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曲只应天上有――《胡笳十八拍》词曲赏析-2019年文档.pdf

上传人:l*** 文档编号:72421547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词曲只应天上有――《胡笳十八拍》词曲赏析-2019年文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词曲只应天上有――《胡笳十八拍》词曲赏析-2019年文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词曲只应天上有――《胡笳十八拍》词曲赏析-2019年文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曲只应天上有――《胡笳十八拍》词曲赏析-2019年文档.pdf(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华古韵,一向有十大名曲之说,胡笳十八拍为其中之 一。这些古代名曲之所以流传千古,一方面是因为曲调优美,无 论是笛曲的嘹亮,二胡的哀怨,琵琶的婉转,还是古筝的激越,古琴的清婉,民族合乐的柔美,共同奏响了中华民族的优美乐章;另一方面还因为乐曲中所蕴含的诗词,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 不断的梦想与信仰,吟唱着希望,歌颂着友谊与爱情,诉说着人 生,名曲与诗词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七彩 乐章。胡笳十八拍是根据同名古诗谱写的乐曲,歌词最早刊于 南宋朱熹的楚词后语。明代万历年间(1611年)孙丕显琴 适的传谱配词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叙事诗;清初澄鉴堂琴 谱及其后各谱所载的独奏曲,后者在琴界流

2、传较为广泛,尤以 王知斋琴谱中的记谱最具代表性。现以琴曲流传最为广泛。古乐胡笳十八拍所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它以十 分感人的乐调诉说了蔡琰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 来的深重灾难,抒写了主人公对祖国、对故士的深沉思念及骨肉 离别的痛苦感情。古琴曲胡笳十八拍,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 琴伴唱,表现了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气。“胡笳”原 来是我国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少数民族的一种管乐吹奏乐器,其音悲凉,后代形制为木管三孔,它音量宏大,多用于军乐以壮 声威。“拍”在突厥语中即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 融胡茄哀声之故,同时也是音乐的段落。在琴曲中,文姬移情于 声,借用胡

3、笳善于表现思乡哀怨的乐声,融入古琴声调之中,表 现出一种浩然的怨气。全曲共十八段,即十八拍:第一拍是全曲的引子,两个三小 节的乐节是全曲的核心音调,全曲的基本曲调均由此衍生而出。第一拍的情绪起伏很大,也为各段音乐奠定了继续发展的基础;第二拍中出现了装饰性的变化音,使情绪的表现相当强烈。直到 第十拍,一步步地深化离乡悲情,构成乐曲的第一部分。第十一、十二拍是全曲的转折,尤其是第十二拍是唯一的音调欢快明朗的 段落,抒写民族的欢乐,归国的喜悦。音乐从高音开始,节奏较 宽广,构成一个舒展的乐句,这段旋律音区较高,表现了异常激 动的情绪。第十三拍至第十七拍是乐曲的第二都分,仍以抒发悲 情为主,主要表现对

4、稚子的思念。第十八拍是全曲曲尾声,在激 情中结束全曲。蔡文姬所作的叙事诗与古琴曲同名,诗名亦为胡笳十八 拍。在诗中,诗人创造了一个怨苦向天的悲剧性的艺术形象。蔡琰生活的年代,天下大乱,胡虏强盛,外族入侵,烽火遍 野,民卒流亡这成为蔡琰悲剧性人物的社会根源(第一拍);诗中 第二拍专写她被掳途中的情况,又在第十拍中用“一生辛苦兮缘 别离”指明一生的不幸(“辛苦”)源于被掳(即所谓“别离”);因而被掳则是她痛苦生涯的开端和根源。蔡琰这一悲剧性人物还表现在她在生活和精神上所遭受的 痛苦:生活环境非常恶劣:“胡风浩浩”,“冰霜凛凛”;匈奴 人特别的生活习俗与她格格不入:“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逐有水草

5、兮安家葺垒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徒”。她既无法适应胡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能忍受与汉族迥异的胡人的生活习 惯,因而她唱出了“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的痛苦的心声。而令她最为不堪的,还是在精神方面经受着双重 屈辱:作为汉人,她成了胡人的俘虏;作为女人,被迫嫁给了胡 人。第一拍所谓“志意乖兮节义亏”,其内涵应该正是指这双重 屈辱而言的,思念故国、思返故乡,成为支持她坚强地活下去的 精神支柱。从第二拍至第十一拍的主要内容便是写她的思乡之 情:“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直接诉说乡情的动人字句。在 第十一拍中,她并揭出自己忍辱偷生的内心隐秘:“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

6、死当埋骨兮长已 矣。”原来她“不能捐身”是出于期待“归桑梓”,即回归故国。终于,她熬过了漫长的十二年,还乡的宿愿得偿:“忽遇汉使兮 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但这喜悦是转瞬即逝的,在喜上心 头的同时,飘来了一片新的愁云:她想到自己生还之日,也是与 两个亲生儿子诀别之时。第十二拍中说的“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去住两情兮难具陈”,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 坦率剖白。这一拍承上启下,是行文上的转折处。从第十二拍起,便转入描写不忍与儿子分离,出语哽咽,沉哀入骨。第十三拍写 别子,第十四拍写思儿成梦,都是十分精彩的段落。综上所论,胡笳十八拍流传至今,具有巨大的艺术力量,一言以蔽之:是由于此曲苍悠凄楚,深沉哀怨,音乐的感染力尤 甚;此诗通过富于特色的艺术表现,的艺术形象。成功地创造出了抒情主人公 蔡琰这一悲剧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