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实验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语文(解析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676833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7.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实验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语文(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实验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语文(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实验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语文(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实验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语文(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辽宁省实验2022-2023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 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阎琦先生在韩诗论稿中说道:“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指诗 多赋体(叙事体)、好直说、以古文章法句法为诗,诗兼有散文体裁。”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 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大致说来, 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

2、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无论是题材、形式都已经非常完善。在诗歌创作方面,只有变通,才能继 续将诗歌艺术发扬光大。韩愈等晚辈诗人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传统诗歌的同时,他们尝试摆既 盛唐诗歌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歌 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形成错 落之美。后人在提到韩愈诗歌特点的时候多提到其诗歌的奇崛和怪异,而简短而又近古的诗歌多被忽视, 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 不符,有悖于主流诗

3、风。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 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正是早期 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 改革了。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漓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 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栩栩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罗联添也说:“韩愈所以多作古 诗,少作近体,是因近体篇幅短小,又有格式限制,不易发挥其才力,也较难于表现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

4、。” 这就指出韩愈诗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量长篇大作,一是韩愈才力雄厚,二是近体诗格律和篇幅方面的限制不 利于诗人才力的发挥,所以韩愈诗歌较倾向于古体创作,动辄数百宇。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熟谙古文创作,提倡“文以载道” “文以明道”,在散文中极力贯彻这种 主张。原道原毁诸篇即为明证。用严谨的语言,加之铺张的议论,将自己对世事的态度淋漓尽致地 表现出来。与此同时,韩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议论,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 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程千帆先生在其古诗考索一书中说道:“韩愈以文为诗,其实际意又就在于要突破诗的旧界限, 开拓诗的新天地,这不但有

5、助于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面目,而且成为宋诗新风貌的先驱。”确为的论。(摘编自袁书会、闫振华简论韩愈的“以丈为诗”) 进官,其属鲍延祖、孟处义咸增秩有差。言者论其为蔡京、王楠之客,夺职居永州,累赦不宥。秦桧死,复职,官其二子。二十八年,徽宗实录成书,右仆射汤思退言藻尝纂集诏旨,比修实录, 所取十盖七八,深有力于斯文。诏赠端明殿学士。(节选自宋史汪藻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B.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C.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

6、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D.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以后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B.紫诰:指诏书。古时诏书盛以锦囊,以紫泥封口,上面盖印,故称。黄麻:古代诏书用纸。亦借指诏书。C.秩:可指官员的官阶、品级。“贬秩”指官员降级,“增秩”指官员加级,“秩满”指官员品级到了最 高级。D.元符庚辰:这里兼用年号、干支纪年。从汉武帝起,皇帝开始有年号。干支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汪

7、藻文才出众。群臣纷纷为徽宗亲自编制的诗写和诗进呈,只有汪藻写的无人能及;时值国家多事,当 时的诏令多出自他之手。B.汪藻仕途坎坷。他与同舍的王麟不合,在整个王轴当权的时期不被重用;后来还被谏官以做过蔡京、王 轴的门客为由夺去官职。C.汪藻正直敢言。他建言,对于那些贿赂当权、侍奉宦官、开边误国却取得职位 官员,应依照国初的 惯例,授予官职不可过高。D.汪藻致力史学。他亲自参与编修九域图志徽宗实录。绍兴八年,汪藻呈上他主持编撰的实录,他 和僚属都因此得到嘉奖。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颜真卿尽忠唐室,尝守是邦,乞表章之,诏赐庙忠烈。(2)日历,国之大典,比诏藻纂修,事复中止

8、。14 .请简要概括汪藻为抢救文献资料做了哪些事?【答案】10.B11. C 12. D. (1)他因为颜真卿尽忠唐皇室,曾经担任过湖州的太守,上疏皇帝请求褒扬颜真卿,皇帝于是下诏赐颜 真卿建忠烈庙。每日大事记,是国家的重大典籍,近来皇帝曾命令汪藻纂修,但事情又被迫中止了。13 .上书建言,自告奋勇奏请主持修史工作;后因故停官,在朝廷允许下,继续修史;他和同僚们一 起完成了共计六百六十五卷的编撰工作。【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译:汪藻曾论奏诸大将手中握有重兵,逐渐形成了国家内轻外重的局面,并且陈说了所以待将帅的三件 事,后来十年形势的发展完全证明他所说的。“论诸大将

9、拥重兵”是动宾短语,“论”的是“诸大将拥重兵”这件事,而不是“诸大将”,所以在“兵” 后断开,可以排除AD;“卒”修饰“如其策”,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故选B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 “秩满指官员品级到了最高级”错误,“秩满”是官吏任期届满。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他亲自参与编修徽宗实录”错误,从“徽宗实录成书,右仆射汤思退言藻尝纂集诏旨, 比修实录,所取十盖七八,深有力于斯文”可知,徽宗实录不是汪藻参与的。故选D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以”,因为;“尝”,曾经;“守”,名词动用

10、,担任太守;“章”,通“彰”,表彰,褒 扬;“赐庙忠烈”,是“赐(之建)庙忠烈”的省略句。第二句中,“日历”,每日大事记;“日历,国之大典”,判断句;“比”,近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又言:古者有国必有史,古书榻前议论之辞,则有时政记,录柱下见闻之实,则有起居注,类而次 之,谓之日历,修而成之,谓之实录。今逾三十年,无复日历,何以示来世?乞即臣所领州,许臣访寻故 家文书,纂集元符庚辰以来诏旨,为日历之备。制可”可知,汪藻上书建言,自告奋勇奏请主持修史工 作;从“修撰范冲言:日历,国之大典,比诏藻纂修,事复中止;恐遂散逸,宜令就闲复卒前业。诏赐史

11、 馆修撰餐钱,听辟属编类”可知,汪藻后因故停官,在朝廷允许下,继续修史;从“八年,上所修书,自元符庚辰至宣和乙巳诏旨,凡六百六十五卷”可知,汪藻和同僚们一起完成了共 计六百六十五卷的编撰工作。参考译文: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人。幼年即非常聪明,与众不同,后进入太学,又考中进士。徽宗亲自撰写 了君臣庆会阁诗,群臣纷纷写诗进呈,只有汪藻写的和诗群臣里面没有人能够赶得上。没有多久,汪藻 被提升为九域图志编修官,再升著作佐郎。当时的宰相王躺与汪藻同舍,关系素来不好,汪藻就被迫 离开朝廷做宣州通判,又做提点江州太平观,居此职共八年,在整个王趟当权的时期不被重用。高宗即位,召试中书舍人。皇帝以他所御制的白

12、团扇,亲自在上面写了 “紫诰仍兼馆,黄麻似六经” 十个字送给他,士大夫阶级都对他羡慕。适逢当时国家多事,皇帝的诏令多数都出自汪藻之手。汪藻曾论 奏诸大将手中握有重兵,逐渐形成了国家内轻外重的局面,并且陈说了所以待将帅的三件事,后来十年形 势的发展完全证明他所说的。他又上奏章说:“崇宁、大观以来,那些用钱贿赂当权的大臣和侍臣,像奴 隶一样侍奉宦官,以及开拓边境祸国殃民,取得自观文殿大学上而下至直秘阁和官至银青光禄大夫职位名 称的人,近年来对他们稍微有些削级和革职,可是从建炎开始,却对他们进行恩赦,现在又该甄别和恢复 他们的官职,臣认为,何不依国初的惯例,这些人的官只让他们做到中大夫。”高宗绍兴元

13、年,汪溪升任龙图阁直学士、知任湖州。他因为颜真御尽忠唐皇室、曾经担任过湖州的太 守,上疏皇帝,请求褒扬颜真卿。皇帝于是下诏,赐颜真卿建忠烈庙。汪藻在疏中又说:“古代有国家就 必定有史书,因此记皇帝书榻前议论的,就有时政记;把柱下所见所闻的事实记下来的,就有起居注;类 列而加以编排,就形成了每日大事记;修而成书,就称作实录。现在已经过了三十年,可是不再看到每日 大事记,这怎么能够昭示于来世?臣请求就在臣所主管的湖州,允许臣寻访旧的官宦人家的文书,编集哲 宗元符庚辰以来的诏旨,作为编写每日大事记的准备。”皇帝同意了他的要求。汪藻负责的史馆得以顺利 开办,但是修撰秦崇礼却向皇帝上疏说不必在朝廷外面设

14、局,这样湖州史馆就被迫停止。与汪藻同郡的人 颜经又向朝廷投书控告汪藻购买大量的军食,汪藻因此被贬级停官。绍兴六年,修撰范冲向皇帝上疏说:“每日大事记,是国家的大典,近来皇帝曾命令汪藻纂修,但事 情被迫中止;臣恐资料遂因此散失,应该让他现在就闲职的时间再完成以前的事业。”皇帝于是就下诏颁 赐给汪藻史馆修撰的伙食费,听任他自己招聘僚属进行编纂。绍兴八年,汪藻向朝廷呈上他所修成的书, 该书收集了自哲宗元符庚辰年至徽宗宣和乙已年所有的皇帝诏旨,共计有六百六十五卷。汪藻因此再得升 官,他的僚属鲍延祖、孟处义也都分别得到加级。谏官弹劾他曾做过蔡京和王辅的门客,因此被夺职谪居 永州,屡次遇到大赦,都没有得到

15、宽宥。奏桧死了以后汪藻得以恢复官职,并授予他的两个儿子官职。绍兴二十八年,徽宗实录修成。右仆 射汤思退上疏,说汪藻曾纂集过诏旨,近来纂修的实录,所采用的材料十之七八是取自汪藻编的诏旨,汪 藻确实大有力于这部实录。皇帝于是下诏追赠汪藻端明殿大学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高咏菊尽罗隐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苏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樽。陶公没后无知已,露滴幽丛见泪痕。【注】兰茄:一种香草。玉砌:用玉石砌的台阶,此指富贵之地。要时:迎合时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说深秋菊花

16、迟迟开放,是为了避开兰菰炫耀芬芳的时节,言近旨远,含蓄蕴藉。B. “阳和”指春煦之气;颔联下句说菊花不接受春天的一点恩惠,用语浅俗,饱含豁达之意。C.颈联上句运用反问手法,明说菊花生处不容靠近“玉阶”,暗指诗人沉沦下层、晋升失路。D.诗歌照应紧密,“偶得存”照应诗题中的“尽”字,“篱畔霜前”为颈联中的“生处”等张本。16 .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角度简要赏析尾联。【答案】15. B16.上句化用陶渊明爱菊逸事这一熟典,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名句,世以陶公为菊花之知己;下句运用拟人手法,说行将开尽的菊花因为陶公逝世之后再也难遇知己了,所以 那带露残菊仿佛为此而伤心落泪。诗人由登高所见“

17、菊尽”而联想到菊之知己陶公,进而想象残菊带露是为不得知己的陶公而“泪痕”斑 斑,抒发了诗人清高孤介的品格和遭冷落、无知己的身世感叹。【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8. “菊花不接受春天的一点恩惠”这一理解不准确,该句是说菊花得不到春天的一点恩惠,隐喻自身沉 沦,怀才不遇,”饱含豁达之意”这一赏析也不当,应是“幽怨愤德之意”。故选Bo【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与情感内涵的鉴赏分析的能力。诗的尾联“陶公没后无知已,露滴幽丛见泪痕”很有特点。首先在表现手法上,此句运用了用典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陶渊明是爱菊的典型,写有大量关于菊花的诗句,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18、南山”“秋菊有佳色,衰露掇其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等,所以世以 陶公为菊花之知己。所以“陶公没后无知己”一句就是运用了陶渊明爱菊逸事这一个人人熟知的典故,交 代自陶渊明去世后,菊花在世间再无知己了。同时,“露滴幽丛见泪痕”一句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泪痕”一词将菊花人格化,说残菊带露,是因 为再也没有爱菊之陶公,而伤心落泪,这一比拟联想自然,想象合理,形象鲜明。其次,在情感内涵方面,尾联化用陶渊明爱菊这一熟典,通过将菊花带露想象为菊花因失去作为知己的陶 公而伤心落泪,隐喻自己高洁孤介的品格,以及世无知音,横遭冷落、排挤的苦闷。(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

19、空缺部分。(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 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 一句则用 星宿给月亮定位。(2)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一句以字称 人,表其德行,表达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 一句以小名称人,从中我们可以看 出京口当地百姓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自豪之感。(3)鸟是古典诗文中常用的意象,古人常借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其他 的还有很多,如“,”。【答案】.扪参历井仰胁息.徘徊于斗牛之间.孙仲谋处 .人道寄奴曾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示例二

20、: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示例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示例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示例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示例六: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示例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扪、胁、徘徊、觅、溪、溅、噪、逾、幽、蓬、殷勤、踪。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遂川于公元199年建县,至今有1800多年历史。建县以来,遂川没有发生过 的历史事件,也少有让人 的文臣武将、文人墨客,但它有 的狗牯脑茶。遂川植被丰茂,土地月巴沃,全境长年云雾缭绕,适佥茶生长的天然故乡。

21、特殊地质长出来的狗牯脑茶, 茶芽叶嫩,富含氨基酸、咖啡碱、天然芳香质等元素,其香醇,甘甜经久不去,是绿茶中的上品。因为有了狗牯脑茶,遂川人也就有了与茶有关的文化与习俗。遂川人见面问安不是问吃了没,而是问 喝茶了没。上山砍柴、下田干活,必用竹筒带茶水闲暇时喝遂川的大小牛镇茶馆林立,人们谈买卖在 茶馆,农事筹划在茶馆,相亲约见面也在茶馆。一座座茶馆里,茶气芬芳,茶水蒸腾。岁月如流,只有这 茶,一直在茶杯里翻滚、沉思,仿佛是时间的主人。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千古流芳推崇备至闻名遐迩芬芳馥郁B.彪炳千秋推崇备至名不虚传沁人心脾C.彪炳千秋耳熟能详闻名遐迩沁人心脾D.

22、千古流芳耳熟能详名不虚传芬芳馥郁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A.遂川植被丰茂,土地肥沃,全境长年云雾缭绕,乃是适合茶生长的天然故乡。B.遂川土地肥沃,植被丰茂,全境长年云雾缭绕,是适合茶生长的天然故乡。C.遂川土地肥沃,植被丰茂,全境长年云雾缭绕,适合茶生长的天然故乡。D.遂川植被丰茂,土地肥沃,全境长年云雾缭绕,天然是适合茶生长的故乡。19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B.漫山遍野的树,像绵延不绝的绿色画卷,像鳞次栉比的天然屏障,像严阵以待的戍边将士。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

23、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答案】18. C19. D 20. 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千古流芳”,指好名声永远流传。“彪炳千秋”,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此处语境是 指遂川没有发生过流传千秋万代的历史事件,所以应该用成语“彪炳千秋”。第二空,“推崇备至”,形容极其推重和敬佩。“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此处语境是指也少有让人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的文臣武将、文人墨客,所以应该用成语“耳熟能详”。 第三空,“闻名遐迩”,声名远播,远近皆知。“名不虚传”,流传开的

24、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形容确实很 好,不是空有虚名。此处语境是指狗牯脑茶声名远播,远近皆知,所以应该用成语“闻名遐迩”。第四空,“芬芳馥郁”,一般用来形容盛开的花朵美丽芳香、香气浓厚。也可用来比喻美丽的女性,周身 散发的浓烈香气。“沁人心脾”,指吸入芳香、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感到非常舒适。形容美好的诗 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受。此处语境是指狗牯脑茶的香醇让人感到非常舒适,所以应该用成语“沁 人心脾”。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搭配不当,“遂川适合故乡”搭配不当,应该是“遂川是故乡”,在“适合”前加“是”;二是语序不当,“天然”放在“

25、是”前面。故选Do【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 “拟人”的修辞手法,“沉思”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茶”人的情态。A.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盛开的花”比喻成“张满了的帆”。B.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漫山遍野的树”比喻成“画卷”“天然屏障”“戍边将士”。C.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歌声”来写“花香”,本来“缕缕清香”是靠嗅觉感知的,作者在这里却把它比 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将读者的感受从嗅觉转到听觉上来。D.拟人的修辞手法,“没精打采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灯光”人的情态。故选D。(二)语言运用文字II (本题共2题。9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

26、,完成下题。人类的大脑每秒都会收到无数信号。多数时候, ,譬如树叶轻柔的沙沙声;与此同时,大脑会对一些重要的线索保持关注,譬如汽车喇叭的声音、敲门声等等。大脑对信息流的筛选主要是通过数十亿个突触组成的复杂神经网络实现的。突触是调节细胞间信号传 输的专门连接,它们中的一些会抑制信号传输, 。这种瞬息间即可完成的“平衡行为”,是大脑 高速运行的保障。科研人员发现,大脑中的这种微妙平衡,(3) o这些常驻免疫细胞通过与抑制性突触的互动,减缓信息在细胞间的流动,对建立平衡的大脑布线至关重要。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答案】人脑会忽

27、略无关紧要 线索;另一些则会加速信号传输;与某些常驻免疫细胞有关 【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结合后文“大脑会对一些重要的线索保持关注”可知,此处“树叶轻柔的沙沙声”应指无关紧要 的线索,所以此处应填“人脑会忽略无关紧要的线索”;第二处,结合后文“是大脑高速运行的保障”可知,“另一些”应是“加速信号传输”,所以此处应填“另 一些则会加速信号传输”;第三处,结合后文”这些常驻免疫细胞通过与抑制性突触的互动,对建立平衡的大脑布线至关重要” 可知,“常驻免疫细胞”对建立平衡的大脑布线至关重要,所以此处应填“与某些常驻免疫细胞有关”。 22.“多情公子”贾宝玉

28、身上最可贵的是“共情”,体贴他人、理解他人,能为他人考虑。请举出原著中的 一个具体情节,简要说明。【答案】贾宝玉的“共情”体现在他对龄官的关心体贴。龄官在蔷薇花架下画蔷,一遍又一遍,一边画蔷, 一边流泪,宝玉心思都在画蔷的龄官身上了,直到下雨,宝玉急忙提醒她去避雨,竟忘了自己也没有遮雨 的工具。宝玉同样有痴心,十分理解龄官的痴心,对这样一个不知姓名的女子都能关爱,更能体现出他的 “共情”。贾宝玉的“共情”体现在他对香菱的帮扶。香菱和小Y头们斗百草,被小Y头们使促狭,污了宝琴给她的 新石榴裙,宝玉见状,便把袭人的拿给她。宝玉可以站在香菱的立场上想问题,他明白香菱的处境,并主 动排忧解难,体现出他

29、的“共情”。(黛玉葬花)【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之理解文章内容并概括要点的能力。“共情”是一种能设身处地来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心情的能力。是指可以深入理解他人 的感受,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人心情的能力。再结合题干中所给出的“体贴他人、理解他人,能为他人考虑“ 这一解释,不难理解,题目是要考生举出文中宝玉体贴他人的例子。例如在黛玉葬花这一情节中,黛玉将落花埋入土中。若是别人,难免觉得黛玉太过敏感、矫情。但宝 玉知她的多愁善感,懂她的高洁、浪漫。他连声叫好,陪她一起搭土、一起葬花、一起伤感。宝玉听懂了 黛玉凄苦惨淡的心情,体会出她孤苦飘零的命运。又例如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30、中,香菱与豆官“斗草”,因说“夫妻蕙”被小Y头嘲笑,从而弄脏了石 榴裙。“香菱的半扇裙子都污湿了,自己不好意思,忙夺了手跑了。众人笑个不住,怕香菱拿他们出气, 也都哄笑一散”,从原文的描绘中,我们不难感受到香菱当时的窘迫。别人嘲笑香菱,可宝玉却满怀体贴。“宝玉跌脚叹道:若你们家,一日遭踏这一百件也不值什么。只是头一件既系琴姑娘带来的,你和宝姐 姐每人才一件,他的尚好,你的先脏了,岂不辜负他的心。二则姨妈老人家嘴碎,饶这么样,我还听见常 说你们不知过日子,只会糟蹋东西,不知惜福呢。”,宝玉这话句句说到香菱心里,后来,宝玉又献上 计策,让袭人给她一条一模一样的裙子。这一情节,体现出他的“共情”。再

31、如在红楼梦第三十回中,当宝玉见龄官一边拿着簪子在地下抠土,一面流泪时,误以为她是个东施 效颦的“痴Y头”,即使心有疑惑,但宝玉仍旧没有打扰她,“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 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 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蔷薇花的蔷字,这不禁让人感叹于宝玉的温柔体贴。后来,字没写完,天 却下雨了,“宝玉想道:这时下雨,他这个身子如何禁得骤雨一激!因此禁不住便说道:不用写了。 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宝玉急忙提醒她去避雨,竟忘了自己也没有遮雨的工具。这时候的宝玉是 不认识龄官的,但正是对一个不认识的女子能够心生关爱之心

32、,更能体现出他的“共情”。四、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被“精彩”惯坏了,越来越失去忍耐枯燥、在枯燥习知识 的能力。这个时代的青年人,习惯了在爽快、碎片化的段子和资讯中消磨时间,“每个时刻都是喜悦的。 但看完之后茫然若失,不知道自己获得了什么。”有学者把这称之为“青年人的童稚化”,它的标志之一 是缺乏延迟满足的耐心。材料二:美国久负盛名的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一生创作1000余万字,这需要克服枯燥的强大意志。李普曼 初出道时,他的老师威廉詹姆斯就教育他对自己要有所强制:一个作家每天至少要写1000字的东西,不 管他是否愿意,甚至不管他有

33、无东西要写。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体验。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越过枯燥,获得愉悦在平淡的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承受淡淡的孤寂与失落,承受挥之不去的枯燥与沉寂;在许多的领域里, 努力不是一个跌宕起伏、激动人心的过程,而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大多数时候,成功不是“刀山火海”或“人间炼狱”,而是枯燥乏味的训练,是持续不断地输出,是 疲惫时的“再多坚持一会”,是更多一点的执行力。每一项让人景仰的专业成就,每一个受到业内外肯定 的专业人士,都经历了常人无法忍受的枯燥。近来,

34、读学者刘擎的一篇文章,他在谈到“忍受枯燥”这种能力时指出,如果同学们在娱乐文化的背 景下成长,他们能忍耐没有笑点、没有兴奋、没有生动言谈方式的时间非常短,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在下降, 上短平快的东西破坏了深度阅读的能力,年轻人对“枯燥”的忍受力非常低。确实,对枯燥的忍耐力,可能是一个优秀的人最深层次的素质,也是他与平庸者最大的分野。生活在 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被“精彩”惯坏了,越来越失去忍耐枯燥、在枯燥习的能力。人们热 爱爆梗、段子、笑点、包袱的感官刺激,习惯被消耗自己时间的娱乐文化所“喂养”,难以越过枯燥门槛 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学习越来越依赖如社会学家伯格曼所说的各种“装置范式”,

35、这些阅读装置以友好 而人性化的方式帮你消除各种“枯燥”,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植入笑点。这个过程生产 着让人躁动和焦虑的欲望,而不是用厚重的知识思想去驯服欲望,并让人安静下来。但能真正滋养一个人的事物,往往都带着某种枯燥的性质,需要理性的主体忍受一定程度的枯燥,投 入深度注意力。枯燥是一个门槛,是为不学无术者、浮躁者、消遣者设置的障碍,越过这个门槛者,才能 慢慢获得愉悦。精彩,不是一个被动获得的结论,不是让别人“喂养”,一下子就提起你的兴趣,而是在 孤独静观、克服枯燥后“先涩后畅”,习得新知,解开困惑。就从学习来说,写作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一气呵成者,很少是那种一开始就有写作冲

36、动的,而 是在克服最初那30分钟的枯燥过程后酝酿出来的。阅读也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读一本好书是需要资 格的,要有耐心让自己慢下来,坐得住冷板凳,去获得这个阅读资格,而不是看一两页就轻易扔一边。上 一门好课同样需要忍受枯燥。判断一门课的好坏,绝不能以“能不能在10分钟内吸引我”的消费傲慢为标 准,那是对好课的侮辱。看看那些能成就人滋养人、在哪里都能受到推崇 好品质,其实大多与忍受枯燥相关。延迟满足、专 注、自律,核心都是对枯燥的克服。勤奋、刻苦、坚毅、节制、谨慎、惜时、慎独、忍耐、适应,其实, 从这些品质中,我们都能看到对枯燥的超越。接受和越过枯燥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养成这些受益终身的好品质

37、!【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材料类型为组合类材料。材料一描述的是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着的“青年人的童稚化”现象,年轻一代缺乏“忍受枯燥”的意志与 “延迟满足”的耐心,习惯于“爽文化”“碎片化”资讯的裹挟。材料二叙述的是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沃尔 特李普曼克服枯燥、成就卓越的事迹,两个材料构成正反对照的关系,其核心关键词是“忍受、克服枯 燥”。两则材料中都有重要语句或细节的提示,如材料一的“习惯了在爽快、碎片化的段子和资讯中消磨时 间”“每个时刻都是喜悦的,但看完之后茫然若失,不知道自己获得了什么;材料二的“一个作家每天 至少要写1000字的东西,不管他是否愿

38、意,甚至不管他有无东西要写”,这些重要语句或细节提示考生: 一个人要想学有所成、脱颖而出,就必须学会“忍受枯燥”,学会高度的自律、自制、自强,要具备自我 挑战与自我超越的意志力;而不可一味浸淫于肤浅的感官快乐之中。对枯燥的忍耐力,是一个优秀的人最 深层次的素质,也是他们与平庸者最大的分野。无论是在职场打拼,还是科学研究,抑或是艺术创作,都 须经过一番跌宕起伏的磨砺,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写作时,可以对当下青少年一代的生存、生活景观进行审视,对自我成长与发展状态展开反思,激发自律、 自强、自励,培养沉潜、专注的定力与坚持、奋发的进取精神。文体选择方面,可采用记叙类文体(如散 文、小小说),或议论文

39、类文体(社会评论、演讲稿、辩论词、发言稿等),或者应用类文体(书信等)来 完成写作,立意构思时,应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等现实语境,回应亟待解 决的问题。立意:1 .警惕在“爽文化”中消磨了忍耐枯燥、成就卓越的能力。2 .青年人要培养自己延迟满足的耐心,才能让自己变得不平庸。3要拯救缺失的耐心,必须延迟满足感。4.枯燥是成功必经的门槛,是卓越必要的铺垫。材料二:韩愈是一个诗人,但作为一个文章大家似乎名气更盛。有时宁可回避其诗,也必谈其文。诗与文其实 不能截然分开,前者为后者的灵魂与核心,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且可以看作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诗与 文之间的关系绝非独立和分离,

40、而是相互支援以至于共同抵达一种成就和境界。就形式的演变和渊源来看,传统的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诗与文的完全对立 和脱离既非常荒谬,也不可能。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文毕竟不是诗,因为文所不及之境才有诗,可见还不 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诗的确是极为独特的事物,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极具特质与高度的表达,当然不能 用文来取代。所以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诞生到现在,几千年过去,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 仍然存活,而且远无终结之相。诗的本质意又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这一点是不可替代的。 无论读者数量多少,诗作为一种极致化的表达方式,仍然是文学审美的高端,这种地位与尊严是无可撼动 的

41、。说理性与叙事性是文章强项,但这些优长即便是诗也未能彻底割舍,相反总要以另一种面目出现。从 古到今,人们公推“韩文”。其诗则要退其次。就他个人来说,也是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每每书写文章, 必定理发辞盛,气势夺人,但如此凌厉之文一旦入诗,也不失为另一种境界。他的诗章同样好不痛快,别 有新调。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援助,可以说没有韩之美文,就没有这些好诗。他的诗与文可 称双璧,许多时候难分高下。其文确在一定程度上遮掩了诗,但诗的光芒仍然能够从茂密的文章之林中穿 射而出,炫人眼目。(摘编自张炜诗与文的关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意识到诗歌只有变通才能继

42、续发展,在创作中尝试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B.近体诗篇幅短小、格律严格,不利于诗人才力发挥,这促使韩愈倾向于古体诗的创作。C.韩愈熟悉古文创作,他的诗借鉴了他的文的创作手法,同时,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D.韩愈早期以文为诗的创作尝试,因为与传统诗歌创作不符,遭到了一些人的误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找出古文所有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B.诗与文有着密切的关系,文是诗的基础和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创作顺序是先文后诗。C.诗歌的地位与尊严是不可撼动的,因此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D.韩愈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他的文理茂

43、辞盛,气势夺人,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评价。3.结合材料内容,韩愈的下列诗歌中未体现其以文为诗艺术手段的一项是()A.今日曷不乐?幸时不用兵。无曰既蹙矣,乃尚可以生。(古风)B.君不见太皇谅阴未出令,小人乘时偷国柄。(永贞行)C.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D.马厌谷兮,士不厌糠核。土被文绣兮,士无短褐。(马厌谷)4.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结构。5,北宋沈括曾说:“退之(韩愈)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对他的这一说法你有什 么看法?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你的见解。【答案】l.C2.D3.C.材料一运用了总分总结构。首先总论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接着分说其艺

44、术手段的表现,最后总 结韩诗以文为诗的意义。材料二运用了层进式结构。第一段指出韩愈的诗文不能分开;第二段进一步分析文不能代替诗,阐述诗 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第三段分析韩愈以文为诗对韩诗的意义。4 .“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指出了韩愈诗歌创作“以文为诗”的风格特点。韩愈在诗歌创作中大量 运用散文的技法,使其诗歌具有雄伟奇嵋的气劳风格,表现出了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曾被沈括等人质疑甚至被否定,但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 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他是宋诗新风貌的先驱。诗与文关系紧密,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诗歌可以借鉴文章说理性和叙事性这些强项,产生另一种

45、境界。【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错误,原文是说“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没有提到“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找出古文所有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中,原文是“但凡古 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可见,此处是总体论述,而非独指韩愈。B. “韩愈的创作顺序是先文后诗”错误。材料二第一段中,原文是“诗与文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且 可以看作更开阔的后方”,表述中并未涉及诗文的先后顺序。C. “

46、诗歌的地位与尊严是不可撼动的,因此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错误,因果关系颠倒。原文是说“诗 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这一点是不可替代的。无论读者数量多少,诗作为一种极 致化的表达方式,仍然是文学审美的高端,这种地位与尊严是无可撼动的”。故选Do【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可知,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是创作诗歌时用长短句、散文的谋篇布局、引入议论、增加虚字等。A.这几句诗是古体诗,有“曷”“矣”等虚词,具有古文特点;B.这两句诗长短不一,改变了整齐划一的局面,具有古文特点;c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对仗工整,属于律诗、近体诗,无古文特

47、点;D.这几句诗长短不一,且夹以议论,具有古文特点。故选Co【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从材料一第一段“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知,首先,总论 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从第二、三、四段“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 歌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形成 错落之美”“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 刀阔斧的改革了” “与此同时,韩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议论,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

48、加语 感的虚字,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可知,接着,分说其艺术手段的表 现;从第五段“程千帆先生在其古诗考索一书中说道:韩愈以文为诗,其实际意义就在于要突破诗的旧 界限,开拓诗的新天地,这不但有助于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面目,而且成为宋诗新风貌的先驱。确为的论” 可知,最后,总结韩诗以文为诗的意义。综上所述,材料一运用了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从材料二第一段“诗与文其实不能截然分开”可知,第一段指出韩愈的诗文不能分开;从“诗的确是极为独特的事物,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极具特质与高度的表达,当然不能用文来取代”可 知,第二段进一步分析文不能代替诗,阐述诗的核心地位;从“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