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三峡地质实习报告(精选8篇)_三峡地区地质的形成.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7275632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X 页数:120 大小:97.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三峡地质实习报告(精选8篇)_三峡地区地质的形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2022三峡地质实习报告(精选8篇)_三峡地区地质的形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三峡地质实习报告(精选8篇)_三峡地区地质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三峡地质实习报告(精选8篇)_三峡地区地质的形成.docx(1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三峡地质实习报告(精选8篇)_三峡地区地质的形成 三峡地质实习报告(精选8篇)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猜你可能喜爱“三峡地区地质的形成”。 第1篇:三峡秭归地质实习报告 三峡秭归地质实习报告 武汉高校水利水电学院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班号:水电一班 组号:二组 组长:夏文俊 成员:李波 柳尚 吴雪梅 孙静月 指导老师:陈益峰 实习日期:2022.11.202022.11.24 书目 一.前言 .3 1.1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3 1.2实习时间及路途支配 3 二.区域地质背景条件 .4 2.1构造演化历史 .4 2.2水文气象 .4 2.3 地形地貌 .5 2.4构造

2、格局及形迹 .5 2.5 新构造运动及区域稳定性 .7 2.6其他地质背景 .8 三.实习区的自然地理经济条件 8 3.1地理位置 .8 3.2交通状况 .8 3.3自然经济 .8 3.4气象水文 .9 3.5实习区工程概况 .9 四.实习区工程地质条件 .11 4.1地层岩性 .11 4.2地质构造 .17 五.岩溶水文地质 .20 5.1泉.21 5.2岩溶地貌特征 22 5.3岩溶发育条件与发育特征 .25 5.4含水层、隔水层 .27 5.5岩溶发育格局:补给、径流、排泄 27 六.河流地貌 .28 6.1 泗溪 .28 6.2 五叠水 .29 七.物理地质现象 .30 7.1 风化作

3、用 .30 7.2卸荷作用 .31 八.岩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33 8.1链子崖危岩体分析 .33 8.2新滩滑坡分析 35 8.3棺材山危岩体 36 九.结语 .37 9.1感悟 37 9.2建议.39 一.前言 1.1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现阶段,我们已经完成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理论学习,但是,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工程地质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不仅仅要驾驭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学问,更要走出高校的象牙塔,去大自然中考察各类地质物质及地质现象的真实形态。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做到身体力行,亲力亲为,才能真正学好这门学科。水利关乎民生大计,作为水利人,我们同样肩负着为中华

4、民族的宏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学好水利方面的各种学问,才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游刃有余。可见,此次的地质实习是非常必要的。 本次地质实习主要包括外业和内业任务,其主要目的有: 1.培育野外地质现象的视察实力,深化对工程地质课程理论学问的理解,培育专业思维实力。地质实习中,我们可以零距离接触各种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地质作用以及水文地质现象,通过将老师的讲解与自己的切身感受相结合,深化对书本上学问的相识,加强对学问的敏捷运用。 2.培育撰写地质报告,阅读地质报告的实力。在完成外业工作之后,每天回到基地,我们小组还要进行内业的整理工作,包括撰写地质报告,绘制剖面图等,可以熬炼自

5、己读写地质报告,以及绘图识图的实力,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3.培育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团队协作实力。本次的地质实习任务繁重,因此小组成员将进行明确合理的分工合作,发扬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确保工作任务能够按时完成。 1.2实习时间及路途支配 本次地质于11.20起先,2123为外业工作,24日为内业工作。三天外业工作路途如下: 1.第一天:高家溪花鸡坡 2.其次天:茅坪港九畹溪大桥屈原镇 3.第三天:沿泗溪河到泗溪公园 二.区域地质背景条件 2.1构造演化历史 1825亿年的古元古代时期,本区处在活动大陆边缘拉张盆地环境,后接受一套火山岩与碎屑岩及碳酸岩的沉积。至中元古时期,经验神龙构造运动,

6、使盆地在其沉积作用下变质,成为变质岩系,到新元古时代,发生大的构造运动(晋宁运动),使震旦纪地层剧烈褶皱、断裂和变质,伴随多期岩浆侵入,形成了古老的结晶基底和基底构造。从晚元古代晚期,到中生代晚期,本区始终处于较稳定的陆块环境,构造运动以大面积升降为主,长期接受沉积物的沉积作用,仅在上志留纪和下泥盆纪期间经验沉积间断并遭遇剥蚀作用。在中生代晚期,发生了空前规模的燕山运动,使沉积于基底上的盖层岩系普遍褶皱断裂。伴随差异运动形成断陷,坳陷盆地并接受陆屑沉积,受基底影响及限制,形成了一系列围绕基底的弧形结构,燕山运动形成了本区的基本构造框架。最新的喜山运动时期,本区全面结束沉积运动,呈现为大面积差异

7、升降运动及掀斜运动。 2.2水文气象 实习区处于我国三个阶梯的其次阶梯大巴山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南山区。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或 北西-南东向。 秭归地处中纬度,秭归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暖和潮湿、光照足够、雨量充足、四季分明、初夏多雨、伏秋多旱,冬春少雨雪。不同海拔地带气温相差较大,年平均气温618.3之间。最高温多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全年无霜期平均260天左右 。 秭归县内年降水量9501590mm,平均1439.2mm。长江河谷地带平均1000mm左右,降雨随海拔上升而增加,每上升l00m,降雨增加3555mm。每年6-8月降水量最大,11、

8、12、1、2月份降水量最小,月降雨量及峰期随不同海拔高程而不同。大部分地区降水日数为120140天。降雨量达50mm以上的暴雨多发生在6-7月,日降雨达100mm以上暴雨较少,12次l0年,日降雨量150mm以上更少,最大发生于1975年8月9日,24小时降雨达258.7mm。 年均蒸发量多于降水量,河谷区平均蒸发量1429.4mm,8月份蒸发量最高,平均为214.8mm。 区内河流水系发育,在未建库前,境内长江水面宽150300m,流速l.52.0m秒,正常流量0.30.5万m3/秒,多年平均流量1.4万m3/秒。 区内溪流网布,135条常流溪流汇入茅坪河、九畹溪、龙马溪、香溪河、童庄河、归

9、州河、青干河及泄滩河等8条支流,呈交织排列,构成树枝状水文网,总流长247.8km,流域面积1952.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80.4%,县内最大的支流为香溪河,其次为青干河、归州河、九畹溪。长江流域二级河谷有青干河、童庄河、九畹溪、茅坪河,龙马溪,香溪河、吒溪河,泄滩河。 境内水系发育,除长江外,发育多条河溪,其中8条水系水能隐藏量17.20万千瓦,可开发量6.06万千瓦,己部分开发,仍有巨大开发潜力。 在两河口、杨村桥、磨坪等碳酸岩地区,有较多的岩溶泉,流量0.1m3秒以上的有37处。其中黄龙洞,天生桥等已用于水力发电。其余用于农业浇灌或生活用水。 2.3 地形地貌 实习区地处大巴山、巫山

10、余脉和八面山坳会和地带。长江自西向东流经该区域。形成狭谷型河谷地貌。境内地形起伏,山峦叠嶂,总体地形自北西向东南、两岸分水岭想长江河谷呈阶梯状下降。周边相对较高地形为南部的云台荒。 实习区内地貌以大巴山、巫山山脉为骨架,形成以震旦系至三叠系碳酸盐岩组成的川鄂褶皱山地,属于以侵蚀为主兼有溶蚀作用的中山峡谷间夹低山宽谷地貌景观。山脉总体为近东西向,局部为南北向。长江多斜切或横切,因而河谷多为斜向或横向谷。山顶高程多在1000-2000米,相对高差1000米左右。河谷狭窄,岸坡陡峭,三峡大坝蓄水前江面宽一般200-300米。山脉走向亦受构造限制,大巴山脉呈北西北西西向屹立于库区之北,巫山山脉呈北东北

11、东东向绵延于鄂、川(现重庆市)边疆,长江河谷深切,两岸山峰屹立,原河谷狭窄,水流湍急,形成了闻名的长江三峡,三峡大坝蓄水后,水流减缓,水面开阔,风景壮美。该段地貌的另一特征是层状地貌明显,自分水岭向长江河谷,呈阶梯状逐级下降过渡,可见两期四级夷平面。长江两岸支流发育,北岸支流为北西向,南岸支流为北东向。 2.4构造格局及形迹 上述地质历史构造形成了秭归地区的基本构造格局,本区大致以城口房县断裂为界,北属秦岭褶皱,南为扬子准地台,地内主要有二级构造单元、四川台坳、八面山台皱带,大巴山台缘褶皱带及汉江洞庭湖坳陷。本区位于扬子准地台的中西部,八面山台皱带依据构造特征及层次,本区整体上可分为基底构造和

12、盖层构造两大部分。就构造形迹而言,存在褶皱构造,断裂构造,侵入构造(侵入面、侵入岩面理、线理等)。 1)基底构造 基底构造的对象是一套中程变质的片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等,时代上归属于崆岭群。构造作用使这套岩层产生褶皱及NE向岩侵褶皱,前者为早期形成,广泛分布在黄陵地块段的中部和北部地区,代表性褶皱有纸厂复向斜和横溪倒转背斜。 基底断裂,黄陵地块北部主要发育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韧性剪切系统。地块西部发育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 2)盖层构造 盖层构造主要是燕山期构造运动留下的形迹,发生在震旦纪到侏罗纪的沉积岩和基底变质岩中,而在白垩纪第三系地层中构造作用稍微。仅有少量宽缓褶皱。 黄

13、陵背斜:西半部构造形迹展布在太平溪至香溪一带,由砥柱和脊柱两部份组成。砥柱(基底)为古老的崆岭片岩及花岗岩,脊柱(盖层)为黄陵背斜(轴向为北17度E),实习区内南北轴长26公里(全长120公里),东西宽13公里(总宽度85公里)。西翼岩层产状倾角较陡(3040度);东翼岩层产状倾角较缓(815度);南北端倾伏角小于15度。出现在燕山期以前的卯支期,燕山期定型并接着发展,其构造变形较剧烈,两侧形成盾地,实习区内只有西侧盾地,及秭归向斜。 秭归向斜:构造形变较弱,其轴向为北1020度东。由于受新华夏系构造的干扰和改造,使其轴线发生了“s”变形,向斜西翼倾角30度,和东翼倾角25度。整个秭归向斜平缓

14、开阔,由侏罗系内陆湖相地层所组成。北起兴山南阳河,向南经马家坝、秭归县旧址。 仙女山向斜:秭县仙女山一带,轴向近南北略偏西,长10km,宽34km,主体围绕仙女山展布,核部地层由下白垩统石门组的砾岩和石英砂岩组成,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 3)盖层断裂 本区区域性大断裂有仙女山断裂、九畹溪断裂、新华断裂,天阳平断裂、水田坝断裂、都镇湾断裂等。伴随较大的断裂差异活动的断陷,坳陷盆地,如远安、仙女山等盆地。 2.5 新构造运动及区域稳定性 2.5.1地壳隆升运动 以南津观以西的川鄂山地大面积间歇性隆升,东部的江汉平原相对下降的格局。由于总体上升及间歇性稳定,形成三期五亚期剥夷面及长江下切产生的56级阶

15、地地貌。 2.5.2断裂活动性主要变现为老断裂的继承性活动。 2.5.3地震活动性质 按全国地震区带划分,县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震活动区的江汉地震带内,属地震活动较弱的地震带。三级以上地震活动与断裂构造关系亲密,中强地震主要沿区内几条深大断裂带发生,尤其在断裂端点,交汇点及实变部位。依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1:400104),县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其中对区内地质灾难可能影响较大的是仙女山潜在震源区,沿地震带微震活动较频繁,1959年迄今共记录到30次,最大为1972年3月秭归县周坪旁边曾发生过的3.7级地震,震级上限6.5级。自开展三峡地区地震监测工作以来,至1991年共记

16、录到M.3.0级61次,距离本区最近约6970km处,曾发生过3次较大地震:1961年宜都潘家湾4.9级;1969年宝康马良坪4.8级;1979年秭归龙会观5.1级。 3级以上地震活动与断裂构造关系亲密,空间上成带性特点。距本区较近的3个地震带 :远安钟祥地震带,位于黄陵背斜东侧,距三峡大坝55km,该带曾发生7次M4级地震,马良坪地震位于此带; 秭归渔关地震带,位于黄陵背斜西侧,距大坝17km,主要由仙女山、九婉溪断裂组成,30多年来,记录M1.0级地震93次,潘家湾地震位于此带。 兴山一黔江地震带。位于黄陵背斜西侧,距大坝50km,主要由郁江断裂、齐岳山断裂等组成,30余年记录M1.0级地

17、震202次,龙会观地震位于此带。 区内平均震源深度约1 lkm左右,89在15km以内,属浅源地震。 实习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区。 2.6其他地质背景 区内几条深大断裂相对来说规模不大,切割不深,多为基底型断裂,属二级或三级构造单元内一般区域性断裂。沿断裂旁各级夷平面及阶地连续完整,无明显变形和错位。各大断裂最晚一期较明显的构造活动主要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其后无明显活动。 三.实习区的自然地理经济条件 3.1地理位置 实习区地处湖北省西部,神奇的北纬30,长江西陵峡两岸,我国巨型水利工程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实习区处于黄陵背斜核部南端,层峦叠嶂,地形陡峭,地势险峻,总体地形自北西向东南,两岸分水岭向

18、长江河谷呈阶梯状下降,周边相对较高地形为南部云台荒。实习区多狭谷型河谷地貌,区域内河流水系发育、犬牙交错,溪流网布。 3.2交通状况 秭归县水,陆路交通比较发达。横贯秭归实习区的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就是黄金交通水路要道,自三峡工程建设以来,更是使得秭归的水陆交通更加的便利、快捷,容量大幅提升。秭归县成为渝东鄂西的交通咽喉和物资集散地。陆路有七条路途可通往全国,如汉宜高速马路、汉宜铁路等。并有沿江马路及通往各乡镇领县的马路。水路和陆路的发展给秭归县的经济发展,县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3自然经济 秭归县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内含大量的煤、金与金银矿、铁矿,丰富的地热水力资源等。秭归县由于开采的黄金

19、年产达千两,被誉为“年产千两黄金县”。全县耕地面积2.39万公顷,多以荒坡谷地为主,农业以多种经营,农林果蔬并举,农特资源丰富多样,生产柑橘,橙,产业,烤烟,板栗等,其中脐橙、锦橙、桃叶橙和夏橙号称“峡江四秀“,尤以脐橙盛名,有”中国脐橙之乡的美誉。由于秭归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悠久的历史,秭归县的旅游业也相当的发达,以良好的形象对外开放,吸引大量产业和旅游者前往,大大促进了县城经济,正在实现“特色农业大县”、“精品工业强县”、“三峡旅游名县”的雄伟目标。 3.4气象水文 实习区地处大巴山、巫山余脉和八面山坳会合地带。长江自西向东流经该区,形成狭谷型河谷地貌。秭归地处中纬度,属亚

20、热带大陆性气候,暖和潮湿、光照足够,雨量充足、四季分明、初夏多雨、伏秋多旱。受峡谷地形影响,区内气候呈垂直分布,不同的海拔地区气温相差较大。境内气温呈中间高,南北低的趋势。秭归县年降雨量9501905mm,年平均降雨量为1439.2mm。降雨随海拔的上升而增加,每上升100m,降雨增加3555mm。年均蒸发量多于降水量,河谷去平均蒸发量1428.4mm,8月份蒸发量最高,平均为214.8mm。区内河流水系发育,区内溪流网布长江流域二级和河谷有8条,分别为青干河、九畹溪、茅坪河、龙马溪、香溪河、吒溪河、泄滩河。 3.5实习区工程概况 (1)水利水电工程 秭归县区域内水系发育,水力资源丰富,全县除

21、长江外,发育多条河溪。其中8条水系谁能隐藏量17.20万千瓦,可开发量6.06万千瓦,现已部分开发,建成多做水库。是全国农村水电中级电气化建设试点县。 三峡工程 秭归县境内最主要的水利工程,为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大坝坝址选定在宜昌市三斗坪,在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上游约40公里处。坝址区河谷开阔,两岸岸坡较平缓,江中有一小岛(中堡岛),具备良好的分期施工导流条件。枢纽建筑物基础为坚硬完整的花岗岩体,岩石抗压强度约100兆帕;岩体内断层、裂隙不发育,大多胶结良好、透水性微弱。这些因素构成了修建混凝土高坝的优良地质条件。 三峡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

22、库容393亿立方米;水库全Vx 600余公里,平均宽度1.1公里;水库面积1084平方公里。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 其他水电工程 升坪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为秭归县青干河流域梯级开发的龙头工程,也是三峡大坝库区的移民工程。该工程位于秭归县境内青干河流域上游的东支磨坪乡,据茅坪130公里。该工程的修建变更了秭归县水电史上长期来发电不能自控调整的历史。 泗溪水电梯级水电工程及正在建设中的板桥河梯级水电工程,是秭归县的众多水电工程的具有代表性的

23、电站。泗溪水电梯级水电工程大坝为溢流坝,通过引水管道与各级发电机组相连。板桥河为九畹溪上流河流,位于秭归县杨林镇境内,流域面积l19.8km2。具有防洪、发电、供水、浇灌、养殖、服务旅游等功能。设计为一库五站,可调整水头500m,总装机容量17600kW,年发电量7000万度。 (2)主要岩溶工程地质问题 实习区内岩溶现象发育,常见的地貌形态有:溶蚀峡谷、峰林、峰丛、凹地、漏斗、溶洞、地下暗河、落水洞、溶蚀槽隙等。溶洞内发育有石钟乳等,洞内形态各异。 坑道岩溶突水。当采煤平洞揭穿有水溶洞时,引起突然的涌水现象。 岩溶地面塌陷。地下存在大面积溶空区,在地下水等作用下,产生较大面积的地面下沉塌落现

24、象。如秭归扬林区1975年8月9日17日因岩溶塌陷产生地震,地震台观测1.01.9级地震6次,2.02.1级地震3次。据群众反映,类似塌陷在50年及30年以前也发生过。 斜坡失稳工程地质问题: 实习区长江等深大河谷发育,加上交通马路开挖,形成大量高陡斜坡地貌,在特定地段岩性、构造等条件协作下形成大量倒塌、滑坡体。类型有积累土层崩滑体和基岩崩滑体,有顺层发育的也有切层发育的,规模有大有小,较大规模者达12500万立方米左右。有的处于稳定状态,有的不稳定。 此外,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倒塌滑坡发育。经验年调查,在1380km长的干流库岸和31条主要支流约1651km长的库岸,发觉残体大于10104m3的

25、倒塌滑坡及危岩变形体共428个,总体积达276576.19104m;支流126个,体积145024104m。 结合三峡水库的建设,已对大量不稳定崩滑体实行了防治工程。 据统计三峡库区秭归县有44个滑坡。 三峡库区二、三期治理工程中,对其中危急性大的滑坡、危岩体及库岸进行了治理。实习区内主要有中心花园滑坡、金钗湾滑坡、聚集坊倒塌危岩体、凤凰山库岸、上校仁库岸、狮子包滑坡等。 聚集坊倒塌危岩治理工程,保证了秭归一巴东沿江马路和长江航道的平安畅通;兴山县游峡石段倒塌滑坡治理工程,保证了兴山秭归和兴山宜昌马路的交通畅通。 (3)交通工程 已形成由马路、水路、管道3种运输方式工程的交通运输网络。三峡翻坝

26、过境,宜巴,峡堡省道过境,双车道,通往宜昌,巴东辐射全国。全县境内航道里程为151.2公里,其中长江干线一级航道64公里,最大通航实力3000吨级船舶;长江支流航道87.2公里。水路滚装运输通过三峡翻坝高速路与港口实现“零”距离对接。宜巴高速秭归段土建工程结束,宜巴省道改造路基路面工程基本完成,郭家坝,上和坪隧道掘进全部贯穿,改造县乡马路43公里,完成通村水泥路52公里。 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完工,长江运输实力得到改善,航运得以高速发展。三峡工程全面竣工后,同水到重庆,将在重庆到宜昌之间形成一条人百多公里的水上高速航道。 四.实习区工程地质条件 4.1地层岩性 整个实习区域,地层分布较为完整,从震

27、旦纪到志留纪岩层均有分布,沿途可以视察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岩类,资源丰富,分界清楚。岩石均有出露,便于测量其产状。现在一实习路途为依据,依次分析路途上所见点岩性特征。 路途1:高家溪花鸡坡 此路途上主要为花岗岩和沉积岩,早远古代起先沉积,中远古代沉积岩经验一次较大的构造运动-神龙运动,之前的沉积岩发生变动,岩浆侵入。晚远古代发生更大规模的构造运动-晋宁运动,形成花岗岩基底。81.35亿年期间,区域特别稳定,接受连续沉积,基本为整合接触。1.350.66亿年发生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燕山运动,国内大多数山脉再次期间形成,此次实习探讨的主要地质构造-黄陵背斜也形成于此时期。此后的喜山运动中,地

28、壳总体抬升,进行剥蚀,没有沉积,伴有小规模侵入,岩层缺失。第三纪之后停止沉积,没有新的岩层。 1.花岗岩,肉眼观测有三组节理面,颜色为肉红色,整体结构,厚度较厚,敲打声音嘹亮,风化程度较低。矿物有石英,黑云母,花岗岩岩体在上,为看到沉积岩,可推断为沉积接触。 2.震旦纪莲沱组,标准震旦纪沉积岩,下部风化严峻,上部沉积岩完整性好,依据包袱原理以及接触面上出现底砾岩,可以推断为沉积接触。砖红色石英砂岩,岩石为粗质颗粒,颗粒磨圆度不高,胶结类型为泥质胶结,岩层之间存在粉砂质夹层。层理清楚,河谷下切,产生卸荷作用,形成张节理,形成平行于河坡的剪节理。 3.震旦纪南沱组,岩性为冰碛泥岩和冰碛砾岩,颜色为

29、灰黑色,无明显层理现象。砾石强度高,下部有页理化现象。 4.震旦纪陡山沱组,陡山沱组“一白”,岩性为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岩层较薄,与下部南沱组为整合接触,倾向 256,倾角35。 5.震旦纪陡山沱组,陡山沱组“二黑”,主要为页岩和泥灰岩,层理特别发育,存在泥质夹层,有碳化现象,有结核。 6.震旦纪灯影组,与下部陡山沱组整合接触。下部为陡山沱组“三白”,岩性为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四黑”,碎石条带硅质岩。上部灯影组为灰黑色厚层白云岩。岩层厚,倾向225,倾角87。 7.上部为灯影组含水层,为灰黑色厚层白云岩,下部为陡山沱“四黑”,黑色薄层含粘土硅质岩,为整合接触,有溶蚀现象发育。 8.和尚洞,上

30、部为灯影组含水层,灰黑色厚层白云岩,下部为陡山沱组“四黑”,黑色薄层含粘土硅质岩,为整合接触,有溶蚀现象发育。岩壁颜色为黄色,灰白色,黑色,左壁倾向43,倾角87,右壁倾向223,倾角88。 路途二:茅坪港九畹溪大桥屈原镇 1.林检站岩浆岩与变质岩的分界点 岩浆岩主要为花岗岩,地层向西倾斜,倾角较缓。变质岩为崆岭群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和绿泥石片岩,以片麻岩为主,主要为变晶和变余结构,造岩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定向排列,与岩浆岩主要为侵入接触,有穿插关系。岩层风化程度一般,无层面。 2.杉木西桥视察滑坡。 此处为顺层滑坡,规模大致为宽42米,高30米,坡度大约40。该处岩石主要为变质岩,有定向排列的片麻

31、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绿泥石片岩,岩层较薄,整体由于公路开挖而造成坡角增大,产生了岩层的浅层蠕动变形,从而导致了边坡失衡下滑。 3变质岩,岩石颜色为灰白,黑,青,黄色。该处岩体由于构造挤压后形成定向排列的片麻岩,白色为岩浆侵入,主要成分是石英。 4.九曲脑中桥点。 该点主要是变质岩,同时也是变质岩的结束。上部岩体全风化,岩石破裂;下部岩体强风化,岩石敲打声沉闷,岩层接触为角度不整合。 5.莲沱组砖红色砂岩。 6.南沱组冰碛。 该点为冰碛泥岩和砾岩,岩体颜色深黑色,比较破裂,分化程度一般。该处砂质岩岩层厚度薄,莲沱组厚度为3040米。 7 .陡山沱一白。 该处岩体主要是白云质灰岩,岩层产状很陡

32、,有断层接触。在岩体顶部有倒转向斜,岩石泥质含量高,夹有页岩。 9.陡山沱二黑 岩层产状较缓,底部硅质含量高,形成碳化页岩,岩体中含有围棋子结核,中部岩层层理清楚,后期由于挤压作用,岩体破粹,成薄层状,存在两组垂直的节理面。 10.陡山沱三白 岩石为白云质灰岩,岩层较薄,质软 11.陡山沱组四黑与灯影组的过渡段 两者为整合接触,产状缓,厚层白云岩有黄色的风化层,约3cm,用锤 敲打声音嘹亮,可推断风化程度弱。薄层为黑色泥质条带层,灯影组为 含水层。产状倾向345,倾角81。 12.水井沱组震旦纪结束,寒武纪起先 岩性为局部碳化的薄层灰岩夹页岩,局部出现碳化现象。岩家河组为形成 的一个过度段,岩

33、家河组厚度较薄,其中含有生物群化石,可以跨越两代。 底部有锅底头结核,该结核中钙质含量约为20%,硅质含量约为60%。 该岩体对面有一平行于河坡的悬崖,上段岩性是泥质岩,为区域性相对隔 水层,与之对应的相对含水层是天河板组;中段为厚层白云质灰岩;下段为碎屑岩。岩层产状倾向225,倾角12,为整合接触。 13.石牌组和天河板组分界点 岩层为厚层石灰岩,岩层较厚,完整性好 14.石龙洞组地层棕岩头隧道 微晶白云岩,岩层较厚,属于寒武纪下统,与天河板组为整合接触 15.覃家庙组棕岩头隧道 薄层灰岩,中间夹有泥质岩,与下部石龙洞组整合接触,寒武纪上统。 16.三游洞组 寒武纪上统,岩性为白云质灰岩,有

34、叠层石,层间有泥质岩,存在沉积间断。岩层产状右侧倾向336,倾角72,左侧倾向130,倾角76.17.奥陶纪 寒武纪和奥陶纪在此分界,此处为奥陶纪灰岩,泥质含量高,海相沉积,由于历史上海进海退,造成了泥裂构造,称为瘤状灰岩;上方山坡可以视察到笔石化石。 18,志留纪屈原故里 19.此处为志留纪粉砂质页岩,硬度小,由于降水、地下水的渗透,使其表面呈类似铁锈的土黄色,风化程度高,敲开后其断面为灰绿色;伴生构造,有两组竖直方向的构造面,与岩层面接近垂直。岩层产状倾向297,倾角19.5。 路途三:沿泗溪河至泗溪公园 1.花岗岩马路上第一点 花岗岩的倾向239,倾角为21。 2.莲沱组马路上第一点 莲

35、沱组岩性为紫红色石英砂岩,倾向202,倾角为24,中厚层含有石英砂岩,有粉砂质夹层(厚度约为5cm)。用锤敲打声音沉闷,回弹度小,风化程度高。往倾向前行20m左右,岩层渐渐变为棕色和暗红色,岩层厚,粉砂质夹层3cm5cm,出现垂直于层面的裂隙,与下方花岗岩为沉积接触。 3.南沱组 厚层灰绿色含砾冰碛泥岩。砾石粒径约为5cm,磨圆度好,岩层因溶蚀水含溶蚀孔状结构,用锤敲打声音沉闷,回弹度小,风化程度高。岩层产状倾向239,倾角42。 4.陡山沱组 陡山沱组二黑,页岩风化程度严峻,岩层较薄,厚度约为10,砸开后断口呈灰白色。岩层产状倾向241,倾角32。往上有灰黑色中厚层白云岩,厚度约70,岩石弱

36、风化。 5.灯影组 被大量植被覆盖,可见部分少 6.发电厂旁悬崖 从下往上依次为水井陀组、石牌组、天河板组、石龙洞组,可见的为深灰色的夹有白色条带的石牌组、灰色的天河板组、表面呈现黄色石龙洞组,均为整合接触。 7.石龙洞组溢流坝左肩 为泥质灰岩夹有少量石英,弱风化 8.覃家庙组鱼泉洞 9.主要为灰色中厚层碎屑白云岩夹微晶白云岩,局部夹有黄色较薄灰泥岩,风化较强, 岩层产状倾向230,倾角17。 4.2地质构造 (1)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在构造运动中受力形成连续弯曲的永久变形。本区盖层褶皱发育,比较困难,主要沿基底周边弧形展布,主要有南北和近东西两个走向。此外发育大量层间滑动和断裂牵引褶皱。

37、规模大且有限制作用的主要是近南北向的黄陵背斜、秭归向斜和仙女山向斜。 1、黄陵背斜 黄陵背斜西半部构造行迹展布在太平至香溪一带,是一个长短轴比为2:1的复式短轴斜歪背斜或穹窿构造,有砥柱和脊柱两部分组成,砥柱为古老的崆岭群变质岩及花岗岩组成,脊柱为黄陵背斜轴,轴向北17度,周面倾东,实习区内南北轴长26km(全长120km),东西宽13km(全长85km)。两翼岩层产状倾角较陡(3040度);东翼岩层产状倾角较缓(815度);南北端倾伏角小于15度。黄陵背斜出现在燕山期以前的卯支期,燕山期定型并接着发展,其构造形变较剧烈,两侧形成有盾地,实习区内只有西侧盾地,即秭归向斜。 2、秭归向斜 秭归向

38、斜以秭归老县城命名,北起兴山南阳河,向南经马家坝、秭归县旧址等地,扬起于梅坪旁边,长47km,其轴向总体为北1020度东,由于受新华夏系构造的干扰和改造,使其轴线发生S变形,向斜西翼倾角30度和东翼倾角25度,整个秭归向斜平缓开阔,核部由侏罗系内陆湖泊碎屑岩地层所组成,因其长短轴大体相当,为此又称为秭归盆地,形成时代与黄陵背斜一样。 3、仙女山向斜 位于秭归县仙女山一带,主体围绕仙女山展布,轴向近南北略偏西,长10km,宽34km,核部地层由下白垩统石门组的砾岩和长石石英砂岩组成,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 4实例 在其次天的实习中,我们观测到了两到处褶皱: 位于陡山沱组内(三白)的平卧褶皱由上下两

39、部分组成,上部是明显的背斜构造,下部是一个被破坏了的向斜,整体呈反“S”形。此处地层很薄,由于滑脱作用形成平卧褶皱 棕岩头隧道对面的覃家庙处的平卧褶皱。此处平卧褶皱主要是由于滑脱作用形成 (2)断裂构造 断层岩层或岩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裂开,沿裂开面两侧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构造现象。节理是指那些有肯定成因、形态和分布规律的裂隙,构造节理是各种裂隙中分布最广泛的裂隙,依据力学成因可分为剪切节理、张节理和劈理三种类型。断层与构造节理合称为断裂构造。 断层 此次实习过程中,在其次天茅坪港路口子路途中我们视察到了正断层,逆断层,地堑。 逆断层:在杉木溪往前行大约100米处可观测到两处逆断层。该处断层上盘

40、上移,下盘下移。断层厚度约为10cm,上盘产状倾向154,倾角65,下盘产状倾向65,倾角81。断层两侧岩层可观测到牵引褶皱,在岩层上还能明显的视察到X型剪节理。在下部还有石英岩脉侵入裂隙。在覃家庙组和三游洞组的界限点处有两个断层,其中右侧断层为逆断层,裂隙厚度约为15cm,裂隙中填充有砂质砾石。产状倾向336,倾角72。 正断层:在覃家庙组和三游洞组的界限点处有两个断层,其中左侧为正断层,上盘下移,下盘上移。产状倾向130,倾角76,裂隙厚度宽约2cm,裂隙中填充有砂质砾石。 地堑:两边岩层沿断层面上升,中间岩层相对下降形成地堑。在其次天茅坪港路口子路途中进入寒武系水井沱组由于断层形成了地堑

41、,一侧倾向225,倾角12 层理: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由物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构造等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岩石成层构造。 节理 剪切节理:是有剪应力所形成的裂开面。在实习中我们见到了很多此类节理。如茅坪港路口子路途中视察到的X型节理 五.岩溶水文地质 该区具有地层多样性.地质构造及地形条件困难等特征,地下水赋存田间主要取决于地层岩性和构造条件,这里将地下水赋存条件及补、径、排形式归为第四系孔隙含水岩性、结晶岩类含水岩系、碎屑岩类含水岩系、碳酸盐岩含水岩系四种类型: (1)第四系孔隙含水岩性 各类成因的第四系积累物,其空隙中赋存大量孔隙水,引起积累物分布厚度、成因、连续性和所处的地形条件不

42、同而赋税程度不同。大气降水渗入含水层中成为孔隙水,孔隙水部分渗入到基岩中,部分在地形存低洼处或接触带上以面状或泉点形式溢出地表。 (2)结晶岩类含水岩系 分布于黄陵背斜的花岗岩、闪长岩,发育多组构造裂隙,风化壳厚度10-50m,存在大量风化裂隙,大气降水入渗赋存于裂隙及断层中,形成裂隙水。地下水沿裂隙向旁边沟谷或低洼处渗流,并以面状或点泉形式排泄,泉水流量一般小于0.5升/秒。地下径流模数为7.64升/秒,平方公里。 (3)碎屑岩类含水岩系 由砂岩、泥岩组成的裂隙空隙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地下水岩层的构造裂隙风化裂隙中以脉状水流形式运动,大多数呈无压流流淌,地下水在沟谷、地形低洼处或接触带上以

43、片状漫进或泉水形式流出。泉流量一般较少,常小于1L/s,地下径流模数为6.53升/秒、平方公里。 (4)碳酸盐岩含水岩层 白垩至三叠纪各时期的残酸盐岩、形成岩溶裂隙含水层。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在岩体裂隙及岩溶管道中以脉状、管状流形式流淌。在肯定条件下,形成独立的岩溶系统及补、径、排一体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在沟谷或地形低洼处、接触带处大多以泉的形式流出。 5.1泉 泉是地下水在地表出露的自然露头。 5.1.1泉的类型 泉水按承压和无压分为下降泉和上升泉两类。其形成与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和地下水等有关。 (1)下降泉由潜水和上层渍水所补给的渍水所补给的泉。这类泉水在其出口旁边,地下水往往由上向下

44、运动。按其成因可分为侵蚀下降泉、接触下降泉和溢出下降泉三种类型。 1)侵蚀下降泉沟谷切割,揭露潜水所形成的泉。 2)接触下降泉沟谷切穿潜水含水层的隔水底板,在含水层与隔水层底板接触处出露的泉。滑坡体的前缘经常出现泉水,这是由于滑坡体往往比较破裂,而作为滑床的原岩的透水性相对较差,故其接触处常出现泉,按其成因亦属接触下降泉。 3)溢出下降泉在潜水流流淌过程中,由于受助产生壅水而溢出地表所形成的泉。这类泉通常出现于含水层的透水性能或厚度急剧变小的地方及与隔水层相接触处。 (2)上升泉由承压水补给,泉水从泉口垂直往上冒的泉。这类泉水在出口处由于存在肯定的承压水头,地下水由下向上流淌,经常出现上涌、冒

45、泡和翻砂等现象。按其成因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接触上升泉和断层泉等类型。 泉的形成条件 1)地层条件:地层包括成层的岩石、土层以及土层中夹有的砂砾石层。有裂隙的岩层和有孔隙的砂砾石层,其裂隙和孔隙中充水的称“含水层”。裂而无隙的岩层和孔隙度极差的粘土层,几乎不含流淌的地下水,称“隔水层”。“含水层”的存在是泉水形成的首要条件。 2)地质构造条件:如地震或岩浆活动引起地壳变动(造山运动),使沉积岩层断裂错位,或产生褶曲。含水层与隔水层在纵向剖面上相抵触,或含水层与不透水的岩浆岩体相抵触,阻断了地下水的去路,地下水被迫溢出地表。 3)地形条件:泉或泉群的上游应有足够的补给面积,各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的充分补给。 5.2岩溶地貌特征 岩溶又称喀斯特,是在可溶性岩石中由于水的作用所形成的困难地质作用溶蚀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所产生的各种地表和地下的荣事现象。 岩溶地貌有多种形态,常见的为以下几种: 溶沟与石芽 溶洞是石灰岩表面上的一些沟槽状凹地,它是由地表水流溶蚀而成。沟谷宽深不一。石芽是溶洞与溶沟之间溶蚀残留起伏的石脊。 溶蚀漏斗 一种漏斗状凹地,为地表水流沿垂直裂隙下渗使裂隙扩大,并使顶部岩石溶蚀坍塌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