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九上《古风二首》.doc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72575104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九上《古风二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九上《古风二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九上《古风二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九上《古风二首》.doc(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课古风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2. 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3. 了解掌握诗歌的内容。4. 学会赏析诗歌,背诵诗歌。教学重点1.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2. 体会诗歌内容。3. 学习自主赏析诗歌。4.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难点1. 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2. 揣摩、品味诗歌的语言。3.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我们惊叹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思妙想时,当我们惊诧于“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神来之笔时,当我们赞叹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

2、上空留马行处”的余音绕梁时,我们就会想到他岑参。一个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的著名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之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题解。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作者简介。岑参(约 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四、初读感知。1. 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3、2. 指名学生朗读。3. 教师范读。4. 学生齐读。五、研读诗歌。1. 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明确: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的送别诗。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2. 理清思路,给全诗划分层次。明确:全诗共 18 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十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八句为第二层:写送别。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14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塞外风狂雪早,后写雪后美景。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910 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第

4、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3. 研读第一层咏雪部分。(1)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地的雪的哪些特点?明确: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2)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地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明确: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3)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明确: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边境少数民族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

5、发展,他们描写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的。4. 研读第二层送别部分。(1)诗人写送别表现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明确:依依不舍。(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明确: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

6、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3)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明确:融情于景,情景交融。5. 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明确:咏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6. 重点语句赏析。(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个比喻新颖贴切?明确:比喻的本体是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洁

7、白,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做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明确:互文,与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用法相同。(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修辞有什么作用?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诗人怎样一种心境?明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用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边塞的景色,用拟人的手法,写云的昏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

8、诗人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渲染了气氛。(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中“雪上空留”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复杂情感?明确: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思乡之情和失落、孤寂,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六、课堂小结。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边塞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雄浑刚劲。七、布置作业。1.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 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板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岑 参咏雪奇异瑰丽设置背景渲染气氛送别依依离情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唐朝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称作“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人们把他称作什么?(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展示 1962 年发行的“纪 93杜甫诞生 1250 周年”两枚邮票。邮票上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还有郭沫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1962 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

10、生活的唐朝,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这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战争,却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田园荒芜、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为“诗史”。在战乱中,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得并不坚固,秋天的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

11、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首诗歌。(这段导语比较长,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为下面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作铺垫。)二、整体感知。1. 题解。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2. 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3. 全诗大意。(1)秋风破屋惨(2)群童抱茅悲(3)长夜难眠哀(4)广厦庇寒愿4. 思想内容。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

12、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三、具体赏析。1. 狂风破屋,茅草乱飞。(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秋季八月的狂风放声怒吼,把茅草从我屋顶上卷走。怒号:大声吼叫。三:表示多数。分析:重点表现天气突变。“怒号”写风势之猛;“卷”“三重”写受害的严重程度。(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茅草飞过江去,洒满岸头,高的挂在大树的树梢,低的飘转沉进水坳。洒:散落。江郊:江边。分析:“飞”“渡”“洒”“挂罥”“飘转”“沉”描述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风势猛烈而茅屋残破,茅屋残破又是大雨屋漏的缘由。这样写既让我们看到一幅风猛屋破、情

13、景凄惨的图景,体会到诗人当时面对惨景的心情,又为下文准备了条件。2. 群童抱茅,倚杖自叹。(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南村的儿童欺我年老,好狠心啊,当着我的面做强盗,公然把茅草抱入竹林。忍:忍心。能:如此。为:做。分析:“南村”表示距离之近。“欺”是一种戏谑方式,因为“我老无力”。“忍能”把欺的程度作了具体细致的刻画。(2)“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叫得我唇干舌燥,制止不住,回来扶着拐杖只好叹气。竹:竹林。分析:建造这间茅屋对杜甫来说,建得太艰难,显得太宝贵了,所以才竭尽全力制止。“自叹息”表示遭到戏谑之后的无可奈何。3. 屋漏衾裂,彻夜难眠。(1)

1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不一会儿风止了,乌云如墨,秋天灰蒙蒙渐渐黑下来了。定:止、住。分析:顷刻间,再次面临双重威胁。狂风刚过,大雨又来,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布被盖了多年,冰冷如铁,小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恶卧:睡态恶劣。分析:布质被子,多年已“冷似铁”,失去了保暖作用。因小孩“恶卧”,蹬得出了破洞,破烂不堪,由此可见诗人生活境遇的窘困。(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床头屋顶漏雨,没有干燥的地方,雨脚像麻线一般不断绝。分析:“无干处”指出造成的灾难,“雨脚如麻”写雨之大,“未断绝”看出雨通宵达旦,持续久。(4)“自经丧

15、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战乱以来就很少睡眠,这湿潮的长夜漫漫何时明!何:如何。由:到。分析:在国破家亡的灾难中,诗人忧国忧民,早已不能熟睡,何况此时此景呢?更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生活的困境,为下文作铺垫。4. 愿现广厦,大庇寒士。(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怎么才能得到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的寒士们住下,皆大欢喜,风吹不动,雨泼不进,安如泰山!(2)“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什么时候眼前高耸地出现这些高楼大厦,我的茅屋破烂,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突兀:高耸。见:通“现”,现出。足:知足,心甘情愿。分析: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

16、精神上痛苦的处境中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广大人民所遭受的风雨,强烈希望能尽力解决所有人的困难,这就是全诗的主旨。当然,在封建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也因为如此,诗人进一步表示:只要能解决或改善一下人民的生活问题,自己冻死、饿死也心满意足,就显示出诗人思想境界之高、胸襟之宽和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四、课堂小结。全诗层次清晰,由上到下,由外到里,由自己推想到别人,条理分明。作者根据切身的现实生活,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用语非常准确、生动、鲜明。全诗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束缚,使诗人的思想更加无拘无束地倾泻出来,增强了

17、感染力。五、课堂练习。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打算写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请结合此诗,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并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可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六、布置作业:整理剧本。板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 甫狂风破屋,茅草乱飞群童抱茅,倚杖自叹屋漏衾裂,彻夜难眠愿现广厦,大庇寒士下课啦,咱们来听个小故事吧:活动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每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活动过程:1.主持人上场,神秘地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愿意!”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

18、它来。”主持人问:“谁知道这是什么?”生答:“水!”一生戴上水的头饰上场说:“我就是同学们猜到的水。听大家说,我的用处可大了,是真的吗?”主持人:我宣布:“水”是万物之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水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有多重要吗?”齐答:“知道。”甲:如果没有水,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小熊说:我们动物可喜欢你了,没有水我们会死掉的。花说:我们花草树木更喜欢和你做朋友,没有水,我们早就枯死了,就不能为美化环境做贡献了。主持人:下面请听快板水的用处真叫大竹板一敲来说话,水的用处真叫大;洗衣服,洗碗筷,洗脸洗手又洗脚,煮饭洗菜又沏茶,生活处处离不开它。栽小树,种庄稼,农民伯伯把它夸;鱼儿河马大对虾,日日

19、夜夜不离它;采煤发电要靠它,京城美化更要它。主持人:同学们,听完了这个快板,你们说水的用处大不大?甲说:看了他们的快板表演,我知道日常生活种离不了水。乙说:看了表演后,我知道水对庄稼、植物是非常重要的。丙说:我还知道水对美化城市起很大作用。2.主持人:水有这么多用处,你们该怎样做呢?(1)(生):我要节约用水,保护水源。(2)(生):我以前把水壶剩的水随便就到掉很不对,以后我一定把喝剩下的水倒在盆里洗手用。(3)(生):前几天,我看到了学校电视里转播的“水日谈水”的节目,很受教育,同学们看得可认真了,知道了我们北京是个缺水城市,我们再不能浪费水了。(4)(生):我要用洗脚水冲厕所。3.主持人:

20、大家谈得都很好,下面谁想出题考考大家,答对了请给点掌声。(1)(生):小明让爸爸刷车时把水龙头开小点,请回答对不对。(2)(生):小兰告诉奶奶把洗菜水别到掉,留冲厕所用。(3)一生跑上说:主持人请把手机借我用用好吗?我想现在就给姥姥打个电话,告诉她做饭时别把淘米水到掉了,用它冲厕所或浇花用。(电话内容略写)(4)一生说:主持人我们想给大家表演一个小品行吗?主持人:可以,大家欢迎!请看小品这又不是我家的大概意思是:学校男厕所便池堵了,水龙头又大开,水流满地。学生甲乙丙三人分别上厕所,看见后又皱眉又骂,但都没有关水管,嘴里还念念有词,又说:“反正不是我家的。”旁白:“那又是谁家的呢?”主持人:看完

21、这个小品,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谁愿意给大家说说?甲:刚才三个同学太自私了,公家的水也是大家的,流掉了多可惜,应该把水龙头关上。乙:上次我去厕所看见水龙头没关就主动关上了。主持人:我们给他鼓鼓掌,今后你们发现水龙头没关会怎样做呢?齐:主动关好。小记者:同学们,你们好!我想打扰一下,听说你们正在开班会,我想采访一下,行吗?主持人:可以。小记者:这位同学,你好!通过参加今天的班会你有什么想法,请谈谈好吗?答:我要做节水的主人,不浪费一滴水。小记者:请这位同学谈谈好吗?答:今天参加班会我知道了节约每一滴水要从我们每个人做起。我想把每个厕所都贴上“节约用水”的字条,这样就可以提醒同学们节约用水了。小记者:

22、你们谈得很好,我的收获也很大。我还有新任务先走了,同学们再见!水跑上来说:同学们,今天我很高兴,我“水伯伯”今天很开心,你们知道了有了我就有了生命的源泉,请你们今后一定节约用水呀!让人类和动物、植物共存,迎接美好的明天!主持人:你们还有发言的吗?答:有。生:我代表人们谢谢你,水伯伯,节约用水就等于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动物:小熊上场说:我代表动物家族谢谢你了,我们也会保护你的!花草树木跑上场说:我们也不会忘记你的贡献!水伯伯:(手舞足蹈地跳起了舞蹈)同学们的笑声不断。主持人:水伯伯,您这是干什么呢?水伯伯:因为我太高兴了,今后还请你们多关照我呀!主持人:水伯伯,请放心,今后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再见

23、!4.主持人:大家欢迎老师讲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召开的班会非常生动,非常有意义。水是生命之源,无比珍贵,愿同学们能加倍珍惜它,做到节约一滴水,造福子孙后代。5.主持人宣布:“水”是万物之源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6.活动效果: 此次活动使学生明白了节约用水的道理,浪费水的现象减少了,宣传节约用水的人增多了,人人争做节水小标兵活动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每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活动过程:1.主持人上场,神秘地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愿意!”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主持

24、人问:“谁知道这是什么?”生答:“水!”一生戴上水的头饰上场说:“我就是同学们猜到的水。听大家说,我的用处可大了,是真的吗?”主持人:我宣布:“水”是万物之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水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有多重要吗?”齐答:“知道。”甲:如果没有水,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小熊说:我们动物可喜欢你了,没有水我们会死掉的。花说:我们花草树木更喜欢和你做朋友,没有水,我们早就枯死了,就不能为美化环境做贡献了。主持人:下面请听快板水的用处真叫大竹板一敲来说话,水的用处真叫大;洗衣服,洗碗筷,洗脸洗手又洗脚,煮饭洗菜又沏茶,生活处处离不开它。栽小树,种庄稼,农民伯伯把它夸;鱼儿河马大对虾,日日夜夜不离它;

25、采煤发电要靠它,京城美化更要它。主持人:同学们,听完了这个快板,你们说水的用处大不大?甲说:看了他们的快板表演,我知道日常生活种离不了水。乙说:看了表演后,我知道水对庄稼、植物是非常重要的。丙说:我还知道水对美化城市起很大作用。2.主持人:水有这么多用处,你们该怎样做呢?(1)(生):我要节约用水,保护水源。(2)(生):我以前把水壶剩的水随便就到掉很不对,以后我一定把喝剩下的水倒在盆里洗手用。(3)(生):前几天,我看到了学校电视里转播的“水日谈水”的节目,很受教育,同学们看得可认真了,知道了我们北京是个缺水城市,我们再不能浪费水了。(4)(生):我要用洗脚水冲厕所。3.主持人:大家谈得都很

26、好,下面谁想出题考考大家,答对了请给点掌声。(1)(生):小明让爸爸刷车时把水龙头开小点,请回答对不对。(2)(生):小兰告诉奶奶把洗菜水别到掉,留冲厕所用。(3)一生跑上说:主持人请把手机借我用用好吗?我想现在就给姥姥打个电话,告诉她做饭时别把淘米水到掉了,用它冲厕所或浇花用。(电话内容略写)(4)一生说:主持人我们想给大家表演一个小品行吗?主持人:可以,大家欢迎!请看小品这又不是我家的大概意思是:学校男厕所便池堵了,水龙头又大开,水流满地。学生甲乙丙三人分别上厕所,看见后又皱眉又骂,但都没有关水管,嘴里还念念有词,又说:“反正不是我家的。”旁白:“那又是谁家的呢?”主持人:看完这个小品,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