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志愿者活动的发展趋势以及组织配套作用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17622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志愿者活动的发展趋势以及组织配套作用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上海市志愿者活动的发展趋势以及组织配套作用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志愿者活动的发展趋势以及组织配套作用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志愿者活动的发展趋势以及组织配套作用的调研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海市志愿者活动的发展趋势以及组织配套作用的调研报告本研究根据疫情条件下全国范围内,上海范围内志愿者公益活动 的总体运行情况,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与2022年1月17日共同发布的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 告(2021),为主要内容来源撰写了本报告,意在总结分析当下上海 地区与全国地区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特点和比较优势,通过大量问卷调 查和资料调查描述了当下志愿服务组织以及志愿者个人,潜在志愿者 三者关系,并且通过志愿服务组织与后两者的关系为视角,提供了解 决当下存在问题的方案。一、全国范围内的志愿者活动现状以及问题(一)志愿者潜在资源巨大及人数增长率高蓝皮书指出,

2、2020年经过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礼,中国志愿服务发 展达到一个新的里程碑高点:志愿者总量2. 31亿人,其中有8649万名 活跃志愿者通过79万家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志愿服务时间37. 19亿小时, 贡献人工成本价值1620亿元。截至2021年3月15日,注册志愿者总人 数为1.92亿人,比2019年增加了3700万人,增长率23. 8人,志愿者活 动的参与人数正在不断上涨,从潜在志愿者登记成为在册志愿者的人 数,以及潜在志愿者增长的人数正在不断增长,在疫情催生的公益服 务缺口逐渐扩大的大环境下,对于潜在志愿者的培养和转化会成为社 会公益活动中,信息输出方与培训方将承担更多的相关责任。活跃志愿者是指

3、在过去一年中至少在志愿服务组织中提供并记 录1小时以上的志愿服务。2020年度,在全国系统上新增有服务记录 的活跃志愿者人数为1881. 24万人,累计人数4984. 45万人,其活跃率 为25. 96%,比2019年度增长7. 28%。本调研中的非注册志愿者活跃率,这样也能激发高校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以此良性 循环。以本校为例,校内志愿者活动主要由青年志愿者中心筹备举办, 而这些组织在架构上或多或少存在不足,内部管理体制也不太健全, 在某些角落难以顾及或缺少约束也不足为奇。而且,每次志愿活动都 是从头开始招募人员,一经结束就解散队伍,志愿者团队具有不稳定 性,有时也因为报名人数

4、较少而使活动难以开展。而本项目通过整体 设计、技术支撑,能够较好地管理和约束志愿者,同时通过惠方平台 增强用户粘性,为长久的志愿者活动招募做准备。高校内的志愿者活动奖励多以学时或奖学金加分为主,形式比 较单一,也容易造就某些同学只为学时或加分参与志愿活动的功利行 为,丧失志愿精神。本项目作为连通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公益活动之间 的桥梁,在给予学时或奖学金加分的同时,也有机会获得社会层面的 外部激励,如居委会的志愿服务证书和防疫大礼包等。这些来自学校 外的奖励并不昂贵,但代表着社会对青年大学生的认可与感谢,其内 在的精神价值更为珍贵,也能让大学生更好回归公益活动的初心,提 升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和

5、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而获得的自我满足 感。高校大学生可能存在个人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能力不足等问题, 校内志愿者协会在招募时也只是简单的面试和考核,对志愿者综合素 质以及个人能力的检测不够,负责人也基本都是当年招新,在技能等 各方面并没有达到很专业的程度。而且大多数志愿活动招募时间也比 较紧张,可能无法进行志愿者上岗前的专业培训,大学生志愿者参与 的公益服务呈现出缺少深度学习培训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特点。而本 平台可以灵活发挥互联网作用,提供给志愿者专业的岗前技能培训资 源,不仅让高校大学生明晰所参与志愿活动的具体要求,也能让他们 在闲暇时间进行自我培训和练习,通过培训提升自身能力和专业化服 务水平,

6、更好地与人沟通并处理问题。目前的志愿者服务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均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 比如疫情期间就存在某些地区志愿者短缺、人手不足的现象,阻碍了 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而我们的平台也是缘此而生,意在通过科 学的统筹和调度,实现志愿者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做 到合理分配,更好解决社会问题。原有的比较单一的校内及周边志愿 服务也很难形成有效的志愿者资源分配,而本项目把志愿活动的来源 扩大化,更能高效对接社会需求。同时,由于志愿活动策划者缺乏对 实际情况的了解而理想化地设计活动,也使志愿者和其所服务的对象 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差,两者之间很难建立有效的联系,使得需求与 实际相背离。而本项目

7、可以通过对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活动的引入尽 可能规避这个问题,使用者了解更多信息和实践,用更长远的目光聚 焦社会问题,策划出更切实有益的志愿活动。本项目将社会、政府和高校大学生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寻求社会 及政府的支持和自我发展提升服务的持久性和长远性,不断提升高校 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事业和志愿活动的关注与参与度,培养大学生对志 愿活动主观上的正确认知,提升其参与公益活动的技能和素质,促进 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93. 66%,以此推算全国约有非注册志愿者3665万人参与了志愿服务 。活跃志愿者总数为8649. 45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 1467. 49万人。疫 情防控和应急救援志愿服

8、务成为一道亮色,志愿服务制度化、标准化 与专业化建设提速,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依然是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 者缺乏基础保障与认可。(二)志愿服务提供的方向领域较集中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志愿服务参与在具体领域之间存在发展不平 衡现象,各类志愿服务的参与率还存在代际差异、地区差异和城乡差 异。在18类志愿服务中,对近一年内参与过的志愿服务依据参与率由 高到低排序,前三个依次为:老年关怀(10. 6%),环境保护(9. 9%), 儿童关爱(8. 2%);后三个依次为:国际援助(0.1%),法律援助(1.0%) ,妇女维权/保护(1.7%),差异明显。从“50后”到“90后”,越年轻 的一代,活跃志愿者在同代

9、际受访者总数中的比例越高,且各代际活 跃志愿者有各自的参与偏好。活跃志愿者在各类志愿服务中的参与倾 向呈现明显的城乡二元性,近一年以来,乡村活跃志愿者更倾向于参 与儿童关爱、老年关怀和抢险救灾志愿服务,城镇活跃志愿者则在教 育助学、扶贫济困和大型社会活动志愿服务上有更高的参与倾向。(三)志愿服务需求端口不断扩大调查显示,68. 6%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和家人对志愿服务存在需 要,且各类志愿服务的需求度远高于实际参与率。需求度相对较高而 参与率相对较低的志愿服务,意味着差距越大。而差距越大,意味着 该志愿服务越有发展的必要和空间。调查发现,“老年关怀”、“医疗 护理”、“扶贫济困”是三类具有最大发

10、展空间的志愿服务领域志愿服 务存在物质保障上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社会支持不足(79%); 缺乏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69%);缺少经费支持(56%);志愿者人力 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46%)。1 .社会支持不足。大学生志愿服务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激 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但是现实生活中,社会往往低估了大学生的志 愿服务意义,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免费服务、无偿服务,用人单位 在招聘大学生时,往往看重大学生的党员身份、学生干部身份,以及 各类等级证书等,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经历。大学生志愿者由 于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往往会失去信心,开始怀疑自己以后到 底还该不

11、该参加志愿服务。2 .缺乏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只有具备一定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社会各界人员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才会提高。但是目前志愿者出 现意外事故时,没有法律为他们提供保障,他们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这必然会阻碍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如果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也很难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新老志愿者以及高低素质志愿者没有区 别对待,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而同时助长另一部分人的惰性。 只有对志愿者做出适当的评估和奖励,才能提高志愿者的参与度。3 .缺少经费支持。只有拥有足够的经费,志愿服务才能顺利开展 下去。虽然说志愿服务是无偿服务,但是一些基本的费用,如车费等 ,不应该由志愿者自己来承担,否

12、则会损害志愿者的利益,不利于志 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目前很多志愿服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出 资和志愿组织,很少通过社会来获取资金,从而导致了资金来源渠道 单一,影响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二、上海地区志愿者服务分析和对比根据市民政局发布的2021年度上海市志愿服务信息统计报告, 在2021年全年,上海志愿者官网有记录的志愿服务次数共138万余次, 共有约61000家团体开展志愿服务,积累志愿服务时长达2亿6千万小 时。在全市各区志愿者努力下,2021年上海的赛事、展会、交通、防 疫、养老、社区福利等方面工作都进展较好。截至2021年底,全市登记的以“公益基地”命名的非社区类公益 基地数量

13、达12402家。全年开展志愿服务108709次。其中杨浦区公益 基地一千余家,却贡献了七万余次的志愿服务次数。经上海社区志愿服务网统计,截止2021年底,上海各区共6000 余个社区进行服务类志愿服务共36万余次,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时间 738万余小时。根据统计数据,长宁区、宝山区、闵行区开展的志愿 服务次数最多,均在五万次以上,长宁区更是多达七万次,累计服务 时长达190万次。相对应的,黄浦区、金山区、虹口区开展志愿服务 次数最少,各自只有几百次。长宁区的志愿服务成绩令人瞩目,调查发现,惊人的志愿服务次 数背后,是各方组织对志愿活动的大量付出和志愿者们参与活动的热 情在支撑。长宁区早在2012

14、年就拥有一套志愿者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对志愿 者注册和报名、志愿活动发起和积分记录可以很方便地完成。在这套 系统的辅助下,志愿者可以建立自己独立的账号,记录每次志愿时长 ,并有星级志愿者评价系统。在达到一定星级后,志愿者就可以通过 系统发布活动信息。这很好地激励了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有 助于筛选出优秀的、饱有热情的志愿者,更加利于志愿服务的开展和 扩大。我们的惠方平台也渴望达到这样的效果,可以借助一些评比机 制,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优化志 愿服务的完善和服务范围持续的扩大。另外,长宁区的系统可以方 便社会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志愿服务团队发布信息;志愿者也可根

15、据个人喜好、专长选择志愿活动,并直接与项目方对接。这样减少中 间环节、节省沟通成本、提高志愿服务效率的效果正是惠方平台追求 的。我们也希望这种有利于志愿服务发展的途径可以扩大到更多的地 方,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发现,长宁区有同仁医院、天山中医院、区疾控中心等医疗 机构在组织医疗健康类志愿服务。通过科普的方式,借助抖音、微信 等途径,宣传急救措施、防疫贴土、解释新冠本质,聚集了大量专业 健康讲师,受惠人数超过万人。在各医院的专栏里,有短视频、漫画 、文章等形式的科普内容,让大量网民可以科学地认识到健康问题, 在面对突发疫情或疾病时也不会惊慌失措或盲目行动。只是这类科普 只局限在医疗机构的官方号内

16、,且是混杂在机构的各类服务之中,不 方便用户专门去查看,且受惠面积限制于翻看官方号的用户。我们惠 方平台追求的就是可以把各医疗机构的这类科普集合起来,通过惠方 平台可以统一筛选并查看,达到“有求必有应”的效果,把医疗健康 的受惠面积尽可能扩大。在其他方面,长宁区也有相应国家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号召的 “智慧科普”云平台建设,积累凝聚科技志愿者399人,为公众提供 科技志愿服务。伴随国家级众创空间“鼎创汇”的开展,各路大咖聚 集宣讲,对很多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机器人、高级材料等方面, 进行科学科普,打造了长宁区科技志愿服务的一大亮点。对于同样是志愿服务次数多的闵行区和宝山区,也是有各类单位 自

17、愿组织或相应号召而发起的各项活动在提供志愿动力。例如文汇报 发布:“闵行区落实全国第二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任务, 注册成立区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14支镇(街道、工业区)文明实 践志愿服务支队和27支职能部门专业志愿服务队、543支文明实践志 愿服务大队,融入全区文明实践“3+X”阵地体系,利用“上海志愿 者网,等平台,推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招募注册、服务记录等制度化 建设,运行志愿服务项目42297个,注册志愿者活跃度达到73. 97%。” 即便是志愿服务较少的黄浦区、金山区、虹口区,也有企事业单 位在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同时我们发现,志愿服务活跃的地区一定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存在 ,如长

18、宁区有东华大学、华东政法、上外贸等学校,闵行区有上海交 大、华东师范等学校,说明高校可以提供大量志愿者资源,也隐藏了 大量志愿活力,只是缺少一个激起热情的契机,如国家的号召和社会 团体的带头。所以不难看出,志愿活动是否活跃,需要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号 召,社会团体的引导,由此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最贴近民意的志愿 服务是医疗健康科普类,但如今这类服务却是散与各区而不统一,导 致惠及民众有限。同时参考长宁区志愿服务系统的例子,一个高效、 可信的统一平台可以大大提高志愿活跃度和服务效果。惠方追求吸收 上述经验,提供这样一个统一平台,达到惠及四方的效果。三、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参与程度与待发掘潜力(一)志愿

19、者活动参与度及潜在志愿者人数中国志愿服务年度发展报告指数显示。目前,全国高校在校大学 生接近4000万人。在所调研的志愿者中,大专及大学最多,占65. 8%。 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4)显示,91. 7%的大学生愿意 参加诸如抗震救灾、山区支教、环境保护等志愿活动;83. 1%的大学 生平均每年都会参与公益(义务)活动。超过92%的大学生认为“雷锋 精神”并未过时,91. 6%的大学生表示遇到跌倒的老人时愿意伸出援 手。可见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庞大,潜在志愿者人数也较多。另外根据报告显示,2018年度志愿者数量19810. 76万人,注册志 愿者合计数量为14877. 88万人,非

20、注册类志愿者4932. 88万人。活跃 志愿者合计总数为6230. 02万人,注册类活跃志愿者总数约为1987. 74 万人,非注册志愿者的活跃志愿者有4242. 28万人。2018年志愿者贡献志愿服务时间总计为21. 97亿小时。注册志愿 者服务时间5亿小时,非注册志愿者服务时间16. 97亿小时。大学生贡 献时间约为14. 45亿小时。志愿者贡献价值823. 64亿元。其中,注册 志愿者贡献价值为187. 51亿元,非注册志愿者贡献价值为636. 38亿元 o大学生贡献价值约为541. 95亿元。从以上两方面来看,大学生参与 程度较高,创造价值较大,潜在群体庞大。调研数据进一步显示,79.

21、 1%的组织提供基础培训,56. 6%的组织 提供了志愿服务活动所需专业技能培训,36. 9%的组织为志愿者提供 督导与辅导,30. 3%的组织会提供志愿服务效果评估与反馈,有志愿 者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占18. 1%,有志愿服务危机干预与赔偿 的占5.6%,有志愿者团队的民主化建设的占23. 2%。在参与调研的社 会组织中,71. 4%的志愿服务组织参加了社会组织评估,并且,获得 5A级别评估的占33. 3%,获得4A级别评估的占30. 3%,获得3A级别评估 的占25. 5%。2018年未参加任何评估的志愿者组织为28. 6%。可见,对 于志愿者培训仍有较大空白,对于志愿者保障措施以及

22、活动后续追踪 仍需加强。志愿者组织规范性制度性仍有待提高。(二)待解决问题根据中国志愿服务年度发展报告,排名前三的问题依然是志愿服 务经费不足(43. 45%),招募不到合适的志愿者(23. 52%),以及志愿者自 行中断服务(14. 77%)。另有18. 8%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当地管理 部门或社区不支持,有10. 9%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服务对象拒 绝接受服务的挑战,有9. 9%的组织遇到志愿者人员出现人身伤害和 财产损失的问题,有3. 20%在开展服务过程中遇到志愿者与志愿组织间 发生纠纷的挑战,有3. 10%的遇到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发生纠纷,有2. 1% 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与资

23、方发生纠纷。根据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困境及其解决措施研究一一以上海 第二工业大学为例。高校志愿者问题有以下几种。对高校青年志愿者存在问题的认知计数百分比平时事务繁忙,抽不出时间28219. 2%自身不感兴趣,没什么大的收获,纯属凑热闹23816. 2%活动知名度不高,形式千篇一律,毫无新意23716. 1%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完善24016. 3%活动过于简单,活动主体的自我价值未得到充 分体现19313. 1%激励机制不够完善1188. 0%专门的培训、指导工作不到位1228. 3%志愿者活动强度大,身体过度劳累412.8%总计1471100. 0%从上表可以看出,首先志愿者活

24、动激励不高,大学生自愿参加志 愿者活动的意愿较低。其次志愿者活动没有新意,且并没有将志愿者 的能力充分利用,没有实现相应价值。最后,志愿者活动专业性较低 ,没有有效提升参与者相关知识储备和能力。对此,我们平台将从以 下几方面进行解决。第一,我们平台将和学校合作进行志愿者专业性培训,加强高校 志愿者管理。根据相关任务的实际情况,再根据志愿者能力和专业特 长,将志愿者分批分类,针对性地派遣志愿者参加志愿者活动,提高 对于参与者能力的利用率,使参与者在志愿者活动中充分感受自身价 值。进而提升志愿者活动的质量。第二,为提高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意愿,我们平台将和高校 合作。对于优秀个人,将会给予物质奖

25、励如奖金,学分学时等,也会 宣扬表彰其活动成果与优良行为,树立志愿服务典型人物。同时也会 提供基础物质激励如餐饮和交通补贴,精神激励方面,对于非优秀个 人也会对相关团队进行宣传,从而刺激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 性。第三,加强志愿者团体的管理规范,促进志愿者服务形成制度化 、规模化的体系。根据志愿者活动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确定各类活 动的主题以及相应的活动的重点。再根据志愿者相关经验进行解锁和 能力,不断革新和补充志愿服务内容。避免活动对于不同参与者过于 简单或强度过大。第四,本项目在高校大学生与社会公益活动之间的桥梁发挥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也越来越与互联 网的血液

26、相交融,无论是在服务范围上还是服务的种类上都有着极大 的提升。本项目更是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惠方平台,直接拉近高校大学生 与社会各公益活动间的距离。惠方平台也成为一把钥匙,为高校大学 生开启丰富多样的社会志愿活动。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存在的问 题有:服务形式单一,吸引力不高;队伍管理松散,凝聚力不强;激 励措施较少,驱动力不足;个人素质欠缺,创造力不够;资源分配不 均,行动力受限等问题。目前校内的志愿者平台往往局限于校内的相 关活动,规模较小,不能更多触及到社会层面,而本项目则致力于精 准对接社会需求,让高校大学生拥有机会把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从 实践中获得真知,得到锻炼和磨砺,在提升自我的同时满足社会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