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说课稿.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7226870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说课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说课稿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说课稿1 我今天要说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蜡烛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西蒙诺夫的

2、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的战斗友谊,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A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B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2)过程方法:A把握记叙的要素,

3、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B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二.设计说明: 总体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平等对话提高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2)做到三个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听说与读写相结合、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设计思路:课前热身情境导入整体感知人物赏析质疑研讨情感升华(渗透我校五步教学法:读标-预习-初检

4、-精讲-测评进行) 三.教学流程: (一)课前热身 学生交流1)通讯的相关知识;2)课前搜集到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的了解。 (设计说明:两项交流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从文章背景、文体知识两个方面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情境导入 多媒体投示阴暗背景下的燃烧着的留泪的蜡烛,同时播放充满悲凉氛围的音乐,师导入: 往事如烟,岁月如梭,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二战的炮声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情感的东西能常驻人们心中。这枚燃烧的蜡烛将带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感受那战场上感人的一幕。 (设计说明: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为本课的学习作了情感铺垫,教师的语言导入激发学生探究

5、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注意体现记叙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调动学生初次读文的探询心理,训练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在题目设计上注重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中来。) (四)人物赏析 1.老妇人为红军战士都做那些事? 学生:援助安葬悼念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在于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从内容上理解老妇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对通讯的特点也有所了解) 2.赏析文中对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语句,进行朗读交流。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为突破文章

6、的重难点服务,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赏析达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总之,让学生在品读与赏析中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训练拓展; 出示老妇人的头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描述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而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口头表达。 (设计说明:此环节仍是对人物的进一步分析,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层,同时强化对写作的训练,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 4.小结:老妇人的形象(?) (五)质疑研讨 你对文章中的哪些问题还有疑问?请提出来。 (设计说明:学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后两句话的含义;黑围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现的作用;文章中“蜡烛”的含义。学生如果没有,就由老师提出来。从而体现师

7、生互动。估计在解决这三个疑难中学生会有困难,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老师的指导则应注意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联系) (六)拓展升华 投示“铸剑为犁”的雕塑。学生观察,理解雕塑的含义。进行小诗的创作。 (设计说明:此项设计在于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并且通过创作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恨,从而使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升华) 教师结语:二战的枪炮声早已成为历史的回音,但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仍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让我们默默祈祷:和平永驻! (七)学生心得 结末,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再读课文,并把自

8、己最深刻而真切的感悟以圈点评注的形式写出来,然后与大家分享。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说课稿2 1.把握记叙的要素,概括并理解文章主旨。 2.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1课时 一、导入 1.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成语或歌曲呢?蜡烛各有什么寓意? 2.学生思考,老师点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9、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中的“蜡烛”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支怎么样的蜡烛呢?今天让一同走近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烧灼(zhu)桥头堡(zhu)地窖(jio)匍匐(p f)腋(y)下拂(f)晓瓦砾(l)颤巍巍(wi)西契柯拉耶夫(q k y)舀(yo)鞠躬(j gng)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2.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故事大意。 (点拨,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概括)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

10、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三、品读语句,感悟人物。 1.老妇人的行为有哪些感动我们的地方?默读文章,勾画语句,并简要概括感受。 2.用“我被所感动,原因是”的句式说话。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 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 4)烛光闪烁,真情祭悼 3.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11、描写了三次“跪”、三次“爬”、三次“休息”。 三次写“爬” 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引导思考:为什么反复描写老妇人动作?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

12、痛哀悼。 4.内心体验: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如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如果她说话,会说些什么呢? 5.总结: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1)老妇人饱受战争之苦,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在战火中,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四、感悟细节的魅力 1.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刚才找到的这

13、些感动点都能让我们进入到文章中,感受到了南斯拉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对苏联红军烈士崇高而深厚爱。可是老师还有一个疑问,难道仅仅是为了表现这一个主题吗?请大家再读读那些反复强调的细节: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及对蜡烛的七次描写,思考其作用。 思考:从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14、。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明确: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战争的残酷,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也表现了战争中的人性美。 3.思考:朗读对蜡烛

15、的七次描写,说说,蜡烛有什么特殊含义? 对蜡烛的七次描写: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思考含义: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怎样理解结尾这两句话?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 讨论明确: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五、感悟文章主旨 1)人物形象老妇人动作描写 2)环境描写炮声蜡烛衬托人物。 3)主题蜡烛赞美与哀痛表达了老妇人的深沉的爱,还表现了对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的赞美。第 12 页 共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