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72532308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PPTX 页数:46 大小:90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之道》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大学之道》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之道》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之道》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4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之道南阳市五中开卷有益激活思维高效导学注重修身立德,成就理想人格儒家讲究修身做人之道。修身的目的,在于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修身重在反思自己,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孔子讲“修己以敬”,涵养智仁勇“三达德”;孟子讲存心养性,养浩然之气;荀子讲“以诚养心、以礼正身”,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修身之学的基本精神。儒家要求君子具有博施济众、仁民爱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志向,以担当道义为己任,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大智大勇,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我国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深受儒家人生哲

2、学的影响,吸取并践行其中的思想精华,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学是一种“人学”,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的学问。儒学有丰富的思想,在许多方面能给人以智慧和启迪。文 学 常 识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戴圣,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他的著作有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后来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咸淳三年(1267年),宋

3、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司马迁说的“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是很有道理的名言。我们生活在今天,要了解自古以来治乱兴衰的道理,把它作为一面镜子,但是古今不一定都相同呀!因此,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对自古以来有价值的思想(包括儒家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创造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理论。汤一介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它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

4、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被尊为“经”。其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写 作 背 景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熹力作大

5、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列为“四书”之首,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相 关

6、 知 识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翔实地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复兴儒学要有问题意识。当前我国社会遇到了什么问题,全世界又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复兴儒学必须考虑的问题。对问题有自觉性的思考,对问题有提出解决的思路,由此而形成的理论才是有真价值的理论。“大学之道”“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

7、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名 言 警 句大学名句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形容词,真诚连词,如果副词,确实,的确动词,修养,修行形容词,长,高动词,修建,修造名词,美好的品德、行为动词,擅长,善于动词,

8、揩拭动词,友好,亲善介词,在介词,在介词,与“至”连用,表示所述对象迄止范围连词,表示范围介词,把连词,表示时间连词,就连词,表假设,假如副词,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即”2古今异义(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义:_今义:_(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古义:_今义:_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高等学府。到。介词,表示另提一事。3词类活用(1)形容词的活用在明明德()欲齐其家者()欲正其心者()欲诚其意者()(2)动词的活用欲治其国者()知止而后有定()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清明动词用作名词,停止的地方,

9、文中指“至善”的境界4句式积累倒装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_状语后置句,应为“古之于天下欲明明德者”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2)物有本,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3)欲诚其意者,先其知。致知在物。(4)自天子以至于人,是皆以修身为本。得末致格庶壹1.本文第一段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答:_答案:第一段将三纲领依次展开之后,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逻辑推理,论述了“知止”,也就是说明了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0、”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但殊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标应是“止于至善”。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成为随波逐流的过客,碌碌无为,虚度此生。2“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答:_答案:“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明明德”,就是要彰显人性中美好的品德,这是儒家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要求。“亲民”,有一种解释就是要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美好的品德得以弘扬。“止于至善”,就是要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告诉人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3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

11、用?答:_答案:本文第一段阐明“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这告诉人们要明白每件事物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二段从明德修身和治国理政方面层层推进,最终推到人要学习并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知识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修养自己的品性,仁德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本文阐述的是“修己以安百姓”的道理,将“大学之道”阐述得非常透彻。本文深刻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思想,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带有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这一思想经宋明理学的大力提倡,

12、对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4观点争鸣“修身”在“八目”中处于核心地位吗?答:_答案:观点一处于核心地位。“八目”中的“修身”是根本,也是连接前四目与后三目的中间环节。前四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是实现“内圣”的途径;后三目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功用,是实现“外王”的目标。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八目”中。观点二不处于核心地位。“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是侧重于个人修养的提升的,从层次上来说,局限于个人。“齐家”是为“治国”服务的,而“平天下”应该在“八目”中处于终极目标的位置,所以应该处于“八目”中的核心地位。素材

13、这样积累课内素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本文提出的一个重要观念。“修身”通俗地来说就是修身养性,即一个人不仅要有一技之长,还要有良好的人品性格和道德修养;“齐家”不单单是要管好一个家庭,更要使一个家庭兴旺和谐;“治国”从历史意义上来讲,就是要使每一个诸侯国都井然有序;“平天下”就是使全国的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远离战争和武力。儒家对人生道路这一个经典的描述在历代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这种思想有利于公众坚持道德自律、守住道德底线;其次有利于培养公众厚德载物的意识,创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然后有利于公众诚信意识

14、的培养;最后有利于培养当代青年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能够积极地为“平天下”、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适用话题“修身正行”“个人与国家”“经典的力量”等。课外素材礼记中的名言警句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5、,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素材这样运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党员干部的“三种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情怀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以心灵的满足而不是功利的得失作为自己行为标准的品质。党员干部的情怀,主要体现在为国、为家、为民、个人的理想信念方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为官从政者的情怀,如今党员干部也应该具备这样的情怀,行动上做到严于律己、爱党爱国、敬业奉献。一是修身,党员干部应具备理想情怀。党员干部作为社会的关键少数,应具备高尚的情操,有着高尚的理想追求,简而言之,党员干部应该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

16、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党员干部的理想,应该彰显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公精神。具体到工作中来,一个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他的理想与追求,应该是贫困群众顺利脱贫,而不是个人事业的成功;一个身处高位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决策一个地区的发展规划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人民群众是否能得到实惠,而不是个人政绩是否突出。二是齐家治国,党员干部应具备家国情怀。在中华传统文化意义上,家与国从来都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正所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党员干部应具备家国情怀,注重家风建设。一方面,党员干部要注重家风建设,争当家风建设的“领头雁”。党员干部要争当“榜样典型”,做到“廉洁齐家”,同时,党员

17、干部的家人也要争当“贤内助”,共建好家风。另一方面,党员干部既要爱家也要爱党爱国,要认识到国与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党员干部应发自内心地爱党爱国,做到敬业奉献,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三是平天下,党员干部应具备为民情怀。天下之事,民生为大,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并不是说一名党员干部能够公而忘私、敬业奉献,就一定具有为民情怀。公而忘私、敬业奉献,是为民情怀的前提,党员干部真正具有为民情怀,还需要有一颗同理心。党员干部具有同理心,才能够换位思考,了解群众真正想要什么;才能够将心比心,真正走到群众的心里。党员干部俯下身子和群众打成一片,做到一切为了人民,才

18、能够真正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关主题阅读儒家的千古之谜“格物致知”的解释“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中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但大学一文中只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做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两个词汇可供参照。那么怎样才是“格物”呢?对此,各家的解释就不一样了,让人难以找到标准。可是如果“格物”这个根本不立,人们如何得到正确的认识呢?没有正确的认识,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空谈了。所以这个“格物”是如何“格”的,还真的是学习儒学之前需要首先弄清楚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

19、格物致知”的意思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个解释把儒学当作了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科学就能够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吗?很明显,科学研究和心性修养及国与家的管理是两回事。南宋朱熹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朱熹的看法是探寻已知事物的特征,而后穷究事物的原理,并且追求探寻的极致,最后达到对事物的透彻了解。我们先不论朱熹的解释对不对,至少他的这种治学的方式是不切实际的,这一点在后学王阳明那里得到了证实。王阳明用朱熹的方法每天“

20、格”竹子,最后非但没有达到“表里精粗无不到”的境界,反而人先病倒了。之后,王阳明就对朱熹的看法产生了怀疑。很显然,这些解释都让人觉得有不尽然之处。其实,“格物致知”之所以难以解释,使儒学界争论达千余年,第一个难处是因为“格物致知”乃是大学中“八目”的基础功夫,更是“诚意正心”的基础,涉及心性修为的根本基础,而超越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深度,通于先秦道家之学。第二个难处是因为缺乏相关大学作者意旨的文献,朱熹指出的有缺文一说,虽承二程之脉,但绝不是无的放矢。正因为缺文难以补缀,遂使以后诸儒往往各自随意发挥而强行解释,所以“格物致知”的解释成为儒学中的千古之谜。献给今天的大学生:什么是大学之道呢?开学在即

21、,在莘莘学子走向大学之际,我们来重温大学里的这样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大学之道”这句古语,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首先解释一下“四书”的概念。“四书五经”这个词经常被提起,一般用在形容众多的经典书籍,其实,这个词里包括了一共十一种儒家经典著作。而其中的“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部经典,涵盖了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自宋元以来,这四部书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成为了莘莘学子的教科书。可以说,“四书”代表着中国社会长久以来最主流的思想智慧。而大学,过去是在“四书”教育中首先学习的一部经典,它相对短小易懂,被称作“初学入德之门”,是中国知识分子从此走入

22、系统学习、走进道德世界的基础学问。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是大学最开篇的一句话,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纲领”,由此可见这句话的重要性。什么叫“大学之道”呢?这里谈到的“大学”,和我们今天普遍所指的高等学府“大学”概念不是一回事。儒家强调的“大学”,是大人之学,是君子之学,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学问,能开始研习“大学”,就意味着心理成人的开始,就要求着君子之德的遵守,就开启着光明大道的修行。所以大学开篇的“三纲领”,就是对于“大人之学”的三项总要求。今天我们的高校学生重温这句话,就是提醒全国所有已经迈过十八岁成人年龄、已经完成成人礼仪式的青年学生,应

23、该去真正成熟地做一个心性光明、行为努力、目标远大的成年人。(二)“在明明德”“在明明德”两个“明”字,前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是形容词,意谓“光明的”;连起来是说,人要弘扬内心的光明品性,使“人之初,性本善”的明善部分发扬光大。每个人心中都有善的种子,也有恶的因子。对此,孔孟之学坚持“人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里还是良善为主,所以后天的教育,就是依靠道德的引导把人性之善开发出来、鼓励出来、彰显出来、践行出来,让德善的力量在每一次观念抉择时都占上风。而与之相对的就是以儒家荀子为主的“人性恶论”,在人心善恶的两面性上,他更强调的是人性中天生裹挟的恶之花,要改变人性需要“化

24、性为伪”,伪,就是人为的意思。所以他教出的弟子,是韩非子、李斯这样典型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法家强调“法”的严整,就是不信任人性的自我管束,要用法的手段来惩治人性之恶。那么,人性既然天生具有善恶两面,最合理、最成功的应对方法,就是采用“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既要依靠德善的引导来实现自律,又要依赖法治的约束来实行他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启迪人心的一种温暖力量与正面教育。一个人如果能学会审视自我,能不断地朝着光明前进,那么,这样的修身过程,就是大人之学,就是君子所为,就是大学之道。(三)“在亲民”对于“亲民”一词,有不同的释读,理学家朱熹认为通“新民”,“亲”即为“新”,就是图新、向新、

25、革新的意思,要不断改故向新、不断自我求新。如果联系前面一词“在明明德”的要求来看,那么“亲民”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的意思。对“新”的重视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一种文化心理,也是能使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思想源泉。在国家层面,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价值理念;在社会层面,有“日新之谓盛德”的价值追求;在个人层面,有“温故而知新”的价值目标。“在亲民”,就是要求人通过追求光明、彰明德善而成为更好的自己,更新自我、刷新成就。是以好的新我来覆盖旧我,是以日新月异的发展来呈现革故鼎新的动态。如果说“明明德”是内心源点,那么“在亲民”就是努力过程。有了光明的起点,有了日新的行进,还要有伟大的目标,目标就是第

26、三个词所指,“在止于至善”。(四)“在止于至善”“止”是达到,“至”是极度,“善”可理解为“好”,“止于至善”,就是达到最好的完美境界。任何完美境界当然都不存在,任何极致追求都很难实现,所以大学教导和提倡青年人的,是把对人性至善至好的追求当做理想目标来看待。有了宏伟的正义目标,有了坚定的价值理念,那么,只要人心向善一点点,只要每天向新一点点,就是朝目标接近了一点点。既然大学是关乎终身的大人之学,那么,君子修行永远没有成人定格的完成时,大道之行永远没有停歇时。“在止于至善”,美好的理想设定、人格的完美追求,是让人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境界的正面价值引导。所以,不要怪我们的古人要求太高,我们的文化,是很早就懂得了用正能量来激发人性向好的本能。理想的旌旗招展,催发了人生向新的永动力,让人心永不懈怠,永不老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人之学的法门,在于彰显光明正大的品性,在于不断向新向好,在于以美善目标为终生追求。在此,把这句重要古语送给广大青年学生,期待我们的“大学”出“大人”。无谓官职、只论品性的“大人”,是品格上的君子,是学业上的才俊,是心理上的成人,是国家的真正栋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