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人教 新版.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27044 上传时间:2019-06-07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64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人教 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人教 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人教 新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人教 新版.doc(3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20192019 学年高一历史学年高一历史 1010 月月考试题月月考试题一、单选题1符合下列材料的主题是( ) A分化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B权力由皇帝身边远的人向皇帝身边的人转移C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D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2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秦、汉、元、淸这四个朝代的制度或机构中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是( )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 行省制度 军机处A B C D3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2、,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4周代王位继承制度一改“兄终弟及”为“父死子继” ,然,王的儿子有嫡、庶之分,嫡子有长、幼之别,于是又规定“立子以贵不以长” 、 “立嫡以长不以贤”等。该 制度的核心标准是( )A年龄长幼 B贤良优次 C出生贵贱 D血缘亲疏5公元前 634 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 2 -A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

3、观念C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休系 D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6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宗法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D禅让制7夏商周三代,宗庙位于国都中心,据礼记曲礼记载:“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牲口房和库房)为次,居室为后。 ”这说明三代( )A祖先崇拜占据重要地位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等级制度影响日常生活 D重视农业成为社会共识8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 ” 。此处“封建”是指( )A宗法制

4、B分封制 C郡县制D行省制9石陪华在中国历史纵横写道:“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材料说明( )A宗法制度为封建社会所沿袭B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C封建社会政治统治腐败无能D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不利于传统科技的进步10周代“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 ,意为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 , 而不知效忠于“国”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家国体有利于维系统治 B家国异体实情具有离心力C宗族观念根植于民众心里 D贵族政治不利于中央集权1

5、1 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几种呼间不能相互僭越。这种规定反映了( )A宗法制和分封制下丧葬礼仪的等级性B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等级观念C中国几千年来礼仪制度的延续性- 3 -D严格规范的丧葬礼仪稳定了周的统治12中国许多家族都有叙家谱、族谱的习惯,著名的有“孔氏家谱” ,在南方一些地区至今仍对“叙谱”情有独钟。这种对祖先的崇拜本质上体现了中国( )A农耕文化的传承性 B宗法制度的优越性C家国情怀的普遍性 D国民心理的劣根性13周人的金文材料中经常可以见到“膺受天命” “受天有大命”等字样。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周人认为政权合理性的唯一标准

6、是“天命”B以德配天的观念是这一认识的体现C周人治国理念无视现实社会生活D周人政权中宗教色彩浓厚14周公东征后, “封建亲喊,以藩屏周” , “兼制大下,立七十一国” 。材料中的“封建”是指( )A建立周朝 B分封诸侯国 C委任官职 D实行郡县制15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禅让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宗法制A B C D16柳宗元封建论中说:“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材料肯定了( )A九品中正制的科学性 B分封制的稳定性C三省六部制的合理性 D中央集权的重要性17从秦汉时期开始,地方官员任命实行流官制度,即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

7、不能在一- 4 -地久任。对流官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A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 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D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治理18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黄河附近筑堤自保,甚至还恶意将灾害引致邻国。战国时,赵国曾将黄河决堤以浸淹齐魏。这说明( )A礼乐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B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C分封制严重阻碍农业发展 D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合理性19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材料意在说明( )A郡县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B秦统一后在全国

8、范围内推行郡县制C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其危害小于分封制D郡县制与分封制互有利弊,应相互借鉴20李白在古风中赞叹道:“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始皇,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 )A建立了皇帝制度 B实现了祖国统一C实行三公九卿制 D修筑了万里长城21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西周灭亡秦朝郡县制 B秦朝灭亡汉初郡国并行制C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 D丞相擅权明朝内阁制22元朝人胡三省说:“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 ”

9、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 )A执掌奏章,下达诏令 B统领百官,处理政事C监察官员,审理大案 D草拟诏书,审议执行23 “黔首”一词在上古时指战俘奴隶;战国时被广泛使用,含义与“庶民”相同;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 。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建立 B奴隶制度的废除C百姓地位的下降 D “大一统”的加强- 5 -24实行科举制度,士人可以“怀牒自进” ,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试的带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以自由报考。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增强社会读书风气 B有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C实现了选举对象的自主化 D加强了对特权阶层的打击25古文献至正集中记载“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

10、之治” 。其中“都省”的职责是( ) 都察六部百司 执掌全国民政 负责全国军政 直辖腹里地区A B C D26有学者认为,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的选拔还不足以反映皇权的绝对权威,也不够严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魏晋之前的朝代并未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B自下而上的推荐选官削弱了中央的用人权C中央掌控官员选拔开始于明清的八股取士D隋唐科举制之前没有形成系统的选官制度27 “(它)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各地来管亊” “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文中的“它”是指( )A秦朝的郡县 B西汉的郡国 C宋代的路州 D元朝的行省28元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

11、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见行省制度有助于( )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29 汉书中记载的“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的官职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D中书令30有学者认为,战国时养士之风盛行,但属“私养” 、 “家养” ,直到科举制确立,才真正实现“国养” 。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科举制( )A扩大了政权的开放程度 B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有益于重学风气的形成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6 -31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

12、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这一做法有利于( )A提高宰相议事的效率 B削弱皇帝的决策权C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 D加强相权间的制约32下图是中国唐朝三省六部制和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实质问题的选项是( ) A唐朝的制度更为先进 B唐朝的决策权在尚书省和皇帝C美国的制度更符合美国国情 D唐朝是专制制度,美国是民主制度33下列制度其有打击世家大族、促进社会公平重要作用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察举制D科举制34中国古代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的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35有史学家认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

13、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是指( )A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使宰相能各司其职B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彻底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D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36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 B汉代 C唐代D宋代- 7 -37清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 ,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 )A确保了官员皇递奏折的权利 B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C消除了

14、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 D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38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C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39清代乾隆中叶以后,内阁大学士成为荣誉职衔。中国历史上正式出现内阁制始于( )A明太祖时期 B明成祖时期 C清康熙帝时期 D清雍正帝时期40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 , “诏罢中书省” ,但相权被废使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了一个权力真空。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明代皇帝( )A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 B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C任用宦官来参预朝政 D以特务机构充当

15、耳目41元代曾在西南和中南民族地区实行“以土官治土民”的自治制度。明清改为直接委派流官管理,即“改土归流” 。该变化表明( )A君主专制体制定型 B中央对全局管控加强C国家重视边疆开发 D民族自治模式的形成42某学者说,中国古代某朝代某机构的官员,上面要受皇帝的气,中间要受司礼监的气,下面要受六部的气。这个机构是( )A汉代的中朝 B唐代的三省 C明代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43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 ”这说明军机处( )A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 B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D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16、44明朝废除宰相和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相同目的是( )A加强君主专制 B提高行政效率 C避免决策失误 D强化地方管理45清朝军机大臣的职责是:“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以下关于军机大- 8 -臣的表述错误的是( )A军机大臣的职责表明皇权的强化 B军机大臣实质是皇帝的机要秘书C军机大臣从此无权参与军国大政 D军机大臣承旨办理机务出纳皇命46明朝内阁制在我国政治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 “内阁”是( ) 内侍机构 君主专制产物 决策机构 制约皇权工具A B C D47中国古代的宰相(或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在执政过程中, “帝” 、 “相”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最后废除丞相,解决“帝”

17、、 “相”之争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明太祖D康熙帝二、材料阅读48(2016江苏学业水平36)(10 分)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

18、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4 分)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 9 -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3 分) (3)据材料三,你如何

19、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3 分)49(2017天津河东二模12)(20 分)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20、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 “有衡”对于政治制度问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泛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有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4 分)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晌?(4 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

21、重权力均衡的?(6 分)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对各自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影响。并由此谈谈你的认识。(6 分)50(2016江苏宿迁高一第一学期期末46)古往今来,历届中央政府都重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有继承也有创新,效果各有千秋。阅读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 10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治者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以及为了加强实行该- 11 -制度所形成的统治秩序所采取的配套措施。(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期推行的地方管理制度以及为了克服这一制度的局限性汉武帝采取的措施。(2

2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加强地方管理方面的创新之处以及元朝在地方管理上采取的其它措施。(3 分) (4)根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施行的制度及其历史意义。(3 分)51(2016福建厦门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5)(17 分)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到(位次)从必尊以世(世系)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 荀子君子 材料二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适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

23、(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是哪一种选官制度?据材料一,分析荀子反对它的原因。(5 分) (2)归纳材料二中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不得摘抄原文)。(6 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4 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特点。(2 分)52(2017江苏扬州高二必修第一学期期末36)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

24、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 12 -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

25、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3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3 分)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2 分)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 “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但其“本原精神” “仍可不变”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2 分)53(2017江苏高考考前

26、模拟预测二21)(14 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 ,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三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27、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 13 -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四 (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影响,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4 分)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影响。(4 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结合

28、所学知识分析“有叛国”的原因。(2 分) (4)据材料四概括钱穆的主要观点。(2 分)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2 分)54(2015.12广西学业水平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

29、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摘自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指的是什么政治制度?(2 分)结束这一制度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1 分) - 14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3 分)它的颁布有何重大历史意义?(2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通过何

30、种政治制度实现真正的民主。(2 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2 分)55(2017.6山东学业水平21)(20 分)制度构建反映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那,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那。那下榕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主帝的政今,通过三公九抑,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 ,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

31、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在 20 世纪,令人眼花燎乱、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社会革命层出不穷,但是真正够得上“新世纪”标志的,无疑只能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所说的“震撼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 摘自赵曜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其作用。(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8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月革命有哪些“震撼世界”的重要影响。(6 分)56(2016山东烟台二模40)(25 分)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

32、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图示一、图示二分别是秦朝的三公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 15 -材料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 ,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9 分) (2)

3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相比秦朝的三公制,唐代三省制在制度方面有何创新?请从权力的运作角度对这一创新加以评价。(6 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其观点,并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论证这一观点。(10 分)57(2017江苏无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1)(12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人教版必修 材料二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 宋论 材料三 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

34、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 209 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 180 人,非进士者只 29 人。1439 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 ,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 16 -材料四 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五权宪法的立法人员就是国

35、会议员,行政首领就是大总统,司法人员就是裁判官,其余行使弹劾权的有监察官,行使考试权的有考试官。 孙中山五权宪法 材料五 在中国的权力监督体系中,包含着诸多的要素:除执政党和政府的自我监督外还包括人民群众监督(主要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司法监督(主要通过宪法和法律)、舆论监督(主要通过新闻媒体)、民间组织监督(主要是工会、妇联、共青团等)以及民主党派监督等外部监督。 探讨权力监督中的中国民主党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的御史大夫与宋朝的谏官监察对象有何区别。(2 分) (2)据材料三,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2 分) (3)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对监察权的认识。(2 分)结合所

36、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是如何落实监察权的。(2 分) (4)据材料五与所学知识,新中国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在自我监督方面进行了哪些制度创新?(2 分) (5)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近现代的这些尝试,要建立和完善监察制度,可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2 分)58(2016.1福建学业水平31)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经历了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逐步演进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17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年)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

37、、法律化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指出材料一中图 6 所示中央机构的名称。与图 6 相比,图 7 的中央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2 分) (2)材料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由哪次会议制定的?该宪法的性质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三,归纳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发展的特点。(2 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发展的特点。(2 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2 分)59(2017江苏盐城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1)(14 分)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

38、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

39、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请回答: - 18 -(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对应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4 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4 分) (3)据材料三、四,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4 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2 分)60(2016山西太原高一第一学期期中26)(1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图 1、2、3 所示并结合

40、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中枢权力体制发生的变化。(6分) (2)图 1 至图 4,中枢权力体制的变化反映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结合图 5,分析这一矛盾演变的趋势。(4 分) (3)综合上述图示,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6 分)- 19 -参考答案及解析1 【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通过削弱相权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分化相权,如汉“中外朝制” 、宋“二府三司制” ;二是权力由大臣向近臣转移,如汉中朝,明内阁,清军机处,材料中秦汉、宋元、明清三时期君臣议事时的行为体现君臣地位的变化,并不能充分体现分化相权以削弱相权的主题,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秦汉、宋元、明清三时期君臣议事时的行为体

41、现君臣地位的变化,也不能充分体现权力由大臣向近臣转移以削弱相权的主题,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秦汉、宋元、明清三时期君臣议事时的行为体现君臣地位的变化,与中央与地方关系无关,故 C 项错误;秦汉时期君臣均坐着议事,宋元时期君坐着臣站着议事,明清时期臣子则跪着议事,说明臣子地位越来越低,表明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 D 项正确。2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关键词是“统一” ,即加强中央集权,秦朝郡县制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正确;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导致的地方权利的膨胀,故错误;行省的设置,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体现,故正确;军机处是上传下达的机构,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正确;选择

42、 B 项符合题意。3 【答案】C 【解析】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式,君权转移到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手中,君主专制没有被颠覆,故 A 项错误;宦官的专权与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无直接关系,故 B 项错误;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表面上君主权力受到制约,但两千多年中无法杜绝,根源在于君权至上,君权缺乏监督控制,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4 【答案】D 【解析】材料讲述的是宗法制,在嫡子中是按年龄长幼,但无嫡子的时候,则按“立子以贵不以长” ,年龄长幼不能全面概括该制度的核心,故 A 项错误;从材料“立嫡以长不以贤”可知贤良优次不是该制度的核心标准,不能全面概括这一制度的核心标准,故 B 项错误;出生贵贱是在无嫡子的时候看庶子母亲的出生,即“立子以贵不以长” ,不能全面概括这一制度的核心,故 C 项错误;宗法制通过区分嫡、庶,按父系血缘亲属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