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25952 上传时间:2019-06-0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 / 21【2019【2019 最新最新】精选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精选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生物试卷生物试卷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部是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 CO2、血红蛋白、H+ B. 尿素、Na+、肠道消化酶C. 呼吸酶、O2、葡萄糖 D. 激素、抗体、血浆内的 H2O【答案】D【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外液含有水、无机盐(Na+、H+等) 、血液运送的物质(尿素等代谢废物、葡萄糖、气体 O2、CO2、激素、抗体等) ,因此CO2、H2O、H+、Na+、尿素、O2、葡萄糖、激素、抗体,均属

2、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呼吸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肠道消化酶在消化道中发挥作用,它们均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综上所述,A、B、C 均错误,D 正确。【点睛】熟记内环境的概念和血浆的化学组成并与细胞呼吸、食物的消化建立联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A. 血液和组织液 B. 血浆和组织液C. 淋巴和血浆 D. 淋巴和组织液- 2 - / 21【答案】B【解析】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B 正确,A、C、D 均错误。3. 下列关于体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外液的含量多于细胞内液B.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C. 尿液、

3、汗液都不属于体液D. 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之间要进行物质交换【答案】A【解析】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体液的 1/3,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体液的 2/3,因此细胞外液的含量少于细胞内液,A 错误;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B 正确;尿液、汗液都不属于体液,C 正确;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之间要进行物质交换,D 正确。 4.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B.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C. 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患病D. 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答案】C5. 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

4、量降低,会直接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A. B. C. D. - 3 - / 21【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是血浆,是组织液,是细胞内液,是淋巴。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浓度降低,使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水分大量渗出到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增多,选 B。【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成分间的关系6. 下图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那么 BC 段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A. 乳酸随体液排出体外而减少B. 乳酸与血液中的 O2 发生氧化反应C. 乳酸与 NaHCO3 反应最终生成 CO2 等D. 乳酸与 NaH2PO4 反应生成 H3PO4【答案】C【解析】曲线 BC 段变化产生的原因

5、是:当血液中乳酸浓度升高时,乳酸会与血浆中存在的缓冲物质 NaHCO3 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 分解成 CO2 和 H2O,CO2 刺激呼吸中枢,进而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A、B、D 均错误,C 正确。【点睛】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 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能够维持 pH 的相对稳定,其调节过程如下: 7. 神经细胞在接受外界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中,下列有关 Na+、K+跨膜运输悄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 Na+通过主动运输到神经细胞内B. K+通过被动运输到神经细胞内- 4 - / 21C. Na+通过被动运输到神经细胞内D. K+通过主动运输

6、到神经细胞外【答案】C【解析】神经细胞内的 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 Na浓度比膜外低。神经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加,Na借助相应的“通道蛋白” ,通过被动运输(协助扩散)到神经细胞内,进而产生动作电位,A、B、D 均错误,C 正确。8. 若给予下图所示神经细胞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指针偏转的方向依次是 A. 向右偏转 B. 先向右偏转后向左偏转C. 向左偏转 D. 先向左偏转后向右偏转【答案】B.9. 下列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只有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B. 突触后神经元在静息时不释放神经递质C. 突触小体中的突融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5 - / 21D.

7、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答案】A【解析】突触后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也会膨大而形成突触小体,该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也含有神经递质,这说明突触后神经元也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A 错误;只有兴奋时神经元才会释放神经递质,换言之,突触后神经元在静息时不释放神经递质,B 正确;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C 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离子跨膜运输,所以能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 正确。10. 下图是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表示效应器的是A. 1 B. 2 C. 4 D. 5【答案】D【解析】如图为反射弧结构分别表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8、,效应器,所以答案为 D。 【点睛】注意总结判断传入和传出神经的方法:(1)神经节所在的位置为传入神经;(2)脊髓灰质中后角小,前角大,分别接传入和传出神经。11. 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进行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是否受损有关的检查是 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 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 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 6 - / 21A. B. C. D. 【答案】C【解析】只有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才能完成膝跳反射,针刺双脚才能有反应,正确;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正确;血细胞的数量与神经系统没有直接的联系,错误。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C正确,A、B、D 均错误。1

9、2. 下列有关突触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需要消耗能量B.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C.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 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突触后膜无膜电位变化【答案】D【解析】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需消耗能量,其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A、B 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 正确;抑制性递质能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的改变,可使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差值增大,D 错误。【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 D 选项的判断:抑制性神经递质

10、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阴离子(如 Cl)内流,则使突触后膜抑制(膜电位仍维持外正内负,但电位差发生改变)。13. 某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颤。下列关于反- 7 - / 21射及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反射弧的感受器只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B. 该反射弧的效应器主要分布在内脏器官中C. 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D. 寒冷刺激以电流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进行传导和传递【答案】D【解析】感受器是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的结构。人体感受外界刺激的冷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中,A 错误;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人突

11、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所以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骨骼肌,B 正确;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不是中枢而是内分泌腺,C 错误;寒冷刺激产生的兴奋以局部电流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所以在反射弧中,兴奋以电流和化学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和传递,D 正确。14. 醉酒驾车是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醉酒之人往往行动不稳,这主要与下列哪一结构有关A. 大脑 B. 脑干 C. 小脑 D. 下丘脑【答案】C【解析】小脑有维持躯体平衡的中枢。醉酒之人往往行动不稳,这主要与小脑维持躯体平衡的中枢受到影响有

12、关,A、B、D 均错误,C 正确。- 8 - / 2115. 聋哑人也可以阅读书刊杂志,参与这一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A. W 区 B. S 区 C. V 区 D. H 区【答案】C【解析】聋哑人阅读书刊杂志时,需要用眼睛观看“文字” ,因此参与这一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V 区,A、B、D 均错误,C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突破点”在于抓住题干中“聋哑人也可以阅读”这一信息进行发散思维,结合所学“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功能”的知识展开联想逐一分析各选项。16. 激素有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部位依次是A. 下丘脑,全身细胞 B. 垂体,甲状腺C. 甲状

13、腺,下丘脑和垂体 D. 甲状腺,全身细胞【答案】D【解析】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A、B、C 均错误,D 正确。17.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在这种天气的早晨,同学们上学的路上,体内的激素会升高的是A. 胰岛素 B. 性激素C. 抗利尿激素 D. 甲状腺激素【答案】D- 9 - / 21【解析】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 ,说明天气较为寒冷。在寒冷的刺激下,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会使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但不会导致降血糖的胰岛素、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的性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14、A、B、C 均错误,D 正确。18. 下列有关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由内分泌细胞或器官产生B. 含量极微且都是大分子物质C. 激素参与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D. 激素在调节生命活动的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答案】A【解析】人体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A 正确;含量极微且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但不一定都是大分子物质,例如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的衍生物,属于小分子物质,B 错误;激素参与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C 错误;激素在调节生命活动的过程中能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但不起催化作用,D 错误。19. 给健康动物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可能会引起A.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多B

15、.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多C. 神经系统兴奋性和细胞呼吸增强D.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答案】C- 10 - / 21【解析】给健康动物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会使该动物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使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均减少,A、D 错误;促甲状腺激素可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因此促甲状腺激素减少,导致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量减少,B 错误;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能够提高细胞代谢速率,因此该动物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可能会引起神经系统兴奋性和细胞呼吸增强, C 正确。【

16、点睛】以题意“给健康动物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为切入点,明辨注射后该动物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据此围绕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分析判断各选项。 (下图为分级调节基本模型,其中的虚线为反馈调节)20.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影响B.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更长C. 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改变D. 机体的生命活动都受神经一体液共同调节【答案】D【解析】神经调节可影响激素的分泌;而体液调节中产生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二者是相互影响的,A 正确;与神经调节相比,体

17、液调节的作用时间更长,B 正确;激素的分泌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C 正确;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低等动物没有神经- 11 - / 21系统,不能进行神经调节,同时高等动物体内也有生命活动只受体液调节,如血浆中 PH 的调节,D 错误。21. 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糖尿病是由摄人过量的糖引起的B. 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升高C. 胰岛素分泌过少可引起糖尿病的发生D. 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既能升髙血糖也能降低血糖【答案】A【解析】糖尿病是由于胰岛 B 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A 错误,C 正确;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障碍,使葡萄糖的利用减少,可导致血糖升高,B

18、 正确;胰岛 B 细胞产生的胰岛素能降低血糖,胰岛 A 细胞产生的胰高血糖素能升髙血糖,D 正确。22. 人免疫系统中能够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的细胞是A. 吞噬细胞 B. 浆细胞C. 效应 T 细胞 D. T 淋巴细胞【答案】D【解析】T 淋巴细胞能够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A、B、C 均错误,D 正确。23. 下列分别属于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三道防线的是A. 皮肤、吞噬细胞 B. 黏膜、细胞免疫C. 吞噬细胞、体液免疫 D.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体液免疫【答案】B- 12 - / 21【解析】皮肤属于第一道防线,吞噬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A 错误;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细胞免疫属于第三道防线,B 正确;吞噬

19、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体液免疫属于第三道防线,C 错误;体液中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体液免疫属于第三道防线,D 错误。【点睛】总结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4. 下列对免疫系统的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越强大越好B. 免疫系统可时刻监控癌变的细胞C. 免疫

20、系统可清除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D. 艾滋病患者都会因免疫功能丧失而导致死亡【答案】A【解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会对机体的健康造成损害,如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有关,A 错误;免疫系统所具有的监控和清除功能是指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B、C 正确;艾滋病的发- 13 - / 21病机理是 HIV 病毒主要侵染并破坏 T 细胞,因此艾滋病患者会因免疫功能丧失而导致死亡,D 正确。25.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H5N6 首次侵人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 浆细胞对其进行特异性识别并产生抗体B. 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

21、化C. B 细胞和 T 细胞都增殖分化D. 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该病毒并传递给 T 细胞【答案】C【解析】浆细胞能产生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A 错误;病毒首次侵入机体后,会产生记忆细胞,病毒再次侵入机体后,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B 错误;病毒首次侵入机体后,B 细胞和 T 细胞都增殖分化,C 正确;吞噬细胞能识别该病毒并传递给 T 细胞,但吞噬细胞对病毒的识别不具有特异性,D 错误。【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忽略了题意中的“首次” ,而误认为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记忆细胞产生于初次免疫,再次免疫时受抗原刺激才能迅速增殖分化。对各免疫细胞能否识别抗原记忆不清。B 细胞、T 细胞、效应 T 细胞和记

22、忆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或靶细胞的功能,吞噬细胞虽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而浆细胞则不能识别抗原。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6. 下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的交换方向,- 14 - / 21A、B、C 表示结构,a、b、c、d 表示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 B、C 表示的结构分别是_、_。ad 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_。(2)ad 中,O2 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CO2 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3)ad 各液体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b 的来源有_(填体液名称) 。d 的化学组成中有 HCO3-、HPO42-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_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23、4)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_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答案】 (1). 毛细淋巴管 (2). 组织细胞 (3). a (4). d、a (5). a、d (6). 细胞内液和血浆 (7). pH (8). 化学成分【解析】试题分析:图中为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结构 A 为毛细血管,结构 B 为毛细淋巴管内含淋巴,结构 C 为组织细胞,液体 a 为细胞内液,液体 b 为组织液,液体 c 为淋巴,液体 d 为血浆,细胞的生活环境,即人体内环境主要是图中 b、c、d 构成。(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A 为毛细血管,B 为毛细淋巴管,C 为组织细胞。a 为细胞内液,b 为组织液,c 为淋巴,d 为血浆,内

24、环境是组织细胞的生活环境,主要与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所以不属于内环境组成的是细胞内液 a。(2)通过内环境,组织细胞与外界可以进行物质交换。通过自由扩- 15 - / 21散,组织细胞 a 消耗吸收的 O2,产生的 CO2 扩散到组织液,组织液中CO2 进一步扩散到血浆,而血浆中 O2 先扩散到组织液,再扩散到组织细胞。所以根据扩散原理,图示中组织细胞 a 处 O2 浓度最低,而 CO2浓度最高,而血浆 d 处氧气浓度最高,CO2 浓度最低。(3)ad 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隔以细胞膜,血浆和组织液隔以毛细血管壁,淋巴和组织液之间隔以毛细淋巴管管壁,组织液和血浆间

25、可相互渗透,组织液和细胞内液间也可相互渗透,故组织液可来自于细胞内液和血浆。血浆 d 中的 HCO3-、HPO42-等物质属于缓冲物质,它们对于维持血浆 PH 的稳定有重要意义。(4)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如温度、PH 和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点睛】解决本题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局部组织模式图中的结构名称和液体名称,以及各种液体的成分的来源和去路。27. 下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 c 表示的是_结构,该处可以完成的信号转变是_。(2)在静息状态时,a 处膜内外的电位是_,此时,_外流;当 a 处受到刺激时,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原因是_。(3)剌激 b

26、处,a 处_(填“能”或“不能” )检测到电位变化。- 16 - / 21【答案】 (1). 突触 (2). 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 (3). 外正内负 (4). K+ (5). 由负变正 (6). Na+内流,使膜内侧的阳离子浓度升高 (7). 不能【解析】试题分析:熟记并理解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是正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前提,准确识别图示各结构名称,联想所学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做到上述两点,结合各问题情境,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1)图中 c 处为突触。在突触处可以完成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由图中神经节()

27、所在的位置可知:a 为传出神经。在静息状态时,a 处膜内外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当 a 处受到刺激时,由于 Na+内流,使膜内侧的阳离子浓度升高,因此膜内的电位变化是由负变正。(3) b 为传出神经。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刺激 b 处产生的兴奋不能通过 c 所示的突触传递到 a 处,a 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28. 下丘脑是人体重要的神经中枢和内分泌器官。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在体温调节中,下丘脑可以分泌_,该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 TSH。TSH 可促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又反过来影响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

28、素,所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存在_调节。- 17 - / 21(2)在血糖调节中,下丘脑可以作为反射弧中的_来分析和综合信息,最终促使_细胞产生相应激素。(3)在水盐调节中,当细胞外液渗透压_(填“升高”或“降低” )时,下丘脑分泌的_增加,促进_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趋于稳定。【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 TRH (2). 反馈 (3). 神经中枢 (4). 胰岛 (5). 升高 (6). 抗利尿激素 (7). 肾小管和集合管【解析】试题分析:梳理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盐调节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1) 在体温调

29、节中,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 TRH)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存在反馈调节。(2) 在血糖调节中,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髙血糖素,由此推知:下丘脑可以作为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来分析和综合信息,最终促使胰岛细胞产生相应激素。(3) 在水盐调节中,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趋于稳定。29. 根据所学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运出细胞后进入血液。参与合成和运输该分泌蛋白的细胞器有_、_、_。人体的 B 淋巴细- 18 - / 21胞中_(填“含有”或“不含有

30、” )该分泌蛋白基因。(2)在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起作用的免疫细胞除 T 细胞、B 细胞之外,还有_(选填“吞噬细胞” “效应 T 细胞” “浆细胞”“记忆细胞” ) 。(3)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用大剂量 X射线照射小鼠,小鼠丧失全部特异性免疫功能,只有输入淋巴细胞后小鼠才能恢复免疫功能。现对切除了胸腺并经大剂量 X 射线照射处理后的小鼠输入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结果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得到一定恢复,但细胞免疫功能没有恢复,这一事实说明_。输入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结果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没有恢复;若同时输入来自骨软和胸腺的淋巴细胞,结果小鼠的特异性免疫

31、功能全部恢复,这一事实说明,机体免疫功能的实现需要_细胞的共同参与。【答案】 (1). 核糖体 (2). 内质网 (3). 高尔基体 (4). 含有 (5). 吞噬细胞、效应 T 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 (6). 胸腺中的淋巴细胞是 T 细胞(T 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B 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 (7). T 细胞和 B【解析】试题分析:明确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等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1)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依次通过的细胞结构是:核糖- 19 - / 21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32、细胞膜。在上述结构中,细胞膜不属于细胞器,所以参与合成和运输分泌蛋白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人体的 B 淋巴细胞和肝细胞均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形成,二者含有的基因相同,所以人体的 B 淋巴细胞中含有该分泌蛋白基因。(2)依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可知:在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起作用的免疫细胞除 T 细胞、B 细胞之外,还有吞噬细胞、效应 T 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3) T 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 细胞在骨髄中发育成熟。在体液免疫中,B 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在细胞免疫中,T 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用大剂量 X 射线照射小鼠,小鼠丧失全部特异性免疫功

33、能。对该小鼠切除胸腺并输入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结果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得到一定恢复,但细胞免疫功能没有恢复,这一事实说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是 T 细胞(T 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B 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 ;若同时输入来自骨髓和胸腺的淋巴细胞,结果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全部恢复,这一事实说明,机体免疫功能的实现需要 T 细胞和 B(或“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和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 ) 细胞的共同参与。30. 已知某种毒素只能使下图反射弧中的一个部位中毒失效,导致肌肉不能收缩,但不知该毒素的具体作用部位。为了探究该毒素的作用部位是 b、d、e 中的哪一个,某小组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请完善

34、其探究内容。- 20 - / 21实验原理:略。实验材料:电刺激仪一台,电流表,用毒素制剂处理后的上图结构一个。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分别用电刺激与处,观察 a 与 c 的电位变化,e(屈肌)的收缩情况。若刺激时,a 有电位变化,c_,e_;刺激 D 时,c_,e_,则证明毒素的作用部位是 b。(2)分别用电刺激与 e 处,观察 a 与 c 的电位变化,e 的收缩情况。若刺激时,a 与 c 均有电位变化,e 不收缩;刺激 e 时,e 不收缩,则证明毒素的作用部位是_。(3)分别用电刺激与 e 处,观察 a 与 c 的电位变化,e 的收缩情况。若_,则证明毒素的作用部位是_。与题(

35、2)部位不同【答案】 (1). 无电位变化 (2). 不收缩 (3). 有电位变化 (4). 能收缩 (5). e (6). 刺激时,a 与 c 均有电位变化,e 不收缩;剌激 e 时,e 能收缩 (7). d【解析】试题分析:图示反射弧中,a 为传入神经,b 为脊髓处的神经中枢,c 为传出神经,其传出的兴奋信号支配屈肌收缩(另一条传出神经支配伸肌收缩) ,e 为屈肌(效应器) ,d 为传出神经末梢与屈肌的接触点,与为刺激点,ac 分别接有电流计,可观察电位变化,可直接刺激 e 发生收缩反应。结合本题实验目的探究毒素的作用- 21 - / 21部位是 b、d、e 中的哪一个,分析设计思路如下:

36、(1)若毒素是作用于 b 处,则电刺激处,观察到 a、c 处无电位变化且屈肌 e 处无收缩反应;而刺激处,观察到 c 处有电位变化,e处有收缩反应。目的是说明信号在 a、c、e 处能正常传导(递) ,而在 b 处不能传递。(2)若毒素是作用于 e 处,则电刺激处,应观察 a、c 处电位有变化,而屈肌 e 处无收缩反应;但电刺激 e 处,屈肌 e 无收缩反应;目的是说明信号在 a、b、c 处能正常传导(递) ,而在 e 处不能传递。(3)若毒素是作用于 d 处,则电刺激处,应观察 a、c 处电位有变化,而屈肌 e 处无收缩反应;但电刺激 e 处,屈肌 e 有收缩反应;目的是说明信号在 a、b、c、e 处都能正常传导(递) ,而在 d 处不能传递。【点睛】本题关键在于厘清实验设计思路:通过假定某处因毒素作用而无法传递信号,观察其他部位是否有电位变化或者屈肌是否有收缩反应。尤其要注意,检测屈肌是否正常,可通过直接刺激屈肌,观察其是否发生收缩反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