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小学生计算出错的成因分析及对策.doc

上传人:涵*** 文档编号:72475181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段小学生计算出错的成因分析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低段小学生计算出错的成因分析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低段小学生计算出错的成因分析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段小学生计算出错的成因分析及对策.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低段小学生计算出错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柯岩中心小学 金晓艳【摘要】: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许多孩子,你说的都知道,但是一到真正做题的时候,总是这样那样的错误屡见不鲜。一些学生是由于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出现错误,也有一些学生是由于粗心马虎造成的错误。不管是哪种错误,作为学生都是不应该找理由,错了就是错了,要想办法来解决。【关键词】:低段 计算 错误成因 分析 对策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许多孩子,你说的都知道,但是一到真正做题的时候,总是这样那样的错误屡见不鲜。一些学生是由于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出现错误,也有一些学生是由于粗心马虎造成的错误。不管是哪种错误,作为学生都是不应该找理由,错了就是错了,要想办法来解决。

2、作为一线教师,我也一直在学生计算上下功夫,通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小学生数学出错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良的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1、不能正确使用学习用品。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不能正确使用学习用品,当发现一个错误的时候,用橡皮擦把别的已经做对的题给擦掉了。有的学生是改正时没有把错误的答案完全擦干净,结果还是个错误的答案在上面。有的学生丢三落四,做题找不到橡皮时就乱涂乱改,在涂改中常产生误看、误写的错误。由于铅笔太粗或太细,造成书写上的模糊而出错。有的学生做题时连一张草稿纸都没有,碰到数据较大较难的计算,要么在桌子上打草稿,要么随便撕一小块儿纸打,要么在书的角落里打,甚至在手心手背上打草稿

3、必然导致计算出错。2、缺少验算。一些学生过于自信,计算后从不检验,一些学生懒散,学习只是应付差事,心想尽快完成作业,压根儿就不管自己算得对不对;一些学生过分依赖家长,反正算错了,爸爸妈妈自然会找出来。由于上述这些不正确的心态,许多学生就养成了计算后不检验的坏习惯。3、情绪影响作业效果。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复杂时便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审题、读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的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二、某些数学概念及算法出错的原因1、计算方法和法则没有掌握。算法不佳或不牢固。比如我们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班里总有一小部

4、分同学老是出错。比如8+9总有小部分同学算错。通过观察,我发现这些同学是没有掌握最优的计算方法。有的同学题目一出来,就赶紧把铅笔放下,两只小手的手指头就伸出来了。还有的小朋友就在草稿纸上划竖线,上面画8条,下面画9条,然后再合起来数。纵然孩子的方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用这种方法计算,肯定不是最优的。我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了“凑十法”,绝大部分孩子都掌握了,但是一些困难学生总是理解不了。我又把最优的计算方法拿出来:看大数找朋友拆小数,比如8+9,我们就可以看9想1,把8拆成1和7,这样9+1等于10,再用10+7=17。通过反复训练,反复要求孩子把计算方法说出来,孩子们终于学会了。运算法则掌握不牢。

5、再比如,一个经常的错误,当学生计算258258这个题目时,大部分学生会不假思索地算成258258=200200=1,还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导致计算错误。2、 左右概念记不清。在一年级的数学作业时,有许多题喜欢考孩子的方向问题。但是由于孩子们对方向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一般来说,辨别前后、上下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但对于左右方位,孩子们往往容易混淆。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儿童中,把方向弄错是常有的事。比如:12个小朋友,从左边数小李排在第4个,小玲排在小李右边第6个,如果从右往左数,小玲排第几个?通过作业反馈,我们班孩子做的是五花八门,有的答案是第2个,有的是第3个,也有的是第10个出

6、错的原因无非是把左右方向搞混了。对于这个题,因为是文字题,大部分孩子不知如何下笔,我索性就要求孩子们亲自画圈来数一数,反映比较快的孩子很快通过画圈做出了正确的答案,但是也有很多孩子对于左右方向还是分不清,我就告诉孩子们我们拿笔写字的手是右手,另一手是左手了。这样一讲,孩子们就把左右搞清楚了。3、 大于小于号容易记反。学了数字后,我们就经常让孩子们给数字们排排队。其实孩子们不能是不知道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字小,而是对于我们题目中的大于号和小于号记反了。结果做出来的题目与我们的题目要求恰恰相反。于是我就这样给孩子们说嘴巴朝右张大是小于号,嘴巴朝左张开就是大于号。这样孩子们就记住了。4、 答非所问。题

7、目中要求的是这个问题,孩子们不知道怎样算,头脑中有那么一点模糊的意识,不能正确地答题。比如:一件衣服50元,妈妈身上带的钱买了这件衣服,还剩下10元,问妈妈带了多少钱呢?60-50=10(元)一共有15个苹果,小明吃了6个,现在还有几个?6+9=15(个)三、 对策 1、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1) 审题习惯。读题要细心,做题细心,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认真审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看清数和数之间的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关系。(2) 验算习惯。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检验时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如果发现错误就及时纠正,不要等到做完了再来改正。因为小学生的记忆力不成熟,等到做完了作业就可能

8、把前面的错误给忘了。2、强化口算基本训练。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训练有助于提高笔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因此,口算练习要天天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20以内加减法、乘法及相应的除法等基本口算是所有计算的基础,要求学生做到正确熟练、脱口而出。计算中的常用数据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如乘法中特殊乘积:52,254,1258等。3、复杂问题生活化。拿前面的例子来说:题目中根本没有“60”和“15”这两个数字(这些数字本来就是计算的正确答案)。对于这样的错误,我认为一年级的孩子还没什么特殊的方法帮他们纠正,所以平时教学时寻找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很重要,而且应该常规化,同时也告诉孩子们,题目中没

9、有“60”和“15”,你们是怎么出来的呢?如果按你们的思路是10元钱的话,那么妈妈买衣服的钱都不够用,而小明的苹果也是越吃越多,这样可能吗?如果学生还是无法理解的话,我就这样给孩子们举例:早上你买铅笔和尺子花了3元钱,现在手里还有5元钱,问妈妈早上给你多少钱?所有的孩子都异口同声地回答:“8元钱”。通过把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生活中的数学后,便于孩子们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在“体验”中获得“经验”柯岩中心小学 金晓艳 今天聆听了两位湖塘中心小学陶老师和吴老师的两堂找次品课,这节课听了课后对于一个长期教低段的我来说有点云里来雾里去的,尤其是对吴老师的第二课时已经 在寻找规律和优化,但是对于“为什么

10、要尽可能平均分成3份”吴老师并没有渗透,所以我也一直存着疑惑,后来在交流中听了李特的介绍和一些老师的评课后,有点弄明白了,当然听课的老师也觉得这节课很难上。课后,大家在一起交流了这两节课,这节课不仅仅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一种被前人证明是最便捷的解法然后通过反复操作以解决所有同类问题。其实,找次品问题为落实“基本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一多维目标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随机事件,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逻辑思维推理和化归的思想方法。与此同时,如何清晰地表达数学思维的过程,如何理解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优化,如何运用比较猜想

11、验证的策略发现数学结论,如何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如何把具体问题推广为一般问题,都是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这些蕴含在解决问题过程之中的隐性的“形成性”能力,或许恰恰是在过去的数学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否重视这些能力的培养,直接决定了学生综合能力的高低。并且,这些能力不局限于促进数学学习,它甚至可以延伸至其他学科,乃至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之后又聆听了李甜老师认识一半的课,认识一半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也是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所以李甜老师大胆改写教材,利用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这一节课,让孩子们在不断地操作中感受“一半”的概念,总体听下来觉得并不

12、那么难了,所以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得到“经验”确实很重要。 那么,听了这些老师的课该如何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和落实数学思想方法呢?一、深刻理解教材,科学地确定“基本数学知识”目标。 深挖教材是有效进行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教师如果没有深入地解读教材,领会编者的用意,若为了追求新意而过度的改编教材内容替换学习材料,往往会把数学知识固有的内涵丢掉,无法有效完成教学。我通过认真研读教材,觉得编者的意图是第一课时完成P111112页的内容,其中P112页的探索表格中有分成的份数和至少要称的次数,可见在“做一做”之前先要发现“分3份尽量平均分”的最优称法及运用这个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适时渗透用“画图”

13、来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而揭示规律应该放在第二课时作为后续学习内容。只有认真琢磨教材,才能科学确定知识性教育目标,也是有效课堂的基础。二、学生提炼“基本数学方法”,提高“基本数学技能”,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是有效课堂的精髓。本节课除了理解和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还应收获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孕育犹如胎儿的发育,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未成形到成形再到成熟的过程。仔细分析这节课,让学生经历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发现结论理解并掌握逻辑推理的思想方法,是学生以获取知识为明线,以探究思想方法为暗线,明暗结合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首先从3个待测物品探究,既

14、包含了最基本的逻辑推理过程又理解了推理的基本思路。继而从5个待测物品的实验操作体验推理过程,加强操作活动在这个环节得到了体现,给予学生操作空间和时间,注重了学生的体验。在8个零件里找出1个较重的次品,方案的多样化程度越来越显著,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尝试用图示法表示操作过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推理过程。将学生的操作过程整理成表格展示,通过观察表格,引导发现并概括出“把零件尽量平均分成3份,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这里的“保证”“至少”同时出现,需要“全面思考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保证。但是要让学生准确地归纳出“每次称量时把含有次品的物品分3份,尽量平均分所

15、称的次数最少”的结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去发现,其实质是这样分能够使每次排除的正品最多,从而锁定次品的范围最小,渗透了“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在解决类似问题时直接应用最优策略,还初步感受了化归的思想方法。三、 利用教材的改写和整合,符合孩子的心理。 为什么李甜老师的课就那么顺,而另两位老师的课却有种种的困惑呢?这和教材的改写和整合是分不开的。我们一味地参照教材,很多时候可能并不符合自己的孩子,而李甜老师却能走在改革的前沿,改编教材,把三年级的内容大胆的在一年级尝试,而且通过不断地磨合,让一年级的孩子不断地分、不断地剪,利用已有的经验知识一步步地去解决问题,发现问题 ,从而得到“一半”的经验。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习李甜老师的这种创新意识。 事实上,任何一个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都是一次极富挑战、极具魅力的数学探究之旅。在这一过程中,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技能的提高,数学思想的熏陶,数学活动经验的建立都是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悄悄发生。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数学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路,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在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等多个维度都有所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