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案设计.pdf

上传人:1398****507 文档编号:72488689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6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园林教案设计.pdf(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州园林教案设计苏州园林教案设计苏州园林教案设计一、设计思路: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2.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3.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其中,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和从反复诵读、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教学难点。教学步骤:一、激趣以导入多媒体投影课前大家搜集的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师生边欣赏边交流感受,通过创设情景,激发起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学习。二、披文以感悟1.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2.请同学们谈朗读课文后的发现、感受,或提

2、出不懂的问题。3.巧妙过渡,研读第二段。三、合作以探究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的三至六段,合作探1 1/9 9究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要求大家边读边标画关键句,并尝试在课本空白处做旁批。重点学习第五、六段,通过反复诵读,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2.叶圣陶先生已经把四个“讲究”介绍的很清楚了,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为什么还要写 7、8、9、10 段呢?去掉行吗?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四段,思考交流。四、巩固以拓展(含作业)1.师生共同总结对本课的收获、感悟。2.拓展延伸

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 字左右。说明一幅画。(提示:可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介绍。)附:板书设计13.苏州园林叶圣陶讲究: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处处入画注意:角落、门窗、色彩二、教学过程:苏州园林教学实录伴着优美的古筝曲,多媒体投影课前大家搜集的苏州园林的图片2 2/9 9(波形廊、海棠春坞、涵青亭等),师生边欣赏边交流感受。生 1:难怪大家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呢!苏州真美!生2:我还看过这样一句话“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真是令人神往。师:的确,凡是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为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造型,处处入画的

4、设计赞叹不已的。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 22 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苏州,他不仅对苏州园林有着深厚的感情,还有着深入的研究。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的介绍,一起走进苏州园林。师: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生:(自由朗读)师:请同学们谈一下对本课的收获、感受或疑问。生讨论交流后回答。生 1:读了课文我知道了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不同凡响。生 2:苏州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

5、景的层次。生 3:苏州园林的建筑绝不讲究对称。生 4:老师,第四段中作者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3 3/9 9而不仅是技术”,为什么说“不仅是技术”?师:你问的很好!那么,“艺术”与“技术”有什么不同呢?生讨论后回答:“艺术”富有创造性,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技术”只是操作方面的技巧。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所以“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师:你从哪里看出“假山的堆叠”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生:“或是,或是,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生:我想请教大家的是,第一段中“标本”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呢?生:典范、代表的意思,或观摩的样本。师:你回答的真

6、好!窥苏州园林之一斑,就可见各地园林之全豹!那么,苏州园林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呢?生(齐说):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师:这句话中哪几个词语需重读?为什么?生:“务必”、“无论”、“哪个”、“总是”需要重读。作者用这些词语来强调设计者和匠师们一定要追求使苏州园林达到处处入画的效果。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师:为了达到处处入画的效果,设计者和匠师们真是自出心裁,4 4/9 9匠心独运。那么,此处四个“讲究”能否颠倒次序呢?生小声讨论后回答:不能。因为这是按照

7、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写的。而且这四个“讲究”概括了下文分说的主要内容,分别与 3、4、5、6 段一一对应。师: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给我们打开了苏州园林的美的奥秘之门。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要求大家边读边标画关键句,并尝试在课本空白处做旁批。(生自由朗读,讨论交流。)生1:为了追求自然之趣,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绝不讲究对称。作者运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生 2:第四段,作者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有“自然之趣”。再写池沼,先

8、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形形色色,各具特色。师:作者对假山与池沼的这段介绍优美生动。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最好的同学朗读本段,同学们闭上眼,仔细听,仔细体会。(生有感情地朗读。)师:通过朗读,一系列鲜活的景物都在我们面前浮现了出来。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生 1:我仿佛看到宽敞明净的池沼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粼粼的波光,各具特色的小桥伸向远方;桥下水里有金色的小鱼和各色的鲤5 5/9 9鱼在欢快的游动。生 2:我仿佛看到小鱼们有的在水底悠闲的吐着水泡,有的在密密的莲叶间追逐嬉戏。极目远眺,一层层碧绿的莲叶挨挨挤挤,一朵朵白色的、粉红色的荷花亭亭玉立,真是“如在画图中”了。(学生们

9、热烈的掌声响起。)生 3:我仿佛看到曲折蜿蜒的河道旁,有一座玲珑的亭子,它四角翘起,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师:同学们说得太精彩了!我都要沉醉在这如画的山水间了。那他们是如何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呢?请大家继续交流自己的感受。生: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作者采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了设计者和匠师们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师: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传达这种“画意”美呢?生 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的“俯仰生姿”最为传神。仿佛是一对母子:孩子仰着小脸,天真地看着妈妈

10、;妈妈低着头在温柔的向他说着什么。生 2:“盘曲嶙峋”很有表现力,让人一下就想象到藤萝的古老苍劲;“珠光宝气”让人感觉到花开时的热闹与生机,仿佛成了一位美丽雍容的贵妇。“有两个园子里”这两句是用的举例子的说明方法。6 6/9 9生 3:为了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他们在苏园里安排了“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达到了避免一览无遗,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的效果。(投影苏州园林中“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师:这一“隔”、一“界”、“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设计的确巧妙极了。我们家乡的小小“清怡园”也是借鉴了这样的理念。生:老师,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是不是也体

11、现了这样的理念呢?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皑皑的白雪,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别有情趣了!师:你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决新发现的问题,真了不起!大家看,写到这儿,叶圣陶先生已经把四个“讲究”介绍的很清楚了,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为什么还要写7、8、9、10 段呢?去掉行吗?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四段。生朗读后讨论回答。生1:不能去掉。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没有忽视,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彩绘也“自出心裁”,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生 2:我最喜欢第7 段“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

12、“补”字。写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细心和匠心独运,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一句。生 3:结尾作者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说明苏州园林美的7 7/9 9地方还很多,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用智慧和劳动给游览者带来美的享受,应该感谢他们。师:对,这也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深眷”所在。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我们也要感谢作者,是他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条理清晰的说明让我们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为我们揭示了苏园美丽的奥秘。四、教学反思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诗。中国园林更是极富传统文化意蕴的诗

13、,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所以我认为本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学说明文,还要让学生学会用鉴赏者的眼光来看园林,扩而大之会看传统艺术,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苏州园林 虽然是“谈”苏州园林,其体裁是说明文,但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很有一种“画意美”,因而我认为教学本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苏州各名园的图片和资料,并加以简要生动的文字说明,在班上展览;课上则通过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的特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潜能,传统说明文学习时的单调、乏味一扫而光,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唤起了他们对祖国美好风物的热爱,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本课的教学中,我没能及时抓住契机充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加深8 8/9 9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主人翁”的地位还可以有更充分的体现。新课改,新课堂,给每一位老师的启发是多样的,也是深刻的。它对每位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参与者”的责任更重了。9 9/9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