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 附论《诗经》之忧患意识.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774955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 附论《诗经》之忧患意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儒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 附论《诗经》之忧患意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 附论《诗经》之忧患意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 附论《诗经》之忧患意识.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儒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于佛道有一套,即它的“入世”精神。基 于此“入世”精神而抱有较为强烈的忧患意识。周易系雷辛下中说:“作易 者,其有忧患乎? ”自孔子以来,从中国历史上看,儒家学者多对社会政治抱有 “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儒家的这种“忧患意识”也许可以说是儒家不同 于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对社会政治的中国士大夫特有的批判精神。它是由于儒家 始终抱有的对天下国家一种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产生的。孔子生活在“天下无道”的春秋时代,说苑建本篇说:“公扈子日:春 秋,国之鉴也。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孔子对此“礼坏乐崩” 的局面有着深刻的“忧

2、患意识”,我们查论语,有多处讲到“忧”,其中“君 子忧道不忧贫”可说是代表着孔子的精神。“道”是什么?就是孔子行“仁道” 的理想社会,其他富贵贫贱等对孔子是无所谓的。论语阳货中有一段表现 孔子“忧国忧民”的抱负:“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日:末 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日: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 其为东周乎!”孔子认为,假若有人用他治世,他将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 复兴。可见,孔子所考虑的问题是使“天下无道”的社会变成“天下有道”的社 会。在礼记檀弓下有一则孔子说“苛政猛于虎”的故事,这深刻地表现着 他“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体现着孔子“仁民

3、”的人道 精神。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苛政”的批判意识。孟子有句常为人们所称道的“名 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种“忧患意识”正是因为他要“以天下为己任”, 而批判那些“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诸侯君王。在中国古代的传统社会中,君王对社会政治无疑起着极大的作用,因此臣下 能对君王有所规劝是非常重要的。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一条:鲁穆公问于子思日:“何如而可谓忠臣? ”子思日:“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 忠臣矣J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日:“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日: 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日:“噫,善 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

4、。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 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这段故事说明,历史上有些儒者总是抱着一种“居安思危”的情怀,为天下 忧。子思认为能经常批评君王的臣子才是“忠臣”,成孙弋为此解释说:只有像 子思这样的土君子敢于对君王提出批评意见,这正因为他们是不追求利禄和爵位 的。中国历史上确有一些儒学者基于“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而能持守此种 精神。汉初,虽有文景之治,天下稍安,而有贾谊上陈政事疏谓:“进言者 皆日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日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 之体者也J贾谊此疏义同子思。盖他认为,治国有“礼治”和“法治”两 套,“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

5、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 所为难知也:他认为此“礼治”和“法治”两套对于治国者是不可或缺的。此 “礼法合治”之议影响中国历朝历代之政治制度甚深。在中国历史上有“谏官” 之设,辞源“谏官”条说:“掌谏谆之官员。汉班固白虎通谏铮:君至 尊,故设辅弼置谏官。谏官之设,历代不一,如汉唐有谏议大夫,唐又有补阙、 拾遗,宋有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等J宋范仲淹有岳阳楼记一篇,其末段如下:“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 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段话可说

6、是表达出大儒学者之心声。盖在“皇权”统治的专制社会中,儒 学之志士仁人无时不能不忧,其“忧民”是其“仁政”“王道”理想之所求,而 此理想在那专制制度下,是无法实现的,故不能不忧。其“忧君”,则表现了儒 家思想之局限,仅靠“人治”是靠不住的。在“皇权”的专制制度下,仁人志士 之“忧”虽表现其内在超越之境界,但终难突破历史之限度。儒学者可以“杀身 成仁,“舍生取义,但不仅不能动摇“皇权”专制,反而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 巩固了皇权统治。这或是历史之必然,不应责怪这些抱有善良理想良知之大儒, 他们的主观愿望是可歌可泣的。个人的善良愿望必须建立在变革这专制制度上才 可能有一定程度上之实现。儒家的“忧患意

7、识”虽说对“皇权”专制有一定的批判作用,但它毕竟不同 于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这是因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 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之上的。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不仅仅是对 某个个人的批判,而必须是根据理性对某种体制的缺陷的批判。面对今日中国的 社会风气,必须把儒家原有的具有一定程度批判精神的“忧患意识”加以提升并 深化,而不能与非真理或半真理妥协,因此它应当是得到“自由”和“民主”保 障的有独立精神的批判。可是话又要说回来,无论如何儒家这种“居安思危”的 “忧患意识”中包含的某种程度的批判精神和勇气,仍然是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 上认真总结的,而且要把它提高到现代知识分子

8、的批判精神上来。在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过程之中,儒家基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忧患意识”在我们给 以新的诠释的情况下,将使我民族能够不断地反省,努力地进取,并使儒学得以 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民族得以长盛不衰。论诗经之忧患意识摘要:忧患意识是个体对于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普遍存在于传统典籍 之中,诗经亦不例外。诗经中所蕴含的忧患意识,可分为国运之忧、劳役 之忧和生命之忧三部分。其忧患意识对于后世影响深远,这不仅表现为具体诗篇 的传承与借鉴,而且这一意识已积淀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内心,成为民族精神的 组成部分,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关键词:诗经忧患意识概述分类影响忧患意识是个体对于社会、

9、人生所怀有的一种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 会责任感,是其对于国家社稷与个体命运的深刻思考,体现出主体对人类生存困 境的理性思考与社会不合理现象的尖锐批判。这种忧患意识集中内化于以“穷则 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忘势)为人生信条的中国传统士 人心中,他们通过自身的文学创作实践将其外化,使之呈现在读者面前。表现忧 患意识的中国传统典籍俯拾即是,它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具有跨越时空的巨大穿 透力,对后世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有关“忧患”的最早记载见于周易。周易系辞下云:“易之兴也, 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周易以设问的方式明确提出了 “忧 患”的概念。孟子告子下曰:“入则无法家

10、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J孟子从国家的内忧外患出发,提出“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发人深省。对此,冯天瑜将诗书礼易 春秋等蕴含民族精神的典籍称为“文化元典。并指出:“元典的忧患观、忧 患意识是充溢于中华元典的一种基本精神。元典作者多身处横逆,胸抱哀苦,他 们怀着对生民国的忧患,述往思来,方获得一种非凡的具有穿透力的理性思维J 此说肯定了先秦元典饱含的忧患意识。一、诗经忧患意识概述在先秦典籍中,诗经展现出浓郁的忧患意识,其中描写悲哀愁怨等题材 的诗篇数以百计,将近总篇数的三分之一。正如朱东润所说:“吾尝绎诗三 百五篇之作而窃窥作者之用心,大抵言乐者少而

11、言忧者多,欢娱之趣易穷而忧伤 之情无极,此其作者必大有所不得中而后发于外者如此J并且此类篇什不仅 数量可观,而且质量上乘,有不少耳熟能详的名篇佳作。诗经中的忧患诗篇 所展现的内蕴异常丰富:有对国运衰败的忧愁叹息,如王风黍离大雅桑 柔等;有对战乱徭役的哀怨悲情,如王风君子于役小雅采薇等; 有对旦夕祸福的忧生之嗟,如王风兔爰曹风蜉蟾等。下文从这三个 方面对诗经中的忧患意识进行分类简析。二、诗经忧患意识分类(一)国运之忧西周中后期吏政腐败、国运衰微,当朝有识之士有感于此,创作了不少寄托 自身对于国家命运深重忧虑的诗篇,如风载驰王风黍离小雅十月 之交小雅小大雅桑柔大雅召等。小雅十月之交是西周一 位没落

12、贵族讽刺朝政所作的诗,诗小雅小序言其主旨为“大夫刺幽王也”, 作者讽刺周幽王宠爱褒姒,任用奸臣,招致天灾人祸,借自然灾害影射国君的失 德行为,委婉地劝诫周幽王改过自新,诗篇寄寓了作者对于周王朝未来的深深忧 虑。与小雅十月之交的创作背景类似,大雅桑柔是芮良夫哀伤周厉 王昏庸暴虐、任用奸佞小人而终遭灭亡的诗作,作者深感国之将亡,于是发出深 切的哀叹,展现了土大夫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有关国运之忧最为经典的诗篇当属王风黍离,试看其一章: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对于该诗的主旨,毛诗序谓:“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 过

13、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就全诗而 言,该说有牵强附会之嫌,诗中并未体现凭吊故国之意。而崔述在读风偶识 中的解读较为贴切:“玩心忧何求之语,乃忧未来之患,亦不似伤已往之事 者也黍离忧周室之将陨,亦犹园桃忧魏国之将亡耳J黍离 表现的是作者对周王朝大厦之将倾的深深忧患之情,而非故国之思。由于作者使 用循环复沓的章法,每章仅更换个别名词和动词,使得忧患意识成为全诗的主旋 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二)劳役之忧由于王室衰微,国力减弱,戎狄入侵加剧,边患危急,于是周王朝不得不发 起战争抵御外族入侵,这势必造成繁重的兵役和严酷的徭役,这些无休止的兵役 与徭役加重了民众的生活

14、负担,破坏了百姓家庭和谐,给他们带来深重的隐忧, 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皆为典范。诗经中表现征役之苦的诗篇 如小雅何草不黄,朱熹解其题旨为:“周室将亡,征役不息,行者苦之,故 作此诗J (诗集传卷十五);而毛诗序的解释:“何草不黄,下国刺幽 王也。四夷交侵,中国背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君子忧之,故作是诗也J 则较为牵强。原因在于该诗的底层视角,它以征夫口吻倾诉行役在外、流离失所 的怨愤与忧愁,流露出深重的个体忧患意识。再如豳风七月,是一首反映 农奴一年四季繁忙劳作的诗篇,虽全文并未出现“忧患”字眼,然而作者在对繁 重劳役的平铺直叙中就展现了农奴的悲惨遭遇,其忧患显而易见。怨诉征役之苦与抒发

15、怀乡之情是征役诗的常见主题,其中的佳作如小雅 薇。朱熹穗其主旨为“遣戍役之诗”(诗集传卷九),写士兵归家途中对于既 往战争的回顾及其百感交集的心情。全诗共六章,前三章写戍边远征饥渴劳顿, 战事无休,有家难回的忧愁;第四、五章回顾紧张的行役生活;末章为点睛之笔, 抒发了归途中雨雪饥渴的伤悲及痛定思痛的哀怨。末章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 悲,莫知我哀。通过出征与归家景象的鲜明对比,体现出斗转星移的时序变化,辞约义丰, 情景交融,成为后世广为传颂的名篇。而“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则淋漓尽致地 叙写了其内心的忧患情怀。(二)生命之忧诗经所抒写的生命之忧主要包

16、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人生之短暂与宇宙之 无穷的鲜明对比之下所引发的忧患意识,如唐风蟋蟀曹风蜉蟾等诗 篇所展现的忧患意识;其次是对于自身生不逢时、朝不虑夕的忧生之嗟,如王 风兔爰小雅北山等篇目所表现的忧生之嗟。由于社会动荡不已,民众 命途多舛,作者将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日月星辰的无穷进行对比,从而忧生患命。 试看曹风蜉蟾:蜉蟾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蟾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蜉嵋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蜉蟾虽然有“衣裳楚楚”“采采衣服”“麻衣如雪”的华美外表,却难以摆脱 朝生暮死的命运。全诗以朝生暮死的蜉蟾比喻人生之短促,形象生动,发人深省, 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的

17、忧患之思。唐风蟋蟀也反映出作者对于流光易逝的 感慨与人生忧患,关于该诗的题旨及作者,诗经注析解释:“这是一首岁暮述 怀的诗。作者可能是一位土,他感到光阴易逝,应当及时行乐;但另一方面, 他又不愿彻底堕落,还想着自己的职责,觉得享乐毕竟还是适可而止的好。” 诗中所描写的享乐意识是个体意识觉醒之体现,而作者内心的矛盾又不自觉地展 现出其内心的深深忧虑。由于时局的动荡和统治者的荒淫,民众生活每况愈下,于是则慨叹自身的生 不逢时,王风兔爰首章: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王夫之认为兔爰中的“我生之初,尚无为”是“周之遗民思平王而歌之” “我生之初,不冏而知非幽王之

18、世也。平王立国于东,晋郑辅之,齐宋不敢逆, 民虽劳怨,犹有缱绻之情焉。迄乎桓王,而后忠厚之泽斩矣”对往昔太平之世 的殷切怀念与对现实政局的极度失望形成鲜明反差,在今昔对比中寄托作者深广 的忧患意识。与此类似,小雅北山通过自身与他人遭遇的对比,表现出对 社会不公的深刻揭露与严正抗议。此类描写个体遭际之忧患,表面上是基于个体立场而发出的叹息,然而结合 当时动荡的时代背景可知,个体之不幸具有广阔的社会意蕴。从中可见,步履维 艰的生存境况造就了诗经的忧患意识:这不仅由于当时物质条件之严重匮乏, 而且与统治者的昏庸荒淫密不可分,这也是周王朝已然没落并将走向灭亡之路的 预兆,因此才引发有识之士的深切担忧。

19、三、诗经忧患意识之影响关于诗经忧患意识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蒋寅先生曾言:“忧患意识无 论作为初民的集体意识,还是作为有识之士的忧生之嗟,都客观地沉积在古代文 学作品中,成了一种民族心理的结晶。中国文学(不仅抒情诗)都流露出那么深 重的忧伤,以至于我们阅读古典作品就是在间接地体验忧愁和哀伤。这固然是两 千年来的民生多艰使然,但又何尝不是诗经的影响呢? ”诗经的忧患 意识对后世影响深远。具体而言,如唐风蟋蟀影响到“生年不满百,常怀 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的及时行乐 和深重忧虑;曹风蜉蟒影响到曹植的“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J (赠白马 王彪并序);苏轼“哀吾生之须臾,

20、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等,类似例 证不胜枚举。诗经的忧患意识对后世更为深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其具体的承传方 面,更主要的是这种忧患意识内化于历代知识分子内心,对他们的精神人格产生 重大影响。如屈原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的家国情怀, 汉乐府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的忧生之 嗟,阮籍咏怀诗寄寓了悠远的愁思每览及这些寄托了千古忧愁之思的佳 篇中有感于人生苦短、命途多舛的名句,莫不为之动容,顿生悲惋之意。诗经 的忧患意识为杜甫所接受并升华,成为忧患意识的集大成者。他“安得广厦千万 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兼济天下意识,置个人荣 辱

21、得失于不顾,将视野触及步履维艰的芸芸众生。再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 字北征秋兴等名篇都蕴含了诗人对于穷年黎元的热切关怀和对于江山社 稷的深重忧思。此后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陆游 “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感兴二首(其一),明清之际顾炎武“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日知录),谭嗣同“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有 感)等,皆在诗篇中寄寓了深重的忧患意识。这些诗篇共同构成中国文化长河 绵延不绝的忧患传统,并使其成为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四、结语总之,忧患意识是主体对于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诗经所展现的忧患 意识寄托了主体对于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其中不仅有对于

22、江山社稷的密切关注 和对于腐朽政局的尖锐批判,还有对于繁重劳役的沉重控诉和对于人生苦短的哀 怨忧思。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后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 材和有益的借鉴,其忧患诗篇也影响了历代土人,尤其是像屈原、杜甫、顾炎武 等以天下为己任的土人,这种影响并非显性的,而更多地表现在隐性方面,已经 内化并藏于传统知识分子内心,成为积淀在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精神养料,并成 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今社会的价值体系建构依然具有重要的 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冯天瑜:从元典的忧患意识到近代救亡思潮,历史研究1994年第2 期。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27页。清)崔述: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51页。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06页。明清)王夫之:诗广传,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6页。 蒋寅:镜与灯: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67页。参考文献:1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3王夫之.诗广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1.4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5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