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课程教学大纲三号黑体.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23700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课程教学大纲三号黑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课程教学大纲三号黑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课程教学大纲三号黑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课程教学大纲三号黑体.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课程教学大纲(三号黑体)一、课程基本信息 (四号黑体)二、课程目标(四号黑体)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Chinese Masterpieces课程代码CLLB1022课程性质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程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学分2.0学时36主讲教师朱玲修订日期2021年1月21日指定教材王宏印编著,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一)总体目标:(小四号黑体)本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中国文化典籍跨文化传播教学基本基本功(技能),在此基础上 形成一定的教学灵活度(艺术)。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选择中国文化典籍中十大类论题,

2、 在论题概说部分,介绍作者,译者及译文的背景知识;在经典英译部分,进行原作导读与译 作评析;在翻译练习部分,给出原文,让学生进行独立翻译。本课程教学内容之间构成了层 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严密逻辑关系。在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中,通过中国文化典籍优秀作品的 分析和英译的训练,理解语文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特点,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引 导学生在学习将中国优秀文化作品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努力实现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培养 学生良好的师德修养和人文情怀,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政治立场,热爱语文教育的职业理想和 信念。学生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同时将所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应用于语文教育实 践的认识和能力,加强学生

3、与自我对话、与师生对话,形成自我发展意识。(二)课程目标:(小四号黑体)1 .通过研读汉语经典著作进而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知识,学会从英文翻译的角度达到 对原文别具一格的理解,以补单语思维之缺憾。(支撑毕业要求1 师德规范;7学会反思);2 .提高英文阅读、写作、翻译水平。通过有控制的翻译过程,把英文表达提升到与汉 语表达相当的程度,并通过吸收各自的表达手法,使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支撑毕业 要求3学科素养);3 .在此基础上充实思想,提高文学和文化素养,克服纯语言学习可能造成的言之无物 的弊端,方便对外传播与介绍中国文化,提高翻译鉴赏水平,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支 撑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

4、8沟通合作);(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小四号黑体)选择同类论题的原作1篇,让学生进行独立翻译,老师集中讲评,让学生巩固翻译技能。4 .教学重难点:中文专业学生一般对译者和译文的背景知识了解较少,需要查询相关资料,小组任务中 的分工与协调考研团队合作能力;对所选典籍作品的英文译作进行经典评析,涉及到诸多中国文化特有概念的理解与英文 表达;翻译练习部分的作品教材中没有参考译文,需要学生到图书馆查询相关书籍资料,。5 .教学内容:(1)论题概说:首先扼要介绍道德经的渊流、流变、地位、影响,以及其对中国 文化整体的构成性意义;其次简要交待作者生平、思想观点、主要作品的篇目、常见版

5、本及 简要评价,以便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和文体风格;最后介绍译者及译文的基本情况,说明选择 的原则和其他条件,提供必要的翻译背景知识。(2)经典英译:作为本课程的主体部分,包括原作导读和译作评析两项内容。选取春 秋老子道德经的四段章节,通过原作校注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可读的典籍善本,旨在帮 助学生逐字逐句理解古文;译作赏析基本按照译文内容,逐句逐段注出英文用词和句子的特 点及翻译依据,兼评译笔特点与译文得失。(3)传播实践:选取北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节选作为练习,鼓励学生自行查阅相 关材料和工具书,通过阅读语篇吃透原作精神,领悟原作风格,然后独立进行翻译。6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本课程是一门基础

6、理论课程,同时翻译实践的联系。本课程应用多种教学方 式与资源,选入十大类中国文化典籍论题的原作与译作,以采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重视师 生互动与小组活动,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对话互动。对于论题概说部分,课前安排学生小组任务,课上做口头报告,教师给予点 评指正与归纳总结。翻译练习安排为课后作业,教师课上集中讲评。课堂讲授。对于经典英译部分,由教师对所选原作与译作进行深入解读与评析。以跨文 化交际的视角对原作进行审视重读与理解提示,分析译作过程中注重讲解翻译策略与方法以 及对外传播的途径。反思学习。通过外语视角的经典解读,培养学生打破原有母语及文化理解的盲区。课后 作业中独立

7、进行翻译实践练习,教师集中讲评前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询资料先行订正与思 考。7 .教学评价:阅读教材及相关文献资料,5-6人为一组,承担小组任务,就所讲论题概说做口头报告, 采取PPT等多媒体形式。支撑课程目标1、3、8o熟料掌握所涉及到的中国文化特有概念的英文表达,背诵所讲的1篇经典作品的英文译 文,以外语的视角对重新审视原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支撑课程目标3、7、8o安排课后作业,独立翻译联系,并到图书馆中相关书籍资料中查找参考译文,并予以订 正。支撑课程目标3、7o第八讲:孔丘论语(上)1 .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合作,介绍并了解每讲所选论题的内容、作者、译者及译文的背景知识;原作导读,

8、译作评析,让学生学习翻译技巧与要领;选择同类论题的原作1篇,让学生进行独立翻译,老师集中讲评,让学生巩固翻译技能。2 .教学重难点:中文专业学生一般对译者和译文的背景知识了解较少,需要查询相关资料,小组任务中 的分工与协调考研团队合作能力;对所选典籍作品的英文译作进行经典评析,涉及到诸多中国文化特有概念的理解与英文 表达;翻译练习部分的作品教材中没有参考译文,需要学生到图书馆查询相关书籍资料。3 .教学内容:(1)论题概说:首先扼要介绍论语的渊流、流变、地位、影响,以及其对中国文 化整体的构成性意义;其次简要交待作者生平、思想观点、主要作品的篇目、常见版本及简 要评价,以便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和文

9、体风格;最后介绍译者及译文的基本情况,说明选择的 原则和其他条件,提供必要的翻译背景知识。(2)传播现状:介绍论语及儒家文化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情况。4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同时翻译实践的联系。本课程应用多种教学方 式与资源,选入十大类中国文化典籍论题的原作与译作,以采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重视师 生互动与小组活动,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对话互动。对于论题概说部分,课前安排学生小组任务,课上做口头报告,教师给予点 评指正与归纳总结。翻译练习安排为课后作业,教师课上集中讲评。课堂讲授。对于经典英译部分,由教师对所选原作与译作进行深入解读与评析。以

10、跨文 化交际的视角对原作进行审视重读与理解提示,分析译作过程中注重讲解翻译策略与方法以 及对外传播的途径。反思学习。通过外语视角的经典解读,培养学生打破原有母语及文化理解的盲区。课后 作业中独立进行翻译实践练习,教师集中讲评前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询资料先行订正与思 考。5 .教学评价:阅读教材及相关文献资料,5-6人为一组,承担小组任务,就所讲论题概说做口头报告, 采取PPT等多媒体形式。支撑课程目标1、3、8O熟料掌握所涉及到的中国文化特有概念的英文表达,背诵所讲的1篇经典作品的英文译 文,以外语的视角对重新审视原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支撑课程目标3、7、8o安排课后作业,独立翻译联系,并

11、到图书馆中相关书籍资料中查找参考译文,并予以订 正。支撑课程目标3、7o第九讲:孔丘论语(下)1 .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合作,介绍并了解每讲所选论题的内容、作者、译者及译文的背景知识;原作导读,译作评析,让学生学习翻译技巧与要领;选择同类论题的原作1篇,让学生进行独立翻译,老师集中讲评,让学生巩固翻译技能。2 .教学重难点:中文专业学生一般对译者和译文的背景知识了解较少,需要查询相关资料,小组任务中 的分工与协调考研团队合作能力;对所选典籍作品的英文译作进行经典评析,涉及到诸多中国文化特有概念的理解与英文 表达;翻译练习部分的作品教材中没有参考译文,需要学生到图书馆查询相关书籍资料。3 .教学

12、内容:(1)经典英译:作为本课程的主体部分,包括原作导读和译作评析两项内容。节选春 秋孔子的论语,通过原作校注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可读的典籍善本,旨在帮助学生逐字 逐句理解古文;译作赏析基本按照译文内容,逐句逐段注出英文用词和句子的特点及翻译依 据,兼评译笔特点与译文得失。(2)传播实践:节选论语作为练习,鼓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材料和工具书,通过 阅读语篇吃透原作精神,领悟原作风格,然后独立进行翻译。4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同时翻译实践的联系。本课程应用多种教学方 式与资源,选入十大类中国文化典籍论题的原作与译作,以采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重视师 生互动与小组活动,倡导理

13、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对话互动。对于论题概说部分,课前安排学生小组任务,课上做口头报告,教师给予点 评指正与归纳总结。翻译练习安排为课后作业,教师课上集中讲评。课堂讲授。对于经典英译部分,由教师对所选原作与译作进行深入解读与评析。以跨文 化交际的视角对原作进行审视重读与理解提示,分析译作过程中注重讲解翻译策略与方法以 及对外传播的途径。反思学习。通过外语视角的经典解读,培养学生打破原有母语及文化理解的盲区。课后 作业中独立进行翻译实践练习,教师集中讲评前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询资料先行订正与思 考。5 .教学评价:阅读教材及相关文献资料,5-6人为一组,承担小组任务,就所讲论题概

14、说做口头报告, 采取PPT等多媒体形式。支撑课程目标1、3、8o熟料掌握所涉及到的中国文化特有概念的英文表达,背诵所讲的1篇经典作品的英文译 文,以外语的视角对重新审视原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支撑课程目标3、7、8o安排课后作业,独立翻译联系,并到图书馆中相关书籍资料中查找参考译文,并予以订 正。支撑课程目标3、7o第十讲:盛唐诗歌1 .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合作,介绍并了解每讲所选论题的内容、作者、译者及译文的背景知识;原作导读,译作评析,让学生学习翻译技巧与要领;选择同类论题的原作1篇,让学生进行独立翻译,老师集中讲评,让学生巩固翻译技能。2 .教学重难点:中文专业学生一般对译者和译文的背

15、景知识了解较少,需要查询相关资料,小组任务中 的分工与协调考研团队合作能力;对所选典籍作品的英文译作进行经典评析,涉及到诸多中国文化特有概念的理解与英文 表达;翻译练习部分的作品教材中没有参考译文,需要学生到图书馆查询相关书籍资料。3 .教学内容:(1)论题概说:首先扼要介绍唐诗的渊流、流变、地位、影响,以及其对中国文化整 体的构成性意义;其次简要交待作者生平、思想观点、主要作品的篇目、常见版本及简要评 价,以便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和文体风格;最后介绍译者及译文的基本情况,说明选择的原则 和其他条件,提供必要的翻译背景知识。(2)传播现状:介绍唐诗与唐诗翻译的研究现状、传播情况。(3)经典英译:作

16、为本课程的主体部分,包括原作导读和译作评析两项内容。选取唐 代李白的“五言古诗月下独酌”,通过原作校注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可读的典籍善本,旨 在帮助学生逐字逐句理解古文;译作赏析基本按照译文内容,逐句逐段注出英文用词和句子 的特点及翻译依据,兼评译笔特点与译文得失。(4)传播实践:选取王昌龄的“出塞”为练习,鼓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材料和工具书, 通过阅读语篇吃透原作精神,领悟原作风格,然后独立进行翻译。4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同时翻译实践的联系。本课程应用多种教学方 式与资源,选入十大类中国文化典籍论题的原作与译作,以采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重视师 生互动与小组活动,倡导

17、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对话互动。对于论题概说部分,课前安排学生小组任务,课上做口头报告,教师给予点 评指正与归纳总结。翻译练习安排为课后作业,教师课上集中讲评。课堂讲授。对于经典英译部分,由教师对所选原作与译作进行深入解读与评析。以跨文 化交际的视角对原作进行审视重读与理解提示,分析译作过程中注重讲解翻译策略与方法以 及对外传播的途径。反思学习。通过外语视角的经典解读,培养学生打破原有母语及文化理解的盲区。课后 作业中独立进行翻译实践练习,教师集中讲评前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询资料先行订正与思 考。5 .教学评价:阅读教材及相关文献资料,5-6人为一组,承担小组任务,就所讲论题

18、概说做口头报告, 采取PPT等多媒体形式。支撑课程目标1、3、8o熟料掌握所涉及到的中国文化特有概念的英文表达,背诵所讲的1篇经典作品的英文译 文,以外语的视角对重新审视原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支撑课程目标3、7、8o安排课后作业,独立翻译联系,并到图书馆中相关书籍资料中查找参考译文,并予以订 正。支撑课程目标3、7o第十一讲:两宋词章1 .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合作,介绍并了解每讲所选论题的内容、作者、译者及译文的背景知识;原作导读,译作评析,让学生学习翻译技巧与要领;选择同类论题的原作1篇,让学生进行独立翻译,老师集中讲评,让学生巩固翻译技能。2 .教学重难点:中文专业学生一般对译者和译文

19、的背景知识了解较少,需要查询相关资料,小组任务中 的分工与协调考研团队合作能力;对所选典籍作品的英文译作进行经典评析,涉及到诸多中国文化特有概念的理解与英文 表达;翻译练习部分的作品教材中没有参考译文,需要学生到图书馆查询相关书籍资料。3 .教学内容:(1)论题概说:首先扼要介绍宋词的渊流、流变、地位、影响,以及其对中国文化整 体的构成性意义;其次简要交待作者生平、思想观点、主要作品的篇目、常见版本及简要评 价,以便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和文体风格;最后介绍译者及译文的基本情况,说明选择的原则 和其他条件,提供必要的翻译背景知识。(1)经典英译:作为本课程的主体部分,包括原作导读和译作评析两项内容。

20、选取北 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原作校注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可读的典籍善本, 旨在帮助学生逐字逐句理解古文;译作赏析基本按照译文内容,逐句逐段注出英文用词和句 子的特点及翻译依据,兼评译笔特点与译文得失。(2)传播实践:选取北宋秦观的“鹊桥仙”作为练习,鼓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材料和 工具书,通过阅读语篇吃透原作精神,领悟原作风格,然后独立进行翻译。4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同时翻译实践的联系。本课程应用多种教学方 式与资源,选入十大类中国文化典籍论题的原作与译作,以采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重视师 生互动与小组活动,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对话

21、互动。对于论题概说部分,课前安排学生小组任务,课上做口头报告,教师给予点 评指正与归纳总结。翻译练习安排为课后作业,教师课上集中讲评。课堂讲授。对于经典英译部分,由教师对所选原作与译作进行深入解读与评析。以跨文 化交际的视角对原作进行审视重读与理解提示,分析译作过程中注重讲解翻译策略与方法以 及对外传播的途径。反思学习。通过外语视角的经典解读,培养学生打破原有母语及文化理解的盲区。课后 作业中独立进行翻译实践练习,教师集中讲评前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询资料先行订正与思 考。5 .教学评价:阅读教材及相关文献资料,5-6人为一组,承担小组任务,就所讲论题概说做口头报告, 采取PPT等多媒体形式。支

22、撑课程目标1、3、8o熟料掌握所涉及到的中国文化特有概念的英文表达,背诵所讲的1篇经典作品的英文译 文,以外语的视角对重新审视原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支撑课程目标3、7、8o安排课后作业,独立翻译联系,并到图书馆中相关书籍资料中查找参考译文,并予以订 正。支撑课程目标3、7o第十二讲:杂剧传奇(上)1 .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合作,介绍并了解每讲所选论题的内容、作者、译者及译文的背景知识;原作导读,译作评析,让学生学习翻译技巧与要领;选择同类论题的原作1篇,让学生进行独立翻译,老师集中讲评,让学生巩固翻译技能。2 .教学重难点:中文专业学生一般对译者和译文的背景知识了解较少,需要查询相关资料,

23、小组任务中 的分工与协调考研团队合作能力;对所选典籍作品的英文译作进行经典评析,涉及到诸多中国文化特有概念的理解与英文 表达;翻译练习部分的作品教材中没有参考译文,需要学生到图书馆查询相关书籍资料。3 .教学内容:(1)论题概说:首先扼要介绍元杂剧、明清传奇的渊流、流变、地位、影响,以及其 对中国文化整体的构成性意义;其次简要交待作者生平、思想观点、主要作品的篇目、常见 版本及简要评价,以便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和文体风格;最后介绍译者及译文的基本情况,说 明选择的原则和其他条件,提供必要的翻译背景知识。(2)传播现状:介绍元杂剧、明清传奇及其翻译的研究现状,不同传播方式的比较与 评析。4 .教学方

24、法:案例教学。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同时翻译实践的联系。本课程应用多种教学方 式与资源,选入十大类中国文化典籍论题的原作与译作,以采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重视师 生互动与小组活动,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对话互动。对于论题概说部分,课前安排学生小组任务,课上做口头报告,教师给予点 评指正与归纳总结。翻译练习安排为课后作业,教师课上集中讲评。课堂讲授。对于经典英译部分,由教师对所选原作与译作进行深入解读与评析。以跨文 化交际的视角对原作进行审视重读与理解提示,分析译作过程中注重讲解翻译策略与方法以 及对外传播的途径。反思学习。通过外语视角的经典解读,培养学生打破原有母语及文

25、化理解的盲区。课后 作业中独立进行翻译实践练习,教师集中讲评前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询资料先行订正与思 考。5 .教学评价:阅读教材及相关文献资料,5-6人为一组,承担小组任务,就所讲论题概说做口头报告, 采取PPT等多媒体形式。支撑课程目标1、3、8o熟料掌握所涉及到的中国文化特有概念的英文表达,背诵所讲的1篇经典作品的英文译 文,以外语的视角对重新审视原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支撑课程目标3、7、8o安排课后作业,独立翻译联系,并到图书馆中相关书籍资料中查找参考译文,并予以订 正。支撑课程目标3、7o第十三讲:杂剧传奇(下)1 .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合作,介绍并了解每讲所选论题的内容、作者、

26、译者及译文的背景知识;原作导读,译作评析,让学生学习翻译技巧与要领;选择同类论题的原作1篇,让学生进行独立翻译,老师集中讲评,让学生巩固翻译技能。2 .教学重难点:中文专业学生一般对译者和译文的背景知识了解较少,需要查询相关资料,小组任务中 的分工与协调考研团队合作能力;对所选典籍作品的英文译作进行经典评析,涉及到诸多中国文化特有概念的理解与英文 表达;翻译练习部分的作品教材中没有参考译文,需要学生到图书馆查询相关书籍资料。3 .教学内容:(1)经典英译:作为本课程的主体部分,包括原作导读和译作评析两项内容。节选元 代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原作校注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可读的典籍善本,旨在帮助学生

27、逐字逐句理解古文;译作赏析基本按照译文内容,逐句逐段注出英文用词和句子的特点及翻 译依据,兼评译笔特点与译文得失。(2)传播实践:选取明传奇牡丹亭选段作为练习,鼓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材料和 工具书,通过阅读语篇吃透原作精神,领悟原作风格,然后独立进行翻译。4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同时翻译实践的联系。本课程应用多种教学方 式与资源,选入十大类中国文化典籍论题的原作与译作,以采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重视师 生互动与小组活动,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对话互动。对于论题概说部分,课前安排学生小组任务,课上做口头报告,教师给予点 评指正与归纳总结。翻译练习安排

28、为课后作业,教师课上集中讲评。课堂讲授。对于经典英译部分,由教师对所选原作与译作进行深入解读与评析。以跨文 化交际的视角对原作进行审视重读与理解提示,分析译作过程中注重讲解翻译策略与方法以 及对外传播的途径。反思学习。通过外语视角的经典解读,培养学生打破原有母语及文化理解的盲区。课后 作业中独立进行翻译实践练习,教师集中讲评前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询资料先行订正与思 考。5 .教学评价:阅读教材及相关文献资料,5-6人为一组,承担小组任务,就所讲论题概说做口头报告, 采取PPT等多媒体形式。支撑课程目标1、3、8O熟料掌握所涉及到的中国文化特有概念的英文表达,背诵所讲的1篇经典作品的英文译 文,

29、以外语的视角对重新审视原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支撑课程目标3、7、8o安排课后作业,独立翻译联系,并到图书馆中相关书籍资料中查找参考译文,并予以订 正。支撑课程目标3、7o第十四讲:明清小说(上)1 .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合作,介绍并了解每讲所选论题的内容、作者、译者及译文的背景知识;原作导读,译作评析,让学生学习翻译技巧与要领;选择同类论题的原作1篇,让学生进行独立翻译,老师集中讲评,让学生巩固翻译技能。2 .教学重难点:中文专业学生一般对译者和译文的背景知识了解较少,需要查询相关资料,小组任务中 的分工与协调考研团队合作能力;对所选典籍作品的英文译作进行经典评析,涉及到诸多中国文化特有概

30、念的理解与英文 表达;翻译练习部分的作品教材中没有参考译文,需要学生到图书馆查询相关书籍资料。3 .教学内容:(1)论题概说:首先扼要介绍明清小说的渊流、流变、地位、影响,以及其对中国文 化整体的构成性意义;其次简要交待作者生平、思想观点、主要作品的篇目、常见版本及简 要评价,以便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和文体风格;最后介绍译者及译文的基本情况,说明选择的 原则和其他条件,提供必要的翻译背景知识。(2)传播现状:介绍红楼梦与其翻译的研究现状,不同传播方式的比较与评析。4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同时翻译实践的联系。本课程应用多种教学方 式与资源,选入十大类中国文化典籍论题的原作

31、与译作,以采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重视师 生互动与小组活动,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对话互动。对于论题概说部分,课前安排学生小组任务,课上做口头报告,教师给予点 评指正与归纳总结。翻译练习安排为课后作业,教师课上集中讲评。课堂讲授。对于经典英译部分,由教师对所选原作与译作进行深入解读与评析。以跨文 化交际的视角对原作进行审视重读与理解提示,分析译作过程中注重讲解翻译策略与方法以 及对外传播的途径。反思学习。通过外语视角的经典解读,培养学生打破原有母语及文化理解的盲区。课后 作业中独立进行翻译实践练习,教师集中讲评前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询资料先行订正与思 考。5 .教学评价:阅

32、读教材及相关文献资料,5-6人为一组,承担小组任务,就所讲论题概说做口头报告, 采取PPT等多媒体形式。支撑课程目标1、3、8o熟料掌握所涉及到的中国文化特有概念的英文表达,背诵所讲的1篇经典作品的英文译 文,以外语的视角对重新审视原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支撑课程目标3、7、8o安排课后作业,独立翻译联系,并到图书馆中相关书籍资料中查找参考译文,并予以订 正。支撑课程目标3、7o第十五讲:明清小说(下)1 .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合作,介绍并了解每讲所选论题的内容、作者、译者及译文的背景知识;原作导读,译作评析,让学生学习翻译技巧与要领;选择同类论题的原作1篇,让学生进行独立翻译,老师集中讲评

33、,让学生巩固翻译技能。2 .教学重难点:中文专业学生一般对译者和译文的背景知识了解较少,需要查询相关资料,小组任务中 的分工与协调考研团队合作能力;对所选典籍作品的英文译作进行经典评析,涉及到诸多中国文化特有概念的理解与英文 表达;翻译练习部分的作品教材中没有参考译文,需要学生到图书馆查询相关书籍资料。3 .教学内容:(1)经典英译:作为本课程的主体部分,包括原作导读和译作评析两项内容。选取清 代曹雪芹红楼梦的“楔子”,通过原作校注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可读的典籍善本,旨在 帮助学生逐字逐句理解古文;译作赏析基本按照译文内容,逐句逐段注出英文用词和句子的 特点及翻译依据,兼评译笔特点与译文得失。(

34、2)传播实践:选取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猴王出世”作为练习,鼓励学生自行 查阅相关材料和工具书,通过阅读语篇吃透原作精神,领悟原作风格,然后独立进行翻译。4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同时翻译实践的联系。本课程应用多种教学方 式与资源,选入十大类中国文化典籍论题的原作与译作,以采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重视师 生互动与小组活动,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对话互动。对于论题概说部分,课前安排学生小组任务,课上做口头报告,教师给予点 评指正与归纳总结。翻译练习安排为课后作业,教师课上集中讲评。课堂讲授。对于经典英译部分,由教师对所选原作与译作进行深入解读与评析。以

35、跨文 化交际的视角对原作进行审视重读与理解提示,分析译作过程中注重讲解翻译策略与方法以 及对外传播的途径。反思学习。通过外语视角的经典解读,培养学生打破原有母语及文化理解的盲区。课后 作业中独立进行翻译实践练习,教师集中讲评前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询资料先行订正与思 考。5 .教学评价:阅读教材及相关文献资料,5-6人为一组,承担小组任务,就所讲论题概说做口头报告, 采取PPT等多媒体形式。支撑课程目标1、3、8o熟料掌握所涉及到的中国文化特有概念的英文表达,背诵所讲的1篇经典作品的英文译 文,以外语的视角对重新审视原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支撑课程目标3、7、8o安排课后作业,独立翻译联系,并

36、到图书馆中相关书籍资料中查找参考译文,并予以订 正。支撑课程目标3、7o第十六讲:复习、考试6 .教学目标:复习本课程的全部内容,掌握知识与技能要领。7 .教学重难点:中国文化核心概念的翻译。8 .教学内容: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五号宋体)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说明毕业要求1:师德规 范1-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了解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与意义,并努力践行,增进对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 感认同。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 己任。2 了解语文教师的职业性质和责任,具有良好的职 业素质,在教学实践中遵守中小学

37、教师职业道德规 范,具有法律意识。1-4具有从教志向和信念,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 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课程目标1通过研读汉语经典 著作进而了解中国 文学与文化知识, 学会从英文翻译的 角度达到对原文别 具一格的理解,以 补单语思维之缺 憾,形成良好的师 德修养。毕业要求3:学科素 养3-1系统掌握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等方面的 知识,具有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3-2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及外国文学 等方面的知识,背诵经典古诗文,具有分析、解读多 样经典文本能力。3-3掌握写作学、逻辑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高 语言素养,撰写各类文体的能力。3-4掌握文艺学、

38、美学、文献学等基本理论知识,能 够结合具体文学、美学现象展开分析,能够基于文献 学基础展开文献整理。3-5具备基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文化,能 够具有跨学科知识,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 系,了解所学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课程目标2通过观摩语文教师 课堂教学技能的实 践,形成良好的师 德修养和人文情 怀,形成自我发展 意识提高英文阅 读、写作、翻译水 平。通过有控制的 翻译过程,把英文 表达提升到与汉语 表达相当的程度, 并通过吸收各自的 表达手法,使二者 相得益彰、相互促 进。课程目标3在此基础上充实思 想,提高文学和文 化素养,克服纯语 言学习可能造成的 言之无物的弊端, 方便对外

39、传播与介 绍中国文化,提高学生复习、教师答疑。9 .教学方法:督促复习。10 教学评价:随堂考,笔试,闭卷。U!、学时分配(四号黑体)表2: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五号宋体)章节章节内容学时分配第一讲课程概论2第二讲上古神话2第三讲先秦寓言2第四讲诗经风雅(上)2第五讲诗经风雅(下)2第六讲楚辞悲歌2第七讲道德之宗2第八讲孔丘论语(上)2第九讲孔丘论语(下)2第十讲盛唐诗歌2第十一讲两宋词章2第十二讲杂剧传奇(上)2第十三讲杂剧传奇(下)2第十四讲明清小说(上)2第十五讲明清小说(下)2第十六讲复习考试2五、教学进度(四号黑体)表3:教学进度表(五号宋体)周次日期章节名内容提授课时作业及

40、要备注称要数求1第一讲课程概论2通读课本概 论,熟悉文化 含义与分层2第二讲上古神话2课后练习题, 小组任务3第三讲先秦寓言2课后练习题, 小组任务4第四讲诗经风雅 (上)2课后练习题, 小组任务5第五讲诗经风雅 (下)2课后练习题, 小组任务6第六讲楚辞悲歌2课后练习题, 小组任务7第七讲道德之宗2课后练习题, 小组任务8第八讲孔丘论语 ()2课后练习题, 小组任务9第九讲孔丘论语 (下)2课后练习题, 小组任务10第十讲盛唐诗歌2课后练习题, 小组任务11第十一讲两宋词章2课后练习题, 小组任务12第十二讲杂剧传奇 (上)2课后练习题, 小组任务13第十三讲杂剧传奇 (下)2课后练习题,

41、小组任务14第十四讲明清小说(上)2课后练习题, 小组任务15第十五讲明清小说 (下)2课后练习题, 期末复习16第十六讲复习考试2考试六、教材及参考书目(四号黑体)(电子学术资源、纸质学术资源等,按规范方式列举)(五号宋体)1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王宏印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3月2.中外文学经典翻译教程,王宏印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3 .中国典籍英译,汪榕培、王宏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2月.中国文化通览,杨敏、王克奇、王恒展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50中国传统文化通览,杨敏、王克奇、王恒展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3 月七、教学方法

42、(四号黑体)1 .案例教学。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同时翻译实践的联系。本课程应用多种教学 方式与资源,选入十大类中国文化典籍论题的原作与译作,以采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重视 师生互动与小组活动,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2 .对话互动。对于论题概说部分,课前安排学生小组任务,课上做口头报告,教师给予 点评指正与归纳总结。翻译练习安排为课后作业,教师课上集中讲评。3 .课堂讲授。对于经典英译部分,由教师对所选原作与译作进行深入解读与评析。以跨 文化交际的视角对原作进行审视重读与理解提示,分析译作过程中注重讲解翻译策略与方法 以及对外传播的途径。4,反思学习。通过外语视角的经典

43、解读,培养学生打破原有母语及文化理解的盲区。课 后作业中独立进行翻译实践练习,教师集中讲评前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询资料先行订正与 思考。八、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 (四号黑体)(-)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小四号黑体)表4: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表(五号宋体)课程目标考核要点考核方式课程目标1通过研读汉语经典著作进而 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知识,学 会从英文翻译的角度达到对 原文别具一格的理解,以补单 语思维之缺憾。(支撑毕业要 求1 师德规范;7 学会反 思)课堂提问、小组任务、课后作业、期末考试课程目标2提高英文阅读、写作、翻译水 平。通过有控制的翻译过程, 把英文表达提升到与汉语表

44、达相当的程度,并通过吸收各 自的表达手法,使二者相得益 彰、相互促进。(支撑毕业要 求3 学科素养)课堂提问、小组任务、课后作业、期末考试课程目标3在此基础上充实思想,提高文 学和文化素养,克服纯语言学 习可能造成的言之无物的弊 端,方便对外传播与介绍中国 文化,提高翻译鉴赏水平,增 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支撑 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8 沟 通合作)课堂提问、小组任务、课后作业、期末考试(二)评定方法(小四号黑体)1 .评定方法(五号宋体).平时成绩:40% (出勤,小组任务,作业,课堂表现)期末考试:60% (闭卷笔试)2 .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五号宋体)表5: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

45、与达成度分析表(五号宋体)占比课程目标平时期末总评达成度课程目标140%60%分目标达成度二0.4x平 时分目标成绩0.6x期末 分目标成绩/分目标总分课程目标240%60%课程目标340%60%(三)评分标准(小四号黑体)课程目标评分标准90-10080-8970-7960-6960优良中合格不合格ABCDF课程目标1通过研读汉语经典 著作进而了解中国 文学与文化知识, 学会从英文翻译的 角度达到对原文别通过研读汉语经典 著作进而了解中国 文学与文化知识, 学会从英文翻译的 角度达到对原文别通过研读汉语经 典著作进而了解 中国文学与文化 知识,学会从英文 翻译的角度达到通过研读汉语经 典著作

46、进而了解 中国文学与文化 知识,学会从英 文翻译的角度达通过研读汉语经 典著作进而了解 中国文学与文化 知识,学会从英 文翻译的角度达课程目标评分标准90-10080-8970-7960-6960优良中合格不合格ABCDF具一格的理解,以 补单语思维之缺 憾。(完成极好)具一格的理解,以 补单语思维之缺 憾。(完成较好)对原文别具一格 的理解,以补单语 思维之缺憾。(完 成一般)到对原文别具一 格的理解,以补 单语思维之缺 憾。(勉强完成)到对原文别具一 格的理解,以补 单语思维之缺 憾。(未完成)课程目标2提高英文阅读、写 作、翻译水平。通 过有控制的翻译过 程,把英文表达提 升到与汉语表达相 当的程度,并通过 吸收各自的表达手 法,使二者相得益 彰、相互促进。(完 成极好)提高英文阅读、写 作、翻译水平。通 过有控制的翻译过 程,把英文表达提 升到与汉语表达相 当的程度,并通过 吸收各自的表达手 法,使二者相得益 彰、相互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