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教案(共13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7241003 上传时间:2022-02-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教案(共13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诗歌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教案(共13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教案(共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教案(共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项目诗歌鉴赏人物形象课题名称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课型 复习课教学目标熟练掌握人物形象的类型和相关题型的答题思路教学重难点1人物形象的类型及主要人物形象特点2有关人物形象的命题方式和解题策略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共案个案调整与补充一 高考原题回放江苏十年高考中,12、13、14、15、16、17六年都有涉及,其中12年最典型!2012高考江苏卷: 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

2、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二知识归纳1人物形象的类型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离骚表现的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曲)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这两类形象有时可能出现在同一作品中,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和“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也可能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

3、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这首诗中在寒江中独自垂钓的蓑笠翁的形象即是诗人的自我形象,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2常见人物形象的类型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

4、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5、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8)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形象。如杜甫的兵车行、曹操的蒿里行等作品通过战争给人发带来的不幸表达了他们对战争的批判。9)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10)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如王昌龄的闺怨。11)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如苏轼的定风波。12)爱民惜才的形象。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3提问方式:1 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3 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请

6、结合词句简要回答。4. 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1)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3)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4)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的含义,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理解所承载的思想感情。5.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模式(1)塑造了什么特点的什么类型人物形象(概说特点及身份类型)。(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个性等)。三.方法详细解析方法一: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

7、幽,独怆然而涕下。注:陈子昂,唐代诗人。官至右拾遗,参与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诗中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答案: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方法二: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女词(其三) 李白 耶溪注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注:耶溪: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南诗中的采莲女有什么特点?试作

8、简析。 鉴赏: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 “棹”“入”二字为入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的,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此诗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此诗对采莲女的状写,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物素描,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羞”,再通过“莲”“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拟,也没有夸张对比,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 答案:勤劳。采莲归来,自己挥棹驾驭小船,自如熟练。 机灵。见到陌生人,掉头回避避免尴尬,能感

9、觉到客没走而迟迟不出来。 美丽可爱。挥棹、唱歌,再入荷花丛中,清新可爱,有劳动之美、环境衬托下的青春之美。纯朴羞涩。羞涩不见陌生人,宁可回避,久久不出来,也不跟陌生人见面。 反思总结:1)正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一:抓住诗词对人物的正面(直接)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方法三: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感知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赏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

10、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反思总结: 正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二:借助侧面烘托(人物所处的环境) 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

11、作用。 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方法四: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做题 江 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试赏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但仍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秋风”等意象比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以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提示: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分析“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还

12、要了解“老马识途”这个典故。)反思总结: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的含义,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理解所承载的思想感情。四巩固练习1.(2013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13、 鉴赏:上片以“发短”突兀而起,气势逼人,发人深思: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旋即颁布了强制汉人梳结长辫的政令,在清初顺治二年(1645)的六月,江南民众还曾因满清的“剃发令”而奋起浴血抗战。词作开篇即以“发短”暗对满清的长辫,确是极有胆识的艺术展现。继之以“髯长”一语,既反衬了“发短”的鲜明形象,又以长髯飘胸显示了汉族男子传统的壮美风度和潇洒气概。再配上棱棱眉嵴、炯炯眼神,一下子就使词人的特异容貌灿灿然立于纸面。明朝灭亡后,不少怀故国之思的遗民墨客纷纷遁入僧门。但这些抱亡国之恨的僧不同于那四大皆空的僧,故词人着意点示:“我”因忧国之忧和愤世之品则“怪于僧”。一个“怪”字传递了词人多少不需表述却不难

14、意会的衷曲。前两句是词人面容表象的大特写镜头, 充分显示其怪异;“霜侵”二句则是词人心态意象的比拟式描摹,着力传达其坚强。艺术上由表入里,由近至远,由风貌到气质,从而丝丝入扣地熔铸出词人的立体塑像。 下片以闲游、戏钓的飘逸气度,进一步申足了上片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个性;同时自然地生发为“折腰久矣谢无能”的词意。用“折腰”代替“做官”,足见词人的巧构匠心。它很自然地引发人们联想到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归隐的典故。“熏风”跟上片“霜侵”词意前后对照,上下呼应,共同渲染、象征着残酷苦涩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映衬着词人骨骼硬、心意冷,不畏险恶,不慕势禄(不屑于清政府笼络汉族士子的高官厚爵)

15、,宁可隐居深山穷壤、苦熬栉风沐雨的凄楚生活,却始终铮铮然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成功的艺术形象正是诗词的生命所在。 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2013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鉴赏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诗人本身的志趣。诗人虽然出身于勋业很高的富贵之家,但心志清隽,爱好

16、闲雅,摆脱了富贵子弟庸俗的习气。修竹以它的高洁和潇洒,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激赏。在诗人所处的竹轩中,四时都有佳趣,而这首诗所描写的,则以夏季的景物为主。开头两句:“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写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环境是非常幽雅的。三、四两句:“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 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在静观当中,确实是体会得非常细致。五、六两句

17、:“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仍然是写竹轩清趣,但和前两句意境显然不同。前两句写的是平时,这两句却写的是暑天的夜晚和冬天下雪的白昼。前两句以写竹为主,以轩中的品茗、焚香为辅;这两句以轩内倦卧看星和冬天对雪闲吟为主,而以“星穿过”和“雪压摧”相应地写竹,达到水乳交融、情景俱妙的程度。从诗句中诗人告诉人们: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里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上的清景。这样倦卧也好,闲吟也好,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诗兴,而此情此景, 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诗人为诗,不求工而自工,从这几句诗中,也就可以使人心领而神会了。结尾两句:“预想此时应更好,

18、莫移墙下一株梅。”诗人因此时尚在夏季,所以第六句所写的清事,只是虚写,是预想如此。诗人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冬天是梅开的季节,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纵使不是雪天,也便梅竹同清,使竹轩更有幽致。若是下雪的话,此境岂不更加清绝。所以诗人在诗中叮嘱自己说:“莫移墙下一株梅。”梅花将为竹轩带来更多的诗兴啊!此诗清而不瘦,隽而不寒。句句扣题,但并不拘泥。诗人尝从杨万里学诗,得其自然清丽。就此诗来说,风格也和姜夔相近(姜夔诗风俊雅,受到杨万里的激赏)。 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

19、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项目内容课题名称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课型 复习课 教学目标掌握景物形象题的答题要素教学重难点三种景物描写题答题思路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共案个案调整与补充一高考原题回放2015江苏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唐 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思路点拨】两联选取“

20、一渠水”“数点山”“”“红药”等景物进行铺陈描摹;颔联写院外的远景,颈联写院内的近景;这两联前三句是实景,第四句是虚景。二.知识梳理题型一:诗歌意象、意境鉴赏1、提问方式:(1)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2、答题步骤 (1)找到诗人描绘景象的有关诗句,分析写了什么景或哪些景物 ;(2)分析景象的各自基本特征及组合氛围特点。(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景象;(4)指出景象描绘融入的情感

21、。3、景物形象题的答题要素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及景物类型)-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要求为:概述景物组合氛围特点和景物类型。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注意顺序可调换。4、常用概述景物形象特点的词语:景物形象:凄凉、悲伤、

22、高洁、哀伤、凄清、凄切、孤独、离愁、纯洁、姿态美好、清雅高洁、晶莹澄澈、绚丽多姿(多彩)、凌雪傲霜、冷落萧条、凄凉荒寒、衰败荒凉、寂静清冷、荒凉冷落、零落憔悴、幽静闲适、清秀可人、静谧安详、和平宁静、浪卷云涌、气势飞动、苍凉黯淡、馨香四溢、蜂飞蝶舞等。常见意境术语:l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l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l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l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l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l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题型二:写景手法1正与侧的结合 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

23、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2动与静的结合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

24、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3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

25、,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4点与面的结合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

26、,隐括全面 5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27、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6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由仰视到俯视等); 7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心理感觉);题型三:景物描写作用1点名时间地点等自然环境背景2、渲染氛围或奠定感情基调3、衬托人物心理4、突出主题三演练体悟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问: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答 诗中选取明月、风灯、宿鹭、跳鱼四个意象。诗中描绘江中月影近船;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

28、得那样安恬;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音,显然刚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以动写静)(步骤一:描景象),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步骤二:点氛围)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步骤三:析感情)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注解】蛩,蟋蟀。 坐驰,神驰。谓身形不动而心驰于外。诗歌的前四句重在写景绘色,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前四句内容作简要的分析。(4分)参考答案:运用近景和远景相结合的手法,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把秋夜景色描写得非常真切,还运用静

29、景和动景结合的手法,半江秋水,清寒秋气是静景的描写,而宿雁成群与四壁的蟋蟀声是动景的描写,相映成趣,进一步描写秋夜的沉寂。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余干施舍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注:余干:地名,今属江西摇落:草木凋零。(1)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4分)答案: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初上月等意象。这些意象的作用;交代时令景象(秋景)烘托泻染诗人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暗示了一种郁郁的离情乡里。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初发夷陵陆游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

30、途穷。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1)这首诗的写景有何特点?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4分)答案:此诗虚实结合,景象壮阔,气势雄伟。“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一句,作者先实写江水奔涌而出,一泻千里的景象;接着再写自己站在船头,但见江天一色,恍惚使人有了“地辟天开”的感觉。项目诗歌鉴赏景物形象课题名称鉴赏事物形象课型 复习课教学目标1积累事物形象的基础知识。2.鉴赏事物形象的常见题型并掌握其答题方法。教学重难点鉴赏事物形象的常见题型并掌握其答题方法。课时安排一 课 时教学过程共案个案调整与补充一考点分析物象,指有些作品以

31、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或托物言志。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二事物形象分类(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三高考题考察角度有哪些?1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

32、用?2某物象有什么特征?3某物象象征什么?4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5简析某句中的物象。二探究解题思路和方法白梅(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1)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2)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诗人借此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1分析物象的自然特征(借

33、鉴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2分析物象的社会属性(从物人一体角度抓物与志的相似点、契合点,分析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3诗人的理想情操(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答题步骤: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三检测反馈1. 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参考答案】步骤1: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

34、清玉洁之质。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2(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注商风:秋风。怆悢(ling):悲伤。(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2)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