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分布》PPT课件.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7179486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陆分布》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海陆分布》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陆分布》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陆分布》PPT课件.ppt(5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章第五章 海陆分布与气候海陆分布与气候1 1 海陆物理特性的差异海陆物理特性的差异3 3 海陆分布与大气水分海陆分布与大气水分4 4 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5 5 海陆间水分平衡和水分循环海陆间水分平衡和水分循环2 2 海陆分布的温度效应海陆分布的温度效应一一 、海陆物理特性的差异、海陆物理特性的差异n n 海面与陆面辐射性质不同:海面与陆面辐射性质不同:水对入射辐射具有较弱的反射、较强的水对入射辐射具有较弱的反射、较强的吸收和一定的透射能力。吸收和一定的透射能力。n 海陆热容量的差别海陆热容量的差别:n 水体中存在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体中存在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海水混

2、合过程的三种方式:海水混合过程的三种方式:分子混合分子混合 涡动混合涡动混合 对流混合对流混合n 海陆表面的粗糙度不同海陆表面的粗糙度不同二、海陆分布的温度效应二、海陆分布的温度效应 1 1 纬圈平均温度的经向分布纬圈平均温度的经向分布 大气温度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的大气温度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都是不均匀的。分布都是不均匀的。受纬度、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大气环受纬度、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影响。流、洋流等因素影响。热赤道:各纬圈平均温度达到最高点的热赤道:各纬圈平均温度达到最高点的联线,是一条环绕全球不规则的曲线,联线,是一条环绕全球不规则的曲线,且且位于北半球

3、。位于北半球。1月份7月份三、海陆分布与大气水分三、海陆分布与大气水分1 1 空气湿度、云和降水的经向分布:空气湿度、云和降水的经向分布:1 1、水汽压:、水汽压:指大气中水汽部分的分压力,。空气中水汽指大气中水汽部分的分压力,。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水汽压越大。含量越多,水汽压越大。2 2、绝对湿度:、绝对湿度:指单位体积湿空气所含有的水汽质量,又称指单位体积湿空气所含有的水汽质量,又称为水汽密度。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绝对湿度为水汽密度。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绝对湿度就越大。就越大。(一)湿度的表示方法(一)湿度的表示方法 3 3、饱和水汽压:、饱和水汽压:指一定体积空气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所能容指

4、一定体积空气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所具有的压力。纳的最大水汽量所具有的压力。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而减小。而减小。4 4、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的百分数,用汽压之比的百分数,用 f f表示,即:表示,即:f f e e E E 100 100 相对湿度大小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相对湿度大小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当的程度,当 e e 不变时,气温升高饱和水汽不变时,气温升高饱和水汽压增大,相对湿度减小。压增大,相对湿度减小。相对湿度相对湿度 f

5、f 的空间分布特征取决于的空间分布特征取决于纬度和海陆分布状况纬度和海陆分布状况。赤道地带终年高温多雨,而高纬度地带则全赤道地带终年高温多雨,而高纬度地带则全年低温,所以相对湿度都较高年低温,所以相对湿度都较高8080。副热带。副热带区域,相对湿度较低,约区域,相对湿度较低,约5050。通常,相对湿度大陆小,海洋大。在大陆,通常,相对湿度大陆小,海洋大。在大陆,距离海洋越近,相对湿度越大;距离海洋越远,距离海洋越近,相对湿度越大;距离海洋越远,相对湿度越小。相对湿度越小。(二)(二)湿度湿度经向分布经向分布(三)云量、降水经向分布三)云量、降水经向分布天空被云遮蔽的程度叫云量,以天空被云遮蔽的

6、程度叫云量,以0 010 10 的成的成数表示。云量的多少与纬度、海陆分布、大气数表示。云量的多少与纬度、海陆分布、大气环流等因素有关。环流等因素有关。晴天:晴天:0 04 4;多云:多云:5 5 8 8;阴天:;阴天:9 910 10。云量带云量带:赤道多云带:上升气流,热对流,云量赤道多云带:上升气流,热对流,云量 6 6;纬度纬度 20 20 30 30 少云带:下沉气流,云量少云带:下沉气流,云量 4 4;中高纬多云带:气团、锋面频繁活动,中高纬多云带:气团、锋面频繁活动,云量云量 6 6 7 7。云量云量1 1 1 1、赤道多雨带:、赤道多雨带:、赤道多雨带:、赤道多雨带:赤道及其两

7、侧,是全球降水最赤道及其两侧,是全球降水最赤道及其两侧,是全球降水最赤道及其两侧,是全球降水最多的地带,年降水量约多的地带,年降水量约多的地带,年降水量约多的地带,年降水量约 2000 3000 mm 2000 3000 mm 2000 3000 mm 2000 3000 mm;2 2 2 2、副热带少雨带:、副热带少雨带:、副热带少雨带:、副热带少雨带:南北纬南北纬南北纬南北纬 15 35 15 35 15 35 15 35 地带,地带,地带,地带,受副热带高压的下沉气流和信风影响,受副热带高压的下沉气流和信风影响,受副热带高压的下沉气流和信风影响,受副热带高压的下沉气流和信风影响,干旱少干

8、旱少干旱少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雨,年平均降水量雨,年平均降水量雨,年平均降水量 500 mm 500 mm 500 mm 500 mm 以下,此带的大陆以下,此带的大陆以下,此带的大陆以下,此带的大陆西岸和内部更不到西岸和内部更不到西岸和内部更不到西岸和内部更不到 200 mm 200 mm 200 mm 200 mm,但大陆东南部受季,但大陆东南部受季,但大陆东南部受季,但大陆东南部受季风、地形影响,可形成多雨中心;风、地形影响,可形成多雨中心;风、地形影响,可形成多雨中心;风、地形影响,可形成多雨中心;3 3 3 3、中纬度多雨带:、中纬度多雨带:、中纬度多雨带:、中纬度多雨带:大陆西岸

9、受西风控制,大陆大陆西岸受西风控制,大陆大陆西岸受西风控制,大陆大陆西岸受西风控制,大陆东岸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东岸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东岸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东岸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500 1000mm 500 1000mm 500 1000mm 500 1000mm;4 4 4 4、高纬度少雨带:、高纬度少雨带:、高纬度少雨带:、高纬度少雨带:气温低,蒸发弱,大气含水气温低,蒸发弱,大气含水气温低,蒸发弱,大气含水气温低,蒸发弱,大气含水汽少,一般年降水量不到汽少,一般年降水量不到汽少,一般年降水量不到汽少,一般年降水量不到 300 mm 300 mm 300 mm 300 mm。

10、北极区的年。北极区的年。北极区的年。北极区的年度降水大于南极大陆。度降水大于南极大陆。度降水大于南极大陆。度降水大于南极大陆。降水的空间分布降水的空间分布降水的空间分布降水的空间分布(四)海陆分布的降水效应四)海陆分布的降水效应1 1 临近海洋的大陆产生降水的条件:临近海洋的大陆产生降水的条件:临近大陆的海域温度大于陆面:临近大陆的海域温度大于陆面:陆面上空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陆面上空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大气环流能够产生由海洋流向大陆的水汽输大气环流能够产生由海洋流向大陆的水汽输送:送:与风向有关;与风向有关;有利于气流抬升至凝结高度的大气垂直层结有利于气流抬升至凝结高度的大气垂直层结状况:状

11、况:与大气层结状况有关。与大气层结状况有关。年降水量的地理分布特征:年降水量的地理分布特征:热带大陆热带大陆 赤道两侧是降雨最多的地区,赤道两侧是降雨最多的地区,10001000-2000mm/y 2000mm/y 东风带里东风带里大陆东岸大陆东岸的降水比西岸降水多;的降水比西岸降水多;西岸及其西岸及其附近洋面上附近洋面上,来自于大陆大陆信风气,来自于大陆大陆信风气 流的影响,流的影响,气候干燥少雨气候干燥少雨。中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 大陆西岸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气流的大陆西岸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气流的 影响,影响,其降水(其降水(500-1000mm/y500-1000mm/y)比东岸多;东)

12、比东岸多;东 岸岸(250-5000mm/y)250-5000mm/y)。受季风环流的控制,降水具。受季风环流的控制,降水具有明显的年变化特征有明显的年变化特征.季风的英文名称是季风的英文名称是“monsoon”“monsoon”,源自阿拉伯,源自阿拉伯语语“mausem”“mausem”,意为季节。,意为季节。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是由于海洋与大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季风是由于海洋与大陆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而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夏

13、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冬风;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风。季风。三、三、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世界季风区世界季风区分布:约在分布:约在分布:约在分布:约在 30W 170E 30W 170E 30W 170E 30W 170E,20S 35N20S 35N20S 35N20S 35N的的的的范围,范围,范围,范围,其中以东亚和南亚的季风最显著。东亚季其中以东亚和南亚的季风最显著。东亚季其中以东亚和南亚的季风最显著。东亚季其中以东亚和南亚的季风最显著。东亚季风范围广、强度大,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南亚季风风范围广、强度大,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14、南亚季风风范围广、强度大,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南亚季风风范围广、强度大,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南亚季风(印度季风),夏季风强于东季风。(印度季风),夏季风强于东季风。(印度季风),夏季风强于东季风。(印度季风),夏季风强于东季风。亚洲季风区亚洲季风区亚洲季风区亚洲季风区 非洲季风区非洲季风区非洲季风区非洲季风区 澳洲季风区澳洲季风区澳洲季风区澳洲季风区 海陆风:海陆风:发生在沿海及其邻近的海域上,白天从海面发生在沿海及其邻近的海域上,白天从海面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洋。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洋。行星季风行星季风:行星风系在一年中随太阳直射点变化而有显著的行星风系在一年中随太阳直射点变化而有显

15、著的南北移动,在两个行星风系交接地区发生风向的南北移动,在两个行星风系交接地区发生风向的季节性改变的现象。季节性改变的现象。海陆季风:海陆季风:海陆间随季节变化而产生的风。海陆间随季节变化而产生的风。1 1 季风及其分类:季风及其分类:高空季风:高空季风:补偿低空海陆季风引起的质量的流入和流补偿低空海陆季风引起的质量的流入和流出而在出而在 高空所发生的风向随季节变化高空所发生的风向随季节变化 现现象。象。高原季风高原季风:高原同它四周自由大气间冬、夏产生的热高原同它四周自由大气间冬、夏产生的热力环流所引起的盛行风向。力环流所引起的盛行风向。三、三、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1 1 季

16、风及其分类季风及其分类季风定义:季风定义:1 1月与月与7 7月盛行风向的平均频率超过月盛行风向的平均频率超过40%;40%;至少在至少在1 1月与月与7 7月中有一个月的平均和成月中有一个月的平均和成风超过风超过3m/s;3m/s;在在5 5o o经纬度矩形内,经纬度矩形内,这两个月中每个月气这两个月中每个月气璇与反气旋的交替出现至少每两年一次。璇与反气旋的交替出现至少每两年一次。1 1月与月与7 7月盛行风向的变化月盛行风向的变化120120o o;Webster(1987):Webster(1987):冬、夏风向季节性翻转和冬、夏风向季节性翻转和干、湿期的季节性交替出现。干、湿期的季节性

17、交替出现。季风及其强弱定量描述:季风及其强弱定量描述:Webster PJ et al.,1992,Monsoon and ENSO:Selectively interactive systems.Quart.J.Roy.Meteor.Sci.,118:877-962 (南亚季风指数南亚季风指数)施能等,施能等,1996,近近40年东亚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年东亚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大气科学,候异常,大气科学,20(5):):575-583。(东亚季风强度指(东亚季风强度指数)数)Yasunari t et al.,1996,On the two indicates of A

18、sia monsoon,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climate system of monsoon Asia,Kyoto Japan。(季风强度指数)季风强度指数)季风具有三个特点季风具有三个特点: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有很大差异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有很大差异,甚至反向甚至反向;两种季风各有不同原地两种季风各有不同原地,其团性质不同其团性质不同;给天气气候造成不同季节性差异给天气气候造成不同季节性差异.2 季风的主要成员季风的主要成员 亚洲亚洲夏季风夏季风存在两支季风子系统:存在两支季风子系统:南亚(印度)季风:南亚(印度)季

19、风:南亚(印度)季风:南亚(印度)季风:源于南半球的马斯克林高压,源于南半球的马斯克林高压,以西南季风形式以西南季风形式影响印度,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地影响印度,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地区区。是行星风系的季节变动和海陆热力差异的共同。是行星风系的季节变动和海陆热力差异的共同影响下出现的亚洲南部的季风现象。影响下出现的亚洲南部的季风现象。其中南亚季风分为两支:其中南亚季风分为两支:其中南亚季风分为两支:其中南亚季风分为两支:一支由阿拉伯海一支由阿拉伯海吹向印度半岛,西南风;吹向印度半岛,西南风;一支由孟加拉湾一支由孟加拉湾吹向中南半岛沿阿拉干山脉折向西北方向,吹向中南半岛沿阿拉干山脉折向西北方向,西南

20、风变为东南风西南风变为东南风。东亚季风:东亚季风:东亚季风:东亚季风:源源源源于澳大利亚高压,越过赤道后,在南海于澳大利亚高压,越过赤道后,在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成为西南气流,与北方冷空气配合,和西太平洋地区成为西南气流,与北方冷空气配合,在长江流域形成梅雨锋。在长江流域形成梅雨锋。夏季夏季夏季夏季亚洲大陆为热低压控制,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亚洲大陆为热低压控制,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高低压之间的偏南风成为亚洲东部的偏南风,北进,高低压之间的偏南风成为亚洲东部的偏南风,比冬季风弱。比冬季风弱。Zhu Q G(1986):东亚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南海南海-西太平洋热带夏季风;西太平洋热带夏季风

21、;中国大陆东部中国大陆东部-日本副热带夏季风日本副热带夏季风。此研究成果,突破了长期以来东亚夏季此研究成果,突破了长期以来东亚夏季风从属于印度夏季风的观点,对中国的风从属于印度夏季风的观点,对中国的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季风槽季风槽夏季,在夏季,在夏季,在夏季,在大陆地表大陆地表大陆地表大陆地表形成并保形成并保形成并保形成并保持的低压持的低压持的低压持的低压槽称为季槽称为季槽称为季槽称为季风槽,导风槽,导风槽,导风槽,导致低层大致低层大致低层大致低层大气往这个气往这个气往这个气往这个地带辐合,地带辐合,地带辐合,地带辐合,进而形成进而形成进而形成进而形成雨带。雨带。雨带。

22、雨带。2 冬季季风冬季季风起源于西伯利亚高压,在其东侧和南侧产生强的起源于西伯利亚高压,在其东侧和南侧产生强的东北风和北风,东北风和北风,即冬季风。当东北季风向南流向即冬季风。当东北季风向南流向南海和印度尼西亚南海和印度尼西亚 赤道槽内。赤道槽内。3 两支季风子系统相互独立,相互作用,共存两支季风子系统相互独立,相互作用,共存于一个大的季风环流系统:于一个大的季风环流系统:冬冬季季风风0010N10N20N20N30N30N40N40N50N50N60N60N亚洲高压亚洲高压东北风东北风西北风西北风阿阿留留申申低低压压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东亚季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南亚季风分布区分

23、布区东亚东亚青藏高原以南(南亚、青藏高原以南(南亚、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成因成因巨大的海陆热力差异巨大的海陆热力差异行星风系季节移动行星风系季节移动盛盛行行风风夏季夏季 东南风(海洋东南风(海洋陆地)陆地)西南风(海洋西南风(海洋陆地)陆地)气压气压变化变化亚洲低压切断副高,亚洲低压切断副高,使其只保留在海上使其只保留在海上东南信风越过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为西南风赤道转为西南风冬季冬季 西北风(陆地西北风(陆地海洋)海洋)东北风(陆地东北风(陆地海洋)海洋)气压气压变化变化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压,使其只保留在海上压,使其只保留在海上东北信风东北信风四、海陆间水

24、分平衡和水分循环四、海陆间水分平衡和水分循环1 1 1 1 水分平衡与水汽输送水分平衡与水汽输送水分平衡与水汽输送水分平衡与水汽输送平流输送:海洋平流输送:海洋-陆地,发生在水平运动中。陆地,发生在水平运动中。垂直输送:气流辐合,发生在降水过程中。垂直输送:气流辐合,发生在降水过程中。水分循环:水分循环:水分大循环:水分大循环: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后: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后:一部分经过地表和地下径流又流到海洋,这种海陆之一部分经过地表和地下径流又流到海洋,这种海陆之间的水分交

25、换过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为大循环(海陆间循环)称为大循环(海陆间循环)水分小循环:水分小循环:另海洋和陆地上的水蒸发成为水汽成云致另海洋和陆地上的水蒸发成为水汽成云致雨,最后又将落到海洋和大陆上,雨,最后又将落到海洋和大陆上,称为小循环称为小循环 水分平衡方程水分平衡方程多年平均的蒸发量和降水量在全球范围内是完多年平均的蒸发量和降水量在全球范围内是完全平衡的。全平衡的。海洋上:海洋上:Rm=Em-f陆地上:陆地上:Rl=El+f 多年平均:多年平均:Rm+Rl=El+Em在水分循环中,在水分循环中,在水分循环中,在水分循环中,地表径流地表径流地表径流地表径流f f 等于水汽的水平净输送等于

26、水汽的水平净输送等于水汽的水平净输送等于水汽的水平净输送A Al l=A=Af f。precipitationEve-transportation 全全球球水水分分平平衡衡特特征征大气的水汽源主要在大气的水汽源主要在副热带高压带的海洋上副热带高压带的海洋上(蒸发显著大于降水),(蒸发显著大于降水),过剩的水汽被输送到仅过剩的水汽被输送到仅赤道带和中、高纬度地赤道带和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大于蒸发);区(降水大于蒸发);水汽输送水汽输送降水蒸发蒸发水汽输送水汽输送就年平均而就年平均而言,北半球言,北半球低纬热带地低纬热带地区的降水和区的降水和蒸发几乎相蒸发几乎相等;等;两半球热带两半球热带地区以外

27、的地区以外的地区蒸发量地区蒸发量的不足基本的不足基本上是由南半上是由南半球热带球热带地区蒸发的地区蒸发的过量水汽量过量水汽量来补偿;来补偿;有限陆面区域水分循环:有限陆面区域水分循环:外来降水外来降水Ra:内部降水内部降水Rm:水分循环系数水分循环系数K:按水汽来源区分:按水汽来源区分:RmRrR=Rm+RrC1=A-RrC2=E-(R-Rr)AK=R/Ra =1+(E-C2)/(C2+f)2 海陆间水分循环海陆间水分循环 目前国际上正在实施的全球能量和水份目前国际上正在实施的全球能量和水份循环实验计划循环实验计划(GEWEX),其目的就是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对大气为了增强对大气陆地陆地海洋海洋

28、生物圈生物圈这个耦合气候系统中水目前国际上正在这个耦合气候系统中水目前国际上正在实施的全球能量和水份循环实验计划实施的全球能量和水份循环实验计划(GEWEX),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对大气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对大气陆地陆地海洋海洋生物圈这个耦合气候系生物圈这个耦合气候系统中水。统中水。如何计算如何计算K:1.计算大气中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量;计算大气中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量;2.降水和地表径流资料;降水和地表径流资料;3.蒸发资料或通过其它方法计算;蒸发资料或通过其它方法计算;4.求出水分循环系数。求出水分循环系数。假定:当地产生的水汽量假定:当地产生的水汽量Rm=1/2当地蒸发量当地蒸发量E 外来水汽

29、所形成的降水量外来水汽所形成的降水量Rr/当地蒸发水汽所当地蒸发水汽所形成的降水量形成的降水量Rm=大气水平输送水汽量大气水平输送水汽量A/同一时段同一时段内当地蒸发的水汽量内当地蒸发的水汽量Em世界主要的洋流分布图:世界主要的洋流分布图:逆逆逆逆顺顺顺顺逆逆逆逆逆逆海陆风与山谷风海陆风与山谷风谷风谷风地形雨与焚风地形雨与焚风迎风坡迎风坡背风坡背风坡(一)降水的形成(一)降水的形成降水从云中来,但有云未必有降水。形降水从云中来,但有云未必有降水。形降水从云中来,但有云未必有降水。形降水从云中来,但有云未必有降水。形成降水的关键,是云滴迅速增大到能克服空成降水的关键,是云滴迅速增大到能克服空成降

30、水的关键,是云滴迅速增大到能克服空成降水的关键,是云滴迅速增大到能克服空气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并在降落过程中气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并在降落过程中气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并在降落过程中气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并在降落过程中不被蒸发掉。不被蒸发掉。不被蒸发掉。不被蒸发掉。1 1、凝结(凝华)增长:指水汽分子凝结(凝、凝结(凝华)增长:指水汽分子凝结(凝、凝结(凝华)增长:指水汽分子凝结(凝、凝结(凝华)增长:指水汽分子凝结(凝华)在云滴(冰晶)表面上,使云滴(冰晶)华)在云滴(冰晶)表面上,使云滴(冰晶)华)在云滴(冰晶)表面上,使云滴(冰晶)华)在云滴(冰晶)表面上,使云滴(冰晶)增长的过程

31、。增长的过程。增长的过程。增长的过程。过冷水滴蒸发过冷水滴蒸发过冷水滴蒸发过冷水滴蒸发冰晶凝华增长冰晶凝华增长冰晶凝华增长冰晶凝华增长小水滴蒸发小水滴蒸发小水滴蒸发小水滴蒸发大水滴凝结增长大水滴凝结增长大水滴凝结增长大水滴凝结增长暖水滴蒸发暖水滴蒸发暖水滴蒸发暖水滴蒸发冷水滴凝结增长冷水滴凝结增长冷水滴凝结增长冷水滴凝结增长水分条件水分条件指降水量与实际蒸发量之差。指降水量与实际蒸发量之差。指降水量与实际蒸发量之差。指降水量与实际蒸发量之差。降水量蒸发量时,气候湿润;降水量蒸发量时,气候湿润;降水量蒸发量时,气候湿润;降水量蒸发量时,气候湿润;降水量蒸发量时,气候干燥。降水量蒸发量时,气候干燥

32、。降水量蒸发量时,气候干燥。降水量蒸发量时,气候干燥。大陆海洋水汽输送径流输送蒸发印度季风系统经圈环流:印度季风系统经圈环流:热源热源-位于北半球,孟加拉湾热源和位于北半球,孟加拉湾热源和 青藏高原热源;青藏高原热源;冷源冷源-位于南半球,马斯克林冷源;位于南半球,马斯克林冷源;南亚季风:南亚季风:南海和东亚大陆热源;南海和东亚大陆热源;澳大利亚冷源;澳大利亚冷源;两支独立的季风子系统,分界线大约在两支独立的季风子系统,分界线大约在100oE;同时两支子系同时两支子系统又是相互作用的(统又是相互作用的(Nittab T.,1987)。云云指高悬于空中、由水汽凝结(凝华)而成的小指高悬于空中、由

33、水汽凝结(凝华)而成的小指高悬于空中、由水汽凝结(凝华)而成的小指高悬于空中、由水汽凝结(凝华)而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构成的可见集合体。云是气块上升过水滴或小冰晶构成的可见集合体。云是气块上升过水滴或小冰晶构成的可见集合体。云是气块上升过水滴或小冰晶构成的可见集合体。云是气块上升过程绝热冷却降温,使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发生凝程绝热冷却降温,使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发生凝程绝热冷却降温,使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发生凝程绝热冷却降温,使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发生凝结而成。结而成。结而成。结而成。云的成因:云的成因:云的成因:云的成因:对流运动对流运动对流运动对流运动主要形成积状云;主要形成积状云;主要形成

34、积状云;主要形成积状云;系统性上升运动系统性上升运动系统性上升运动系统性上升运动主要形成层状云;主要形成层状云;主要形成层状云;主要形成层状云;波状运动波状运动波状运动波状运动主要形成波状云;主要形成波状云;主要形成波状云;主要形成波状云;地形作用地形作用地形作用地形作用比较复杂,可以形成各种云。比较复杂,可以形成各种云。比较复杂,可以形成各种云。比较复杂,可以形成各种云。云的分类:按国际分类法,根据云的形成云的分类:按国际分类法,根据云的形成云的分类:按国际分类法,根据云的形成云的分类:按国际分类法,根据云的形成高度,结合云的形态特征、结构、成因,将高度,结合云的形态特征、结构、成因,将高度

35、,结合云的形态特征、结构、成因,将高度,结合云的形态特征、结构、成因,将云分为云分为云分为云分为 3 3 3 3 族族族族 10 10 10 10 属属属属 29 29 29 29 种。种。种。种。云的类型云云云云 族族族族云云云云 属属属属符符符符 号号号号特特特特 征征征征低低低低云云云云100 100 2000m2000m积积积积 云云云云CuCu由水滴组成,云底由水滴组成,云底由水滴组成,云底由水滴组成,云底平坦,垂直向上发平坦,垂直向上发平坦,垂直向上发平坦,垂直向上发展,常常产生大量展,常常产生大量展,常常产生大量展,常常产生大量降水及阵性降水。降水及阵性降水。降水及阵性降水。降水

36、及阵性降水。积雨云积雨云积雨云积雨云CbCb层积云层积云层积云层积云ScSc层层层层 云云云云StSt雨层云雨层云雨层云雨层云NsNs中中中中 云云云云6000m6000m高层云高层云高层云高层云AsAs由水滴和冰晶组成,由水滴和冰晶组成,由水滴和冰晶组成,由水滴和冰晶组成,可降水或变可降水或变可降水或变可降水或变雨层云。雨层云。雨层云。雨层云。高积云高积云高积云高积云AcAc高高高高 云云云云6000m6000m卷卷卷卷 云云云云CiCi由冰晶组成,一般由冰晶组成,一般由冰晶组成,一般由冰晶组成,一般不产生降水。不产生降水。不产生降水。不产生降水。卷层云卷层云卷层云卷层云CsCs卷积云卷积云

37、卷积云卷积云CcCc卫卫星星云云图图 降水降水指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指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指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指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固态水。固态水。固态水。包括雨、雪、霰、雹等。包括雨、雪、霰、雹等。包括雨、雪、霰、雹等。包括雨、雪、霰、雹等。降水量:指降落到地面上的雨和融降水量:指降落到地面上的雨和融降水量:指降落到地面上的雨和融降水量:指降落到地面上的雨和融化后的雪、化后的雪、化后的雪、化后的雪、霰、霰、霰、霰、雹等集聚在水平面上雹等集聚在水平面上雹等集聚在水平面上雹等集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单位为的水层厚度,单位为的水层厚度,单位为的水层厚度,单位为 mm mm 。降水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降水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降水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降水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单位为单位为单位为单位为 mmmmh h 或或或或 mmmmd d 。降水变率:指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降水变率:指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降水变率:指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降水变率:指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表示降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表示降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表示降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表示降水量的变化程度。水量的变化程度。水量的变化程度。水量的变化程度。C Cv v=距平数平均数距平数平均数距平数平均数距平数平均数100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