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鉴赏首》PPT课件.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72524426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别诗鉴赏首》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送别诗鉴赏首》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送别诗鉴赏首》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别诗鉴赏首》PPT课件.ppt(4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送别诗赏析(送别诗赏析(12首)首)别舍弟宗一别舍弟宗一柳宗元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烟。【注】【注】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年春,自柳州赴江陵。桂岭:这里泛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指柳州附近的山。洞庭:在柳州至江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陵途中。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北。【简析

2、】:【简析】:元和十一年(元和十一年(816816)春,柳宗元的堂弟)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生活上郁郁不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得志的悲愤之情。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一联开篇点题,点明别离,间的骨肉情谊。一联开篇点题,点明别离,描叙兄弟惜别之情。描叙兄弟惜别之情。“越江越江”,

3、即粤江,即粤江,这里是指柳江。两句意思是说:自己的心这里是指柳江。两句意思是说:自己的心灵因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已经成了灵因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已经成了“零零落残魂落残魂”;而这残魂又遭逢离别,更是加;而这残魂又遭逢离别,更是加倍黯然神伤。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倍黯然神伤。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落泪,依依不舍。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桂岭”,在今广西贺县东北,这里泛指柳州附,在今广西贺县东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近的山岭。“桂岭瘴来云似墨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写

4、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洞庭春尽水如天”,遥,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在梦中经常梦见“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带的烟树。一带的烟树。“烟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诗人说此后的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相思梦”在在“郢树烟郢树烟”

5、,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诗话中提出非议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诗话中提出非议说:说:“梦中安能见郢树烟?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烟字只当字只当用用边边字。字。”清代马位则认为:清代马位则认为:“既云梦中,则梦境迷既云梦中,则梦境迷离,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离,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边边字,肤浅无味。字,肤浅无味。”(秋窗随笔)(秋窗随笔)近人高步瀛也说:近人高步瀛也说:“郢树边郢树边太平凡,太平凡,即不与上复,恐非子厚所用,转不如即不与上复,恐非子厚所用,转不如烟烟字神远。字神远。”(唐宋诗举要)后二说(唐宋诗举要)

6、后二说有理。有理。“烟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人。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永贞革新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

7、写,因为他被贬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实际上,在“万死万死”、“投荒投荒”、“六千六千里里”、“十二年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思而得之而得之”罢了。我们知道,柳宗元被贬的罢了。我们知道,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四次遭火

8、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万死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到如此偏僻的“蛮荒蛮荒”之地,这该是多么之地,这该是多么不公平、多么令人愤慨呵!不公平、多么令人愤慨呵!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柳宗元的这首诗柳宗元的这首诗既叙既叙“别离别离”之意,又抒之意,又抒“迁谪迁谪”之情。之情。两种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两种情

9、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试题分析详解:试题分析详解: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感情的?(的?(6 6分)分)首联开篇点题,直抒胸臆,表达了兄弟间首联开篇点题,直抒胸臆,表达了兄弟间的别离之情。(的别离之情。(2 2分)颈联借景抒情、情景分)颈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渲染和对比了彼此境遇,表现了自交融,渲染和对比了彼此境遇,表现了自己处境险恶,也遥想行人所去之地,山川己处境险恶,也遥想行人所去之地,山川阻隔,相见甚难。(阻隔,相见甚难。(2 2分)尾联运用想象手分)尾联运用想象手法,说此后只能寄以相思

10、之梦,表达了无法,说此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表达了无尽的离别之苦。(尽的离别之苦。(2 2分分作者心情作者心情“黯然黯然”的原因有哪些?(的原因有哪些?(3 3分)分)【答案】远谪异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答案】远谪异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4 4分)分)【答案】前一比喻,描写自己所处之地,【答案】前一比喻,描写自己所处之地,瘴气弥漫,乌云似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瘴气弥漫,乌云似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处境的险恶;后一比喻,想象宗一行经洞处境的险恶;后一比喻,想象宗一行经洞庭之时,春色已尽

11、,水天相接,含蓄地表庭之时,春色已尽,水天相接,含蓄地表达了天涯阻隔之情。达了天涯阻隔之情。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3 3分)分)【答案】抒发了对宗一的牵挂不舍之情。【答案】抒发了对宗一的牵挂不舍之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别后在梦中经常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别后在梦中经常梦见梦见“郢郢”一带的烟树,委婉含蓄地表达一带的烟树,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思念的悠长。了思念的悠长。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3(3分分)1 1、“一身一身”表明孤苦无依,表明孤苦无依,“万死万死”表明表明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

12、。“一身一身”与与“万死万死”两相对比,高度概括了诗人孤苦寥落的凄惨两相对比,高度概括了诗人孤苦寥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1 1分)分)2 2、“六千里六千里”“”“十二年十二年”分别从时间、空分别从时间、空间上高度概括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远和时间间上高度概括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远和时间长,抒发了诗人被长期流放蛮荒之地的愤懑长,抒发了诗人被长期流放蛮荒之地的愤懑愁苦之情。(愁苦之情。(1 1分)分)3 3、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1 1分)分)千古离别意千古离别意 万般古风情万般古风情 谢亭送别谢亭送别 许浑许浑 劳歌一去解

13、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有人认为第二句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答:本诗借劳歌、秋景、日暮、醉酒、风雨、西答:本诗借劳歌、秋景、日暮、醉酒、风雨、西楼等意象来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愁。楼等意象来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愁。答:这是以答: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红叶青山色的手法。红叶青山色彩

14、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凄清感伤之别凄清感伤之别送魏二送魏二 王昌龄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别董大别董大 高适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所写之景有

15、何不同?(2)试比较分析两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试比较分析两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答: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答: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 ,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答: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答: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 ;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清新乐观的色彩种豪放健美、清新乐观的色彩 。清新乐观之别清新乐观之别凄清感伤之别凄清感伤之别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一首诗

16、,然后回答问题。芙蓉楼送辛渐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片冰心在玉壶。(1)一、二两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一、二两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一片冰心在玉壶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写得好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写得好吗?请说出理由。请说出理由。答: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答: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楚山孤零零的伫立在江畔楚山孤零零的伫立在江畔”的图景,增添苍茫萧瑟之意,的图景,增添苍茫萧瑟之意,渲染离别时悲凉

17、、暗淡的气氛,凸显自己的孤独。渲染离别时悲凉、暗淡的气氛,凸显自己的孤独。答:写得好。答:写得好。“冰心冰心”“”“玉壶玉壶”都是纯净无暇,用它都是纯净无暇,用它们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志节。们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志节。诗人以此告慰亲友,更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深情。诗人以此告慰亲友,更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深情。渗透身世际遇渗透身世际遇之别之别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长亭、谢亭、劳劳亭、灞桥、南浦、古长亭、谢亭、劳劳亭、灞桥、南浦、古道、曲江、道、曲江、杨柳、夕阳、日暮、酒、秋、杨柳、夕阳、日暮、酒、秋、春草、杨花柳絮、孤舟流水、骊歌、春草、杨花柳絮

18、、孤舟流水、骊歌、“阳关三叠阳关三叠”、劳歌、离歌、劳歌、离歌凄清感伤之别凄清感伤之别送别诗送别诗清新乐观之别清新乐观之别渗透家国身世际遇之别渗透家国身世际遇之别内内容容手手法法烘托渲染、烘托渲染、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结合、联想想象虚实结合、联想想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直抒胸臆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叹息人间万事非。我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

19、恐未同归。注: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1 1)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简要分析。(1 1)以静衬动,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句以

20、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忧虑。寓情于景。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虚实结合,虚实结合,“黄牛黄牛峡静滩声转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与友人

21、离别之时的伤感。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黄牛峡静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故乡犹恐未同归。注: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

22、四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经过此地。(2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些情感?诗歌首联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万事非”三字

23、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的孤寂哀痛之情。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尾联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露出诗人对未来

24、的担忧之情。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l l)“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现手法?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25、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层新意?不应把离别不应把离别(相聚相聚)枧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枧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欢乐)的事。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渡险恶得多。渡险恶得多。别韦郎中别韦郎中 张张 谓谓星轺星轺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歌。南入洞庭随雁去,歌。南入洞庭随雁去,西过巫峡西过巫峡听猿多。峥嵘洲上飞黄蝶,听猿多。峥嵘洲上飞黄蝶,滟灏滟灏堆边起白波。不辞郎中桑落酒堆边起白波。不辞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教人无奈别离何。【注】【注】星轺星轺(yo)(yo):使者所乘的:使者所乘的车。车。桑落酒:古代美酒名。桑落酒:古代美酒名。颔联、颈联中,作者使用

26、了哪些手颔联、颈联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4分分)【答案】【答案】想象(虚写)、借景想象(虚写)、借景抒情。(抒情。(2 2分)分)作者通过想象别后途作者通过想象别后途中境遇以及归雁、啼中境遇以及归雁、啼猿、黄蝶、险波等景猿、黄蝶、险波等景象,传达出作者与朋象,传达出作者与朋友分别时的凄凉与神友分别时的凄凉与神伤。(伤。(2 2分)分)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

27、高的的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注】九华山: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九华山: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的的:明的的:明亮、鲜明的样子。亮、鲜明的样子。旆,旗帜。旆,旗帜。1.1.首联叙写了什么内容?第二联写景的角度首联叙写了什么内容?第二联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分析。(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分析。(6 6分)分)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勒了一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勒了一幅幅“春郊送别图春郊送别图”;点明了送别的时间、;点明了送别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的氛围。(环境,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28、(3 3分)虚实结分)虚实结合合.第二联一实写眼前的景,一虚写想像中第二联一实写眼前的景,一虚写想像中的景;远近结合。一写远景,一写近景。的景;远近结合。一写远景,一写近景。(3 3分)分)答答“静中有动,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给给1 1分分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我心悬旆正摇摇。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同

29、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注】九华山: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九华山: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的的:明亮、鲜明的样子。的的:明亮、鲜明的样子。旆,旗帜。旆,旗帜。2.2.第三联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第三联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1 1分)全分)全诗表达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诗表达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2 2分)分)对比。以乐景写哀情(以美景反衬人物的对比。以乐景写哀情(以美景反衬人物的愁情)愁情)3.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3分)分)与友人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自己不得意、与友人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自己不得意、惆怅、寂寞的心情。惆怅、寂寞的心情。

30、(3 3分。第一层分。第一层1 1分,分,第二层第二层2 2分)分)这首诗在写景上很成功,从中可以领略到这首诗在写景上很成功,从中可以领略到古代诗词中写景的种种妙用。古代诗词中写景的种种妙用。此诗作于此诗作于开成四年(开成四年(839839)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送行,并赋此诗相赠。且看它是怎样着笔的吧:且看它是怎样着笔的吧:“日暖泥

31、融雪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诗一出手,就诗一出手,就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春郊送别图”: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乎在催促主人上路这两句诗不只是写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

32、时间、环境,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三、四两句又展示了两幅美景:三、四两句又展示了两幅美景:“九华山路云遮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寺,清弋江村柳拂桥。”一幅是悬想中云雾缭绕一幅是悬想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是中国佛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之处。“九华山路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一幅是眼暗示裴坦的行程。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

33、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清弋江村江村”,点明送别地点。,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云遮寺”,“柳拂桥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

34、,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其境的感觉。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手法是十分高妙的。后面四句,借助件的进程,手法是十分高妙的。后面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更见诗人的艺术匠景色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更见诗人的艺术匠心。心。“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鲜明的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

35、躇满志,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象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象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杜牧的心情是两样的。也仍然乐观、开朗。而杜牧的心情是两样的。他宦海浮沉,不很得意。现在要与好友离他宦海浮沉,不很得意。现在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无所终薄”(史记(史记 苏秦传),一种空苏秦传),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最最后两句把后两句把“送裴坦送裴坦”和自己将要和自己将要“赴官归赴官归京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写道:两重意思一

36、齐绾合,写道:“同来不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两人原来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现在却不能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现在却不能一同回去了,想到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一同回去了,想到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多么寂寞啊!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多么寂寞啊!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

37、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自己呢?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希望;而自己呢?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花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花鸟画中有一种鸟画中有一种“背衬背衬”的技法,就是在画的技法,就是在画绢的背面著上洁白的铅粉,使正面花卉的绢的背面著上洁白的铅粉,使正面花卉的色彩越发娇艳动人。这首诗写景入妙,也色彩越发娇艳动人。这首诗写景入妙,也正是用的这种正是用的这种“反衬反衬”手法手法淇上送赵仙舟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王维相逢方一笑,

38、相送还成泣。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3(3分分)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感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感伤之情;伤之情;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伤离”、“愁愁”的情感;的情感;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

39、,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的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送人还荆州送人还荆州 唐唐皇甫曾皇甫曾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水传云梦晓,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山接洞庭春。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青门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一分手,难见杜陵人。【注】青门:长安东南门,古属秦地。【注】青门:长安东南门,古属秦地。(1)(1)诗歌的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歌的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5(5分分)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答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答“对偶对偶”不给分不给分)。诗人由眼前景想象云梦、。诗人由眼前景想象云梦、洞庭湖一带的山

40、水美景,含蓄委婉地表达洞庭湖一带的山水美景,含蓄委婉地表达出对友人一路山高水长、孤独寂寞的关切。出对友人一路山高水长、孤独寂寞的关切。(2(2分分)(2)(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整首诗是如何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整首诗是如何围绕题目中的围绕题目中的“送送”字表达情感的字表达情感的?(4(4分分)首联叙事,先写送别友人同出秦川,表首联叙事,先写送别友人同出秦川,表达留恋之情;达留恋之情;(1(1分分)颔联颈联借景抒情,颔联颈联借景抒情,想象将去之处的风光和途中情景,表达想象将去之处的风光和途中情景,表达牵挂之情牵挂之情(2(2分分);最后写一别再难相见,;最后写一别再难相见,直抒胸臆,表达对友人的不

41、舍之情。直抒胸臆,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1(1分分)卜算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王观 水是眼波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上春,千万和春住。问:本词运用了对偶、设问、问:本词运用了对偶、设问、的的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后两种修辞方法的运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后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之妙。用之妙。答案:首句运用比喻方法,把水比作答案:首句运用比喻方法,把水比作是眼波横流、把山比作眉峰攒聚,化无是眼波横流、把山比作眉峰攒聚,化无情为有情,原本无情的山水为友人的离情为有情,原本无情的山水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既写出了山水相连之处的美去而动容。既写出了山水相连之处的美丽,又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丽,又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尾句拟人,表现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尾句拟人,表现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对朋友的美好祝愿。情,也表现了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