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之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鉴赏语言之炼字.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710464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备考之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鉴赏语言之炼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备考之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鉴赏语言之炼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备考之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鉴赏语言之炼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备考之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鉴赏语言之炼字.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01【考情简述】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 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主要有两个维度: 一是抓住关键字词(诗眼、句眼),炼字析句;二是品析语言风格。纵观近年来高考诗歌语 言鉴赏这一考点的命题可以看出,该知识点的命题主要有如下特点:(1)语言鉴赏类命题主要指向“炼字”与“炼句”这两个层面;而鉴赏诗歌语言风格 这一考点逐渐淡出简答题,而在多选题中涉及;(2)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这一考点主要采用简答题型,采用客观题型(选择题型)考查 较为常见。02【必备知识】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

2、、体现诗人匠心的字 是“炼”过的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一般说来,炼字 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 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赏析时不能把所“炼”的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把它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 分析。(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 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儿 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2)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

3、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 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 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 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 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 静为动,形象生动。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 情,又是吹笛人之心。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 字,宋祁

4、“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 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3)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 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 形容词来承担的。这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 者的感情。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 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 人心。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

5、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 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如“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 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 “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 特有的美景。(4)词性改变的活用词: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 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日色冷青松

6、”、王昌龄“清辉淡水木, 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 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 雨纤纤风细细至V拂堤杨柳醉春烟至r 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 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 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淡”“绿”“红” “绿” “老” “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7、那 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语言绮丽华美,韵 味悠长。8. “忘言”二字,是指本来寻访常山道人的目的,就是体会到宁静、恬适的情趣;虽 寻访不遇,但已从“溪花”中得到宁静、恬适的意趣,如此,即使见到道土,也会“忘言” 了。C.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烘托出道士的超尘雅洁。D.诗人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

8、了个闭门羹,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 的惬意和心理的满足。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 “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 .A【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语 言绮丽华美”错,本诗语言自然清新。2 . “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呈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 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新雨过后松色 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 “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 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

9、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 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随山”不是下山,而是 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土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土,“随” 字简洁,山道纤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 “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03【对点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野人送朱樱杜甫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注】细写:轻轻倾倒。赐沾:即沾赐,受到赏赐之意。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

10、一项是A.首联从西蜀村民赠樱之事写起,与标题相呼应,以小事见深意,全诗构思精巧。B.颈联“擎出”一词刻画了诗人在长安任职左拾遗时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形象。C. “金盘玉箸”紧承上联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无消息”暗示此时世逢丧乱的背 景。D.诗人以蓬草自比,表现漂泊之苦,与“征蓬出汉塞”之“征蓬”有异曲同工之妙。2 .清人金圣叹评此诗:“妙在也自红三字,全篇用意不出三字。”请结合全诗分 析“也自红”是如何统摄全篇的。二、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问题。临江仙寄严蔚友纳兰容若别后闲情何所寄,初莺早雁相思。如今憔悴异当时,飘零心事,残月落花知。生小不知江上路,分明却到梁溪。匆匆刚欲话分携,香消梦冷,窗

11、白一声鸡。【注】严菰友:即严绳孙,字菰友,号秋水,无锡人。词人好友。梁溪:太湖一支 流,流经无锡。3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初莺”指春暮之时,“早雁”指秋末之时。“初莺早雁相思” 一句,是说春去秋 来,无日不思念好友。B. “如今憔悴异当时” 一句,是说词人想到好友漂泊他乡,容颜憔悴,不由得暗自伤 感,为友人担忧。C. “飘零”二句,是说词人的心事只有残月和落花知道,在表达思友之情的同时也体 现了自己的孤寂。D. “生小”二句是说词人从来不知道江南的道路,在梦中却分明来到了友人的故乡。 看似不合理,却写出了思念至深。4,本词结尾“匆匆刚欲话分携,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鸡

12、”中,“冷”字用得很妙,请结 合这三句试做赏析。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擎出一词刻画了诗人在 长安任职左拾遗时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形象”错。根据句意: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 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可知应该是表达了受到皇帝赏赐樱 桃,饱含恭敬、感恩之情。2.前两联以“也自红”起句,既写出诗人收到农人相赠的红樱桃而喜不自禁,又暗示 了作者经历过的时空变化,而“讶许同”更强化了见到樱桃“也自红”时的熟悉之感,由此 引出下文京中赐樱的回忆。颈联转到“忆昨回忆皇帝赐樱往事,表明了慨叹“也自红” 的原因,形成今昔对比,突山诗人物是人非之感

13、。尾联合句,“也自红”与“此日”首尾 呼应,诗人看到如往昔宫中一般鲜红的樱桃,再度得以尝新,却身已不在长安,如蓬草飘转, 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意 思是:西蜀的樱桃原来也是这般鲜红啊,乡野之人送我满满一竹笼。“也自红”意思是说与 京都的一般红,其中的“也”字既写出诗人收到农人相赠的红樱桃而喜不自禁,也像是一个 呼唤,唤起了当年长安宫中的赐樱之事。“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意思是:熟 得很透啊,几番细心地移放却还是把它弄破了,令人惊讶的是上万颗樱桃竟然如此圆得匀称 而相同。“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

14、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 叹,更强化了见到樱桃“也自红”时的熟悉之感,由此引出下文京中赐樱的回忆。“忆昨赐 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意思是: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 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这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 这是由“野人”送朱樱而引起的对当年皇帝赐樱的美好回忆,表明了慨叹“也自红”的原因, 形成今昔对比,突山诗人物是人非之感。“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意思是:唉! 金盘玉箸早已相隔遥远,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天涯如同转蓬。“此日”指今日,“尝新” 指村民赠樱桃一事,照应了开头的“也自红”。这两句既有尝樱的

15、喜悦,又暗含对往昔生活 的追念和对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3.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词人想到好友漂泊他乡” 错误,”如今憔悴异当时”是说词人自己因思念好友而容颜憔悴,与以前判若两人,而不是 指好友。另外,“好友漂泊他乡”也没有依据,根据下阕“分明却到梁溪”及注解,可推知 词人的朋友应该身在故乡无锡。4,这三句的意思是:在梦中刚要与你诉说离别后的诸般情形,却被一声鸡叫惊醒,才发 觉天已蒙蒙亮,熏香也已烧完,暖意散尽。“冷”字既是写凌晨时分房内熏香烧完,自然环 境的清冷,也是指词人因与好友相逢的美梦被惊醒后内心的凄冷、怅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炼字的能力。下阕写由思念至深至切而生出梦幻,竟梦到了 自己不知路途的药友的家乡。但好梦难留,在梦中他刚要与好友倾诉别后的相思之意,只听 得窗外传来一声雄鸡的鸣叫声,突然从美梦中醒来,天边已经显出了鱼肚白,而熏香已经烧 完,暖意散尽,令人不胜怅惋。“冷”字一语双关,凌晨时分房内熏香烧完,自然环境自然 变得清冷;而词人与好友不得相见,便想借美梦与好友倾诉心迹,可美梦被惊醒,内心凄冷 而怅惘。“冷”字更生动地表明对好友的深挚的友情,深切的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