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分析.pptx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7193368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PPTX 页数:179 大小:4.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含油气盆地分析.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79页
含油气盆地分析.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含油气盆地分析.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含油气盆地分析.pptx(17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盆地类型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含油气盆地构造学分析裂陷盆地压陷(挠曲)盆地走滑盆地含油气盆地地层学和沉积学分析盆地地层学分析盆地沉积体系分析含油气盆地沉降史和热史分析盆地沉降史盆地热史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学分析盆地油气形成与富集的基本条件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综台分析与评价主要课程内容第1页/共179页1.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盆地类型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盆地类型1.1合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1.1.1盆地和含油气盆地盆地 三重涵义:地貌盆地、沉积盆地和构造盆地沉积盆地三个要素:一物质,即沉积盆地是由沉积地层组成的;二地质时代,即沉积盆地

2、发生在一定的地质时代;三是空间,即沉积盆地是具有盆状形态的地壳构造单元含油气盆地是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己发现有商业价值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第2页/共179页1.1.2 内容和程序内容和程序1.1.2.1盆地分析的内涵-与时俱进1.Pettijhon(1940),从沉积学出发提出“沉积盆地分析”。2.Mail(1984),盆地分析的结果只是揭示一个沉积盆地的古地理演化,内容涉及到地层学、构造学和沉积学。3.Allen(1990),盆地分析就是将沉积盆地作为实体进行地球动力学综合研究。盆地分析的主题应是研究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盆地类型、盆地演化及盆地成因,并结合成矿条件(

3、成油要素)综合研究,以揭示盆地含矿性(含油气性)及矿产(油气)的形成、演化、分布规律,为勘探资源提供可靠的依据。第3页/共179页1.1.2.2 1.1.2.2 盆地分析的原理盆地分析的原理地球组成的分层性地球流变学分带板块运动应力与应变热流传导与对流岩石流变学第4页/共179页地球组成的分层性大洋地壳:3层结构-沉积层-玄武岩-辉长岩和橄榄岩大陆地壳:2层结构-花岗岩质层-玄武岩-榴辉岩地幔:2层结构-上地幔和下地幔Moho面:低速带,界面处p波加速,密度增大第5页/共179页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面(平均33km)地幔古登堡面(2900km)地核地球平均半径6371km地球平均密度5.5

4、g/cm3第6页/共179页地球流变学分带岩石圈:刚性,地壳和地幔上部,其底部为等温面1100-1300-地幔岩石凝固温度,热学岩石圈。其上部是弹性岩石圈,下部的蠕变缓和了弹性应力,但亦足够的刚性。软流圈:软弱易流动,其上部为低速带,P波、S波速度降低,部分熔融。沉积盆地中的垂直运动(沉降、隆起)是流变带变形的响应第7页/共179页岩石圈岩石圈75km软流圈软流圈300km地壳地壳上地幔上地幔(650km)下地幔下地幔(2900km)外核(液态)外核(液态)(5100km)内核内核(6371km)第8页/共179页板块运动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离散边界洋中脊,大洋盆地扩张中心,发育转换断层。聚

5、敛边界 俯冲边界大洋岩石圈吃掉下行板块,洋-洋边界、洋-陆边界 碰撞边界大陆岩石圈吃掉下行板块,陆-陆碰撞稳定边界相邻板块平行运动,转换断层第9页/共179页应力与应变岩石圈中的应力体力-重力g,单位体积面力-垂直方向为静岩压力ghArry均衡-大陆和大洋岩石圈不同的岩柱所造成的面力相等。“山根”和“盆地镜像”偏应力:岩石受到构造作用力,三个方向的应力极少相等,总水平面力由静岩压力和构造分力组成。构造分力是偏应力。剪切力:平行于表面作用的面力。第10页/共179页应力与应变岩石圈中的应变应变是固体在应力作用下的变形。形不变体积变:各方向应变为长度变化率。形态变化-剪切应变:矩形变成平行四边形,

6、直角变锐角,应变为角度变化之半的负值。固体旋转:大小为两边变化角差值之半的负值。纯剪切:两角相等,无固体旋转,应变缘于剪切。简单剪切:固体旋转,且一角为0。第11页/共179页第12页/共179页应力与应变线弹性:应力与应变成正比,胡克定律。单轴应力方向上的压缩会被另2个正交方向上伸展量的一半所补偿。只有两个非0主应力分量,为平面应力状态,与构造引起岩石圈水平应力状态相似。二维挠曲:对于无限延伸的弹性固体板块而言,一般挠曲方程可以表达为D为抗挠刚度,与岩石圈力学性质和厚度有关;P为板块纵截面上的水平力(挤压为正,引张为负);Pa(x)为向下的沿x轴分布的垂直载荷力;W为挠曲度,指挠曲变形后相对

7、于变形前质点的垂直位移量(向下为正,向上为负);是地幔物质和盆地充填物质之间的密度差;x为水平坐标轴。式中gW为岩石圈向下挠曲过程引起的挠曲板块底部的恢复力。第13页/共179页热流传导与对流通过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作用,热量发生传递和流动。传导是一种扩散作用,动能是靠分子间碰撞传递的。对流传热要求有介质的运动。岩石圈中热主要通过传导作用传递,地幔中来自地球深部的热传递形式主要是对流。傅里叶定律:热通量q与温度梯度成正比:q=-K.dT/dy第14页/共179页1.1.2.3 盆地研究的内容和程序盆地研究的内容和程序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基本思路4M、4S和3T(朱夏1981):4M指研究油气生成、

8、聚集的条件和指标,包括:物质基础(Material)、成熟度(Maturation)、运移(Migration)、保持(Mainteance)。4S指研究盆地的地质因累,包括沉积作用(sedimentation)、沉降作用(subsidence)、应力场和应力条件(Stress field and Stress condition)、构造型式或形态(structural style)3T指研究盆地的时空展布和控制性因素,包括;构造背景或处境(Tectonic settings)、时代或时间(Time)、热史、热体制或温度条件(Thermal history,regime or conditio

9、n)。含油气盆地分析就是在以上的基础上,将影响油气形含油气盆地分析就是在以上的基础上,将影响油气形成的因素相互联系起来综合分析,最终对一个地区的成的因素相互联系起来综合分析,最终对一个地区的油气远景作出评价。油气远景作出评价。第15页/共179页不同尺度的盆地分析不同尺度的盆地分析应该有不同的内容和研究思路。盆地分析通常分成3种尺度:盆地群或盆际、盆地整体、盆内局部构造或单位。第16页/共179页盆地群或盆际研究超盆地分析主要研究盆地形成演化的区域环境、深部背景、变化规律及其基本属性,包括:构造位置、盆-岭关系、盆间关系研究;古气候、古纬度、古地理环境研究;盆地的地质时代及古原型盆地研究;盆地

10、和超盆的地球动力学、盆地类型研究;盆地深部结构、不同层次构造关系和不同期次盆地叠置关系研究。第17页/共179页盆地整体研究将盆地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盆地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研究该系统内发生的地质过程或作用(processes)及其各种地质响应(responses),包括:盆地的层序、旋回、幕或地质事件分析,盆地形成演化的阶段或期次性研究;盆地构造变形体系、样式、类型、叠加、构造演化和不同时期应力场分析,以及不同层次构造变形关系研究;盆地沉降史分析、沉降量及沉降速率特征的比较,以及沉降量与变形量相关性研究;盆地构造-沉积充填模式分析、构造-岩相带划分、构造-岩石组合及其序列研究;盆地的构造-岩浆活动

11、、热活动、热史分析。第18页/共179页盆地内部含油气区带研究盆地内部含油气区带研究指二级构造带或局部构造的解析,研究油气区带的基本要素、某些控制二级构造带的主干断层或断裂带、盆地构造内部二级构造带中各构造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构造演化和形成机理。“油藏描述”也应该属于盆地内部含油气区带研究的范畴,它已经发展成为含油气盆地分析学科中一种相对独立的技术。对于石油与天然气勘探来说,盆地分析是以盆地为研究对象,以盆地石油地质调查开始到优选出有利含油气区带的综合勘探评价的系统工程。第19页/共179页不同勘探阶段的盆地分析不同勘探阶段的盆地分析不同勘探阶段,盆地分析的研究内容不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2、勘探程度较低,未有工业性油气发现。盆地分析要初步搞清盆地基底结构、盆地构造格局、地层层序、沉积岩分布,初步确定主要烃源岩层系及主要烃源岩区,估算远景资源量,评价盆地勘探前景,并通过多盆地比较,分类排队,优选出有含油气远景的盆地。第二阶段,盆地有工业性油气发现,有联网地震测线。以探井为骨干,地震测线为基础,建立盆地地质模型,重现地史、热史、生烃史、排烃史。查明地层、岩性横向变化,构造形态和断层分布;搞清油源关系、有效烃源岩体和储集岩体分布;通过计算出盆地生烃量、排烃量及其分布,以及预测油气资源数量及其分布,优选出有利含油气区带。第三阶段,含油气盆地达到较高勘探程度。对各种地质特征和石油地质规律有

13、了进一步认识,特别是通过对已发现的各类油气藏的分析研究,对油气运移聚集规律有了较深入的认识。进一步充实盆地地质模型,更准确地再现盆地地史、热史、生烃史、排烃史,再现盆地油气运移聚集史,定量地预测油气资源数量及其三维空间分布,确定各类有利含油气区带及其潜力,特别是要进行对圈闭含油性的评价及地层岩性油气藏和隐蔽油气藏的预测。第20页/共179页1.1.2.31.1.2.3含油气盆地分析的方法含油气盆地分析的方法第21页/共179页1.2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第22页/共179页第23页/共179页第24页/共179页大陆裂谷和被动大陆边缘形成第25页/共179页第26页/共179页 Tecton

14、ic basin classification1.2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第27页/共179页伸伸展展盆盆地地大大地地构构造造分分类类 第28页/共179页与俯冲有关盆地的大地构造分类第29页/共179页与碰撞有关盆地的大地构造分类第30页/共179页走滑和扭转盆地走滑和扭转盆地第31页/共179页2.含油气盆地构造学分析含油气盆地构造学分析2.1裂陷盆地的构造学分析2.1.1裂陷作用与裂陷盆地的成因2.1.1.1裂陷作用与裂陷盆地的地质涵义裂陷作用与伸展构造裂陷作用为引张力作用于整个岩石圈并导致地壳和岩石圈发生大规模的开裂和断陷的地质作用过程(rifting),产物是裂谷(rift val

15、ley)。伸展构造(extensional tectonics)是指在裂陷作用下形成的一切使地壳或岩石圈沿水平方向发生伸长变形构造的总称。裂谷与裂陷盆地裂谷是引张作用使整个岩石圈破裂而形成的狭长沉降带。裂陷盆地为大量的“裂陷”构成大范围的沉降区。地堑(graben)指那些极度下沉的长条形凹槽,与裂谷的地质涵义不同,地堑只是个描述性名词,描述地壳浅在层次的规模相对小一些的构造。有一些断陷构造是一侧以正断层为边界,另一侧为构造斜坡,称为半地堑(half-graben)。第32页/共179页2.1.1.22.1.1.2主动裂陷作用与被动裂陷作用主动裂陷作用与被动裂陷作用主动裂陷作用(active r

16、ifting)是指岩石圈底下的软流圈热物质主动上涌,并引起整个岩石圈的水平引张。被动裂陷作用(passive rifting)的力源是板块构造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区域水平引张力,地壳或岩石圈的裂陷伸展也可能导致岩石圈底下的软流阉热物质的被动上涌。主动裂陷和被动裂陷的最大区别就是裂陷盆地形成前是否出现区域的热隆起、裂陷盆地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否属于区域热隆起的后续构造事件。第33页/共179页2.1.1.32.1.1.3大陆伸展模式大陆伸展模式剪切伸展模式第34页/共179页2.1.1.32.1.1.3大陆伸展模式大陆伸展模式简单剪切伸展模式第35页/共179页2.1.1.32.1.1.3大陆伸展模式

17、大陆伸展模式拆离断层及大陆分层伸展模式第36页/共179页第37页/共179页第38页/共179页2.1.22.1.2裂陷盆地类型及其特征裂陷盆地类型及其特征裂陷盆地类型第39页/共179页第40页/共179页第41页/共179页第42页/共179页第43页/共179页2.1.32.1.3裂陷盆地的构造样式裂陷盆地的构造样式裂陷盆地的构造样式取决于构成盆地中的主干正断层及其断层组合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2.1.3.1裂陷盆地的剖面构造样式正断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Wernicke等(1982)在研究美国西部盆岭区的伸展构造时将正断层按其几何形态和运动学特征分为两类三型。即按断层面形态分为“平面

18、式”(planar)和“铲式”(listric,亦译为犁式);按断层两盘岩层及断层面本身是否发生旋转运动分为“非旋转”(non-rotational)和“旋转的”(rotational)两类。第44页/共179页伸展盆地构造的基本样式伸展盆地构造的基本样式伸展型断陷盆地的剖面构造样式分为四种类型:由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地堑与地垒”(graben and horst);由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多米诺式半地堑系”(domino half-graben system);由铲式正断层控制的“半地堑”(half-graben)或“滚动式半地堑”(rollover halfgraben);由坡坪式

19、正断层控制的“复式半地堑”(断陷半地堑+断坡凹陷,half-graben and ramp sag)。第45页/共179页第46页/共179页第47页/共179页2.1.3.22.1.3.2裂陷盆地的构造变换带裂陷盆地的构造变换带 一个伸展型断陷盆地住往由多个由正断层控制的断陷组成。多个裂陷盆地也可以在同一个构造背景上形成,构成裂陷盆地省。裂陷盆地中控制各个断陷地堑或半地堑的主干正断层在平面上的展布有多种型式,致使断陷盆地也呈现不同的平面形态,如线型、平行式、侧列式、雁列式、锯齿状、狗腿式或分叉式。裂陷盆地两侧可能只有一侧发育主边界断层,另一侧为构造斜坡。即使裂陷盆地发育两条平行延伸的主边界断

20、层,多数情况两条断层的位移也是不同程度的,往住是相互消长,此强彼弱。而主要伸展断层之间发育的构造变换带(transfer zone)在盆地构造演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48页/共179页第49页/共179页2.1.3.22.1.3.2裂陷盆地的构造变换带裂陷盆地的构造变换带盆地伸展构造系统中的构造变换带可以以不同尺度和不同型式发生,这取决于不同地段伸展构造样式的变化情况及伸展主干断层的位态和规模。连接基底主断层的一些横向、斜向断层可谓是典型的变换带,其横向或斜向断层扮演着犹如板块构造系统中的转换断层的角色,为变换断层(transfer fault)。变换断层的运动性质受被传递的主干伸展断层的

21、位态及伸展位移方式、位移量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多具有一定量的走滑运动。同一变换断层的不同地段可以是完全相反的走滑运动方向。裂陷盆地中的变换断层亦多兼有正向倾滑运动特征。第50页/共179页第51页/共179页第52页/共179页第53页/共179页2.22.2压陷压陷(挠曲挠曲)盆地的构造学分析盆地的构造学分析压陷(挠曲)盆地泛指那些在挤压作用下地壳收缩变形过程中形成的沉积盆地2.2.1压陷(挠曲)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2.2.1.1压陷-挠曲作用在挤压力作用下地壳或岩石圈发生破裂并致使一部分地壳断块休(或板块)相对上升,而另一些地壳断块体(或板块)相对陷落成为盆地的构造作用称为“压陷作用”压陷

22、作用使一个(一些)地壳断块体(或岩石圈板块)上冲到另一个(一些)地壳断块休(或岩石圈板块)之上,下伏的地壳断块体在受到上覆地壳断块体的垂直载荷作用力时还会发生挠曲变形,这种构造作用称为挠曲作用(flexing)。“压陷”是挤压体制下盆地形成的最根本的动力学机制,“挠曲”是盆地形成过程的具体体现。第54页/共179页2.2.1.32.2.1.3造山楔动力学造山楔动力学造山楔是指在俯冲带(通常是A型俯冲)之上的楔状增生体,主要由沉积岩层组成。在来自后方的水平推挤力作用下(这种力源可能与板块的聚敛运动有关),造山楔内部会发生逆冲-褶皱变形和重力滑动,从而使造山楔内部的结构及应力状态在演化过程中发生变

23、化,并对前陆板块的挠曲作用产生重要影响。造山楔对前陆挠曲变形的影响表现三方面(Allen,1990):(1)对于前陆板块来说,造山楔是一种壳上负载,它的形态和构造影响前陆板块的挠曲作用,因此造山楔的形态和构造影响着前陆盆地的形态和构造。(2)造山楔的缩短、增厚或伸展滑移,都会导致挠曲扳块的负载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前陆板块的挠曲变形。因此造山楔的发展演化影响着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3)造山楔的构造拾升与侵蚀能够为沉积盆地提供碎屑来源,因此造山楔的剥蚀史与前陆盆地的沉降史有联系,造山楔的岩矿物质与盆地地层中的碎屑成分有联系。第55页/共179页2.2.1.32.2.1.3造山楔动力学造山楔动力学

24、造山楔本身的构造变形主要与造山楔向前陆地区推进时其底部的剪切作用有关。Platt(1986)提出了一个造山楔的演化模型,包括四个演化阶段:在造山楔形成之初,造山楔以前缘加积为主,在楔状体前缘产生逆断层、以叠瓦状逆冲构造为主,也发育反冲断层,使楔状体前缘的坡度降低,并引起楔状体内部缩短、增厚,楔状体下部也可能在剪切作用下形成双重构造;随着造山楔底部的剪切作用的加强,底部的加积变得更加明显,楔状体下部形成双重构造、盲冲构造和褶皱变形,并导致楔状体后缘出现伸展断裂,造山楔下部还可能发生高压变质作用;底部加积持续进行,伸展作用使造山楔下部的高压岩层抬升,造山楔后缘的伸展作用促使前缘发生某种程度的逆冲收

25、缩变形;底部加积和伸展作用使高压变质岩层拾升,造山楔顶部岩层遭受剥蚀,造山楔演化到成熟阶段。第56页/共179页第57页/共179页第58页/共179页2.2.22.2.2压陷(侥曲)盆地类型及其特征2.2.2.1板块运动体制中的压陷(挠曲)盆地类型与板块B型俯冲作用有关的压陷(挠曲)盆地主要包括海沟、斜坡、弧前地区和弧后地区由挤压作用形成的沉积盆地斜坡盆地位于岩浆弧与海沟的斜坡上,盆地基底由俯冲杂岩组成。与海沟的主要区别是,斜坡盆地的沉积物不应该包含从俯冲的洋壳表面利落下来的深海沉积;与弧前盆地的主要区别是,斜坡盆地的基底是俯冲杂岩增生楔,而弧前盆地的基底主要是岩浆弧基底,此外斜坡与弧前之间

26、存在地形上的一个坡折。第59页/共179页第60页/共179页第61页/共179页第62页/共179页与板块碰撞作用有关的压陷(挠曲)盆地与板块碰撞作用有关的压陷(挠曲)盆地包括残留盆地和周缘前陆盆地。残留盆地指碰撞造山带内部或边缘以尚未俯冲消失的洋壳为底的盆地。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周围碰撞造山带,以发育浊流形成的复理石沉积和与碰撞造山带有关的海相磨拉石沉积为特点。残留盆地可以向周缘前陆盆地过渡。周缘前陆盆地指造山带与克拉通之间的前陆地区发育的挠曲盆地,以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前的磨拉石盆地最为典型,因此磨拉石盆地也成为这类盆地的代名词。“磨拉石”(molasse)通常也泛指那些以陆相为主、巨厚的砾岩和

27、砂岩占优势的沉积岩层,岩层的分选性差,层理不规则,相变急剧,是造山带山前地区的典型沉积类型。这类盆地也是典型的压陷(挠曲)盆地。第63页/共179页第64页/共179页与克拉通内部挤压环境有关的压陷(挠曲)盆地克拉通板块内部受到挤压作用可以使原先的地缝合带再次活动,或使统一的克拉通破裂,发生板内造山,这一构造过程小也能形成一些压陷(挠曲)盆地。板内压陷(挠曲)盆地指克拉通内部或远离造山带主体的山前地区由逆断层A型俯冲造成的压陷(挠曲)盆地。它可以与前陆盆地相邻,且构造方向和发育历史可以与前陆盆地类比,显示出其亲缘关系。如美国西部落基山前的克拉通内部的风河盆地,与落基山前前陆盆地(绿河特地)相邻

28、。板决内部受到挤压作用时地壳也可以产生大规模的褶皱变形,背斜核部相对隆升遭受剥蚀,向斜核部相对沉降形成沉积盆地。这种盆地也属于压陷(挠曲)盆地的一种,可称为褶陷盆或构造盆地。第65页/共179页2.2.2.22.2.2.2前陆盆地和板内压陷前陆盆地和板内压陷(挠曲挠曲)盆地的主要特征盆地的主要特征在地壳表面被较好地保存下来的压陷(挠曲)盆地是那些以“稳定”克拉通为基底的前陆盆地,包括弧后前陆盆地、周缘前陆盆地以及克拉通内部的压陷(挠曲)盆地。前陆盆地与板内压陷(挠曲)盆地“前陆”(foreland)指被褶皱带逆掩的稳定的陆地,也指地槽褶皱逆冲带物质运动所指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则成为后陆或腹陆(h

29、interland,backtand)。由于造山带的隆升,在造山带与稳定克拉通之间,在克拉通基础上通常发育一个深陷的沉积盆地,为“前渊”(foredeep),即是“前陆盆地”。Dickinson(1974)根据前陆盆地在板块构造中的位置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碰撞造山作用有关、位于A型俯冲作用带中的俯冲大陆地壳之上并与碰撞造山带(缝合带)毗邻的沉积盆地,称为周缘前陆盆地;另一类是与弧后造山作用有关,位于陆缘岩浆弧后的沉积盆地,称作弧后前陆盆地或退弧盆地(retroac foreland basin)。第66页/共179页第67页/共179页前陆盆地系统前陆盆地系统(foreland basin

30、systems)的涵义包括三方面内容:前陆盆地系统是指在收缩造山带与毗邻的克拉通之间的大陆地壳之上的沉积物堆积的潜在地区,这一地区的沉降主要是与俯冲作用以及俯冲作用导致的周缘或弧后褶皱逆冲带有关的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响应;前陆盆地系统由四个分隔的构造沉积带组成,根据这些沉积带与逆冲带的几何关系将它们分别称为逆冲楔顶部带(wedge top)、前渊带(foredeep)、前隆带(forebulge)和隆外凹陷带(back-bulge);前陆盆地系统的延伸长度大致与褶皱带的长度相等,不包括溢出到邻近的残留海盆地和碰撞大陆裂陷盆地中的沉积物。第68页/共179页第69页/共179页前陆盆地与板内压陷(挠

31、曲)盆地的识别标志盆地具有不对称性,即靠近构造负荷部位往往是以逆断层(带)为边界,且沉降较深,沉积层较厚;盆地的演化与造山带(褶皱-逆冲带)的演化相关;沉积充填物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自造山带或冲断隆起上,一部分来自克拉通地区;随着盆地的演化、早期沉积层逐渐被卷入逆冲褶皱带中,并使盆地沉降、沉积中心向逆冲前锋方向(前缘隆起方向)迁移。这些特征中最具鉴别意义的是逆冲褶皱作用对沉积作用的控制,即在挤压作用背景下发育有同沉积逆断层或同沉积纵弯褶皱的沉积盆地可以视为在大陆地壳上发育的压陷(挠曲)盆地,包括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和克拉通内部的压陷(挠曲)盆地。第70页/共179页2.2.32.2.3

32、压陷压陷(挠曲挠曲)盆地中的构造样式盆地中的构造样式2.2.3.1逆冲褶皱带的构造样式前陆盆地边缘逆冲带的构造样式前陆盆地边缘逆冲褶皱带的构造样式是以向前陆方向逆冲的叠瓦状逆断层组为特点。靠近造山带部分的逆冲断层的倾斜相对较陡,向前陆方向逆冲断层的倾斜逐渐变缓,而这些逆冲断层向深部产状变得更绥,收敛于基底拆离断层之上,构成叠瓦扇构造。叠瓦扇向前陆方向的逆冲断层可能已经居于前陆盆地系统的“逆冲楔”的一部分。第71页/共179页第72页/共179页前陆盆地内部的逆冲构造祥式前陆盆地内部以薄皮逆冲构造为特点,由于断层形态、断层组合方式不同而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构造样式。1)铲式逆冲断层与蛇头构造、叠瓦扇

33、构造逆冲断层面表现为上陡下缓的铲式形态,称为铲式逆冲断层。上盘向上逆冲并发生褶曲变形,其形状貌似蛇头,称为蛇头构造。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同向倾斜的铲式逆冲断层向深层收敛为一条低角度逆冲断层(或拆离断层),构成逆冲叠瓦扇构造。2)坡坪式逆冲断层与断弯褶皱由于前陆盆地地层能干性的交替变化,在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逆冲断层产状随岩层能干性的变化而发生折射,断层在能干岩层的切割角度较大,称为断坡,在非能干岩层中的角度很小,称为断坪,这种产状的逆冲断层称为坡坪式逆冲断层。坡坪式逆冲断层的上盘断坡逆冲到下盘断坪上后,上盘为了适应断层的几何形态会发生褶皱变形,称为断弯褶皱。第73页/共179页第74页/共179页前陆

34、盆地内部的逆冲构造祥式 3)盲冲断层、断展褶皱与断滑褶皱前陆盆地中的逆冲断层多数没有直接逆冲露出地表。如果逆冲断层在逆冲过程中其位移逐渐减小以致在地层中尖灭,则称为盲冲断层。伴随着盲冲断层的位移减小,断层上盘及上覆地层会发生褶皱变形,这种褶皱称为断展褶皱。类似的,顺层的逆冲断层也可能在层间尖灭并引起上覆地层发生褶皱,这种褶皱称为断滑褶皱。4)双重构造和楔状双重构造一系列向前陆逆冲的坡坪式逆冲断层的断坪可以连接起来,构成双重构造。双重构造是由一条顶板断层和一条底板断层夹持中间的逆冲断片(岩席)组成,夹持的中间逆冲断片又可以被若干分支断层(或连接断层)切割。随着后方的逆冲断层的位移的增大,双重构造

35、可以从“倾向后陆的双重构造”演化成为堆叠背形构造(stack antiform)、“倾向前陆的双重构造”。第75页/共179页第76页/共179页第77页/共179页前陆盆地内部的逆冲构造祥式5)冲起构造与逆冲三角带构造前陆盆地中的逆冲断层并非都是向前陆方向逆冲,那些向后陆逆冲的断层称为反冲断层。两条或两组逆冲断层相向倾斜,并使中间的公共上盘断块向上逆冲,这种构造称为冲起构造。相背倾斜的两条逆冲断层,将它们各自的上盘断块相对逆冲到其公共的下盘断块之上,这种样式的逆冲构造组合称为对冲构造。对冲的逆断层可能会有一条深层的拆离断层将它们联系在一起,构成逆冲三角带构造。6)撕裂断层与逆冲调节带逆冲断层

36、系统中还会有一些横向或斜向的断层,形成是与逆冲断层的位移过程有关的,因而常具有走滑位移性质,称为撕裂断层或挟断层(tear fault)。逆冲断层系统中一条断层的位移的减小可能与相邻的另一条逆冲断层位移的增加相伴生。而这种逆冲断层间的位移的彼此消长是通过某种变形来实现的,例如雁列逆冲断层之间断片的变形、分支断层的“Z”字型连接等。所有在逆冲带中具有调节主干逆冲断层之间的位移的作用的构造都可以视为逆冲调节带或逆冲传递带构造,包括撕裂断层。第78页/共179页第79页/共179页2.32.3走滑盆地的构造学分析走滑盆地的构造学分析板块或断块在剪切作用下发生沿板块或断块边界定向滑移,在垂直于边界的剖

37、面上表现出的变形称为走向滑移变形,简称走滑变形。在走滑变形过程中形成的盆地称为走滑盆地。2.3.1 走滑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2.3.1.1走滑作用与走滑断层由扭应力或剪应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沿着某些构造边界或特定的构造带发生走滑变形的构造作用,称为走滑作用。走滑断层及其分类走滑断层(strike-slip fault)与扭动断层(wrench fault)是同义词,是指沿断面走向一盘相对于另一盘作水平运动。Anderson(1951)认为这种断层的应力状态是最大主应力轴(1)和最小主应力轴(3)都是水平的,中间应力轴(2)是直立的,断层面通常是近直立的。走滑断层有不同尺度,产生于板块构造的不同构造

38、部位。第80页/共179页第81页/共179页第82页/共179页走滑断层的位移 根据走滑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方向可分为左行和右行。当观察者站在断层的一盘而观测到另一盘向自己左侧的位移时称为左行或左旋,反之称为右行或右旋。左旋也称为反时针旋转,右旋也称为顺时针旋转。如果断层长度的中点处位移最大、向两端逐渐减小为零,断层两侧的断块沿断层走向将发生伸展和收缩变形,而且一盘的伸展区域对应于另一盘的收缩区域。断块的伸展变形可能导致地而沉降,收缩变形则引起地面隆升,于是断层的走沿位移就转换成为断层两盘上的升降位移。这也是走滑作用形成走滑盆地的重要机制之一。第83页/共179页第84页/共179页走滑断层的

39、排列第85页/共179页走滑作用方式走滑作用三种方式,即平行扭动、聚敛扭动(压扭)和离散扭动(张扭)。它们的出现取决于:块体间断层线方向的变化;块体相对于断层线活动的变化第86页/共179页2.3.1.2 2.3.1.2 板块构造运动产生的走滑作用走滑断层的板块构造环境转换断层是一种重要的板块边界类型,它不仅连接着离散边界,也连接着聚敛边界。willson(1965)按其连接情况将其分为六种类型六种类型:洋脊-洋脊型、洋脊-凹弧型、洋脊-凸弧型、凹弧-凹弧型、凹弧-凸弧型、凸弧-凸弧型。如若考虑到左行和右行的区别,就共有12种类型。走滑断层分布广泛,在转换边缘、离散边缘、聚敛边缘和缝合带处均有

40、发育。不仅在板缘,在板内也有发育。按照走滑断裂走向与板块边缘、区域构造线的关系,通常将走滑断裂分为三种,即纵向走滑断裂系、横向走滑断裂系和斜交走滑断裂系。第87页/共179页第88页/共179页2.3.22.3.2走滑构造变形的一般特征2.3.2.1走滑构造组合所谓走滑构造组合是指走滑作用形成的各种构造要素的组合,包括走滑主位移带及各种由于断层走滑位移引起的伴生构造。1)主位移带(princmal displacement zone),与走滑构造带走向一致的、连续的走滑断层位移带。在地壳深部,走滑主位移带往往是一条走向稳定、线性延伸的走滑主干断层。2)伴生构造(associated struc

41、tures),指走滑构造带内部或主要走滑位移带附近区域,由于走滑位移引起的各种伴生构造变形。这些伴生构造的局部应变轴方向与走滑构造带的变形椭圆中的应变方向是基本一致的。第89页/共179页2.3.2.2 走滑构造的识别标志 1)线性延伸或带状展布 2)花状构造横切走滑构造带剖面上,常可以见到主干走滑断层向上近对称的分支,构成下窄上宽的貌似“花朵”的破裂带,称为花状构造(flower structure)。由于走滑构造常是一种基底卷人的构造变形,陡倾斜、切入基底的走滑断层可以使基底面平移,而使不同类型的基底拼接在一起。花状构造可分为正花状构造和负花状构造两种。正花状构造是在压扭作用下产生的,其大

42、多数断层具逆断距,个别为正断距,组成地层总体表现为背形持征,断层间为地垒断片。而负花状构造是在张压作用下产生的,其大多数断层具正断距,个别具逆断距,组成地层总体表现为向形特征,断层间为地堑断片。3)走滑带两侧地质界线的水平错开 第90页/共179页第91页/共179页2.3.32.3.3走滑盆地 沿着大型走滑构造带分布、由走滑作用形成的盆地统称为走滑盆地(strike-slip basin)或扭动盆地(wrench basin)。走滑盆地也可以在不同的板块背景和地动力环境中形成,包括离散边缘、俯冲边缘、碰撞边缘和板内。走滑盆地通常是走滑断层造成的断陷盆地,其规模可大可小,可从小到仅有几百平方米

43、的小沉积凹陷到大到几十平方公里的菱形断陷盆地。其形态一般为菱形或长条形,长轴方向与走滑构造带方向一致。厘定一个沉积盆地是否为走滑盆地,一定要看这个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是否与走滑作用和走滑位移有关。第92页/共179页2.3.3.12.3.3.1走滑盆地的类型从力学性质和盆地动力学上考虑,走滑盆地可以分为斜张走滑盆地和斜压走滑盆地两大类。斜张走滑盆地(transtensional basin)是在走滑断层作用产生的局部伸展环境下形成的盆地。也称走滑拉分盆地,其形成条件包括:在弯曲断层条件下,释压或松开弯曲处形成(断弯盆地 fault bend basin)。沿着断弯处形成扁长形或透镜状的张性下沉

44、带。分支断层间的伸长楔形块体,在走滑作用下,被拖拉开下沉。弯曲和分支断层汇合,所夹的菱形块体,在走滑作用下被拉分。右阶右行走滑断层带的岩桥区或左阶左行走滑断层的岩桥区,通常称为拉分盆地(pull-apart basin)或叠接带盆地(stepover basin)。走滑断层层部由于走滑位移引起断盘伸展变形产生沉降。在挤压背景下,沿走滑断层的逃逸构造使楔形或菱形块体受拉伸下沉。第93页/共179页斜张走滑盆地(transtensional basin)走滑作用下在网状或辫状断层系中形成断层。断层由平直向弯曲、分支、交叉发展,最后形成复杂的网状或辫状断层系。在各种断层间形成楔形、三角形、正方形、矩

45、形、菱形、豆英形(也称扁豆形)等断块。各种断块性质不一,高低不一,高者为物源区,低者为沉积区。各断块和断片多呈雁行排列,甚至一个块体内部各部位的性质和高低也不一致。走滑带中或带间的块体统一近垂直轴旋转形成引张破裂。这种盆地也称扭转盆地或转换旋转盆地,其旋转方向与主剪切应变方向相同,在右行单剪中为顺时针旋转,在左行单剪中为逆时针旋转。走滑断层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产状变化和断层分又,形成网状破裂带。断裂带中的块体旋转中形成一些三角形的拉张盆地。第94页/共179页第95页/共179页第96页/共179页斜压走滑盆地斜压走滑盆地斜压走滑盆地(transpressional basin)是在走滑构造带的局

46、部挤压环境中由走滑作用形成的沉积盆地。在走滑断层的压紧弯曲处、右阶左行或左阶右行走滑断层带的岩桥区,由于走滑作用可以形成逆断层或断块隆升,走滑断层本身也多表现有逆断层位移分量,与岩桥区的逆断层一起使公共下降盘成为斜压走滑盆地。走滑断层分支断层间也可以造成类似的局部挤压构造环境。走滑断层在聚敛走滑位移过程中也可以使一盘受挤压形成向斜或像压陷盆地一样发生挠曲变形,形成定滑挤压挠曲盆地。第97页/共179页 3.3.含油气盆地地层学和沉积学分析含油气盆地地层学和沉积学分析3.1层序地层学3.1.1层序地层学基础和关键定义1)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有

47、成因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的岩石关系。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单位是层序。一个层序可以分为体系域,是以它们在层序内的位置及准层序组和准层序的叠置方式来定义的。层序、准层序组、准层序的边界,提供了沉积岩对比和做图的年代地层框架。2)准层序和准层序组是层序的基本构筑单位,一个准层序是以海泛面和与之可以对比的面为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相对整一的一套岩层(beds)或岩层组(bed sets)。硅质碎屑岩的淮层序是前积性的,向上变浅;碳酸盐岩准层序通常是加积性的,向上变浅。第98页/共179页3.1.13.1.1层序地层学基础和关键定义层序地层学基础和关键定义海泛面是一个把较新地层与较老地层分开的面,跨过这

48、个面有水深突然增加的证据。准层序组是一套因上有联系的准层序,它们形成一种在多数情况下以大的海泛面和可与之对比的面为界的独特的叠置方式。准层序组的边界:(1)可以分开独特的准层序叠置方式;(2)可以与层序边界重合;(3)可以是下超面和体系域边界。准层序组内准层序的叠置方式可以是前积式的、退积式的或者加积式的,这取决于沉积速度与可容纳空间腾空速度的比值。在层序内部这些叠置方式是可以预测的。第99页/共179页第100页/共179页3.1.13.1.1层序地层学基础和关键定义层序地层学基础和关键定义3)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以不整合和可以与之对比的整合为界的地层(Mitchum,19

49、77)。不整合是一个分开较新与较老地层的面沿着此面有证据表明存在指示重大沉积间断的陆上侵蚀削截(以及在某些地区内具有可以与之对比的海底侵蚀)或者陆上暴露现象。整合是一个将较新地层与较老地层分开的层向沿此面没有侵蚀作用(无论是陆上侵蚀还是海底侵蚀)的证据,并且沿此面不指示有重大沉积间断。它包括了沉积作用极缓慢、又有由很薄沉积所代表的长期地质时间的那些面。在岩石记录中识别出1型和2型层序。1型层序底部以1型界面为层序边界,顶部以1型或2型层序边界为界。2型层序底部以2型层序边界为界,顶部以1型或2型层序边界为界。1型层序边界以与河流复壮作用、岩相的向盆地方向迁移、海岸上超的向下转移以及上覆地层的上

50、超伴生的陆上暴露及同时发生的陆上侵蚀作用为特征。作为岩相向盆地方向转移的结果,非海相或很浅的海相岩层,如层序边界之上的辫状河道或河口湾砂岩,可能直接盖在界面以下的较深水海相岩层。第101页/共179页第102页/共179页第103页/共179页3.1.13.1.1层序地层学基础和关键定义层序地层学基础和关键定义1型层序界面经解释为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超过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在该处产海平面相对下降时形成的。沉积滨线坡折带是陆架上的一个位置,在这个地点的朝陆地方向,其沉积表面处在或者接近基准面,通常是海平面,它的朝海洋方向,其沉积表面低于基准面。这个地点大致与三角洲中河口坝的朝海端或者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管理工具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