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区“十四五”科技.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21588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赣榆区“十四五”科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赣榆区“十四五”科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赣榆区“十四五”科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赣榆区“十四五”科技.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赣榆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送审稿)2022年3月 作用,全力构建多元参与的创新生态环境。坚持企业主体与产业优先相结合。坚持突出企业 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区域板块特色化发展,紧密围 绕特色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集聚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完善 科技服务体系,培育科技型创新型企业集群,促进区域特 色产业发展,构筑链条完整、层次分明、充满活力的产业 链、创新链。坚持开放合作与协同创新相结合。坚持以开放创 新引领科技创新,面向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全面开放合作, 握紧抓牢新型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路线,积极融入各级科技 创新中心区,促进企业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形成创新驱动 与开放带动双向互动发展机制。(四)发展目

2、标到2025年,赣榆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取得实质性 成效,全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机制更 加完善,创新要素支撑明显加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效提 升,创新服务能力有所改善,基本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 业集群,成为“东陇海地区产业特色显著的区域科技创新 高地”。创新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开放创新、资源集聚能 力显著提升,人才、资金、技术等加速集聚。“十四五” 末,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实现大幅增长,达到 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15%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 有量超过4件,年产学研成果数达80个,年技术市场合同成 交额过2亿元。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突出。到“十四五”末,全区 高新技术企业

3、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企业达110家,通过认 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50家,新增一批创新领军企业,形 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科技创新载体更加丰富。到“十四五”末大中型 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全覆 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新引建重大产业创新平 台10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新建完成制造业专业 孵化器。区域特色产业初步集聚。区域协同、协调发展取 得明显成效,特色优势明显。赣榆经济开发区建设迈上新 台阶,基本构建成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力争形成1-2个创 新型产业集群;赣榆高新区(筹)创建省级高新区条件基 本满足,各镇区形成特色产业园区。赣榆区“十四五”科技创新主要指

4、标主要指标2020 年2025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1.021.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2.75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 总产值比重()9.9515高新技术企业数(家)63110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家)158250新引建重大产业创新平台数(家)/10年产学研成果数(个)1280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亿元)0.082二、实施科技创新重点任务(一)坚持科技引领,推动重点产业高速发展将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紧密结合,增强原始创 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科 技创新在产业全面加速提档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地方 特色产业向高端化、集聚化、协同化、集群化发展。实施

5、 特色产业技术提档升级计划,集中科技创新资源,加快5G+ 工业互联网产业布局,助推各产业向数字化、信息化、智 能化转型升级。重点部署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高 端化工、海洋科技、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培育新技术、新 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驱动产业跨越发展,实现产业优 化升级和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L装备制造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技术集成和设备 成套化水平,大力发展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以及高附 加值装备制造技术,以海腾仪表、杰瑞自控、百仑生化科 技、西德电梯等企业为依托,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产业向自 动化、智能化新装备转型,重点发展海洋工程配套装备、 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制造及机器人装备制造

6、,力争在智能 制造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提升高端智能装备研发创新 能力,增强产业链韧性。持续推动临港自控设备产业园建 设,形成自控装备集中区,打造高端制造产业基地,为区 内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发挥重要作用。2 .新能源抢抓新能源商业化应用发展机遇,充分把握新能源消 费新趋势、新要求,依托神舟新能源、安彩新能源等企 业,加大新能源技术及高端产品开发力度,推进太阳能光 伏/光热产业关键技术的产业化。重点支持光伏组件产能提 升及新型光伏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支持余热发电及储 能技术研发及应用,引导光伏企业向上游硅片、基材进行 产业链延伸,促进产业上下游纵向及横向扩展,形成集约 化、集群化和

7、高效化新能源产业集群。3 .新材料在保证绿色环保低碳的前提下,以广晟健发、兆昱新 材料、永泰塑业等企业为依托,推动碳素无机非金属材 料、再生型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海洋用金属材料、再生 型聚丙烯材料等新材料制备技术及新产品开发应用。重点 支持中碳能源、润美新材料开展铝用碳素、人造石墨增碳 剂、高级石墨碳砖、高端负极材料等新材料高端产品的开 发,推动国产新材料中低端产品向高性能、高附加值、高 技术含量的高端产品提档升级,谋求国产新材料产品在高 端市场应用中的进口替代。4 .高端化工以柘汪临港化工集中区向省级化工园区建设升级为契 机,整合推进赣榆区化工产业集聚,加速推进新海石化化 工新材料产业园重大

8、项目建设,带动区域传统石化产业向 高端化工产业升级,延长炼化产业链,支持发展精细化 工、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重点开发炼油下游产品,支持聚 烯煌等高新树脂、聚烯烧类热塑性弹性体、特种橡胶、特 种纤维等高端石化产品的制备工艺研究;支持以天富食品 为代表食品添加剂制造企业向医药级产品转型升级,提升 医药原料药制备技术水平。到2025年,打造成创新能力 强、特色鲜明、有一定知名度的区域性高端化工产业集 群。专栏1新海石化化工新材料产业园重大项目新海石化化工新材料产业园位于赣榆区临港石化产业园区的核心区,规划 面积5.48平方公里。园区坚定不移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 展理念,按照产业链设计

9、和产业布局,遵循“五个一体化”园区建设模式,即 产业链设计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管 理服务一体化,集约高效利用土地,以新兴园区标准,规划建设信息化和工业 化“两化融合”的智慧园区,力求建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确、资源配置生态 化、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端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园区规划依托新海石化产业发展基础和技术支撑优势,遵循坚持协同发 展、市场导向、清洁生产、生态发展、动态调整五大原则,加快打造技术先 进、符合循环经济和绿色化工要求,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高端化工产业集 群,打造赣榆区高端、特色化工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成为循环、高端、具有核 心竞争力的化工产业园区。至2

10、030年,新海石化化工新材料园将规划建设20个 石化项目,使赣榆石油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形成生态链上下游企业聚集,完成 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未来赣榆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 拉动作用。5 .海洋科技围绕区域特色海洋生物产业,发展海洋科技,打造以 海洋生物制药、功能性食品和海洋物种资源开发利用为主 的海洋生物产业链,发展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制药、 活性物质、功能食品及海洋水产品的储运、保鲜等海洋生 物技术,重点支持海洋藻类提取海藻酸钠、岩藻多糖提取 制备技术及其应用。探索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包 括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和绿色洁净应用技术、海 洋生物工厂化高效养殖技术、渔

11、业加工废弃产品的再利用 开发技术等。推进赣榆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园(省现代 农业科技园)创优发展,完善园区管理机制,强化配套设 施建设,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共建海 洋生物与食品研发中心。充分发挥赣榆紫菜产业优势,依 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共同建设紫菜研究院,探索形 成育种、养殖、加工、精炼的紫菜生产全产业链,形成具 有地方特色的海洋科技产业集聚区。6 .现代农业充分发挥赣榆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带头引领 作用,利用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农业科技投 入,做大做强赣榆特色现代农业。围绕优质粮食果蔬、设 施园艺与高效水产养殖等领域实施科技项目,引导企业开 展优质育种、种养

12、殖技术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 开发。持续支持“海洋水产品” “海藻产业” “特色浆果 加工产业”3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产业示范、引 领、协调、服务和支撑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扶 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种养殖、品种研发、技术管 理、果品生产、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带动相关农产品上下 游产业链企业培育发展。探索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发展理 念,打造“5G+智慧农业”应用场景示范基地,以电子信息 技术推动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专栏2 “5G+智慧农业”应用场景示范基地以数字化创新串联农业领域创新,包括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建模,信息技 术和生物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的联合应用,赋能农

13、业产业,在众多典型场景中 发挥价值。赣榆可遴选具备一定农业信息化基础的乡镇,打造“5G+智慧农 业”场景应用示范基地,推进5G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着力在农业生 产主要环节实现智能化,在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事服务、智慧水产养 殖、产品流通、智慧农村等方面开展“5G+智慧农业”场景应用,初步形成智 能农业平台下绿色健康种植、养殖、产销新模式。1 .农业物联网:综合利用各类传感器、RFID、视觉采集终端等感知设备, 广泛采集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禽畜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流通等环节的信 息,以实时了解一线生产经营情况,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电信网、互联网等 渠道进行传输,并将获取的信息融合

14、、处理,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各类数据支 持。2 .农业大数据。农业大数据是各类数字化、智能化应用的基石,通信技 术、数据技术的发展能够带来更丰富多元、便捷高效的数据体系,帮助行业在 智慧监管、市场信息、智能化应用、信贷保险方面进行创新。3 .农事服务。利用5G网络搭建农事服务体系,覆盖从种植管理到市场行为 决策的全周期,让农户种得更好、卖得更多。农技推广或者是农民职业教育可 通过联网设备进行,让知识传递更加便捷,针对经济作物、特种作物的种植管 理也可以通过线上进行教学,打破时空地域限制。4 .智慧水产养殖。利用各类传感器可以监测水产养殖场和海洋环境,采集 水体温度、溶解氧、PH值、动物行为等数据

15、,通过通信网络存储分析相关数 据,可以快速识别异常,为生产经营者提供操作建议。5 .产品流通。5G通信网络及田间传感器、物联网等设备可以囊括农产品从 种到收的完整数据,使得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在产品流通环节,通过一物 一码的方式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打造农产品品牌,提升优质农产品的附加 值。6 .数字乡村。在互联网农业农村展示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构建以5G网络和 智能终端为基础的新时代乡村面貌展现平台,通过带有地方特色的直播、农产 品电商等形式,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加速地方特色农业品牌化进程。(二)以企业为主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L实施领军企业竞争力提升计划围绕本区主导产业创新需求,以打造“独角兽

16、” “小 巨人” “瞪羚”企业为目标,综合分析企业规模、产业方 向及发展潜力,遴选有潜力、规模大、后劲足、带动强的 优质创新型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引导各类创新资源聚焦聚 集,着力打造有行业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龙头 企业发挥创新引领和带头示范作用,聚集产业链上下游创 新要素,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推进共性技术的研发 和应用,增强企业创新效能;瞄准地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 颈,以新海石化、神州新能源、天富食品等一批规模大、 创新能力强、产业带动性强的领军企业为重点培育对象, 引导和支持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争取在关键核心技术取得 重大突破,掌握自主可控技术;推进企业研发投入增长工 程,鼓励创新型领

17、军企业中探索实施企业研发准备金制 度,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专栏3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是推动企业从制度上保障研发投入 的持续稳定,建立科学的研发投入体系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强化企业的创新主 体地位,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壮大企业发展后劲。研发准备金制度由区政府统一协调,区工信局会同区财政局、区科技局、 区税务等相关部门共同出台相关制度,规范研发准备金的形成、使用、核算、 信息披露等事项,采取项目支持、资金奖励等方式鼓励当地企业建立研发准备 金制度,有效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遵循自愿原则,政府可根据

18、实际情况,采取事前 备案、事后补助的方式,按其新增研发投入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2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充分挖掘各创新园区资源,设立区级高新技术企业培 育库,挖掘、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军;加强科技型企业 入库培育,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 能力,构建从“种子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的良性发 展梯队。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加强研发投入和技术 革新,升级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 扶持力度,实施科技型小微企业孵化培育计划,强化孵化 育成体系的服务能力,精心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的创新型中 小企业,采取“一对一”指导的方式,帮助企业迅速成 长,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取得量的提

19、升,形成根植于“新 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科技型和创新型企业 生态群落。3 .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工程围绕赣榆特色产业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 能力突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推进全区大型企业及科 技型中小企业与高校院所普遍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产学研 技术合作全覆盖;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引导企业与 高校、院所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由短期零散式 合作向战略联盟式深度合作转变;聚焦区域产业体系发展 目标,与江苏海洋大学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依托科技镇长 团及四所大学科技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定期举办校 企对接会、科技沙龙等活动,促进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在 我区转化落地。不断优化完善

20、技术转移转化体系,搭建具 有产学研需求信息发布、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等专业化功 能的综合服务平台,提高科技服务水平。积极引导企业参 与长三角协同创新体系,与苏北、淮海经济区、长三角核 心区的研发机构开展深层合作,通过建立飞地研发中心等 模式,引导异地产业技术成果向本区域转移落地,实现科 技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三)打造科技创新园区,形成特色产业集群L积极创建省级高新区有效整合原海洋经济开发区、海州湾科技园等园区的 科技创新资源,加强高新区科技创新实力培养,培植地标 性产业集群;重点围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海洋 科技领域科技创新需求,聚力招引高质量双创项目;加强 人才引进及企业孵化培育,加

21、快建设区内科技企业孵化 器、科技企业加速器以及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园区科技创 新服务能力;助推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引导企业联合各类 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 键技术;挖掘企业创新能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指导 及服务,全力支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支撑赣榆创建 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力争到“十四五”末期,达到 省级高新区创建要求。2.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实施镇(园区)创新发展计划,围绕区“4+10+N”产 业园区结构,进一步明确园区优势特色产业及其产业发展 方向,全面加强赣榆经济开发区、海洋经济开发区、黄海 粮油科技产业园及赣榆高新区(筹)园区建设,以科技创目录前言

22、2一、迈向科技强区建设新征程3()发展基础3(二)面临形势5(三)总体要求8(四)发展目标9二、实施科技创新重点任务11(一)坚持科技引领,推动重点产业高速发展11(二)以企业为主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16(三)打造科技创新园区,形成特色产业集群18三、聚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19(一)汇聚科技创新人才,支撑科技创新需求19(二)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21(三)营造科技创新环境,激发科技创新活力23四、强化规划实施保障25(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25(二)强化科技政策落实25(三)建立绩效评价评估机制26(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26(五)全力推动安全生产落实26 新为动力、以加速技术成果产业

23、化为重点任务,努力使之 成为带动区域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示范园区;支持各镇建 设具有当地特色产业的产业园,通过优惠政策扶持,推行 专业化科技服务,加快形成产业相对集中、创新要素相对 集聚、科技服务能力相对较强的科技企业集聚区;开展科 技政策宣讲培训服务,开展专题产学研及科技成果对接 会,以科技创新服务支持各乡镇建设各具特色的工业集中 区。3 .探索多层次协同创新体系围绕地区产业发展目标,落实全面开放发展理念,抓 住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机遇,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对接周边 省市区产业发展需求,承接长三角、长江经济带、淮海经 济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转移;专注细分领域相关机 构及企业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技术

24、转移需求,探索与徐珏 新区建立城域合作科技产业园区,构筑城域协同创新新模 式。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引进相应领域知名大学,探索产 学研政共建模式,建立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双创载 体、科技服务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园。通过探索多层次协同 创新模式,构筑由城域科技产业园、新型科技创新园区及 新型科技研发机构为主体的多层次协同创新体系。三、聚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一)汇聚科技创新人才,支撑科技创新需求1 .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整合科技资源要素,以人才政策 创新带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围绕主导产业全产业链 的发展需要,推动“产业链”和“人才链”的联动提升。 持续开展“创梦赣榆”行动,鼓励拥有

25、科技研发成果的科 研人员创业,积极吸引在主导产业具有开创性新技术、商 业新模式、产业新质态的高层次人才到赣榆创业;积极推 进“科技副总引智计划” “百名专家进百企行动” “领航 计划”,采取柔性引才的模式,选拔高层次人才,给予政 策优先支持,打造高端科技人才队伍;以产学研合作项目 为依托,从国内一流高校柔性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到企业 担任科技副总,邀请行业专家深入企业,成为企业“科技 管家”,切实指导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重大 科技成果转化。2 .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完善职业教育结构,围绕本地 区产业发展需求,以自主培养、联合培养、异地培养等方 式,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26、,不断为科技人才队伍提供新 鲜血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与国内知名高校、 发达地区园区合作的开放培养体系,以建设飞地网络学 院、与当地高校联合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形式,建设专业 技能培训机构,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 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高技 能人才资格认定、高技能人才大赛及高技能人才奖励等方 式,鼓励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自主培养;联合本地 及周边区域职业技术培养机构,培养本地区特色重点产 业、前瞻性战略性产业急需技术人才。3 .优化人才留用环境优化赣榆人才服务体系,通过“人才积分”的形式给 予高端人才医疗健康、子女入学等绿色通道和生活配套等 保障

27、服务,为人才在个人职业发展、家庭保障及生活质量 方面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过优秀研发人员评选,给予一定 的资金奖励及科技资源倾斜;鼓励企业探索科技成果处置 和收益权改革,支持科技人员可以通过股权、期权、分红 等方式参与收益分配,构建充分体现科研人才智力价值、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优化人才留用政策环境。(二)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L全面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积极推动创新型企业全面建设企业研发机构,提高企 业研发机构创新水平,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 转化效率,提升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鼓励大中型企 业建立“三站三中心”,支持已建省、市级研发机构加强 能力建设,推动研发机构提

28、档升级,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创 建省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 研发机构;力争大中型工业企业、规模高企研发机构全覆 盖。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支持共建研发 机构,联合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推进新海石化、篌鑫钢铁 等企业建设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和沃田蓝莓等企业创建省级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立飞地、离岸研 发机构,充分利用异地高端人才、科研条件、创新环境提 高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2 .大力推进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与省、市科技服务机 构建立合作关系,引导和整合各类创新载体资源在赣榆集 聚,围绕创新链建设一批技术研发平台、检测实验平台、 大

29、型科研仪器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科技信息服务平 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科技服务平台;搭建一站式科技 服务平台系统,建设区技术转移转化平台,集聚高校、科 研究院所、企业、资本机构等创新主体,开展线上和线下 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服务。在化工新材料产业领 域布局具有强支撑作用的重大基础设施,鼓励骨干企业牵 头建立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平台,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中试 熟化与产业化开发,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到2025 年,基本形成覆盖全区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业体 系,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满足区域创新需求,具备一定的科 技服务市场竞争力。3 .持续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实施创新创业载体专业服务计划,完善

30、和安创客汇等 双创载体建设,支持高新区(筹)建设制造业专业孵化 器,支持蓝湾科技大厦创建省级众创空间。引进知名品牌 创投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组建专业化双创经营队伍,推 动科技服务市场品牌化运营,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全过程 链中的全周期服务模式。全面推动各园区努力构建“创业 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推 广从初创到孵化再到加速全生命周期发展服务体系。(三)营造科技创新环境,激发科技创新活力1 .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响应省“科技改革30条”政策,鼓励各镇(园区)在 区科技“十二条”政策基础上,通过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构建区镇两级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

31、长机制,满足政府资金引导全社会科技投入的基本要求。 同时,切实推进政策落地,完善评价及监管机制,建立完 善的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绩效评估、审计机制,适时跟踪、 评价科技创新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完善科技计划项目评 审机制以及科技经费风险评价机制,避免财政科技经费的 使用风险,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2 .构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效率为导向,完善技术创新市场 导向机制,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强科技创新能 力,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工作推进机制、组织人事制 度等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 新,建立健全科研诚信体系、科技监督与评估体系、科研 服务体系、科技风险防控体系;针对

32、区域产业发展急需解 决的重要、特殊、难度大及卡脖子技术难题,调动全社会 力量进行技术攻关,探索重点攻关科技研发任务实行“揭 榜挂帅”新机制。专栏4探索“揭榜挂帅”新机制“揭榜挂帅”制是一种以科研成果来兑现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属于对于 科研活动的事后资助。在重点产业领域,由政府组织张榜公布产业“卡脖子” 关键核心技术和企业急待解决的技术难题,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攻克关键核心 技术的解决方案,掌握自主知识权,支持具有良好科研业绩的单位和团队组团 揭榜攻关。“揭榜挂帅”制度具有需求导向创新、结果导向评审、过程竞争、 唯成果兑奖的优点。赣榆区可集中全区科技创新资源,每年征集地方特色产业及重点企业急需 解

33、决的技术难题,利用包括各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在内的多种资金渠道进行政 策引导,鼓励企业投入配套资金,通过张榜公布,鼓励全社会的企业、研发团 队或者专业人才以最终成果兑奖,实现对技术需求的精准对接。“揭榜挂帅” 方式有助调动全社会力量攻克赣榆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加速形成赣榆区 主导产业自主可控技术现代产业体系。3 .持续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支持企业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科技创新活动,从政府层面培养或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培 育服务机构,组织财税、评估、咨询、法律、知识产权等 科技服务机构开展全流程、全方位、专业化服务;举办产 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成果对接会、科技沙龙、双创人才 大赛等

34、活动,为赣榆集聚各类科技创新资源,打通创新成 果转化通道;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后备企业培 养,选择重点培养对象进行专业辅导;协同税务、财政等 部门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 普惠性政策落实。4 .积极优化科技金融服务积极融入省、市级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关注区内科技 型企业融资需求,对接省、市科技企业金融服务工程,推 动科技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开展企业上市扶持培育;鼓励 各类资本设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推动专业投资机构 面向科技型企业开展天使投资、股权投资等投融资业务。 逐步增加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金,用足用好“苏科 贷”,探索开展“高企贷” “苏科投” “苏科保”等科技

35、 金融业务,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助力科技型小微企业孵化培育。探索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评价体系,建立“政银投企”合作机 制,引导金融机构为高评级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金融服 务。四、强化规划实施保障(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由区政府牵头,区主要领导任组长,成立全区科技创 新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区内各相关部门的统筹协 调,组织全区力量,凝众心、聚合力推动本区科技创新规 划任务的落实;牢固树立科技为创新发展的核心战略地 位,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共同参与 的科技发展工作机制,保证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顺利落地 实施。(二)强化科技政策落实全面落实国家

36、、省、市有关科技创新发展的法律、法 规、政策,出台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知识产 权、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鼓励措施及优惠政策,加强财税政 策与科技政策的辅助衔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 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服务 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力争科技税收减免逐年 增长;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产品及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 鼓励采用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方式,以及政府购买服 务等方式予以支持,促进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及应用。(三)建立绩效评价评估机制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价评估机制,客观评价规划实施的 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实现规划的动态调整。建立目标任 务绩效评估评价体系,制定实施

37、目标时间表,将重点任务 分年度分解到各部门、乡镇、经开区、高新区、园区等责 任单位,完善区科技检测、科技统计及科技评价体系,促 进各项规划任务的顺利落地实施。(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围绕产业发展目标,深入了解企业创新需求,健全市 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各类创新资源的配置导向作用, 营造公平普惠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管理,完善科 技企业培育机制及科技中介服务机制,提供精准、高效、 专业的科技创新服务;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注重科技科普 宣传,注重青少年创新意识培养;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体系,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激发万众创业活力。(五)全力推动安全生产落实紧密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坚持安全生产长效机

38、制 建设方向,构建“政府组织领导、部门依法推动、科研院 所和高校技术引领、企业自主发展”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新 格局,坚持把事故预防作为促进安全生产主攻方向,把科 技进步作为促进安全生产重要支撑。大力整合安全生产科 技优势资源,推动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组建安全科技创 新战略联盟,加快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企业安全技术装 备升级,不断推进安全科学技术进步。“十三五”时期,赣榆区紧紧围绕建设更高水平全面 小康新赣榆中心工作,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 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深 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励 科技创新主体、完善服务体系、深化科技合作、优化

39、创新 环境,基本完成了 “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确定的发展目 标和任务,区域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步增强,科技引领区 域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作用逐步显现。“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深入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 极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 的关键时期,也是赣榆区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新赣榆,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产业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驱动发 展,实现赣榆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紧扣 “强富美高”总目标,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 步伐,是赣榆区实现跨越式发展、“高质发展后发先至” 的必然选择。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0、加快创新型城市建 设,进一步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根据连云港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赣榆区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赣榆区 科技创新现状,制定本规划。一、迈向科技强区建设新征程(一)发展基础科技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十三五”时期,赣榆连续 入选全国科学发展、投资潜力百强区,综合实力迈上新台 阶。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631.58亿元,人均地区生 产总值6.57万元,比“十二五”末增长32%;科技创新主要 指标稳步提升,202。年,全区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 1.02%,比“十二五”末提高0.05个百分点;万人发明专利 拥有量由2015年的0.8

41、2件增长至U 2020年的2.75件;十三五 期间全区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157件,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 330件,比“十二五”末增长236.73%。企业创新能力有所提升。“十三五”期间,赣榆致力 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3家,比 “十二五”末翻一番;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58家,省级农 业科技型企业21家;4家企业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以 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活动卓有成效,全区建成产学研合作 优势企业59家,实施高质量产学研合作项目150余项;与南 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分别成立赣榆科技 服务中心;建成水科院东海所赣榆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院,形成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关

42、键性技术成果,逐步成为 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资源不断聚集。赣榆大力推进高水平企业研 发机构建设,“十三五”期间建成省级以上创新载体20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3家,实现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双创载体建设持 续推进,截止2020年,全区共建成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 家省级星创天地、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1家省级加速 器,不断提高孵化水平,优化孵化链条,助推科技型小微 企业迅速成长。赣榆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人才,通过组织 人才对接、进行政策宣讲及培训、开展产学研对接、举办 科技人才节、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实现精准引才。“十三五”期间共申报省双创人才

43、(企业创新类)34人 次,双创博士(科技副总)32人次,引进科技镇长团5批39 人次,引进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1个。科技引领农业取得实绩。“十三五”期间,赣榆积极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科技引领农业发展,建成第三 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省现代农业科技园1个。建成 “海洋水产品” “海藻产业” “特色浆果加工产业” 3个省 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省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55 项,引进研发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共计 65个,实施转化农业类科技成果27项。培育省级农业科技 型企业21家,建设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分店3家,便利店9家,派驻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159人。科技创新服务卓有成

44、效。“十三五”时期赣榆区以大 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打造优质科技 创新生态体系,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细化服务内容,政府 科技创新服务卓有成效。出台区政府关于鼓励科技创新 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赣榆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 动“高质发展、后发先至若干政策等系列政策,与省 “科技改革30条”、市“科技改革29条”等系列科技政策 融通互补,营造高效宽松的创新环境,实现科技与产业融 合发展。赣榆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十三 五”期间兑现科技奖励共计1824万元,落实上级各项优惠 政策,共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2314万元,落实企业研 发费用加计扣除1.34亿元。(二)面临形势当前国际

45、形势错综复杂,全球科技创新发展格局加速 演变,国际技术合作呈现逆全球化态势,我国坚持创新驱 动发展,以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江苏纵 深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 征程;连云港正处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关键时期。在多 重因素交汇叠加的新节点,赣榆要深刻认识发展所处的历 史关键阶段,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新的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科技创新摆在我国 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 发展的战略支撑,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 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 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成为科技发展的紧要任务。江苏省深入

46、践行“两争一前列”新使命,突出创新在 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塑造以创新为核心的系统 性竞争优势,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和 产业创新模式,深化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 中心,必将持续对全省地区科技创新做出强有力的部署。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强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连云港将紧密对接 长三角核心区,高效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主动融入淮海 经济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加速成为对外开放的重 要窗口,将全面引领以连云港为核心的区域开放合作、协 同发展。赣榆位于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主要辐射区,加 速融入连云港市主城区,带动周边市县区资金、

47、技术、人 才等资源的自由流动,将对赣榆区域科技创新深度融合、 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各类创新资源核心要素集聚提供有利 条件。同时,赣榆沿海也是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 划定的优先开发区域,位于沪通港沿海创新发展翼中心 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为赣榆以陆海统筹推进产业转型升 级、打造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带来新的 机遇。重大挑战。当前,全社会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国内经 济运行受内、外部环境影响,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势必 对产业未来发展、创新资源汇聚形成负向冲击。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推进,周边产业支撑力竞争力不断提 升,产业虹吸创新资源现象明显,区域竞争态势日益激 列 八、O总体研判,“十四五

48、”时期是赣榆“高质发展,后发 先至”的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 险。目前,赣榆区科技创新还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表现 在:一是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少,创新质量不高。2020年, 赣榆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02%,全市三区倒数,高 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为9.95%,远低于 全市平均水平,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明显;二是 主导产业科技含量偏低,产业集聚度不高。全区规模以上 企业221家,主要以传统石化、钢铁、化工为主,高新技术 企业较少,极少有填补国内、国际空白的创新技术。全区 特色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内产业门类复杂,未形成较为完整 的上下游产业链,尚处于产业集群发展初始阶段。三是科 技服务对科技创新支撑不足,未能形成完整高效的科技创 新服务体系。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能力有所欠 缺,政策宣传及相关服务不到位,未能充分发挥科技优惠 政策效能,科技型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企业所得 税政策优惠占比较低。赣榆必须紧紧抓住“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关键时 期,把科技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 转换发展动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产业核心竞争 力,构筑现代经济体系,促进赣榆区社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三)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 贯彻党的十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