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2).pdf

上传人:w**** 文档编号:72126882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94.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2).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2).pdf(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20182018 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苏教版)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苏教版)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对称、平移和旋转对称、平移和旋转1、画图形的另一半:(1)找对称轴(2)找对应点(3)连成图形。2、正三边形(等边三角形)有 3 条对称轴,正四边形(正方形)有 4 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 5 条对称轴,正 n 变形有 n 条对称轴。3、图形的平移,先画平移方向,再把关键的点平移到指定的地方,最后连接成图。(本学期学习两次平移,如从左上平移到右下,先向右平移,再向下平移。)4、图形的旋转,先找点,再把关键的边旋转到指定的地方,(注意方向和角度)再连线。(不管是平移还是旋转,图形的大

2、小形状不能改变。)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多位数的认识多位数的认识1.数位顺序表:我国计数是从右起,每 4 个数位为一级;国际计数是每 3 个为一节。(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整数数位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从个位起依次说出各个数位。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作数位。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一共分为个级、万级、亿级。(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10 个一万是十万;10 个十万是一百万;10 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 个一千万是一亿。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10,这种计数方法叫

3、十进制计数法。2.复习多位数的读、写法。(1)多位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每级中间有一个 0 或连续几个 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2)多位数的写法。先写亿级,再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 0。3.复习数的改写及省略。改写。可以将万位后面的 4 个 0,亿位后面的 8 个 0 省略,换成“万”或“亿”字,这样就将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省略。省略时一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部分的尾数最高位是小于 5 的舍,等

4、于5 或大于 5 的入。4.比大小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精品文档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以此类推,直到比出大小为止。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1、三位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是四位数或五位数。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的每一位相乘,乘得的积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的每一位相乘,所得的积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3、末尾有 0 的乘法计算方法:现把两个乘数不是零的部分相乘,再看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积的末尾加几个零。4、常见的数量关系(1)价

5、格问题:总价=单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单价=总价数量(2)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用计算器探索规律1、积的变化规律:一个乘数缩小几倍,另一个因数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缩小(或扩大几倍),积也随着缩小(或扩大)几倍。一个乘数扩大(缩小)a 倍,另一个乘数扩大(缩小)b,那他们的积扩大(缩小)a 乘 b 倍2、商的变化规律:商不变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 除外),商不变。(商不变余数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除数不变,商也随之扩大(或缩小)几倍。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缩小)几倍(0

6、 除外),商反而缩小(扩大)几倍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1、和差问题:已经两个数的和(即两个数一共是多少),两个数的差(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求这两个数。(线段图记在头脑里)解法:去多法:(和-差)2=小的数 小的数+差=大的数补少法:(和+差)2=大的数 大的数-差=小的数平均数。注:3 个以上的数也是这样的道理,就是想办法使数量变得同样多,然后同理可求。(解题关键:同样多)2、已经两个数的和(即两个数一共是多少),大数拿8 个(假设)给小数,这样两个数一样多,求这两个数。(线段图记在头脑里)(注意:多的一半给别人)(注意:多的一半给别人).精品文档首先明确:大数

7、拿 8 个给小数是大数比小数多 8 个吗?不是,大数应该比小数多 8 的 2 倍(也就是多 28=16个),也就是只是给了多的一半,只有这样拿 8 个给小数,自己还有一个 8,两个数,才会一样多。(请注意和两个数的差区别开来)解法:一、去多法:(和-28)2=小的数 小的数+16(注意不是加 8)=大的数补少法:(和+28)2=大的数 大的数-16=小的数二、倒推法先假设大数已经拿 8 个给了小数,两个数已经一样多了平均数法:总数2=平均数小数变成平均数是因为得到了 8 个,要求原来的,那应该把 8 个减去平均数-8=小数大数同理应该加上 8 个平均数+8=大数3、一个数是另外一个数的几倍(假

8、设7 倍),把大数拿一些给小数,这样两个数一样多,应该先画出线段图,看大数应该拿多的倍数的一半(如果多 6 倍,那么应该拿给小数的应该是 3 倍),两个数一样多,再看一半倍数所对应的量是多少个,从而先求出一倍的量(一般情况下是小数),再求出大数。4、已知长或宽增加了多少米,面积就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求现在或原来的面积。首先应该能够熟练的画出示意图可以先根据增加的面积和长或宽增加的米数,先求小长方形的长或宽(也就是原来图形的宽或长),然后再考虑求什么的面积,可以根据面积公式直接求或图形间的面积关系间接求,方法要灵活多变。5、已知长或宽减少了多少米,面积就减少了多少平方米,求现在或原来的面积。首先应

9、该能够熟练的画出示意图可以先根据减少的面积和长或宽减少的米数,先求小长方形的长或宽(也就是原来图形的宽或长),然后再考虑求什么的面积,可以根据面积公式直接求或图形间的面积关系间接求,方法要灵活多变。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运算律运算律1、加法交换律:abba2、加法结合律:(ab)ca(bc)(连加形式)3、乘法交换律:abba4、乘法结合律:(ab)ca(bc)(连乘形式)5、乘法分配律:(ab)cacbc 拓展:(ab)cacbc6、连减:abca(bc)7、连除:abca(bc)注意:前面是减号或除号时,添括号或去括号都要变符号1、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10、abba如:1+2=2+11+2+3=2+3+1.精品文档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如:165933593(16535)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结合连除)abca(bc)3、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ab)ca(bc)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

11、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25788 简算。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a+b)c=ac+bc(合起来乘等于分别乘)(a-b)c=ac-bc4、连除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结合连减)abca(bc)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三角形一、三角形1、围成三角形的条件:较短两条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条边,两边差小于第三边。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也就是当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确定后,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

12、大小都不会改变),生活中很多物体利用了这样的特性。如:人字梁、斜拉桥、自行车车架。4、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和大于第三个内角。)5、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和等于第三个内角。两个锐角的和是 90 度。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6、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和小于第三个内角。)7、任意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都有三条高,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80 度。(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落在两条直角边上;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8、把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就是画它的高。9、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

13、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外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的夹角叫做顶角,底和腰的两个夹角叫做底角,它的两个底角也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跟底边高正好重合。).精品文档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也都相等(每个角都是 60,所有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 60。)10、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叫做等腰直角三角形,它的底角等于 45,顶角等于 90。求三角形的一个角=180另外两角的和1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180 底角2=180 底角底角1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180 顶角)213、一个三角形最大的角是 60 度,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14、多边形的内角和

14、=180(n2)n 为边数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从一个顶点向对边可以作两种不同的高。底和高一定要对应。一个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2、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不稳定性)。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利用了这样的特性。如:(电动伸缩门、铁拉门、伸降机)把平行四边形拉成一个长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4、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平行的一组对边较短的叫做梯形的上底,较长的叫做梯形的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无数条)。5、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直角梯形有且只有两个直角。6、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7、正方形、长方形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第八单元第八单元确定位置确定位置抽象座位表,认识数对对数称为数对。(注意先写列后写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