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 》PPT课件.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7199659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的分类 》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物质的分类 》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质的分类 》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的分类 》PPT课件.ppt(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节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2基础知识回顾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原子、离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2.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单质是指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原子原子分子分子33.对物质进行分类时必须明确分类的标准。根据化学键的类型不同,可把化合物分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根据能否发生电离,可将化合物分为和,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把化合物分成酸、和氧化物。氧化物按照元素的组成可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按照化学性质可分成碱性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等。电解质电解质 非电解质非电解质碱碱盐盐两性两性氧化物氧化物44.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化学反应 的 类 型 按 照 反 应 物 和 生 成 物 的 形 式 可 分 为 、和。,按照化合价有无变化可分为。和,按照参加反应的微粒可分为和,按照反应的热量变化可分为和放热反应。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置换反应复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氧化氧化还原反应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分子反应分子反应吸热反应吸热反应5重点知识归纳1.物质的组成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分析如下:62.物质的分类(1)物质的树状分类7按溶

3、解性分:可溶性盐、微溶性盐、难溶性盐按组成分: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复盐无无机机化化合合物物氧化物氧化物按元素组成分: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按元素组成分: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化物按性质分: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按性质分: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酸酸按酸根分:含氧酸、无氧酸按酸根分:含氧酸、无氧酸按一个酸分子最多能电离出的氢离子数分:按一个酸分子最多能电离出的氢离子数分:一元酸、二元酸、多元酸一元酸、二元酸、多元酸按酸性强弱分:强酸、中强酸、弱酸按酸性强弱分:强酸、中强酸、弱酸碱碱按溶解性分:可溶性碱、难溶性碱按溶解性分:可溶性碱、难溶性碱按碱电离出氢氧根个数分:一元碱、

4、二元碱、按碱电离出氢氧根个数分:一元碱、二元碱、多元碱多元碱按碱性强弱分:强碱、中强碱、弱碱按碱性强弱分:强碱、中强碱、弱碱盐盐8(2)物质的交叉分类9(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比较纯净物混合物组成有固定的组成(组成物质的各元素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和结构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性质有固定的熔沸点,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固定的熔沸点,每种物质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性质分离不能用物理方法将组成纯净物的各元素分开,只能通过化学方法才能达到分离各元素的目的可以用物理方法将混合物中各物质分离开来,如过滤、蒸发、盐析、渗析、结晶、升华、萃取、分液等103.物质的变化与性质(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特征无新物

5、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本质无新化学键的形成有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现象 大小、形状、状态改变发光、发热、变色、析出沉淀等实例蒸馏(分馏)、液化、汽化、吸附、蒸发、升华、焰色反应、金属导电等干馏、电解、水解、电解质溶液导电、同素异形体转变等11(2)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化学反化学反应类型应类型按物质类别按物质类别和种数分类和种数分类化合反应:化合反应:A+B=AB分解反应:分解反应:AB=A+B置换反应:置换反应:A+BC=B+AC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AB+CD=AD+CB按化合价按化合价有无变化有无变化氧化还原反应:有化合价升降变化氧化还原反应:有化合价升降变化非氧化还原反应:无化合价升降变化非氧化

6、还原反应:无化合价升降变化按实际参加反按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分类应的微粒分类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分子反应:分子之间的反应分子反应:分子之间的反应按反应中的按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分热量变化分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反应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反应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反应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反应12(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其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化学组成、结构没有改变时,呈现的与微粒聚集状态有关的性质。它可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导电性等。化学性质

7、:化学性质是物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其实质是微粒的化学组成、结构改变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金属活动性、稳定性等。13(考查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应用)海水是一个巨大的化学资源库,下列有关海水综合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海水中含有钾元素,只需经过物理变化就可以得到钾单质B.海水蒸发制海盐的过程中只发生了化学变化C.从海水中可以得到NaCl,电解熔融NaCl可制备Cl2D.利用潮汐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C14(考查对纯净物和混合物概念的理解)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A.一定是一种单质B.可能是化合物C.一定是纯净物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D15(考

8、查对分类方法的运用)下列化学反应,从反应类型看,与其他三个反应不同的是()A.用石墨电极电解稀硫酸B.用饱和氯化铁溶液制取氢氧化铁胶体C.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D.浓硝酸见光发生的反应Bl基础知识回顾l1.分散系属于(填“混合物”或“纯净物”),根据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不同,可以将分散系分成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类型,在这三种类型的分散系中,最不稳定的是。l2.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直径小于m,溶液具有、的特点。不同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多数固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气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随着压强的增大而。混合物混合物浊液浊液10-9均一均一稳定稳定透明透明增

9、大增大降低降低增大增大l3.溶液的浓度可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的多少;物质的量浓度表示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在对同浓度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进行换算时,必须要知道的量是。l4.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在于其微粒直径范围在10-9 m与10-7 m之间,鉴别胶体与溶液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该溶液的密度该溶液的密度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l重点知识归纳l1.分散系的概念和类型l分散系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分散系的类型常分成以下三类:分散系分类溶液胶体悬浊液乳浊液分散质

10、直径10-7m不能透过滤纸分散质微粒单个小分子或离子小分子和离子的聚集颗粒或高分子颗粒固体小颗粒小液滴l续表分散系分类溶液胶体悬浊液 乳浊液分散质状态 固、液、气 固、液、气固液主要特征均一、透明、稳定较均一、较稳定不均一、不稳定实例NaCl溶液蛋清、Fe(OH)3胶体泥浆水油与水鉴别无丁达尔现象有丁达尔现象静置沉淀静置分层分离方法蒸发、结晶 渗析、盐析过滤分液l动态平衡: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在液态溶剂里当溶解速率和结晶速率相等形成饱和溶液的状态(动态平衡)l表示方法:Mg(OH)2(s)lMg2+(aq)+2OH-(aq)(1)溶液的组成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11、,可以是 气体、液体或固体气体、液体或固体溶剂:能溶解物质的物质,常溶剂:能溶解物质的物质,常用的溶剂是水用的溶剂是水(2)溶解过程溶解过程2.溶液溶液l4.胶体l(1)胶体的主要性质l丁达尔现象:光束通过胶体时,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这是由于胶粒对光的散射而形成的,可用于鉴别胶体与溶液。l(2)胶体的应用l胶体凝聚沉降是解释制豆腐、江河入海口处形成的三角洲、明矾净水、除尘器等的原理。l(考查胶体的知识)l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lA.胶体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易产生沉淀;溶液均一、稳定,静置后不产生沉淀lB.布朗运动是胶体粒子特有的运动方式,可以据此把胶体与溶液、悬浊液区分lC.光线通过时,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无丁达尔效应lD.只有胶状物如胶水、果冻类的物质才能称为胶体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