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23770 上传时间:2019-06-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15.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考试试卷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考试试卷考试时间:90 分钟卷面分值:100 分一、单选题(每小题一、单选题(每小题 1 1 分,共分,共 5050 分)分)1 1公元前 634 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A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C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休系 D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2 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黄河附近筑堤自保,甚

2、至还恶意将灾害引致邻国。战国时,赵国曾将黄河决堤以浸淹齐魏。这说明( )A礼乐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B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C分封制严重阻碍农业发展 D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合理性3 3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古代中国“政制演进”反映了( )A血缘关系对政制的影响日益减少 B地方由分裂割据走向国家统一C商品经济日益占居社会主导地位 D专制集权逐步确立与不断加强 4 4阅读下图“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该图表明( ) 封国主要集中在政治中心东部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周文化扩展至黄河中

3、下游姬姓 贵族均分封在边远地区A B C D5 5马克思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周)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材料说明( )A周王与诸侯纯粹是主从关系 B西周并没有真正实行分封制C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在主权分割时代周王从不约束诸侯6 6西周晚期,鲁公与两个儿子一起去朝拜周王。周王觉得少子戏年幼可爱,就让鲁公废长子括而立戏为太子。鲁公十分郁闷,但也只能照办,最终戏继位。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权力仍在但其行为有损王室威信 B鲁公违反了分封义务但遵守了宗法制C在戏继位后括会成为鲁国国

4、内的大宗 D由血缘关系决定的社会等级发生逆转7 7齐国孟尝君使用的冯谖,赵国平原君启用的毛遂,鲁庄公委以重用的曹刿,楚庄王委以重任的孙叔敖等等,都出身低微,或为农民、或为舍人、或为牧人,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推行军功爵制 B纷纷开展变法运动C等级观念消亡 D贵族政治出现松动8 8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这一现象反映了商代( )A宗法制开始出现 B贵族政治的产生 C家国同构的特点 D王权具有稳定性 9 9战国有云:“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周初分封而建的宋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墨 子。观察下图,宋国位于( ) A B C D1010西周甚至春秋早期,不但各

5、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就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不唯如此,铭文和文字制度等也随着器物本身与工艺技术流往分封各地。这说明分封制( )A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B导致诸侯国不断发展威胁王室C推动国家走向统一 D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11112017 年 5 月,春秋末年兵家孙子的祭祀大典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来自海内外的 300 多名孙子后裔按照中华传统礼仪和古代圣人祭拜的最高规格,施礼祭拜。这种祭祖活动主要反映出中国( )A公民素养的开放性 B家国利益的冲突性C宗法传统的延续性 D儒家文化的保守性1212柳宗元封建论中说:“秦有叛民,而无叛吏;

6、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材料肯定了( )A九品中正制的科学性 B分封制的稳定性C三省六部制的合理性 D中央集权的重要性1313从秦汉时期开始,地方官员任命实行流官制度,即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不能在一地久任。对流官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A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 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D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治理1414秦王朝通过设立“内朝官”来牵制乃至转移、削减相权,从而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这实质上说明( )A秦朝皇帝并未掌握实权 B皇权与相权矛盾由来已久C历朝都在不断削弱相权 D君臣间的矛盾从秦朝开始1515刘泽华先生所言:“秦始皇称皇帝,同时又称天子?皇

7、帝观中有神性,但突出的是理性、创造性和社会的至上性;天子称号无疑更多的是神性”,对秦朝皇帝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 B对西周政治观念的彻底舍弃C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 D强调了“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1616下图反映的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 A诸侯之盛强,尾大不掉 B(诸侯之变)失今不治,必为锢疾C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 D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 今上下皆安之1717唐玄宗时期规定,男 15 岁、女 13 岁,可以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这一规定( )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加强了对官员的

8、监察C扩大了唐的统治基础 D强化了中央集权1818唐初进士只考时务策一门,高宗时增加贴经和杂文(文字写作)对策,开元、天宝年间又增加“诗赋取士”。安史之乱后,要看文章内容如何运用儒家理论,提出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些变化说明科举制(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B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C促进了政治的发展历程 D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1919唐代宰相的出身有进士、明经等科举出身,还有依据门第高低的“门荫”出身等阅读 下图“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表”。这表明当时( ) 进士科在科举中的地位逐步提高科举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儒学复兴运动得到了统 治者支持相权出现了不断膨胀趋势A B C D2020宋论中说

9、:“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而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这表明( )A天子无权纠正谏官的过失 B天子与宰相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间存在制衡关系 D谏官的地位高于宰相2121公元 691 年,唐遣十人按察州郡而分天下为十道(十个监察区)后于 711 年分天下为二十四都督府,察刺以下善恶。不久,朝廷又因“御史秩卑望重,按时巡察,奸宄自禁”而罢都督,但置十道按察使而已。朝廷这样做( )A可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便于频繁更换地方长官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D提高了巡察使的权利地位2222宋初赵普为相,谏官批评其“公以元勋当国,宜事损

10、减,有司群臣书奏,尽必先经中书,非尊王之礼也”。面对尖锐指责,“普引咎谢之”。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宋初相权有凌驾于皇权的趋势 B宰相权力受到谏官的监督和制约C君权和相权既斗争又相互依存 D维护君主权威是公认的政治准则2323唐太宗要求乡贡要经过州县官和当地尊长,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的人,难得参加乡贡,更难得被录取及第。下面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此举强调科举制重视对身份的审查 B此举尽可能地扩大唐朝的统治基础C此举发挥了察举制和科举制的优点 D此举严格地把控科举制的录取比例2424隋至唐朝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来不负但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

11、承担了大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现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 )A协调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B反映出对官员的专业化要求加强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冑 D进步遏制了专制皇权的膨胀2525元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见行省制度有助于( )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2626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 73 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 人,占 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

12、11 人,占 107%;寒士出身的只有 6 人,占 82%。这反映出当时( )A与察举制相比选官方式相同 B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C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 D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2727元世祖(忽必烈)尝言:“中书是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医朕两手的”此其重台之旨,历世遵其道而不变。材料反映了元朝(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三权分立政治体制影响后世C皇权受到了更多制约 D监察权独立于行政权与军权2828清袁枚在随园随笔中提到:“秦汉侍中本丞相史(属官),不过掌虎子、捧唾壶等事(负责给皇帝端尿盆等)而晋以后之侍中,乃宰相也”这反映了( )A内侍干政,体制混乱 B封建秩序,等级森严C重用内侍,

13、君权加强 D削弱地方,集权中央2929宋神宗元丰年间推行新政,以尚书令的副职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长官,右仆射兼中书书长官,“则三省互相兼矣”。这有助于( )A裁汰官吏冗员 B促进科学决策 C推动政务统一 D规范行政流程3030著名学者钱穆认为“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据此,对汉、唐政治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由宰相一人独揽统治大权 B唐代制度比汉代更利于实现民主C唐代制度比汉代更利于巩固皇权 D唐代三省六部制降低了行政效率3131汉书中记载的“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的官职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中书令3232南宋的戴表元说:“

14、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场屋科举。”有人曾统计过文天祥为状元的宝祐四年(1256)那榜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 7 比 3。据此可知,南宋科举制( )A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致力于维护下层民众权益C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D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3333汉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不仅监察中央及地方政府,还监察皇宫。唐代设御史台,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所谓三省六部一台,御史台成为独立机构。材料表明,唐代( )A官僚机构、官员数量更多 B进一步弱化专制C更加注重分权、加强皇权 D国家体制更健全3434按照“人主莅权,大臣审权,争臣议权”的原则,皇帝任命或责降官员不当,负责起草诰

15、词的知制诰和中书舍人可以“封还词头”,加以拒绝。这表明宋代( )A有效杜绝官僚腐败 B丞相权力进一步加强C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D皇帝与大臣共治天下3535后汉书党锢尹勋传记载:“家世衣冠,伯父睦,为司徒;兄颂,为太尉;宗族多居贵位者”,这一记载反映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该现象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A注重德才兼备 B选拔效率不高C受到世家影响大 D重视考试的作用3636“(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髙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 )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C

16、有效的限制了皇权的滥用 D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3737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 )A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 B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3838清代乾隆中叶以后,内阁大学士成为荣誉职衔。中国历史上正式出现内阁制始于( )A明太祖时期 B明成祖时期 C清康熙帝时期 D清雍正帝时期3939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

17、正时扩大到 1200 余人。这反映了清朝( )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对官员的院察和控制加强 D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完善4040“准噶尔蒙古叛乱,世宗决定对其发动平叛战争,发布上谕,称:两路军机,朕筹算者久矣。其军需一应亊宜,交与怡亲王允样密为办理。”此处的“世宗”是( )A李世民 B朱棣 C康熙帝 D雍正帝4141.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 ,而从秦汉至晚清是一个“选举社会” ,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夹杂着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划分依据是( ) A. 西汉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B. 隋唐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选官基础C. 魏晋南北朝时

18、期国家权力的分配标准 D. 明清专制制度的强化4242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三纲五常受到挑战 B宗法观念丧失殆尽C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D皇帝权力暂时旁落4343清朝军机处最初设置了三位大臣,即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后来逐渐增加,最多时达十一人。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办理皇帝交办的机要事务。这反映了清朝( )A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 B分化事权以获集权C大力构建权力制衡机制 D封建制度由盛转衰4444洪武五年(公元 1372 年)定六部具体职掌

19、,六部设尚书,尚书为正三品。六部官员相对稳定,不得轻易调动,凡有劳绩者,则在本部升用。洪武十三年升六部品秩:尚书为正二品。这一变化是( )A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 B六部官员勤政廉洁的结果C源于中枢机构的调整 D科举考试更加严格的反映4545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20、4646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排位最低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挑帘军机”的出现( )A说明军机大臣的地位极低 B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C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 D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4747明初,废行省设三司,“三司”并立,各司其事,互不统属,彼此牵制。明中后期,中央派遣巡抚、总督等大员掌管军政事务,起初只是临时差遣,置罢不常,后来常驻久任、开府置幕。这反映了明代(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政治制度不断成熟 D地方机构办事高效4848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下列

21、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C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4949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 B三权分立的民主化的特点C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 D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5050清代雍正时期,朝延将边疆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即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被废除,改成由中央政府派任流官管理。这一做法( )A有利于加强君

22、主的绝对权力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豪强的管制C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大大扩张了清王朝的统治疆域二、材料解析题(共二、材料解析题(共 3 3 道大题,道大题,5151 题题 2121 分,分,5252 题题 1919 分,分,5353 题题 1010 分,共分,共 5050 分)分)5151阅读下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21(21 分分) ) 材料一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 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 公制作之本意实

23、在于此。 王国维 殷周制度论材料二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 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 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材料三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 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材料四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 和

24、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 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 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 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 臣属的一种身份。文史纵横2009 年第 3 期 请回答:(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3 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 困局的?(8 分) (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

25、是什么?(6 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4 分)5252 (19(19 分分)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 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 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 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材料二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 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

26、)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 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三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 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 (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 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 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 分)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

27、臣为何不 能等同于丞相。(10 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 分)5353 (10(10 分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 表 5 察举制科举制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长官举荐自由报考“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1)根据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的内涵。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10 分2019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考试答案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考试答案考试时间:90 分钟 卷面分值:100 分一选择

28、题(每小题 1 分,共 50 分)1-51-5 DDDBC 6-106-10 ADCDD 11-1511-15 CDABA 16-2016-20 DABAC 21-2521-25 CDABC26-3026-30 DDCCC 31-3531-35 BDCCC 36-4036-40 BCBAD 41-4541-45 CCBCB 46-5046-50 BBDDC二材料解析题5151【答案答案】(1)指分封制(1 分);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 分) (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4 分)破解: 统一国家;推

29、行郡县制。(4 分) (3)变化: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6 分) (4)认识: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的 稳定);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4 分)52. 【答案】(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 难大臣。(3 分) (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 的。(3 分) (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 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6 分)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4 分) (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2 分) 原则:皇权至上。(1 分)53.53. 【答案答案】(1)内涵:“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 制度;(4 分) 变化: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考;由注重品德 和学问的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