芥,你为什么说他贤明呢?”韩家奴回答说:“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皇上无言以对。5、D句译:正值大公鼎进朝,大臣告知皇帝嘉奖采纳他建议的事,大公鼎说:“一个郡得到安宁,确实是很幸运的事;其他郡这种事还很多,希望把这一恩惠通赐天下。”又被采纳。“一郡”作“获安”的主语,“获”为谓语动词,

25、“安”为宾语,意思是“一个郡得到安宁”,结构完整,意思独立,前后断开,排除AB;“从之”的主语为“皇上”,承前省略,不是“天下”,意思是“(皇上)听从(采纳)了他的意见”,所以“从之”前必须断开,排除C。6B“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错误。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较多,赐同进士出身。7C“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夺,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错误,把大公鼎担任东京户部使和中京留守时的事揉在一起。原文为“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

26、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内清肃”。8(1)只有大公鼎说:“边境要塞刚刚安宁,大规模征傜役,不是造福国家便利农业的方法。”(2)大公鼎单人匹马巡行郡中,向百姓陈说祸福,众人都扔下兵器叩拜说:“这不是欺骗我们,不敢不听从命令。”9大公鼎调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时,公主按照惯例向他借钱,他予以拒绝,即使被埋怨责骂也不为所动。参考译文:大公鼎,是渤海人,祖籍为辽阳率宾县。大公鼎幼年时庄重朴实,长大后爱好学习。咸雍十年,考中进士,调任沈州观察

27、判官。当时辽东地区雨水毁伤庄稼,北枢密院大规模调发沿河壮丁来修缮堤防。有关官署接受命令后严厉急躁,只有大公鼎说:“边境要塞刚刚安宁,大规模征徭役,不是造福国家便利农业的方法。”于是上奏章陈述这件事。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停止了劳役,雨水也未造成灾害。沿河千里之内,百姓没有不高兴的。大公鼎改任良乡县县令,减省徭役,致力于耕织,兴办孔子庙学,管辖内的百姓顺服并得到教化。大公鼎多次升迁官至兴国军节度副使。当时有隶属于鹰坊的人,以张网捕鸟为名,扰乱为害乡里。时间长了,百姓不能忍受。大公鼎上奏皇上,当即命令禁止。正值大公鼎入朝,大臣告知(大公鼎)皇上嘉奖并采纳他建议的事,大公鼎说:“一个郡得到安宁,确实很

28、幸运;其他郡这种事还很多,希望把这一恩赐平均给天下。”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大公鼎调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皇上春天去游猎,公主照例借贷钱财,大公鼎说:“怎么可以停止官家用度,谋求个人人情?”拒绝借贷。因此听到很多埋怨责骂的话,大公鼎说:“这是我的职责,不敢废弃啊。”不久大公鼎被授予大理卿,所平反的冤假错案很多。天祚帝即位后,大公鼎历任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任东京户部使。当时盗贼杀死留守萧保先,最初是贪图他的财产,后趁机带头作乱。百姓也互相猜忌,家人自相争斗。大公鼎单人匹马巡行郡中,向百姓陈说祸福,众人都扔下兵器叩拜说:“这不是欺骗我们,不敢不听从命令。”安定和睦如故。大公鼎被授予中京留守,赐

29、为贞亮功臣,乘坐驿车赴任。当时盗贼众多,有些盗贼在路上遇到大公鼎,就在他的马前叩拜,请求改过自新。大公鼎发给他们凭证,让他们回家恢复旧业,听说此事的盗贼接踵而来。不到十天,境内清平宁静。天祚帝听说后,加赐他为保节功臣。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大公鼎多次上表请求退职,皇帝不同意。正巧奴贼张撒八率无赖聚集起事,大公鼎想攻打而没有力量,叹息说:“我想辞官已很久了。因为被世事牵累,不幸到了这个地步,难道是天命吗!”因而忧愤成病。保大元年大公鼎去世,享年七十九岁。10、A“衣袍弊恶”是主谓短语,“弊恶”是并列关系的合成词,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C

30、;“帝问其故”为主谓结构,“帝”为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D项。此句的完整翻译:一次正值冬天,张俭在便殿奏报事务,皇上见他袍子破旧,暗里派近侍用火夹穿个洞做上记号,每次见到他都没有换下来。皇上问其缘故,张俭回答说:“我穿这件袍子已经三十年了。”11B礼部不主管“赋税财政”,“赋税财政”属于户部主管。12D“皇帝没有允许”错误,从原文“乃从之”可知,皇帝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13(1)皇上正宠爱倚重他,参知政事吴叔达与张俭不和睦,皇上发怒,让吴叔达离开京城担任康州刺史。(2)皇上怜悯他清贫,让他任意取用内府物品,张俭奉诏后只拿了三匹布出来,因此更加受到嘉许重用。参考译文:张俭,是宛平人。生性正

31、直诚谨,不喜虚夸矫饰。统和十四年,考中进士第一名,调任云州幕官。按旧例,皇上经过之处,当地长官应该有所贡献。圣宗到云中游猎,节度使奏称:“臣辖区内没有什么特产,只有幕僚张俭,为一代之宝物,希望能将他献上。”在此之前,皇上曾梦见有四人侍奉于身旁,赐给他们每人两口食物,等到听说了张俭的名字,方才恍然大悟。于是皇上召见他,他仪容举止质朴无华;问及谋身治世之事,便当面口奏三十多件事。从此张俭特别受皇上青睐,历任清高显贵之职,号称明智干练。开泰年间,多次升迁后任同知枢密院事。太平五年,出京任武定军节度使,调任镇守大同。六年,入京任南院枢密使。皇上正宠爱倚重他,参知政事吴叔达与张俭不和睦,皇上发怒,让吴叔

32、达离开京城担任康州刺史,拜张俭为左丞相,封韩王。皇上病重,后来张俭接受遗诏辅立太子,这便是兴宗。(兴宗)赐张俭为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者德功臣,拜为太师、中书令,又加封尚父,改封为陈王。重熙五年,兴宗皇上亲临礼部贡院以及亲自考试进士,都是张俭提议的。进见时皇上不直呼其名、并且赐诗加以褒奖赞美。张俭只穿粗丝织成的绢帛,每餐只食一菜,按月发的俸禄有节余的,便拿来接济亲朋旧友。一次正值冬天,张俭在便殿奏报事务,皇上见他袍子破旧,暗里派近侍用火夹穿个洞做上记号,每次见到他都没有换下来。皇上问其缘故,张俭回答说:“我穿这件袍子已经三十年了。”当时崇尚奢侈华丽,所以他用这种做法微言讽喻皇上。皇上怜悯他清贫,让他

33、任意取用内府物品,张俭奉诏后只拿了三匹布出来,因此更加受到嘉许重用。张俭有五个弟弟,皇上想一并赐给他们进士及第出身,张俭坚决推辞。有关部门捉住了八个盗贼,在斩首之后,才又捉拿到正犯,被杀家属来申诉冤屈,张俭接连多次请求审理。皇上勃然大怒,说:“你难道想要朕偿命不成?”张俭说:“八家老小冤苦无告,如果能稍稍加以存问抚恤,使他们能够收尸下葬,就足以安抚活着和死去的人了。”皇上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张俭任丞相二十多年,对皇上大有辅弼补益之助。辞官归家,适逢宋人来信文辞不依照礼节,皇上准备亲征。皇上亲临张俭家中,尚食官吏先前往准备膳食,张俭推辞;进献葵菜汤饭,皇上吃得很美。然后便问他对策,张俭极言陈说战

34、事利害,并且说:“只需派一名使者责问就行了,何必劳驾皇上远征?”皇帝很高兴,就停止了伐宋的行动。又回到张俭的宅第,赐予宴席,用过的器物珍玩都送给他。二十二年逝世,终年九十一岁,皇帝下令埋葬在宛平县。14、C本句译为:骑马挥杖,纵横驰骋,顾不上上下之分别,争先求胜,失人臣之礼,二不宜。轻弃万乘之主的尊贵,贪图一时之快乐,万一在马上有什么闪失,那我们怎么向社稷和太后交代呢?“跃马挥杖/纵横驰骛”,属于对称句,承接关系,中间、前后应断开,属于帝王和臣子们一起游戏的具体行为表现,“不顾上下之分”是对帝王与臣子游戏的行为的评价,“不顾”的宾语为“上下之分”,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AB。“衔勒之

35、失”作“有”的宾语,宾语后断开;“其如何”属于固定短语,表反问,之间不可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D。15D“指太阳偏东之时,红日刚出山,日光照耀”错误。“日昃”表示太阳偏西的时候,相当于计时的13点至15点这个时间区间。16B“敢于直言进谏”有误。“直言进谏”意思是直接向对方说出自己的意见,指出对方的错误。针对皇上打鞠没有节制这件事,马得臣是用太宗、玄宗的例子进行类比,委婉劝谏的。17(1)陛下曾经拿贞观、开元的事情来询问我,请允许我大略地陈述这些事吧。(2)我希望(陛下)能研读探究经书里的道理,深入钻研并且切实履行它,太宗、玄宗二帝那样的太平盛世,就不难实现了。参考译文:马得臣,南京人。好学,博

36、通古事,尤其擅长作诗。保宁年间,历任政事舍人、翰林学士,常常参与朝议,以正直著称。乾亨初,宋国军队多次侵犯辽国边境,皇上命他为南京副留守,又拜为翰林学士承旨。圣宗即位后,皇太后临朝称制,马得臣兼侍读学士。皇上阅览唐高祖、太宗、玄宗三朝本纪,得臣便摘录其行为值得效法者进呈。等到随从皇上讨伐宋朝,向皇上进言对投降的不可杀,逃走的不可追,但是对于那些反复无常的小人另当别论。诏令依他所说去做。不久兼任谏议大夫,知宣徽院事。当时皇上沉迷蹴鞠,没有节制,得臣上书进谏说:臣私下里考察房玄龄、杜如晦,隋末的书生,如果没有遇到唐太宗,怎能成为一代名相?臣尽管不才,陛下在东宫时,有幸列为侍从,现在又得以伴圣上读书

37、,可惜对于您的圣明没有什么补益。陛下曾经拿贞观、开元的事情来询问我,请允许我大略地陈述这些事吧。臣听说唐太宗事奉太上皇宴饮结束,就乘坐辇车到达内殿;玄宗和兄弟们喝酒喝得畅快,尽一家人的礼节。陛下继承祖先的大任,亲身侍奉太后,可以称得上至孝。臣仍希望皇上能在早晚向双亲问安之外,亲睦六亲,加倍爱敬,那么陛下敬爱亲人之道,就超过太宗玄宗二帝了。臣又听说二帝潜心爱好经史,多次引导公卿讲学,以至于日暮。所以当时天下纷纷向往,蔚成风气,因此得以兴隆文治。现在陛下醉心于典籍,研习章句之学,臣希望陛下能研究经书之理,深加体会,诚心实行,那么像二帝那样的治世不难实现。臣又听说太宗射野猪,唐俭劝谏他;玄宗射鹰,韩休劝说他;二帝没有不乐于听从的。现在陛下以踢蹴鞠,骑马射箭为乐,依愚臣看来,有三不宜,所以不避刑罚陈说它们。我个人认为君与臣一同游戏,免不了会有争夺,为君的得手则为臣的愧赧,彼方败了此方高兴,这是一不宜。骑马挥杖,纵横驰骋,不顾上下之分别,争先求胜,失人臣之礼,二不宜。轻弃万乘之主的尊贵,贪图一时之快乐,万一在马上有什么闪失,那我们怎么向社稷和太后交代呢?此是三不宜。倘若陛下不以臣之言论为迂腐,能抽出时间看一下,这就是天下之福,群臣之愿了。谏书上达,皇上嘉赏、感叹了好久。不久得臣去世,赠太子太保,诏令有司资助葬事。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