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与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构建 附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战略探究.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20359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疫情后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与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构建 附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战略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疫情后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与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构建 附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战略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疫情后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与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构建 附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战略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疫情后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与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构建 附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战略探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疫情后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与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构建内容提要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带来严重冲击,也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 程。但本文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不会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终结者、相反,疫情之后 的全球化将深入调整,各国在继续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将更多考虑安全因 素,世界经济本土化、区域化趋势将进一步加深,国家作为经济安全防护基本单 位和核心主体的地位将进一步强化,“经济民族主义”在未来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会 更突出。中国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同时发挥中国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国内区域市场一体化;深化收入分 配改革,提供高品质市场需求保障;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提高产业链供应 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促进和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做实做深“一带一路”,构建双 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化本土化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各国经济的稳定,但是疫情不会 成为全球化的“终结者 疫情之后的全球化将深入调整,“经济全球化将更加受 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力量的规约和塑造。全球化的资本利用价值链重组了全球 地理空间后,将面临如何与依然坚固并且更加主动的民族国家和解,以确定新的 生产场地和生产形态的问题,经济全球化会继续以更为多样、可接受的本土化、 区域化方式展开”。杨雪冬:疫情危机带来全球化新动向,

3、光明日报2020 年5月7日,第2版。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矛盾和风险重 重的世界经济,各国在继续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将更多考虑安全因素,世 界经济本土化、区域化趋势将进一步加深,强化国家作为经济安全防护基本单位 和核心主体地位经济民族主义”在未来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会更突出。从长远看, 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激发市场主 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人民日报2020 年7月22日,第1版。中国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逐步构建双循环发展新 格局,为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堂寸外开放搭建一个坚实的平台。一、疫情冲击经济全球

4、化格局,强化区域化和本土化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和趋势来看,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增加区域内不同 国家间的联系,推进所在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增加与全球性机构的协调机会,可 以有效地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然而,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国际分工和经 济循环受到威胁、,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区域化、碎片化趋势愈加显现,一定 程度的区域化贸易愈显重要。1.全球化与区域化平行发展,互相促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区域经济一体化曾掀高潮,据日本贸易振兴会 统计:1996年全世界有112个地区合作组织,其中60%以上是在进入90年代以 后建立的,赵英臣:经济全球化新发展与中国策略,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 年,

5、第16页。一部分的区域经济组织存在重叠或者相互包含的关系。从2002 年开始,每年区域贸易协定(R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RTA)增加的数量都在 10个以上,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双边和区域 自由贸易协定风起云涌,区域经济一体化变得空前活跃。一个以RTA为主体、 以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为主要形式的国际贸易新格局 正在形成。当下,在充满不确定性和任性退群、单边主义盛行的逆全球化潮流下, 美加墨新贸易协定(USMCA)出炉,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CPTPP)正式生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

6、关系协定(RCEP)总体结束谈判为 不合理之处,即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是否充足方 面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否亟待提高方面,此外,产业结构性矛盾和生态环境承载力 进一步趋紧等突出问题仍然存在。以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目标来分析,现如今中 国主要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质量效益过低,亟待提高; 第二,资源环境负担大,不堪重负;第三,健康状况不理想,令人担忧;第四, 消费水平过低,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第五,国内市场利用或规划不合理;第六, 品牌建设方面不够。3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适应的路径通常情况下,经济增长的质量水平以宏观角度分析,与经济结构是否优化、 拉动力量是否

7、均衡、投入产出是否高效有非常大的相关性。以资源消耗率、创新 贡献度、环境承载力等方面为衡量基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在主观态度 上,要确保有信心和主见,且有冷静和客观的判断。另外,从方法论方面进行分 析,以一个具体时间段的经济数据为依据,将其作为对经济形势的把握的基础, 提出一些具有规律性的预测,是当前十分需要的。4同时,在此基础上,要确 保对经济政策进行调适。为了掌握或者了解国家的经济大体状况及走势,就需要 从生产制造水平、市场消费规模、科技创新能力入手进行分析。3.1 增强消费拉动力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方针之一,由于增强消费拉动力已经成为理论上的共 识,因而,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这方面的

8、目标。应该将统筹兼顾和突出重点原 则进行到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从增加人民收入入手达到增强消费拉动力的最 终目标。对于此方面,可以将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保制度、创 新社会治理等作为实施和推动消费的着力点。同时,还不能抛弃促进经济转型升 级和大力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需求的出发点。此外,为了促进关键技术突破和产 业规模化发展,还应该从政策上鼓励商业模式创新。3.2 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与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一种新的经济态势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这种 新的经济态势,即新一代信息与互联网经济。信息与互联网经济的物质基础包括 生产、存储、传播信息资源,由于其区别于实物经济,且介于

9、并连接实物经济和 非实物经济之间,因而它成为了一种新型的驱动源泉。5与信息技术相关联的 信息市场、信息需求、信息消费成为了经济的拉动力量,使得物质能量能更高效 的转换,形成了一种新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具有创新集成性、关联带动性、 集约节约性与成长无限性。4结论综上所述,回顾这些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可以预见中国经济的发展之路 会越走越宽。由于发展的内部要素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的经济继续高速 增长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如此形势下,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认识论的 基础上,找出中国经济发展适应的路径,才能让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有所突破。参考文献:1李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和结构动向研

10、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4 (11): 7-12.2武鹏.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研究基于新常态背景下的 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 (1): 103-108.石建勋,张悦.中国经济新常态趋势分析及战略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4): 1-7, 9.4金暗.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 (1): 5-18.5陈江生,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J.前线,2015 (10): 45-47.“15+1”自贸区的建立奠定基础,加速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早日建成更高标准的自 贸区已成为三国领导人的共识。张宇燕:全球化、区域化和平

11、行体系,世界 经济与政治2020年第1期。2 .贸易的区域化属性和供应链本地化转型正在增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变革中的全球化:贸易与价值链的未来图景中分析 了 19952017年间全球贸易与生产格局的变迁,以及43个国家在全球23个行 业价值链参与程度的变化。并指出商品贸易的区域化属性正在增强,其中以亚欧 地区最为明显:亚太地区贸易比重为52.4%,欧洲28国贸易比重为63%,北美 NAFTA 贸易比重为 40.7% o Globalization in Transition: The Future of Trade and Value Chains”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在邻近消费市场的地方开展生产

12、,积极推动供应 链本地化转型。它们不再与供应商保持距离,而是择取核心供应商加强协作,以 期创造更多价值。供应链变得更短更快更智能,数字基建、云服务、物联网技术、 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5G、边缘计算、区块链技术等将为区域融合(本地化) 和新的发展路径奠定可能的产业和技术基础。3 .疫情强化贸易体系碎片化和区域化第一,全球经济秩序和全球化合作将表现出更多的区域化和双边性特征。 2008年金融危机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就开始放缓,这个时期保护主义、民粹主 义、孤立主义等思潮开始盛行,发达国家内部的“逆全球化”势力凸显;全球贸易 增速放缓,国际贸易体系正在转向碎片化,WT0改革遭遇困境无法正常运转; 国际

13、贸易信用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外商直接投资(FDD流动总体趋缓,流量持 续下滑,区域、跨区域层面的金融安排也在不断壮大,为金融稳定提供保障。国 际贸易向多边或双边贸易协定的成员国倾斜,未来或形成更多的区域性质的贸易 和生产中心。例如,G7相互间的新贸易规则谈判,美国试图联合北美、欧洲以 及日本建立“三零”(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贸易区,加速要素自由流通,降 低全球化交易费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种效应的同时作用会逐步形成参与区 域贸易安排受益、被排斥在外受损的局面。第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产业布局需求化、关键产业本土化、重要产 业可控化和产业链条备份化的变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源和产业在

14、世界范 围内的自由配置、梯次分工。2018年在各国之间的贸易结构中70%以上的是零 部件半成品贸易,绝大部分产品是分散在多个国家完成生产,世界经济已经进入 全球价值链时代。然而此次疫情暴露出全球产业链的高度脆弱性,越来越多的国 家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风险,而跨国公司的产业链重构会更加关注安全、本土化 及东道国的制度环境因素。疫情严重影响了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各国会重新审 视产业布局与开放政策,重新争取对自己国家经济主权的掌握,国家和企业通过 “产业回归”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将重要的、与安全民生相关的产业放回自己国 家以及交通和沟通都相对方便的国家之中。安全性与区域性相辅相成,疫情加速 了全球供应

15、链本地化和多元化进程。博鳌亚洲论坛发布报告指出:疫情深刻影 响全球经济发展前景,经济日报2020年6月5日,第8版。第三,疫情冲击后全球跨国公司巨头化趋势逐渐变形为“小型化+碎片化”趋 势。一方面,技术革命降低全球化门槛,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将成为主力; 另一方面,虽然美国大规模海外制造业回迁不现实,但部分跨国公司会更加碎片 化,可能把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成本稍高的国家,如墨西哥、印度、越南、印尼 和菲律宾等。虽然在开放条件下全球产业供应链进行梯度转移,总体上是企业遵 循市场逻辑,主要是产业内在演化的结果,但是与纯粹的产业外移不同,出于风 险管理考虑,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管理战略将走向

16、多元化,转向效率 与风险的平衡。二、促进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内在稳定器”作用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通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快 速起飞和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2020年4月14日公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 将萎缩3%,成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IMF预计今 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新莘网,2020年4月14日。新冠疫情正在深刻改变着 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也深刻改变着中国已经持续稳定了 40多年的外部环境。当 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全球秩序重置也将成为相对持久的新常态,我们必

17、须 根据外部环境变化,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立足中国人口数量、国土空间、经济体量、统一市场等超大 规模市场优势,推进国内区域市场一体化,以国内大市场循环支撑中国企业参与 国际经济大循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内在稳定器”作用。“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 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在首届中国 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0页。L培育国内市场就是培育国际竞争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欧盟通过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 实现向国际市场扩张,可见,培育国内市场就是培育国际竞争力。巨大市场优

18、势 和内需潜力既是一种与其他物质资源具有同等重要性的稀缺资源,也是一种与其 他生产要素具有同等重要性的比较优势。保罗,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所揭 示的“国内市场效应”原理表明,在一个存在垄断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世界中, 那些拥有相对较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将成为净出口国。这就意味着,国内大市 场循环可以支撑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可 以在功能上实现互补,而国内市场需求较小的小国经济则不具备这种优势。美国 半导体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就深刻反映出利用国内国际双循环进行全球产业链布 局的大国经济优势。4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多重优势体现所谓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是指规模庞大、供

19、求多元、创新活跃、拉动力强 的内需市场,具有拉动现代经济增长、促进专业化分工、虹吸生产要素和资源等 基本功能和作用。第一,中国具有庞大的人口规模,劳动力供给仍然比较充足,每年城镇新增 劳动力1500多万,尤其是近20年来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累积了一支庞大的高素 质人才队伍。第二,中国拥有近14亿人口,人均GDP已达10276美元,最终消费支出对 GDP增长的贡献率已从2010年的47.4%上涨至2019年的57.8%。陈彦斌、王兆 瑞:提升居民消费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文杂志2020年第7期。 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消费需求规模持续扩大,并拥有超过4亿人的具有强大购买 力和消费潜力的中等收入群

20、体。第三,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新领域投资增长空间大。2019年我国道路运输 业投资增长9%,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投资增长37.2%,信息传输业投资增长 17.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7.3%;社会领域投资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孙学工、 王蕴: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经济日报2020年5月 14日,第11版。第四,2019年中国GDP已达到14.4万亿美元,2019年底市场主体已有1.23 亿户,其中企业3858万户,李明宇: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造更好环境,经 济日报2020年9月14日,第12版。网络电商上千万家,新业态、新模式快 速发展,进一步促进内需潜力释放,构成了经济发展的新

21、动能。第五,中国产业门类的完整性、价值链条的渗透性、内部市场的连通性,成 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巨大空间和坚实保障。5 .客观认知中国外向型经济劣势我国作为典型的大国经济,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在过去的发展格局 下却呈现长期分离趋势,突出表现为外向型经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随着近 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所谓的“去中国化、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 迷,全球市场萎缩,尤其是疫情冲击与固有的结构性矛盾叠加,很可能导致我国 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的进一步分离,加剧国内经济结构失衡。第一,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成 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中心,为全球供应链深

22、化和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 必须看到,我国制造业仍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行业和地区 依存度高、信息化水平较低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关键产业、关键技术和关 键零部件掌握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手中。这种产业模式的结果:一是核心技术对国外厂商的依赖性和不可替代性,导 致产业链安全受到影响;二是投入品和市场两头在外的模式,导致产业向外转移 和国内产业的空心化,2019年共有21家制造业的A股上市公司对越南进行投资, 涉及家具、塑料、建材、饲料等传统产业的有5家,其余16家主要涉及电子元 器件、电机、电气、机械工具等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代工型行业,这印证了在中 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产

23、业外向转移从传统产业为主,逐渐转向信息技术为代表 的代工企业为主;陈柳: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化”抢占战略制高点,新华日报 2020年1月10日,第13版。三是疫情对中国制造业的冲击由内部演变成内外 双向,进出口订单被大面积取消,中国企业联合会在对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受 疫情影响的分析报告中指出,2020年第一季度有约29.2%的制造企业出口明显减 少,41.24%左右的企业出口有所下降。中国企业联合会课题组:中国制造业500 强企业受疫情影响分析报告,中国经济报告2020年第2期。第二,内外需低迷凸显畅通国内循环的紧迫性。制约国内循环可持续进行的 关键因素是供需匹配失衡,主要原因是供给体系的生

24、产能力不足和需求体系的收 入分化。一方面,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规模以及域外市场 扩展。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201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8.68%,这一水平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7.67%、美国684%、日本55.59%、欧元区54.30%、巴 西64.3%、印度59.39%的水平。高帆:如何理解和挖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 势,社会科学报2020年3月12日,第2版。居民消费率偏低意味着国内消费市场、投资市场的扩展遇到制约;另一方面, 需求不能跟上供给,主要原因在于绝大多数居民的消费能力不足甚者下滑。CEIC 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9.7%

25、,其中城镇、农 村居民消费支出占比分别为30.95%和842%,而同期农村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占 比分别为40.42%和56.63%o 2016年全国农村人均每天收入在1.24美元以下 的人口占调查人口的20%,以此推算全国农村有1.2亿的低收入人口。马晓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若干问题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8年第1期。上亿人口有消费潜力,但消费能力偏低,主要原因是收入低, 社会保障水平低,已成为制约我国内需启动的瓶颈因素。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居民消费下滑严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年中国经 济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718元,比上年同期名义下降5.9%, 扣除价格因素

26、,实际下降9.3%。国家统计局:2020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 支出实际下降9.3%,中国经济网,2020年7月16日。同时,受2018年以来中 美经贸摩擦,以及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蔓延的影响,大量国外 企业仍在停产或半停产等状态,海外市场的需求难言乐观。因此,中国亟待加快 经济再平衡,摆脱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转向更注重发展服务业和消费。概言之,人口和地理规模庞大、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制度平稳的“三 位一体,特征和优势,使中国具有稳固的“内在稳定器”和突出的风险化解能力。 例如,中国市场一直显示出巨大的吸引力,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营商环境新进 展报告(2019)显示,20

27、19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98万家,累计外商投资企业 62.7万家,1亿美元以上外资项目834个;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415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5.8%O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0日,第1 版。在稳外贸、稳外资、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政策的作用下,外贸外资明显好 于预期。2020年第2季度出口额连续3个月正增长,使用外资连续3个月正增 长,外汇储备规模连续3个月上升。刘元春: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 和制度优势,人民日报202。年8月5日,第9版。当然,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形成的新的比较优势,还是“成长中 的优势,是具有“弹性”的优势,中国还面临着生产要素的充分流

28、动及有效配置的 制度障碍、对外开放难度加大、对落后产业的保护、垄断企业和产业持续存在、 内部创新动力不足、全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差距等问题与不足, 有待更多政策引导、培育、激发和加强制度供给、技术创新、市场升级,使大规 模布局生产能力成为可能,规模经济优势更加巩固。三、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当前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区域化、本土化趋势加强,和保护主义进一步 抬头的外部环境下,美国正试图逆转“深度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试图与其盟友构 建“更紧密的半全球化”,塑造“没有中国的全球化”,而中国则致力于推动贸易自 由化、投资便利化,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牢固树立安全

29、发展理念,加快构 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措施,实现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 次的开放,深度融入世界分工体系并共享全球化红利数据显示,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全球份额尚不及商品贸易,2017年中国 在全球服务贸易总量中的占比为6.4%,约为商品贸易占比的一半;而从全球来看, 服务贸易比商品贸易的增速快60%。2018年,外资在中国银行系统中的占比仅 为2%左右,在债券市场中为2%,在股票市场中约为6%。中国2017年的资本 流动输入和输出总额(包括外商直接投资、贷款、债券、股权和准备金)仅相当 于美国的30%左右。张晓晶:“十四

30、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经 济学动态2020年第5期。有学者研究指出,经济全球化显著地增强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其中贸易 和金融全球化的作用显著,但投资开放的影响较消极。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应 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去,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平台,大力发展国 际贸易;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规范化管理以及加速对科学技术的运用与掌握;在 平衡风险和受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卢凌宇、胡怡:经济全球化与 中国国家能力建构(19702013年),太平洋学报2020年第5期。一是中国坚持以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加速推进市场导向的改革,进一步推 动高水平金融开放,吸纳新的全球化力量,以

31、吸引、留住各类资本,包括外资与 中国私人资本,转向全方位的、公平性的制度建设,构建市场化、国际化、法治 化的营商环境。二是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高质量打造自贸区、自由港、开放试验区、 保税区等双循环格局的重要平台,积极探索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的开放型经济新 体制,加快形成与先进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制度政策体系和监管模式。三是主动参与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相关规则的制定。WTO等是现行多边贸易 体制和国际金融合作机制的核心,也是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的重要象征。推动WTO 改革,维护以WTO规则为基础的国际规则体系,116个世贸组织成员已提交了 关于启动上诉机构遴选的提案,欧盟、中国等40个成员也提交

32、了关于上诉机构 改革的提案;推动IMF、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强化国际金融领域的 制度协调,推动构建新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一种以数字经济为代表 的新型全球化将蓬勃兴起,据一种宽口径统计,预计到2021年,全球数字经济 规模将达45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的50%。廖峥噪:新全球化将冲破疫情和政 治藩篱,环球时报2020年4月15日,第14版。鉴于数字经济、数字贸易 将对未来全球价值链与国际贸易规则带来颠覆性影响,中国跨境电商又处于世界 领先地位,中国要从国家战略角度加强数字贸易顶层战略设计,制定数字贸易中 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基于技术创新的知识产

33、权保护国际合作,积极研究和倡导数 字贸易规则的制定和维护。中国提出了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希望推动制定全球数字领域标准和规则, 促进全球数字经济治理良性发展。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2020年6月进 出口同比分别增长6.2%、43%,国内生产总值第二季度增长为32%,国家统计 局:2020年上半年GDP下降1.6%,第二季度增长3.2%,中国经济网,2020 年7月16日。增速由负转正,经济率先重启,显示了很强的韧性、潜力和活力, 助力世界经济摆脱困境。概言之,要以改革促开放,继续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 做活全球合作方式,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市场深度融合,进一步把中国超大 规模市场优势发挥出来,

34、吸引全球跨感I企业,虹吸全球高级人才、技术和资本为 我国发展创新经济服务。2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痼疾顽障,更好发挥制度优势一是加快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进程,使商品以及生产要素在国内各个地区 间实现比较充分的自由流动,真正建立起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条 件和制度环境,激发制度活力、提升制度质量、保持制度竞争优势。二是调整优化“区域竞争”制度,探索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机制、新路径, 深入推进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协同一体化发展,不断放大区域经济发 展战略的协同效应和扩散效应。三是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全球化冲击的“压舱石、推动农 业农村优先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5、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发展,在破解二元结 构的基础上达成新型城乡融合关系,将农村改革视为新时代我国整体改革开放再 出发的撬动杠杆,将激活农村市场作为我国扩展内部消费需求的主攻方向。高帆: 如何理解和挖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社会科学报2020年3月12日, 第2版。四是企业是市场重要的微观参与主体之一,应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促进 企业转型发展,充分调动创新企业积极性,维持企业纵向流动性和打造创新型的 市场环境。3 .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推动形成居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发展 消费引领型的内需体系一是以稳定制度预期为重点,健全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提高住房

36、、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支出总体水平,构建一 体化的反贫困制度体系,统筹相对贫困治理与绝对贫困治理,增加中低收入群体 的社会安全感和对未来的心理预期。二是加大稳定和增加就业的政策力度,大力扶持和挽救对稳定就业具有重要 作用的中小民营企业,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支持和收入补贴力度,稳定和 增加城镇与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持续提高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及养老体系, 推动消费尽快恢复和有效投资加快释放。三是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共享,多渠道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 品质,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四是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公

37、共服务体系。4 .持续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效率与韧性、利润与安全、区域化 与全球化”协同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最复杂的产业链,产业链和供应链是双循环的核心。一是在巩固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提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更 加合理化和高级化,利用我国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的独特优势, 促进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位置的不断攀升,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的 话语权。亟待启动知识产权构建战略,进军技术专利的核心,进一步完善制度环 境和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创新主体的活力,大幅提升制造业R&D,全面提 升全球价值链水平。二是抓住新基建启动的契机,秉持以科技创新促发展的

38、理念,推进大数据、 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重大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提升区域和国 家的创新能力。三是进一步发挥国内产业集群的优势,优化产业集群之间的合作联系,推动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兴产业,保证供应链整体畅通。四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产能和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有学者基于WIOD 数据库中19952011年的世界投入产出表,从区域化和全球化视角研究显示: 中国制造业参与价值链分工的程度整体趋于上升,中国制造业分工是真正意义上 的全球价值链分工。葛阳琴、谢建国:全球化还是区域化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及演 变,国际经贸探索2017年第1期。因此,疫情过后,一个开放、稳定、安 全的产

39、业链、供应链是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应着力提升供需匹配性、供应链安全 性和供给质量。5 .进一步促进和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开放合作2020年4月14日,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通过视频方式召开特别会议,发表 了联合声明并提出18条具体合作措施,范围涉及合作应对疫情、保障区域粮食 安全、推进疫后经济复苏、保证区域供应链畅通等多个领域,给区域合作注入新 的动力,提升区域整合的制度化合作程度。赵英臣: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重塑,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中国加强与日韩、东盟合作, 以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加工制造能力,有助于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对 维护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40、有利。尽快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协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甚至积极加入全 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并加快货币金融合作的区域化进程。 例如,以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集群为目标,构建以电子信息为主的东亚高 技术产业链。根据研究测算,中日韩自贸区建成后,三国都将成为自由贸易的获 益者,中国的GDP将获益增长1.1%2.9%,日本GDP增长0.1%0.5%,韩国 GDP获益增长2.5%3.1%。关照宇:应对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加强东亚区域 合作是可行性选择,中国网,2020年4月2日。6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纽带,逐步打造一个新的贸易循环,塑造以中国制造、 中国创造为关键技术谱系

41、的国际生产体系“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开放的、目标明确的多边主义倡议,在双边合作、区 域合作、南南合作等全球及区域合作各个层面构建平台,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 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6年多来 “一带一路建设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被广泛认同,成绩斐然、硕果累累,不 仅涉及发展中国家的项目融资、改善运输路线和南南合作,还坚定对可持续发展 目标、气候行动和多边主义的支持,有力地推动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变革创新, 是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面对经济全球化横向分工的区域化集聚趋势,一是坚持在开放、包容和透明 的基碘上深化“一带一路”建设,遵循市场原

42、则和国际通行规则,依托经贸合作区、 跨境产业集聚区、自由贸易区等,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扩大与沿线国家的产能合 作,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国内价值链相互衔接,塑造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为主 的国际生产体系,加快布局这种“以我为主”的区域产业链体系。二是坚持以点带 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合作大格局,形成网格状的全球地方化,形成大联 通的要素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等。三是精准对接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健康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尤其是发挥数字 化基础设施优势,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数字经济、医疗产业、食品安全、生 物安全等领域合作培育新的增长点。四是加强“一带一路”在

43、文化、理念和价值等 层面的软联通建设,夯实国际认同的民意和社会基础。五是尽快推动形成一整套 符合共建“一带一路”实际需要的条约体系、国际风险防范机制和国际争端解决机 制,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完善法治保障。总之,世界经济困难重重,但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不会发生“逆转、而可能出 现“分叉。呈现出相互交融的“区块化”结构,甚至可能在世界上出现由几个全球 关键大国分别主导的平行体系。中国要应对经济全球化出现的新变化,乘势而为, 顺时而动,把握效率与安全、区域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等平衡,在推动建设开放 型世界经济中有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摘 要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经济发展已

44、经进入了新的历史时 期。为了保证中国在新常态下继续取得骄人的成绩,就必然需要做好中国经济新 常态下的战略选择。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其次分析了新 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目的及其原因;最后提出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 展适应的路径。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发展;战略回顾中国经济一路走来的光景,虽然道路崎岖,但是总体发展良好。总体而 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影响,在双重压力下,各种 不确定因素都会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规避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或 者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够发展进步的基础。1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新常态,代表着一种新的思维

45、方式。以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事物不是一 成不变的,在经历了重大、剧烈的变动后所呈现出的面貌已经不同于以往,这种 新面貌说明事物已经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状态。经济发展同样符合这个原理。新常 态源于旧常态,是旧常态的变革(扬弃)和继承。以中国经济这些年的发展历程为基础,从中国经济旧常态的特征中可以窥探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中国经济旧常态的特征如下:一是经济增长迅速(年增 长率10%以上);二是通胀率不高;三是以资源环境掠夺式开发和粗放式(依靠 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要素投入)为经济优势;1四是经济发展缺乏平衡(具体表 现:外延式大规模投资建设扩张、房地产业过度投资和入世后外贸出口爆发式增 长);五是投资

46、率、储蓄、杠杆率普遍较高,但消费率过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 特征如下:一是经济走向趋向于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二是处 于中高速增长阶段;三是经济发展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以往是规模速度型 粗放增长);四是经济结构为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以往是增量 扩能);五是经济发展动力为新的增长点(以往是传统增长点)。这五个中国经济 新常态的特征主要是针对各个方面(消费、投资、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 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 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的趋势性变化进行分析得来的。2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目的及其

47、原因2.1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目的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尤为关键。实施合理干预战略就是为了 稳住宏观,通过当前形势下的政策实施防止经济出现过度减速,为今后经济发展 提供可持续的宏观经济环境,实现中高速经济增长的目的。2实施创新驱动战 略的目的是激活微观,在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发展的目标要求下确保经济转型升 级。在此期间,要激励大众把更多的资源推向技术创新方面。实施新型开放战略, 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需要,也是突破我国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实施要素调整 战略是全面改革的要求。由于要素的状况是经济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而我国要 素状况面临的问题非常突出(人口红利消失、资本积累速度下

48、降、干中学技术 进步效应消减、制度结构对效率改进的阻碍),因此,才会实施要素调整战略。2.2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原因在国内外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进行之际,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一种 新的机遇。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分析是我党历来重视的一项基本思想,以此为 基础,把握国际国内形势,从而做出科学的判断,进而果断进行决策。以马克思 主义唯物辩证法角度来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迈出新的步 伐。3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已经成为我们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理论基础。当 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尚未消失,但是, 这种环境(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能够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大有利条件。 中国正处于国际地位提升的特定历史时期,从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发展方 面认真分析,对于判断、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发生的变化有积极作用。在当前中国经济态势下,我党和人民要清醒看到又必须沉着冷静、积极主动 地应对化解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选择是一次新的挑战。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而言,经济的现有发展格局中仍然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