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研究》PPT课件.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71819208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2.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满族文化研究》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满族文化研究》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满族文化研究》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满族文化研究》PPT课件.ppt(6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满族文化满族文化制作单位:东拼西凑小组小组成员:那晶王钿贾玥孙梦楠张楠张紫枫哈丽木拉白凌母泽良刘月满族”(汉语拼音Mnz、英文Manchu、罗马注音Manju)先世的历史源远流长,有考古实据的历史就有6800年以上。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散居中国各地。源于女真。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Manju)简称满族。满族历史悠久。其族源可追满族历史悠久。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中国史籍中所记溯到公元前中国史籍中所记载的肃慎人。肃慎人生活在载的肃慎人。肃慎人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东临大海。流域,东临大海。元末明初一部分女

2、真人南迁,到达吉林省和辽宁省北部及东部一带定居。至此,女真人大致分为三大部分,在明朝记载中分别被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其中建州女真就是后来形成满族的主要成员。八旗劲旅,女真统一八旗劲旅,女真统一15世纪中叶,建州女真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利用明朝在东北地区军事统治松弛的时机,发动了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沈阳)即位,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在此前夕,即1635年11月22日,皇太极颁布命令,满洲”作为正式的民族称谓被固定下来并统一使用。直到今天,满族将这一天视为自己民族的诞生日,称为“颁金节”。清王朝及清王朝及“满洲满洲”

3、称呼的确定称呼的确定建立王朝,清军入关建立王朝,清军入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缢身亡。旋即,满蒙八旗铁骑入关,席卷大江南北,彻底推翻了统治疆域比元代大为缩小的明朝,建立起辽阔的大清帝国。清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也是统治时间最长久的少数民族中央统一政权。直至1911辛亥革命,持续了260多年。1912年民国成立之后,清朝灭亡,满洲正式改称满族,成为中华民国“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成员之一。当时满族的境遇已大不如前,许多人不得不将名字更改为汉姓汉名,靠隐瞒族籍以避免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民国时期民国时期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承认满族为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恢复了满族作为少

4、数民族应有的待遇。许多之前隐瞒民族身份的满族人恢复了民族身份,满族的人口数量也因此成倍增长。新中国成立以后,满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人民一样,获得了参与国家管理的政治平等权利。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人口数量人口数量中国大陆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显示,满族的人口数量为10410585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77%,少数民族人口的9.28%。中国台湾乾隆年间有金朝皇族移居台湾,已发展为有五百余户、八千多人口的大家族。台湾的满族人,总计约有12000余人。海外也有满族人移居海外,但人口数没有统计资料。语言文字满文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族文字创立于16世纪末。早期女真文字

5、是从汉字脱胎出来的表词音节文字,但久已失传。16世纪末,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各部后,以蒙古字母拼写满语读音,形成一种新的文字,称为“老满文”。皇太极时期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点,用来区分语音,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清中期以后,满语逐渐被放弃,满族基本上使用汉语北方方言,只有旗人内部和旗籍官员,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仍然必须使用满语。到20世纪80年代,除了东北个别边远地区和新疆的锡伯族少数老人尚能使用满语外,满语已经消失了。宗宗教教信信仰仰满族曾信仰萨满教。“萨满”是通古斯语,意为“疯狂的人”,汉语译为巫师。满族的萨满教兼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四重含意,故崇拜的神祗既多又杂。祭

6、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宫廷与民间之别,富者与贫者之别及地区之别、家族之别。清王朝初期,皇宫里的萨满多由熟悉爱新觉罗氏族方言而又聪明伶俐的女人担任,称萨满太太,专管皇帝举行各种神典,口诵满语祭神,与民间为人治病的萨满不同。萨满祈祷跳神时,头戴尖帽,缀五色纸条,下垂蔽面,外悬小镜,身穿长布裙,腰系铜铃,击鼓而舞,口中念念有词。而家萨满在各姓氏中都有一名。在祭祀祖先时跳神唱满语神歌,歌颂一年的丰收,或赞颂祖先的功德。清代,满族也有崇信佛教和关羽的,但祭祀仪式仍袭用萨满祭祀而有别于其他民族。驻防旗人后裔有家中挂祖宗袋的,袋中所装,为从关外带来的家乡的泥土。广州满族祭“落广祖”,所祭为第一代到广州落户的

7、祖先。1.满族及其先世的世族和其他民族一样,也是产生于氏族社会时代,大约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出现了氏族。2.满族的氏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古老的满族氏族在女真族形成初期,主要是按血缘群体结寨而居,依照族寨而行。3.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它们逐渐丢失了它们内在的组织形式,长期与汉族人生活在一起,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满族氏族的名称开始冠以汉字姓。久而久之,开始或完全放弃或忘记了原来满族的氏族名称,以汉字的姓取代了满族氏族的名称。姓姓 氏氏 来来 源源佟佳氏-佟瓜尔佳氏-关马佳氏-马索绰罗氏-索齐佳氏-齐富察氏-富纳喇氏-那钮祜禄氏-郎满族八大姓有满族八大姓有体育竞技体育竞技 满族的传统体育

8、项目大都与狩猎相关,有举重、摔跤、跳马、跳骆驼及溜冰等。“跳马”要在马飞跑时,横跃马身;跳骆驼则是从后跃上驼背。跳马与跳骆驼,都是为和敌人短兵相接时,便于飞上敌骑的擒拿技术,并成为经常锻炼的运动项目之一。跑冰鞋在19世纪中叶以前是八旗士兵必须操练的一项军事技术。乾隆时期,每年阴历十月都要在北京北海冰面上检阅八旗子弟滑冰,作为训练部队的制度之一。参加这种检阅的人数达1600名(每旗200人)。这样盛大的滑冰大会,在当时是举世无双的。除了表演速度外,还有花样滑冰、冰上足球比赛、冰上杂技、滑冰射箭项目等。旧时旗人所用的木板冰鞋还可在北京民间找到。服饰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

9、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马褂马褂 旗袍和旗袍和“旗头旗头”、“旗鞋旗鞋”等搭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统服饰装束。旗头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

10、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青绒或青纱为面。“旗头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旗鞋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绣花鞋,又称“高底鞋高底鞋”、“花盆底花盆底鞋鞋”、“马蹄底鞋马蹄底鞋”等。等。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

11、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本民族节日本民族节日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虫王节

12、: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

13、,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满族旧时婚姻重视门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龄女。婚嫁习俗受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满族先民的丧葬仪式比较简约、粗疏,曾经有天葬、土葬、兽葬、树葬、水葬、火葬等形式。入关前,满族以火葬为主,自顺治帝后期起,受到汉民族文化的影响,满族普遍改成棺材土葬。丧葬习俗满族民歌以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其歌

14、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稍大一些学唱小板凳、河河沿,童年的抓嘎拉哈歌,新的鼓词,只有唱词,没有说白,配合鼓板三弦演唱,名为“清音子弟书”,鹤侣和韩小窗所著子弟书借靴、侍卫叹等,流传最广。还有一种民间“八角鼓”唱腔和鼓词。音乐音乐 古代满族爱好歌舞,多由狩猎、战斗古代满族爱好歌舞,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入关后,舞蹈必选身体的活动演化而来。入关后,舞蹈必选身体强壮的人,穿豹皮唱满族歌,伴以箫鼓,强壮的人,穿豹皮唱满族歌,伴以箫鼓,称作称作“喜起舞喜起舞”,或舞者一半人扮成虎、豹,或舞者一半人扮成虎、豹等兽,一半人骑假马追射,称作等兽,一半人骑假马追射,称作“隆庆舞隆庆舞”。喜庆

15、宴会时,主客男女轮番起舞,举一袖喜庆宴会时,主客男女轮番起舞,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进退,一人唱歌,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进退,一人唱歌,大家呼大家呼“空齐空齐”相和。相和。舞蹈舞蹈 满族喜欢贴窗花。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还有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过春节时,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一般都是单数。传闻自家宗族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挂几张。黑龙江宁安、海伦,吉林东辽等地的剪纸艺术在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满族剪纸艺术满族剪纸艺术满族民间工艺。或称“钉线”,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农

16、村。以家织布和棉线为原料剪缝而成,黑白色为主调,间用他色。纹饰以榴开百子、吉庆有余、葫芦盘长、福寿长春、八宝等吉祥图案为主,多配以较粗重的黑色边饰,常绣于枕顶、荷包、幔帐、坐垫之上。补绣工艺补绣工艺“阿涅业能业”是满语,即满族的春节,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满族春节满族春节 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进入辽阳、沈阳地区,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皇太极继位后,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居民迁移关内,与汉族杂居共处,在经济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天长日久,汉族许多习俗文化被满族人民所吸

17、收,春节便随之而成为满族与汉族共俗的传统节日。历史节前,人们积极地置办年货,清扫庭院,张贴对联、挂笺(亦称挂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初一凌晨子时,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同时,在自家西墙祖宗板下摆设供品、点燃鞑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万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煮饺子时,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庆祝方式庆祝方式这天晚辈要身长辈叩头拜年(旧时女性行跪拜抚鬓礼)家长要给小孩守岁钱。宗族近亲也要互相拜

18、年,亲朋好友则筵宴相邀,一起叙旧话新。男孩子成群结队鸣放烟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兴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妇们则身着盛装,玩耍嘎拉哈(用猪或牛膝关节骨制成的玩具)。满族还出现了不少女作家,西林太清(顾太清)所著天游阁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清代第一女词人。此外还有科德氏著琴谱、完颜悦姑著花堁闲吟、库里雅令文著香吟馆小草等。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满文化满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很多有造诣的满族文学家为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满族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写出了龙须沟、女店员、茶馆、正红旗下等大量文学作品,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胡昭、李惠文、朱春雨、赵大年、马云鹏、赵玫、叶广芩、江浩、于德才、孙春

19、平、边玲玲、庞天舒、关仁山等众多作家与诗人的作品,更勾勒出满族文学蓬勃而持续发展的轨迹。截止2002年,中国作家协会中的满族会员,已有145人。老舍老舍 满族的民族图腾主要有乌满族的民族图腾主要有乌鸦、柳枝、野猪、鱼、狼、鹿、鸦、柳枝、野猪、鱼、狼、鹿、鹰(海东青)、豹、蟒蛇、蛙鹰(海东青)、豹、蟒蛇、蛙等。满族的古姓多为氏族和部等。满族的古姓多为氏族和部落的名称,即古代的图腾名称。落的名称,即古代的图腾名称。如地处长白山、英额、珲春等如地处长白山、英额、珲春等地的地的“钮祜禄钮祜禄”氏,其意为氏,其意为“狼狼”;世居哈达、赫图那拉、宁古;世居哈达、赫图那拉、宁古塔等地的塔等地的“萨克达萨克达

20、”氏,其意为氏,其意为“母野猪母野猪”;居住在辽阳的;居住在辽阳的“尼玛尼玛哈哈”氏,其意为氏,其意为“鱼鱼”;生活于黑;生活于黑龙江的龙江的“绰罗绰罗”氏,其意为氏,其意为“桃子桃子”等等。民族图腾民族图腾悠车也叫摇车,用桦树皮做成,两端呈半圆形,如同小船。后世的悠车多用椴木薄板做成,边沿漆以红色,绘制花纹,书写有吉利话,十分美观。悠车悠车悠车挂在房梁上,摇起来十分轻便,为了使婴儿保持胳膊、腿平直和避免翻身时掉下来,一般用布带子把小孩的胳膊肘、膝盖和脚脖子绑在悠车上.婴儿下面铺用谷糠装成的口袋,枕头则用小米或高粱米装成。因满族以孩子后脑勺扁平为美,所以使用这样的枕头。饮饮食食文文化化满族食品

21、也极富特色,历来有“满点汉菜”之说。最能代表满、汉族饮食文化交融的莫过于“满汉全席”。其菜肴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其中山珍如猴头菌、熊掌、人参、鹿茸等大都是来自东北地区。它是满点与汉菜融合的精品,在清乾隆时期就已成型,流传了二百余年,乾隆间扬州画舫录所载,扬州地方的“满汉席”,已有菜点100余道了。日常生活中,满族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每逢过节时吃“哎吉格饽”(饺子)。每当阴历除夕,晚饭吃满族独有的风味食品白煮猪肉,炙猪肉及糕点中至今犹存的“萨其玛”等。今天中国北方的饺子、火锅、酸菜、京味糕点等均与满族饮食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22、满族烹调以烧、烤见长,擅用生酱(大酱)。蔬菜随季节不同而变化,杂以野菜(蕃蒿、蕨菜等)。满族先人好渔猎,祭祀时除用家禽、家畜肉外,还有鹿、麂、獐、狍、雁、鱼等。尤喜食猪肉。猪肉多用白水煮,谓“白煮肉”。设大宴时多用烤全羊。用菜风俗用菜风俗白肉血肠白肉血肠:将鲜猪血灌入鲜猪肠内煮熟,切片,与白水煮成的猪肉切片后同码盘中,佐以韭菜花、蒜泥、辣椒油吃。坛肉:坛肉:将猪肉切小块,煸炒后加葱、姜、大料、腐乳汁,放坛中文火煨烂。豆泥酸菜汤:豆泥酸菜汤:将泡发的黄豆捣成泥,酸菜切块炒透,放入肉汤、黄豆泥,调好味,炖透即可。炸鸡蛋酱:将鸡蛋液搅匀,倒入热油锅中,边搅边炒,再倒入酱油、大酱。食用时配大葱、黄瓜或青菜蘸食。芥末墩儿:将大白菜去老帮,整棵横放,切成3厘米长的圆墩状,用沸水烫一下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秫米水饭秫米水饭:将秫米放宽水中煮熟,捞到冷水中浸凉:即成,多在夏季食用。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