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72532263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1.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3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明朝建立2、政治制度变化:加强了君主专制(1)废除宰相制度:皇权、相权矛盾由来已久;吸取元朝宰相专权的教训(2)设立内阁:“票拟”、“批红”(3)宦官专权明朝初期,内阁大学士只是侍从顾问之臣,只有“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的职权,但“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经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一转变说明内阁()A成为独立的中枢权力机构B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C对皇权具有显著制约作用D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初期,内阁大学士只是侍从顾问之臣,

2、但是仁宗后,内阁大学士地位尊崇,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这些表明了内阁的地位和权力得到提高,而内阁的地位和权力是由皇权赋予的,这一转变说明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D项正确;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写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材料表明朱元璋意图()A恢复礼乐制度B沿袭前朝制度C废除宰相制度 D设内阁牵制宰相根据材料“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见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朱元璋意图废除宰相制度,C项正

3、确;明初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此后,六部()A直接向皇帝负责B受命于殿阁大学士C隶属于军机大臣D掌握朝廷决策大权明朝丞相废除后,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A项正确;殿阁大学士只是顾问官职,不直接统辖六部,排除B项;军机大臣是清朝雍正皇帝时期始设的,排除C项;六部并没有决策大权,最终决策权属于皇帝,排除D项。明太祖对沿袭近两千年的传统君主专制政治架构的核心部位作出重大修改。这里的“修改”是指()A恢复三省制 B完善科举制C废除宰相制D确立内阁制根据材料“明太祖对沿袭近两千年的传统君主专制政治架构的核心部位作出重大修改”,可知“修改”是指对行政中枢权力的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应为明太祖朱元璋废

4、除宰相制度,C项正确;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亲理万机。之后尽管“高皇帝鸡鸣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临百官”,但政务处置仍难免有失当之处。这反映出明代()A国家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专权事出有因C君相矛盾仍很突出D中枢运行机制失衡材料反映了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虽勤于政事、亲理万机,但还有失当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了废除丞相制度虽加强了君权,但同时也带来了中枢机构行政效能下降、处置失当等问题,反映了中枢运行机制失衡,D项正确;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七下西洋(1)主要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2)概括:15世纪前期;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

5、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宗藩体系、官方贸易)(3)评价: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2、戚继光抗倭(1)背景:元朝末年: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禁海外贸易(2)原因: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为乱地方(3)过程: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戚继光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4)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3、欧

6、洲殖民者的侵扰(1)背景: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2)表现: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明永乐年间(14031424),内阁制度初现端倪。但直到万历朝(15731619)修订的明会典中,内阁职掌仍附于翰林院条目之下。内阁公文来往盖的是翰林院之印,而各衙门送内阁的则称“行翰林院”。这反映出明代内阁()A行政效率不高B未取得法定的地位C服务于翰林院 D与司礼监相互牵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制度在明初就已经初现端倪,但直到万历朝,内阁职掌仍附于翰林院,这反映出明代内阁不是正

7、式的行政机构,未取得法定的地位,B项正确;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宰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A保障了决策的正确性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C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根据“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宰相汇报请示”可得出废除丞相后,六部有更多的自主权,行政效率得以提高,C项正确下表为明代阁臣入阁前的相关个人和仕宦履历统计表。据此可知,明代()A阁臣的选拔重视科举出身B南方地区经济文化发达C内阁对官

8、员等级要求较高D注重官员地方从政经验入阁前有关情况人数占总数的比例进士出身15796.9%入为翰林官13985.8%任过地方职务2112.96%掌国子司业和祭酒3521.6%官至尚书或都御史5433.3%根据材料数据可知,阁臣入阁前进士出身的人数占总数的96.9%,进士出身比例为85.8%,说明阁臣选拔比较重视科举出身,A项正确;明初朱元璋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朱元璋的这一做法旨在()A缓和君臣矛盾 B完善中枢机制C提高行政效率 D强化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信息“明初朱元璋将

9、行省权力一分为三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并分设三司,D项正确;明初废行省而设三司,且三司管辖范围不完全一致,如在都指挥使司体系中有辽东都司,但在布政使司体系中,辽东并非单设,而隶属于山东布政使司。这一制度设计有助于()A打破山川地形的界限B提高地方行政决策效率C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控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根据材料可知,明初设三司且三司管辖范围不完全一致,其主要目的是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控,C项正确;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内陆边疆关系:(1)北方:与蒙古关系(2)西南:与西藏关系(3)东北:与女真族关系2、明朝民族政策特点:(

10、1)政治上威德兼施(2)军事上注重巩固边防(3)经济上“厚施恩赐”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3、明清易代:(1)明末起义: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攻占北京,明朝灭亡(2)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攻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3)确立全国统治:消灭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素有“第一署”之称。下列选项中,关于司礼监职权叙述正确的是()协助皇帝批红 统领六部事务 监视官民言行 起草机要文书ABCD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朝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比内阁更多的获得皇帝信任,权力增强。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

11、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协助皇帝批红,监视官民言行,故C项正确;阅读如表信息,依据如表,明太祖朱元璋发出这种“感叹”的制度性原因在于()A宰相制度的废除B内阁制度的建立C八股取士的实施D军机处的设置明史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谋反被告发,朱元璋遂以“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人处死。为了肃清“逆党”,株连达3万余人。明太祖作(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明太祖朱元璋因政务过多,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发出“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

12、丈犹拥被”感叹,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依据材料“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不可一日无辅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初,宰相制度废除,皇帝直接统领六部,需要处理的事务大大增加,A项正确明太祖认为:“礼者,国之防范、人道之纪纲,朝廷所当先务,不可一日无也。”所以明初派出的使节都负有“敷宣教化,导以礼义”职责。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所至颁中华正朔,宣敷文教,俾天子生灵,旁达于无外”。材料旨在说明()A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B“朝贡贸易”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C中国“天朝上国”地位得到强化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据材料可知,明朝政府通过使节派遣、郑和下西洋等外交活动,向四

13、邻各国颁发历法,宣传中华文化,使诸国接受中国的礼俗,因而朝贡成为中华向海外输出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B项正确如图所示战役的胜利()A打击了倭寇嚣张气焰B驱逐了荷兰殖民势力C扩大了国家领海范围D维护了朝贡贸易安全根据图片信息“戚继光主力、明军、台州”可知,反映的是明朝中后期戚继光抗倭的英勇事迹,至1565年基本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势力,A项正确;下表为关于明朝倭患的部分史料。这些史料反映出明朝()A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B实行海禁存在一定合理性C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D倭寇主体为沿海中国居民史料内容皇明大事记梁本豪者,广东蛋首(少数民族)也豪鼠于海曲,其党渐集至千余人,结东倭西番,将寇省城,已

14、有约为内应者矣惠州府志嘉靖三十九年八月大旱,倭寇侵海丰,时潮贼张琏使其党王伯宣诱倭助己,倭至潮,侵入海丰界潮州府志陈世荣,澄海大家井人。隆庆元年丁卯,同余乾仁、连思恭等,乘倭乱纠集二千余人,髠发为假倭肆劫根据材料“将寇省城,已有约为内应者矣”、“时潮贼张琏使其党王伯宣诱倭助己”、“乘倭乱纠集二千余人,髠发为假倭肆劫”,可知明朝时期东南沿海部分百姓下海为盗,甚至勾结倭寇为患东南,这从侧面反映出明朝海禁政策存在一定的合理性,B项正确;四、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明初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中书一省制废宰相,权分六部宰相制度正式确立宰相制度的重大调整宰相制度的成熟宰相制

15、度的衰落宰相制度重新加强宰相制度被正式废除四、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总体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宰相与内阁宰相宰相内阁内阁相同点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不同点地位最高行政长官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也不是最高行政长官职权决策参与权与行政执行的指挥权阁臣无决策权,仅充当皇帝的个人顾问和助手,遵旨草拟诏书,不参与执行与皇权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郁达夫为某历史人物的祠堂题写了“拨云手指天心月,拔剑光寒倭寇胆”的对联。结合以下人物的突出事迹,他赞扬的应是()A岳飞B郑和C戚继光 D郑成功根据题干中“拔剑光寒倭

16、寇胆”可知郁达夫赞扬的是抗倭名将戚继光,C项正确;历史的发展,总有一些关键的节点,在时间与空间的交汇上,决定了历史的走向。下列事件中,无论是时间(年份)还是空间(城市)与其他三个没有任何交集的是()A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 B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C多尔衮统军入山海关D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清朝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并迁都北京,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题目要求选择与其他三个没有任何交集的,D项正确;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退守草原,继续骚扰明朝北部边境,为此明朝采取的措施是()

17、A和亲修好B军事讨伐C重修长城D榷场贸易依据材料“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退守草原,继续骚扰明朝北部边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采取的针对措施是重修长城,C项正确;明史记载:“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其原因是()A鞑靼与明修好互市 B瓦剌首领接受明朝册封C长城修筑阻止了蒙古南下 D明朝平定了蒙古贵族叛乱依据材料“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结合所学可知,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合议,并接受明朝的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符合题意,A项正确;如图是一幅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北疆图。长期以来,该王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来自()A沙俄B葡萄牙 C蒙古族 D女真族根据材料中“鞑靼”“瓦剌”“九边重镇”等分析可知,材料中的朝代是明朝,结合所学知识,明朝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于蒙古,C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