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短诗五首----教案2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题.docx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72573269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短诗五首----教案2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3.短诗五首----教案2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短诗五首----教案2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短诗五首----教案2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3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几首短诗凝练而含蓄的语言。2体会诗歌的情感意蕴,初步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思。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教学重点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每首短诗的意象,从而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领会几首短诗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和哲思。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诗歌这座文学大花园里,有这样一些短诗,它们虽然短小凝练,却蕴含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即使跨越美丽漫长的时空,但仍然会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漫步这座文学大花园,去感受别样的精彩吧!二、预习检测1全班齐读,读时教师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沈尹默(yn)

2、畔(pn) 卞之琳(bin)芦荻(d) 舵手(du) 聂鲁达(ni)2指名再读,注意纠正停顿和节奏。三、学习月夜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

3、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近代诗人康白情:第一首散文诗,而具备新诗美德的是沈尹默的月夜,此诗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2朗读全诗,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全诗共写了哪几个意象?这几个意象和“我”有着怎样的关联?交流明确: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意象,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2)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想想作者想借最后两句诗“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表达怎样深刻的意蕴。交流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某种社会相。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

4、,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意会”吧。(3)这首诗与上学期我们读的新诗相比,在艺术上有什么突出特点?交流明确: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但精粹而凝练,具备新诗美的品格。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

5、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句末以一个轻声词“着”结尾,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很多同学注意到了每行句末的“着”字,这的确是此诗在外形上的突出特征。这四个“着”字的恣意铺排,或许是引发诗意的源泉。可以看到,“着”放在每句的尾部,在整体上起到了一种很好的平衡作用;同时,“着”的降调音节显示了某种坚韧和执着,形成了与诗的主题相得益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在句式上的特点,还应与当时的新诗革新运动联系起来予以认识。我们知道,初

6、期新诗完成的重要使命就是把诗的语言从文言转化到白话,这种散文化的白话语言进入诗歌以后,要做到既抵抗文言的侵入,又散发持久的诗意,十分不易。四、学习萧红墓畔口占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萧红(19111942),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7、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8、(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小结:本诗语言朴素、洗练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

9、一。五、布置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练习题。板书设计品味新诗的美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让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二、学习断章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

10、“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人可以看

11、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三、学习风雨吟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

12、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地冲过来的动态。(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的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

13、“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四、学习统一1简要了解作者。巴勃罗聂鲁达,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沃尔特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聂鲁达的一生有

14、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的“聂”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聂”)组成,于是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2朗读全诗,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

15、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千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着,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有人说: “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

16、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五、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五、布置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练习题。板书设计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风雨吟象征:风雨大地“我”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实现单一的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