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课时分层作业37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730042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课时分层作业37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课时分层作业37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课时分层作业37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课时分层作业37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时分层作业(三十七)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选择题1 .(2021 辽宁大连双基)一战前夕,德国资产阶级竭力向民众灌输这样一种 意识:“资本家的财富就是整个民族的财富,资本家的事业就是全民族的事 业。”这说明,此时的德国极力()A.煽动极端民主主义情绪B.维护下层民众利益C.保证欧洲的稳定和开展D.宣传和平主义思想A 一战前夕,德国资产阶级向民众灌输的就是他们代表着德意志民族,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德意志民族,这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结合一战 前夕这一背景可知德国极力煽动极端民主主义情绪,应选A项;题干强调的是 全民族和整个民族,而不是下层民众,排除B项;由材料“全民族” “整个

2、民 族” “德国资产阶级”可知,这是在指德国自己,而不是欧洲,排除C项;D 项在材料中未表达,排除。2 . “自1900年,德国统治精英内部一直企图占领法国、比利时、俄罗斯 的领土,并且在非洲和海外挑战英国的殖民地面对国内社会民主党势力日 益强大,可能把帝国推向民主共和的局面,萨拉热窝暗杀正好为德国宣战找到 了借口。”这反映了德国发动一战主要是由于()A.要求重新瓜分世界B.国内民主势力强大C.法西斯势力的上台D.英德商业竞争激烈A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德国统治精英们从1900年开始,就一直企图“占 领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的领土”,并且还在非洲和海外与英国进行挑战,据 此可知,德国发动“一战”的

3、主要目的在于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以抢占更多的 海外殖民地,应选A项。3 .(2021重庆质检)岳健勇在一战启示录:世界体系与国际体系的冲突及 其后果中说:“受到法俄包围的德国在战前就过高估计了俄国的经济前景和 工业潜力,认定早打比晚打更有利于德国摆脱未来的战略困境。俄国虽然认为 推迟战争有利于进行更充分的战备,但认为,假设屈从于德国的威胁必将损害俄 国的大国地位。”这说明战争会()A.因国家间矛盾激化而爆发B.因国家间战略误判而爆发C.因国家间经济竞争而爆发D.因争夺国家地位而爆发B 德国“过高估计”和俄国“但认为”说明双方都有误判导致战争的发 生,应选B项;题干强调的是误判对爆发战争的影响,不

4、是强调矛盾的激化, 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涉及经济竞争,排除C项;德国是为了摆脱两线作战困 境,不是因为争夺国家地位发动战争,排除D项。4 .(2021浙江高三模拟)1878年,德国宰相俾斯麦偏袒奥匈帝国和英国, 使沙俄失去了战胜土耳其所获得的权益。随后德国借口检疫禁止俄国牲畜入口, 使德俄关系迅速恶化。在巴尔干地区,俄奥冲突不断。一年后,德奥缔结同 盟条约:“双方承诺在任何一方被攻击时,另一方会相助;如果攻击者是另一个欧洲国家,另一方那么慷慨地保证中立。”该条约中“”处应填入的国家为()A.英国B.法国C.俄国D.意大利C 由材料信息“德俄关系迅速恶化” “俄奥冲突不断”可知德奥的共同 潜在敌

5、对目标是俄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879年签订的德奥同盟条约, 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应选C项;材料涉及的是德俄关系迅速恶化、俄奥冲突 不断,与英国无关,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德俄关系迅速恶化、俄奥冲突不 断,与法国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德俄关系迅速恶化、俄奥冲突不断, 与意大利无关,排除D项。5 . 一位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了一只“火 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引爆“一战”的“火星”是()A.三国同盟形成B.巴尔干同盟的建立C.三国协约形成D.萨拉热窝刺杀事件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开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 实力比照发生重大变化,英德矛

6、盾逐渐激化、法德关系剑拔弩张、德国与俄国 关系恶化、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欧洲变成“火药桶”,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使国际局势迅速恶化,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应选D项。6 .(2021 山东济宁模拟)1917年11月8日,列宁在第二届全俄苏维埃大会 上“特别向人类三个最先进的民族,这次战争中三个最大的参战国的觉悟 工人呼吁“,号召他们坚定有力地支持俄国工人,”把和平事业以及使被剥削劳 动群众摆脱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的事业有成效地进行到底”。“三个最大的参 战国”是指()A.英国、法国、德国B.美国、英国、日本C.美国、英国、中国D.英国、德国、中国A 从“1917年”可以看出是第一次世

7、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大的参 战国是欧洲的三个国家英国、法国、德国,应选A项;美国于1917年4月参加 一战,因此不是三个最大的参战国,排除B项;中国虽然参加一战,但没有直 接出兵,只是派出劳工参加一战,因此不是三个最大的参战国,排除C、D两项。7 .历时10个月之久的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 役,双方伤亡共70多万人,因而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 “屠场”和“地 狱”。材料旨在强调()A.战争的规模B.战争的过程C.战争的残酷D.战争的结果C 1916年,德国发动凡尔登战役,该战役历时十个月,双方伤亡70多万 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在战争后期,英法联军由战略防御

8、转入战略进 攻,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再结合题干中“绞肉 机” “屠场”和“地狱”可知,题干在于强调该战役的残酷性,应选C项。8 .引起下表生产量变化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情况表(单位:百万吨)A.美国放弃中立,加入协约国集团1914年8月1日1917 年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生铁22225015钢19215816煤3943318513408 .中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C.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同盟国集团D.德国元气大伤,无法维持生产A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与1914年相比,1917年,协约国所生产军需品的 数量增加很多,出现这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9、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 团,对德宣战,应选A项;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中国参战之后, 派出大批民工到欧洲战场服役,在中国生产战争军需品的数量并不多,对表格 数据变化影响并不大,排除B项;一战中,俄国加入的是协约国集团,排除C 项;德国“无法生产”说法绝对,排除D项。9 .(2021山东临沂期末检测)以下图是华工群雕塑像及碑文。由此可知,华工 入欧()华工群雕塑像由华工挖战壕、运炮弹和抬担 架三座雕像构成。底座上雕刻的碑文如下:公元 1917年,一战惨烈,人力急缺。14万华工抵欧, 解协约国后勤之燃眉。是年11月15日夜,德军 轰炸布思本村华工营地,13名华工栖牲。值此惨

10、案百年之际,特建此雕塑,以铭记今日和平之不 易,告慰死于欧洲战场之数千华工A.基本上解决了欧洲劳动力问题B.奠定了中国成为战胜国的基础C.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D.显示了欧中人民之间友好情谊B 依据材料可知,1917年,中国14万华工赴欧帮助协约国解决后勤人力 急缺问题,数千名华工牺牲,这说明中国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的胜利作出 了牺牲和贡献,奠定了中国成为战胜国的基础,应选B项;中国14万华工赴欧 解决的是战场的后勤工作,而非欧洲劳动力问题,排除A项;中国劳工为第一 次世界大战协约国的胜利作出贡献,但不能说明中国劳工的加入加速了一战的 结束,排除C项;材料表达的是中国劳工赴欧参与协约国一

11、方作战,为其胜利 作出贡献,而非显示欧中人民之间友好情谊,排除D项。10. 一战期间,列强的互相残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参战经历,使他 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新思想的影响。战争也客观上将自由、民主等思想进一 步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 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A.唤醒了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意识B.导致亚洲和非洲的世界殖民体系瓦解C.使欧洲世界中心的地位开始动摇D.使和平主义的思潮开始出现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亚非拉地区的先进知识分子 寻求新的解放道路,有助于唤醒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意识,应选

12、A项;二战 后,亚洲和非洲的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达欧洲世界中心 的地位开始动摇,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的影响, 排除D项。11.(2021 山东枣庄模拟)在一战后的停战纪念日里,英国政府主导着社会 记忆的重构,哀悼战争死难者在较长时间内成为纪念活动的主题。后来在以退 伍军人为代表的公众推动下,这一主题由庆祝军事胜利逐渐转向多重性,在他 们眼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再是光荣和正义的战争。这说明当时英国()A.政府主导着民间舆论的走向B.公众的价值观念趋向务实C.民众对一战的反思趋于理性D.政府与民众矛盾渐趋尖锐C 根据材料“由庆祝军事胜利逐渐转向多重性,在他

13、们眼中,第一次世 界大战也不再是光荣和正义的战争”可知,英国民众对于一战的看法更加趋于 实际,这说明当时民众对一战的反思趋于理性,应选C项;根据材料“英国政 府主导着社会记忆的重构”可知,材料中政府主导的是追溯对一战的反思,排 除A项;材料只能表达反思的理性,而非具体的“务实”,排除B项;材料体 现的是政府的思想引导,未提及与民众矛盾尖锐,排除D项。12 .(2021山东淄博摸底)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 了 “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民族自 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十四点”计划使威尔 逊名噪一时,这是因为该计

14、划()A.奠定了国际联盟建立的基础B.确立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构想C.较好地维护了欧洲各国利益D.迎合了人民要求和平的心理D “十四点”计划中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民族自决、裁减军 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都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这符 合一战后人民要求和平的心理,应选D项;“建立国际联盟”只是“十四点” 计划之一,排除A项;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在材料中未表达,排除。13 .(2021华大新高考联盟质检)除英法军事同盟外,19191923年,法国 还先后同比利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缔结了军事同盟, 并授意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互相缔结军

15、事同盟。其目的在 于()A.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B.限制和削弱德国C.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D.维持列强的均势B 法、德作为欧洲大陆上两个最大的国家,历来矛盾深厚,一战后德国 作为战败国被严重削弱,法国也借机联合欧洲其他国家,力图对德国形成包围, 以期进一步限制和削弱德国,应选B项;1919年一战已结束,排除A项;材料 中的联合为“军事同盟”,而欧洲一体化侧重于经济联合,且开始于二战后, 排除C项;列强的均势局面在一战时期已被打破,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标志 着欧洲均势体系的终结,排除D项。14 .列宁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 火山上的”。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16、A.战后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B.战争引起社会革命C. 一战后的国际关系矛盾尖锐D.战争加剧国际动乱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 和约,但是德国绝不可能长期忍受该和约的压制和束缚,这在战后国际关系的 土壤中埋下了滋生罪恶的种子,所以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 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应选C项。15 .(2021 辽宁大连模拟)美国企图尝试一件过去从未成功的事,在九国 公约的第三条中,所有在中国占有租界的各国政府,承诺不再寻求或准许其 国民寻求“任何可能有助于在中国境内任何指定区域依其本身利益建立关于贸 易或经济开展之一般性优惠权利的安排美国的

17、主要意图是()A.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B.帮助中国减少主权损失C.实现亚太地区的和平D.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开展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国公约规定:取消外国在华势力范围和一切 特权;“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 会均等之原那么”,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 等”的原那么,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 联合统治。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与材料中“所有在中国占有租界的各国政府, 承诺不再寻求”“优惠权利”相符,应选A项;九国公约实质上是在美国占 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这加深了中国的半殖 民地程度

18、,排除B项;四国公约和九国公约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 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形成了华盛顿体系,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 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排除。16 .国际联盟盟约第22条规定:”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 自己站立的民族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的民族,即因其资源、 经历或地理位置而最能承当这一责任的民族。”国际联盟的这一规定()A.表达了国联“全体一致”原那么B.实质是一种变相的殖民统治C.尊重了被监护民族的自决权力D.说明国联摆脱了大国的控制B 题干中“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指的是殖民地国家,“这些民族的监 护应该委托给

19、那些先进的民族,即因其资源、经历或地理位置而最能承当这一 责任的民族”那么是指对殖民地的所谓“委任统治”,本质上就是改变殖民地的宗 主国,由战胜国来担任,即属于变相的殖民统治,应选B项;题干提到的规定 是结果,而不是决策时遵循的原那么,排除A项;题干中的规定等于将殖民地的 宗主国变换为一战的战胜国,这根本没有考虑被监护民族的自决权力,排除C 项;国际联盟盟约是1919年签署的,当时国联刚成立,被英法控制和操纵, 不是摆脱了大国的控制,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2分)材料一 1917年,美国的参战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变数。如果这场战争基本 上是一起欧洲争端,那么许

20、多美国人都会认为与美国无关,美国人理应继续享 受和平。可是,随着大战持续进行,这项叫作孤立主义的政策却逐渐变得不切 实际。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照搬了西欧国家的制造业和工业经济,西欧和北 美变得越来越像对方。其实,早在1915年威尔逊就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咨文, 速议增加陆军,扩大舰队和增加海军人员。美国人看出,如果不适时参战,战 后世界将与美国无缘。引自美费尔南德斯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等材料二1914年6月,一战爆发。8月,北京政府公布的局外中立条规, 宣告中国恪守中立,一切事宜,均按国际公法办理。1917年2月,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而致美国参战,协约国胜券已握。 8月中国正式对德宣战。中

21、国随即收回德奥在华特权,掀起对协约国的修约谈判。摘编自李志学“一战”对德外交与 中国加入国际体系(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不再“继续享受和平”、介入 “这场战争”的原因。(8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对中国政治、经济所产生的影响。(4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这项叫作孤立主义的政策却逐渐变得不切 实际” “西欧和北美变得越来越像对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协约国 经济联系加强,孤立主义政策的失败;根据材料一 “如果不适时参战,战后世 界将与美国无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希望参与争霸、扩大在世界的影 响力;根据材料二“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而致美国参战,协约国胜券已 握”可知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国随 即收回德奥在华特权,掀起对协约国的修约谈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 结束后,召开巴黎和会,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的产生;19141918年,西方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近代民族工 业迎来短暂春天。答案(1)原因:美国希望参与争霸、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美国与协约 国的经济联系加强;战争爆发前,美德关系紧张;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 国的利益。(8分)(2)影响:政治: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爆发了五四运动。经济:列强放松 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