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政策与就业管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688918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政策与就业管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劳动政策与就业管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政策与就业管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政策与就业管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劳动政策与就业管理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就业理论与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培养中 的一门比较重要的专业课程。原因是,就业理论与管理这门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 技能对指导学生求职及未来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 就业方面的理论知识;我国有关就业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等内容,课程注重理论 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分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 掌握就业理论、就业管理方面相关的知识,认清和分析当今就业形势,进而合理的 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 学、中国社会保险等课

2、程,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开设劳动社会学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或习题) 相结合的方法。吸收、消化国内外劳动政策分析与管理的研究成果,同时要总结我 国劳动政策与就业管理的成功经验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事项如下:1 .把握劳动政策与就业管理管理在内容上的跨学科和综合性特征,强调方法上 的学习;2 .把握和处理好劳动政策与就业管理体系和内容的完整性;3 .把握国际、国内发展的最新动态,体现鲜明的时代性;4 .强化案例教学,体现劳动政策与就业管理课程的实用性。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就业环境一市场经济体 见面会)、散在性市场(如在路口 “

3、待唤”的民工)。(4)从市场范围的角度,地区性市场与全国性市场、行业(部门)性 市场与综合性市场、用人单位内部市场与社会性市场。(5)从社会认定的角度,正式的市场与非正式的市场、有组织的市场 与非组织的市场即自发市场、合法市场与非法市场。(6)从市场环境的角度,自由市场、垄断性市场与政府干预性市场。(7)从市场供求的角度,非均衡性市场与均衡性市场、买方市场与卖 方市场。非均衡性市场又包括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两种类型,总量均衡市 场又有结构性不均衡的问题。3、 劳动市场的要素(识记)(1) 劳动市场主体。包括求职者个人与用人单位。(2) 劳动市场客体。劳动要素或人力资源,劳动要素受人的劳动 意识支

4、配而发挥作用。(3) 劳动市场中介。即劳动市场上的交换得以进行的媒介。(4) 劳动市场过程。是劳动要素供求双方互相见面、谈好条件、 议定价格(工资),从而完成交换的过程。(5) 劳动市场规则。公平(公平竞争、反对垄断、欺诈、歧视等 不正当竞争行为)、等价(供求双方等价交换,劳动者获得公平的工资)、 合法规则(人力资源的交换要符合劳动法、劳动标准、政府的有关规章制 度及要求)。4、 劳动市场在实现就业方面的作用(识记)(1) 促进就业。劳动市场是择业人员自主进入工作岗位的媒介,它的存在可以调动劳动供给一方积极寻求需求岗位。(2) 有效就业。劳动市场中,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意愿择业,减少人力资源的

5、错配。(3) 提高劳动者素质、引导主动就业。劳动市场中存在择业者的 竞争和用人单位对员工的选择。(4) 矫正错误的择业行为、避免劳动要素盲目流动。劳动市场的 建立和运转可以使摩擦性失业、信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选择性失业有 所减少。(5) 教育部门设置专业和课程、进行招生工作的市场信号。5、 我国劳动市场的作用(领会)(1) 实行劳动市场体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在存在劳动市场的情 况下,全社会的人力资源易于实现有效、合理的配置,从而有利于国民经 济的正常发展和效益的提高。(2) 实行劳动市场体制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现代化。在劳动市场全面运行的条件下,人力资源的生产、开发、配置、使用上均呈主动状态,

6、促进了人的主体地位的回归,而且在进步的过程中也暴露了各种问题,从 而促进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完善。(3) 培育和发展劳动市场是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劳动人事 制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为经济现代化和社会 现代化服务。实行劳动市场体制,正可以发挥蕴藏在广大劳动者身上的巨 大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4) 发挥劳动市场的作用有利于国企改革和解决下齿问题。劳动 市场机制的发挥,正在起着促进国有企业改善经营、完成优化配置与资产 重组任务的功效。6、 政府的劳动市场管理模式(应用)7、 现行劳动市场存在的问题(领会)(1) 劳动市场体制的分割。我国目前的劳动市场机构间,因其主管

7、部门不同、业务工作内容的差 异和地域的分别,特别是劳动管理、人事管理范围权限的限制、使统一的 市场体制不能很好地运行,而存在着分割状态。(2) 劳动市场运行的高投入。我国现行的公立劳动市场机构、投入资金、建立场所,是明显的“重 复建设”,占用了较多的经济成本和政策成本。(3) 劳动市场机制的不健全。a.作为劳动市场价格的工资,不能完全反映劳动供求关系。b.劳动市场的分割与不统一,在地区和所有制方面,存在一定的阻碍 劳动要素流动的问题。c.连接市场主体、规定双方权利义务的劳动合同形式主义成分较大, 双方无视合同规定的行为很多。第六章 中国就业的发展历史了解中国就业的发展历史:建国初期和“一五”时

8、期的历史、“大跃进” 和调整时期的就业、“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就业、改革前期的就业、治理整 顿和深化改革时期的就业。通过回顾我国就业的演变历史,具体介绍了历史上五阶段的就业状况 和相应采取的就业政策。在学习汇总,学生应注重了解我国现今的积极的 就业政策。1、 中国建国初期的就业政策(识记)(1)帮助失业人员解决就业出路。a.进行失业登记。b.发放失业救济金。c.以工代赈,临时就业。d.组织生产自救。e.开展专业训练。f.动员失业人员返乡或移民垦荒。(2)采取行政手段维持就业,防止新的失业出现。a. “包下来”的政策。b. “给出路”的政策。c.适度发展私营经济。d.限制企业解雇人员。e.在经济改

9、造中维持就业。f.控制招收农村劳动力。(3)建立“统一就业”的制度。a.培养干部,统一分配。b.统一介绍就业和统一调配劳动力。c.复员专业军人和毕业升统一安排就业。(4) 一定的就业灵活性。a.部分地区自由招工。b.实行“介绍就业和自行就业相结合”的方针。2、“大跃进”和调整时期,我国采取的控制城市就业的政策内容(识 记)(1)大量动员劳动力就业的政策。(2)控制城市就业的政策。a.加强中央的劳动力计划控制。b.精简过剩职工。c.部分城市青年有计划上山下乡。3、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上山下乡政策(领会)(1) “老三届”毕业生大规模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期间,1100万初中、高中毕业学生没有升学和

10、就业的 去向,因此,国家实行了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 行“四个面向”的方针。即“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 “,并以”面向农村、插队落户“为主。(2)城市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政策。毛主席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大批 城市青年上山下乡以后,其劳动和生活问题未能解决好,加之“接受再教 育”的宣传使人理解为上山下乡是临时性的,因而不能稳定在农村就业。(3)上山下乡“区别情况”的政策。“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山下乡政策成为城镇中学毕业生的唯一出路, 1973起,有了一定的灵活性,国家规定,病残者、独生子女父母身边的一 个子女、中国籍的外国

11、人子女不上山下乡,即可以留在城市就业;华侨学 生下乡时不插队,安排到条件较好的华侨农场等。(4)对上山下乡青年的招工政策。1971年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上确定,计划招收固定工的对象,包括劳 动锻炼两年以上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4、改革前期我国采取的解决城镇待业问题的政策(领会)(1)搞活劳动体制。允许城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流动;逐步推行公开招工、择优录用的 办法,使企业与劳动者有一定的选择权;允许组织合作社或合作小组进行 生产经营、从事个体工商业和服务业实现就业;国家逐步举办社会保险和 社会救济事业。(2)提出“三结合”的就业方针。方针内容是“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 愿组

12、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政策在劳动就业政策上的体现。(3)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在发展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基 础上,扩大劳动力需求,以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城镇劳动力的失业问 题;政府提倡和指导失业者到集体经济单位就业或从事个体经营,自谋职 业;建立健全劳动服务公司机构,大力加强技术培训工作;(4)就业逐步走向市场。政府改变就业模式,尝试通过劳动市场实现就业的道路。5、改革前期我国采取的开展就业服务的政策(领会)(1)建立就业组织。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组建了大批名为“劳动服务公司”的待业 青年就

13、业工作和管理机构;8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职业介绍机构建立,成 为就业服务工作的中心。(2)组织生产自救,分担就业。我国兴办的劳动服务公司包括大量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劳动就业服务 企业是具有生产经营自救特点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国家和社会给予扶 助支持,如减免税收。(3)发展就业训练。就业训练是对于需要就业的人进行的职业岗位技能方面的培训I。就业 机构在各地设立了就业训练中心,根据社会需求开展短期劳动就业技能, 帮助待业青年、普通中学毕业生及企业富余人员获得就业技能,促进社会 就业问题的解决。(4) 保证失业者的生活。1986年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实行待业保险制度。6、 改革前期我国采取的推行劳动

14、合同政策(识记)(1)在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中规定,此后企业招用 常年性工作岗位的人,统一实行劳动合同制,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 上,以书面形式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劳动合同期满,即终止执 行,但原合同可以续订。(2)在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国家改革国营企 业招工制度,企业招用工人应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 并张榜公布。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内部招工,不再实行退休工人“子 女顶替”的办法。(3)在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中明确了辞退职工的条件, 使企业在劳动力的使用上,拥有了比除名、开除更大的权利。(4)在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 规定,宣

15、告破产企业的 职工,濒临破产在企业法定整顿期间被精简的职工、企业终止并解除劳动 合同的工人、企业辞退的职工,可以享受待业保险。7、 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时期的就业政策(领会)(1)治理整顿控制劳动力的政策。a.大量基建项目下马,清退劳动力,许多农民工返回农村;b.控制劳动工资计划,全民所有制单位劳动力指标不增加,计划招工 停止;c.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自然减员也不补充。(2)广开门路、拓宽就业渠道的政策。a.广开就业门路,继续提倡和扶植全民所有制单位、社会闲散资金和 个人资金办集体企业,安置待业人员;鼓励城镇待业人员到附近的乡镇企 业就业;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发展社会服务业;组织劳务输出。b.

16、继续办好劳动服务公司。c.加强对困难企业、困难地区就业安置的政策扶植。d.扩大就业培训规模,提高待业人员素质。e.加强待业人员管理,搞好就业服务,加强对待业人员的教育。f.合理控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减轻城镇就业压力。g.挖掘企业潜力,在企业内部消化,妥善安置富余人员。h.加强领导,动员社会力量做好劳动就业工作。8、 我国积极的就业政策(应用)第七章 民工潮本章主要阐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具体分析“民工潮”现 象的成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方向、作用,并针对此现象提出对 策思路一疏导、协调和加强控制。使学生了解我国存在的“民工潮”现象及其原因,并能够正确分析和 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17、的“有序化工程”。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领会)(1)就地转移。是以就业转移、“离土不离乡”为主要方向。(2)进入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对于缓解 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起了巨大的作用。(3)进入小城镇。在中国的城市结构中,小城镇是发展的重点方向, 其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巨大。(4)进入大中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了城市劳动大军,逐步集中 于餐饮、零售、保姆、清洁等服务业或建筑业、制造业。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成本(识记)(1)经济成本。路费和路途其他开支;办理暂住证和就业务工证;寻 找工作开支;参加务工培训;生活成本。(2)非经济成本。心理成本;歧视

18、成本。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方向(识记)(1)就业岗位方向。正规工作岗位(建筑队工人、工厂工人、商业售 货员、餐饮旅店等服务业、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等岗位);零散工作卤位 (从事小店铺、摊贩、家庭保姆、轻工业、手工业、个体工商户);自行创 立的岗位(投资办厂经商人员以及他们雇用农民工)。(2)就业单位方向。公有制单位使用农村劳动力人数占大多数。公有 制经济单位规模大、传统产业比重大、体力劳动岗位多,农村劳动力愿意 承担脏活、累活和工资待遇差的工作。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作用(领会)(1)填补城市经济要素空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的大多是城市人不 愿意去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具有

19、工作环境差、职业声望低、工资收入少 的特点,但又为城市经济社会生活所必需,即他们填补当地劳动力供给的 空缺,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参与城市就业岗位的竞争。许多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专业职业 技能甚至经营管理经验,部分素质较高的人与本地劳动力形成一定的就业 竞争。已通过从业实践和各种培训的熟练工人与本地的技术工人队伍形成 就业竞争。从事服务业劳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中年龄偏大、技能陈 旧的下岗职工存在就业竞争。(3)节约城市单位的人工成本。在近年来国有企业不景气的情况下,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工资低、吃苦耐劳,有利于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4)对城市多方面的影响。正效应。为城市

20、建设提供随时可以投入的人力资源;在城市消费,推 动国民经济发展。负效应。可能使当地就业问题压力加大;城市管理成本加大。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疏导理论(领会)(1)“堵”,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采取拒绝的态度,保证城市劳动 力的就业卤位。(2)“放”,即强调经济自由和城乡劳动力平等,主张农民进城完全开 放。(3)“导”,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需要和城市的人口容量、劳 动需求增量、考虑城市自身的劳动供给,特别是下卤职工就业难点,有选 择地吸收外地劳动力进城就业,是我们应当采取的基本原则。14、 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本地劳动力供给的关系(领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对城市的就业局面造成

21、较大的冲击,控制农 村劳动力进城,在短期内对城市劳动者有一定的就业保护,但要解决这一 问题的根本,在于不断增强城市劳动者的竞争力,以避免在全国城乡劳动 市场一体化到来之时,城市劳动者陷入更加严重的竞争被动局面。15、 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有序化工程”(应用)第八章就业目标分析了解就业目标的地位、涵义和内容,正确认识关于中国就业目标面临 的问题以及正确设置就业的中长期目标一实现充分就业和近期目标一促进 充分就业和实行市场就业。围绕各国学者对于就业目标这一概念的阐述,把握中国就业面临的实 际问题,正确设置为实现充分就业而形成的中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1、 就业目标的涵义(识记)(1)现实经济运

22、行的就业目标内容。失业总体状况;失业者状况;就 业的质量状况;就业结构状况;就业的活力。(2)就业目标的体制性内容。约束就业行为、影响就业实现,以至影 响失业率水平的基本环境或基本社会条件。(3)国际劳工组织的就业目标。向一切有能力并积极寻找工作的人提 供工作;此种工作应尽可能是生产性的;每个工人不论其种族、肤色、性 别、宗教信仰、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如何,都有选择职业的自 由,并有获得必要的技能和使用其技能与天赋的最大可能的机会,取得一 项对其很合适的工作。2、 中国就业目标面临的问题(领会)在我国经济改革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占国民经济主体地位的国 有经济进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和深

23、刻的体制转轨,因而大量剩余人员问题 暴露出来,形成了 “体制内不需要、体制外难安置”的庞大的下卤职工就 业困难群体。在确定了市场就业体制之后,在面临新的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局面下, 在就业目标有关方面问题:城镇失业承受力最高有多大?城镇失业率的理 想水平是多少?国有企业的富余人数究竟是多少?在目前改革中,以及在 市场就业体制完全到位后,如何对用人单位进行扩大雇佣的引导?大学生 就业问题如何解决?国家如何设计和调控就业目标?3、 就业目标的内容(识记)(1)自主就业(2)多效就业(3)公平就业(4)充分就业本章主要要求学生了解就业环境一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中的三方 格局、就业的性质和效益。本章介绍

24、了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性质、市场经济中的三方格局、劳动 者权益的国际规范以及市场体制的就业“三性”。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解 就业的社会性质;结合就业问题理解市场与企业、国家与市场、国家与企 业、企业与个人、市场与个人、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等内容。1、 就业的性质(识记)(1) 经济性(2) 社会性(3) 政治性2、 就业的效益(识记)(1) 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说是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总量高(2) 社会效益:是保障人民的就业权益,即为了 “人”(3) 政治效益:具有政治和谐和社会安定的内容3、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规定,劳动者的权利内容(识记)(1) 人的劳动权利(即获得就业卤位的权利)(2) 免除强迫劳动的

25、权利(3) 人的平等就业权利(指不受各种歧视的就业权利)(4) 受到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 获取公平报酬的权利(6) 合理工时和享受休假的权利(7) 接受培训的权利(8) 享受失业、养老、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的权利(9) 自由结社的权利(10) 合法进行经济斗争和罢工的权利(11) 提起劳动纠纷诉讼的权利(12) 女性劳动者与未成年劳动者受到专门保护的权利4、 对就业社会性的认识(领会)4、 美国学者的充分就业理论(识记)(1) 短期失业论。失业减低到很短的时间间隔。(2) 最小失业论。当失业最小时,就达到充分就业。(3) 最大就业论。即就业量最大时,就达到充分就业。(4) 快速寻职论。

26、劳动市场上新的寻找职位者寻找工作平均持续 时间最短时,就实现充分就业。5、 “充分就业”的科学含义(领会)(1)充分就业是劳动要素与物质要素的充分结合。即人力资源与物质 资源的充分结合。(2)充分就业具有数量标准。确定合理的劳动供给基数确定合理的就业选择期计算合理失业率计算充分就业率(3)充分就业具有质量标准。质,即达到劳动要素与物质耍素的结合 的有效性,是就业者的高效劳动。6、 充分就业的经济条件(识记)(1) 充足的经济需求和人力资源的需求(2) 就业数量要有良性的扩大趋势(3) 就业的实现,即择业人员走上工作岗位这一过程不存在障 碍。(4) 要有对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并存、但不能实现结合的

27、结构性就业问题的宏观引导与转化功能,促进供求双方的相互满足。7、 从政府决策的角度分析如何正确设置就业目标(应用)第九章政府与就业使学生了解政府就业政策、就业扶助和就业服务的基本内容,并能够 在此原理基础上具体分析政府与就业的关系。主要阐述了 “充分就业”政策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首项经济政策,“公平 就业”政策是政府作为社会生活“裁判”的重要“职掌”方向。在本章的 学习中,要理解基本概念和原则,重点从政府的角度掌握政府在解决就业 方面所实施的政府的就业扶助和就业服务体系计划。1、 政府的社会就业方面的责任(识记)力求达到低失业率,促进充分就业通过一定的监督与干预,反对就业领域的垄断、欺诈等,维持就

28、业竞 争的公平性扶助在劳动市场上条件教差的社会成员就业,对失业者给予必要的救 济作为就业介绍的主体,进行必要的服务。2、 公平就业政策的内容(领会)(1) 保证公平的就业机会。得到职业指导和分配工作的服务;有机会按照自己的选择得到培训和就业,只要他适合于这种培训或就业;根 据个人的特点、经验、能力和勤奋程度得到晋升;就职期限的保障;同工 同酬;劳动条件,包括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工资照发的年假、职业安全 和卫生措施以及同就业联系的社会保障措施、各种福利和津贴。各国政府 应当在大力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岗位的同时,直接干预社会的雇佣环节, 反对和禁止其中一切不公平的做法。(2) 反对就业歧视。就业歧视

29、使一部分社会成员减少应得的平等 收入,丧失工作机会,以致被剥夺工作权利和生活权利。许多国家采取各 种手段甚至通过法律,保障人们不受歧视。(3) 反对不平等的报酬。工资歧视,是就业歧视的体现与延伸。 世界各国政府一般都主张“同工同酬”,即要求在同样岗位上干同样工作的 人获得同等数额的工资报酬,不得对妇女、青年、未成年人、非民族本地 区的劳动者支付较低的工资,但是,在市场经济、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对 妇女、青年、外籍劳动者等的工资歧视,却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4) 反对非法雇工。非法雇工,是雇主进行不符合国家法律或政 府规章制度的雇佣,或者采取欺诈、蒙骗手段的雇佣,以至在非法的地下 企业与地下职业

30、中的雇佣。一方面偷税漏税,并可能进行假冒伪劣产品、 甚至毒品等的生产,侵害国家和社会利益;另一方面,雇主为了降低必要 的开支,不给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对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造成损 害,而且克扣就业者工资,严重剥削劳动者。(5) 反对不合理的解雇。解雇有着不同的原因,有些合情合理, 有些违法解雇。如试用期结束时借故辞退、为谋取利润而违反合同,甚至 是对雇员提出不合理要求(如强迫加班、过度劳动、性骚扰等)未能达到 等原因而做出的,这就是不合理的解雇,是对劳动者的侵害和对劳动者人 权的否定。(6) 反对职业垄断。职业是就业的一种特定岗位,是与某种特殊 劳动技能相联系的,也是人的一种身份。当一些人

31、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 公开或无形的组织,为了自己的私利制造障碍而排斥他人就业时,就形成 职业垄断。职业垄断显然是劳动者之间的不公平,政府要加以控制。3、 正确理解“就业歧视”(领会)所谓“就业歧视”,是指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 族血统或社会出身所做出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其结果是取消或有损 于在就业或职业上的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以下三种不属于就业歧视。(1) 就业岗位的劳动特点不适合于一些人的自身条件,因而不吸收他们到这种岗位上就业。如女工不得从事搬运,井下采(2) 许多就业岗位招收人员时有素质条件限制,排除未达到其条 件的择业人员。(3) 政府规定某些单位或某些岗位照顾性

32、地招收某些就业条件差的人就业,例如社会福利企业,这不是社会对大多数就业条件好的人的 歧视。4、 就业扶助的对象(识记)(1) 文化技能条件较差者(2) 妇女(3) 青年(刚从学校毕业、尚缺乏就业经历和技能的青年人)(4) 中老年无特长者(5) 残疾人(6) 经济落后地区的择业者(7) 其他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如有犯罪记录的人、少数民族等)5、 就业扶助的具体措施(领会)(1) 进行行政性安置。政府对各个用人单位下达指标(绝对数或比例数),要求他们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承担社会责任。(2) 举办扶助就业项目。建立专门的“就业”性企业,或者举办专门的经济项目,以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如安置残疾人的民政福利企

33、业、 安置下闵职工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3) 提高失业者的就业能力。提高失业人员的能力,使其增加就 业技能,是积极性的扶助政策措施。其一,对技能与文化水平较差者培训I; 其二,对身体残疾者采取医疗康复措施,减轻或解除他们的病痛,增强其 就业能力。(4) 实行经济优惠的政策。对安置困难者的企业和有利于扩大就 业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经济补贴、提供优惠贷款、提供生产经营条件(订 货、优惠供给原材料)等照顾。(5) 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实行失业人员分类,以区分、掌握和有针对性的解决难点人员的就业问题。6、 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领会)(1) 就业服务要立足于社会。随着我国向市场体制转轨的步

34、步推进,随着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越来 越与国际接轨,社会也越来越感觉到就业部门的作用,就业服务也应体现 出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就业问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因而不论是发达国 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把“充 分就业”作为最重要的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目标。(2) 就业服务要立足于经济。就业问题的根本是经济问题,一个国家的就业状况说到底是由经济发 展水平及劳动供求关系所决定。近年来,我国对“国家政策指导下的劳动 力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发展,近期我国对“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尝 试,特别是当前国家下大力解决的国企问题和下岗问题,都是基于经济的 考虑,是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密切

35、相关的。国家经贸委与劳动部共同负责 “下岗与再就业”工作,这正反映了经济发展对于就业服务的需求。(3) 就业服务要立足于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人(劳动者)是生产力 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在有着长期民主传统和人本主义传统的西方经济 发达国家,公民是决定政府的重要因素,政府的就业服务也相当重视“人” 的属性。在中国,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得到 确立。就业服务立足于人,就要注重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得人尽 其才。(4) 就业服务要立足于科学。为了解决好我国的就业问题,为了使就业服务提高工作水平、增强自 觉性,都应当注意使用就业服务立足于科学。在就业服务

36、的业务工作及有 关的研究中,可以学习和借鉴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现代方 法论等诸多学科的成果。7、 职业介绍的内容(识记)(1) 搜集与发布职业信息(2) 职业咨询(3) 职业能力测试与性向测试8、 就业服务体系的内容(领会)(1) 进行失业登记(2) 开展职业介绍职业介绍是就业服务的核心与主要部分。在我国,政府劳动部门设立 公立职业介绍所、技工交流中心、劳动力市场等机构。人事部门设立人才 交流中心,人才市场等机构。(3) 提供就业训练包括就业前培训、转岗培训和下岗后再就业培训。我国现行就业培训 机构可以分为就业服务部门的培训机构,劳动保障部门与人事部门的培训 机构、各类社会力量办学

37、培训机构和近年来兴办的再就业免费培训机构、 教育部门的再就业免费培训学校、企业再就业中心三部分组成。(4) 组织生产自救生产自救,是通过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部门的直接组织,安排失业人 员从事临时性的生产自救劳动,或者帮助建立与失业者自己组织“就业性 企业”,使失业者有一定的短期或长期的工作卤位。90年代后期以来,我 国在下卤职工再就业方面也实行了发展就业服务企业,组织生产自救的措 施。(5) 发放失业救济失业救济,是对失业人员在生活方面的补助,是政府对符合救济条件 的失业者在一定期限内发放一定数据的救济款项,以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6)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7) 农村进城劳动力就业管理第十章解决中

38、国就业问题的对策了解中国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所采取的对策内容:协调就业供求的对 策、增加就业岗位的对策、拓宽就业出路的对策、调控就业格局的对策、 强化就业管理的对策,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各项政策。通过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分析的基础上,具体介绍了中国政府为解决就 业问题所采取的具体就业政策。在学习中,注重对中国存在的具体就业问 题的解决思路的理解。1、 政府协调就业供求的对策内容(领会)(1) 调控人力资源数量。a.努力控制人口增长b.强化人力资源宏观规划c.应对人力资源老化局面(2)提高人力资源素质a.大力增加人力投资b.进一步强化国民教育c.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培训d.强化技能人才的培养e.强化

39、就业后继续教育2、 增加社会现实消费力的措施(识记)(1) 进一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2) 增强消费者信心(3) 分析储户结构及其消费意向(4) 采取多种调动消费的措施(5) 降低利息3、 增加就业岗位的对策(领会)(1) 大力调动社会消费需求a.发掘消费市场潜力b.增加社会现实消费力c.扩大农村市场(2)发掘就业岗位的潜力a.寻找经济增长点b.确定就业增长点c.挖掘各个产业的就业潜力d.促进劳动一技术密集型经济(3)进一步引进外资4、 挖掘就业岗位潜力的措施(领会)(1) 寻找经济增长点。应遵循以下措施:a.带头行业和龙头产品,对其他行业和本行业的发展有带动作用;b.能够在产业群中产生较

40、大的关联效应,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c.适应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动趋势,产品的生命周期长,产业的生存期 较长;d.所增加的投入(尤其是政府投资)较少,资金回收期较短;e.有利于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形成,从而促进经济的繁荣;f.符合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2) 确定就业增长点。选择就业增长点的原则是:a.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高、产品或服务中的劳动附加值较大,吸收就 业数量多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b.市场需求较大、且在相当时期不被淘汰的劳动密集型行业;c.就业乘数较大的行业d.符合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动趋势、发展前景广阔的行业;e.社会声望较高、人们愿意从事、社会又有相当需求的职业(3) 挖掘各个产

41、业的就业潜力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潜力。如新型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信息业 尤其是软件业、新型家电业、生物工程与制药业、住宅建设业等,随着我 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社会消费能力大大增加,随着新产品的大力开 发,第二产业在得到大规模技术改造后正在获得新的发展,因而也还可能 有一定的就业空间b.第三产业的潜力。第三产业无疑具有巨大的就业增长潜力,其领域 广阔。随着我国消费社会、服务社会特征的强化,服务业将会有巨大的发 展。比如社区就业,还有许多被认识到大有发展的教育、金融、保健、文 化、咨询等高层次的现代第三产业,以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断发 展的旅游业、娱乐业、休闲业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到

42、来将迅速增长的老 年产业,这些领域都能够大量吸收社会就业。(4) 促进劳动一技术密集型经济无论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都应当发展发展小企业、非公 有制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不但可以扩大就业,而且 有可能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5、 拓宽就业出路的对策(应用)6、 调动就业主体的就业动力理论(领会)(1) 政府方面政府担当着就业的责任,资金的保障与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政府要 采取税收、贷款、投资、优惠等各种有力的经济政策,形成扩大社会齿位 的部门、单位与个人鼓励的政策环境,以促进社会创业机制的形成。(2) 企业方面政策的着眼点应当是促使企业在不影响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增加就业

43、和 促使企业产生吸纳失业下岗人员就业的内在动力。(3) 个人方面政府和企业要在就业信息、就业技能和就业岗位等方面切切实实地给 他们以具体帮助。(4) 社会方面要大力研究和努力发挥非营利性组织在从事公益事业、扶助困难群体 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7、 调控就业格局的对策(领会)(1) 建立失业的社会安全网a.全面实行失业保险制度b.尽快达到社会保险“全覆盖”c.解决好社会保险兑现与经济补偿问题d.建设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2) 完善政府就业服务与市场塑造a.从经济上保证国家财政的经费收入b.从管理上解决机构建设和人员素质问题c.从法制上解决劳动市场的运作秩序问题d.从体制上解决劳动、人事部门的行政分

44、割问题四、教学课时分配总授课课时32章节名称课时分配(学时)课堂授课实 验上机讨论课外备注第一章就业环境一市场经济体4第二章就业从业主体一劳动供给关系4第三章就业雇佣主体一劳动需求分析4第四章就业格局一人力资源状况分析4第五章就业场所一劳动市场分析2第六章中国就业的发展历史2第七章民工潮与民工荒2第八章就业目标分析2第九章政府与就业4第十章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对策4合计32(1) 社会就业性的国际认识。在世界各地,所有国家,不论其发 展程度如何,都将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的任务列为经济和社会政策的首要 挑战,以解决失业、就业不足和低报酬的问题。(2) 我国就业的社会性质。5、 结合就业问题具体分析,

45、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六对关系(应用)第二章就业从业主体一劳动供给关系使学生了解就业从业主体的内容:劳动这一特殊生产要素、微观劳动 供给、中观劳动供给和宏观劳动供给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在具体分析劳动 政策的实践中加以应用。就业从业主体一劳动供给是运用经济劳动供给理论具体分析我国就业 主体一个人、行业和社会的劳动供给问题。从劳动供给的主体和内容入手, 了解制定和分析劳动政策的起点在于了解影响微观、中观、宏观劳动供给 的因素的相关知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劳动供给的无限状态。1、 现代社会的生产要素(识记)(1) 劳动(2) 货币金融资本(3) 物质资产(土地,机器设备,厂房等)(4) 科学技术(

46、5) 信息(6) 管理2、 人力资源的构成(识记)(1) 适龄就业人口(2) 未成年就业人员(3) 老年就业人口(4) 择业人口(5) 就学人口(6) 家务劳动人口(7) 军队服役人口参考文献李秋香.劳动政策与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出版,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李秋香.劳动政策与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出版,2010.国家、省级、烟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网站。国家、省级、烟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网站。(8)处于劳动年龄阶段的其他人口3、 工资与微观劳动供给(识记)工资:劳动要素供给的报酬微观劳动供给: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劳动供给,取决于经济单位的工资 水平4、 个人劳动供给的经济条件(领会)(1)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个人劳动供给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个人劳动素质较差且数量过剩,不能被大 工业吸收;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劳动供给的个人文化素质水平也较高;由于人 口老化,劳动需求较大,劳动要素珍贵;(2) 不同经济体制下的个人劳动供给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有充分的供给选择权,劳动要素个体之间的关 系则是平等竞争,能力取胜,优胜劣汰,各得其所,劳动要素供给与经济 结构有效匹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供给由配置主体,政府部门将劳动要素全部 投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