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学设计.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7175223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PDF 页数:42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所见教学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所见教学设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所见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所见教学设计.pdf(4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1【预设目标】1、人文熏陶:在读悟吟诵中领略古诗之韵,心驰神往诗之意境。2、技能培养:读厚,感知牧童之形;读薄,勾勒牧童之神。3、语言积累:会读,会背,会唱,会写。【学法指导】在读薄读厚,读胖读瘦的古诗学习新形式引领下,学生诗人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三位一体,披文入情。【教具准备】PPT 课件【教学流程】一、学唱一首歌。1、播放儿歌牧童骑黄牛,学生尝试跟唱。2、谈话导入:你最早接触这首诗,是在什么时候?如今再学,你想给自己制定怎样的学习目标?(相机出示四大学习目标:学唱一首歌,

2、认识一个人,读懂一首诗,感悟一片情。)二、认识一个人。1、出示画面:袁枚像。2、交流课前搜集的诗人资料。3、师相机渗透:袁枚亦是一隐者,为侍母而仕途急流勇退,孝心可嘉。三、读懂一首诗。1、初读,感知诗意。2、深读,领悟诗景诗情诗境。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读厚。引导学生认识五言诗体,如何添字读厚成七言诗体。可做如下铺垫: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让学生在添字填词中逐步丰厚诗情诗景的感性认识,言语推敲文字,头脑渲染画面。读薄。引领学生删繁就简,五言变三言,比比谁的最简练。然后,逐步梳理出全诗之

3、形,之神。其形:牧童骑黄牛,振林樾,捕鸣蝉,闭口立。动 声 心 静 四、感悟一片情。1、再读,边读边细化直观画面,小组交流彼此所勾勒、渲染的每一幅美图。2、研读,斟字酌句,字里行间品味牧童之乐,诗人之得。3、播放所见视频,欣赏中与自己头脑中预设的画面对比,看哪种意境更有韵味。4、诵读全诗。布置作业。任选其一:说话训练:如此牧童,我情不自禁的赞道:“!”写作训练:蝉声犹在耳,牧童意如何?我兴犹未尽,提笔写道: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板书设计】所见(清)袁枚 学习目标:学唱一首歌 牧童骑黄牛,认识一个人 歌声振林樾。读懂一首诗

4、 意欲捕鸣蝉,感悟一片情 忽然闭口立。学习形式:读薄 读厚 读胖 读瘦【教学反思】所见四憾 致张慧老师及全体同仁 铃声响了。铃声又响了。就这样,四十分钟,思想碰撞,心灵角逐,渗汗的脑门,轻拭一下,似冬夜运转不休的 cpu烫。解脱感?甚或嘴角溢出的一丝窃喜?不。心里很沉重,几乎是一种负罪感。说四憾吧。第一,读,一塌糊涂。没读出味道,当然更没读出美感。诗的节奏,抑扬之韵,顿挫之感,吟咏之得,丝毫难觅,此为一憾。第二,写,不着一字。没圈划,没批注,没作业,甚至连课本都没正儿八经的打开过,一堂课只是夸夸其谈,喋喋不休,不动笔墨,其陋奇丑,已无可遮蔽,此为二憾。第三,乱,筋脉错杂。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

5、,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表面看,板块式的架构还凑合。其实,在主体性学习进程中,整条主线已盘根错节,无从梳理。于是乎为赶进度,生拉硬扯,连撵带跑,基本完成目标的四分之三,此为三憾。第四,愧,汗颜如雨。如此拙劣的滥制,竟博得张慧老师褒奖怜怜,知遇提携,迷途点津,若不苦心孤诣,除陋革弊,憾莫大焉!所见教学设计 2 分析教材:夜书所见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

6、之感所代替。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教学过程:一、导入 1、复习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2、引入古诗学习: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大家读得很好了,

7、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理解词语(2)明白句意 4、悟诗情(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语。(2)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3)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3、明白句义(1)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3)为什么诗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8、?引导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4)引导学生学习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五)悟诗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五、板书 夜书所见 南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回忆童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所见教学设计 3【教学目标】、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品重点字词,美读诗

9、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谁会背王维的诗。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师小结

10、: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放录音配乐朗读。、学生自读。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生: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生: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

11、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生:每逢佳节倍思亲。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四、再读悟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

12、缓。)、配乐朗读。五、想象训练口语、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所见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通”“读懂”“读美”三个层次理解古诗,以读促讲,以读促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过程: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3、!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一、谈话导入,解题 1、同学们,暑期生活刚刚结束,谁能说说你的假期都去哪里游玩了?2、你们的夏天真丰富。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有一天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所见。(板书课题)。3、释题: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4、出示课文插图投影: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过渡: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可诗人却用短短的文字将它表现出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詩人走进文字。二、学习古诗(一)读通古诗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2、读出古诗的节奏。(二)读懂古诗 1、理解字词。(相机指导“蝉”的笔顺)2、

14、走入文字背后。(1)赏牧童骑牛图:A 请自由读诗的前两句,看一看诗人所见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B 交流:a 骑黄牛。他是怎样骑的?b 想象说话: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所以,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起来。谁来读一读这一句?C 指导朗读。(2)鉴牧童捕蝉图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A 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旁若无人地唱着,可是他却忽然停止,能推测一下这是为什么吗?B 你为什么这样想啊?C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D 此时此刻,你又看到

15、了一个怎样的牧童?(3)体会情感 站在一旁的诗人心情又是怎样的?(三)读美古诗 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三、背诵古诗 四、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1、诵读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袁枚的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注释,自由诵读,看一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2、你还知道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3、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五、作业 用本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宋代诗人黄庭坚的牧童一诗。所见教学设计 5 教材:书画版美术第六册。课型:绘画(国画)。课时:1 课时。一、教学目标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

16、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1、知识技能:认识树的结构造型,用富有变化的国画笔墨画出自己所见到的树。2、过程与方法:欣赏图片资料唤起学生记忆,用干湿浓淡的墨色通过轻重快慢的方法画出自己对树独特的感受,并联系生活、发挥想象添加景物。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欣赏、回忆我所见到的树,感悟其独特的造型美及其品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树。通过画树感受国画艺术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彩。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用毛笔画出有自己独特感受的一二棵树。教学难点:墨色干湿浓淡的变化和画面的完整。三、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水墨画工具材料。2、学生:毛笔、宣纸、墨汁、国画颜料

17、、笔洗、调色盘等。3、要求学生课前观察一些常见树木,并搜集一些有关树的资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校园的树和学生平时所见到的树)。2、学生回忆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树。3、揭示课题(二)了解树的结构、学习树的画法 1、了解树的结构(树干、树枝、树叶、树根)。2、欣赏同龄人画的树(欣赏中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国画技法:干湿浓淡)。3、欣赏教师画的树(树干和树叶可以用多种方法来画)。提示:国画传统画树有许多程式,如画树叶有“介字点、胡椒点”等等,但这些规范也是前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创造并加以固定的。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

18、档!4、教师示范树的基本画法(提示:根据画面可以添加远处的.树、草地或小鸟等景物)。(三)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 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出一二棵树。墨色要有干湿浓淡的变化。根据自己想象添加景物。落款位置合适,画面完整。2、学生作画(PPT 循环播映同龄人作品,背景音乐)。3、教师巡示辅导,反馈信息,略加点评。(四)学生作业展评 1、学生互评、自评。2、教师点评。(五)小结、拓展 1、本课学习要点和学习情况。2、相关拓展(不同画家画出的树,树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设计说明:本课原是为参加某一荣誉资格评审而设计的,考虑得比较周详,再加上国画教学改革实践始终是我区诸多教学课题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因此

19、同一教学内容往往有不同的教法学法。应视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本次教学是在原来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某些修改和调整。中国画是源远流长、河汉灿烂、绚丽夺目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但在日渐西化的生活状态下,传统文化受到了挑战,对中国画的认识、理解、传承和发扬广大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有感于此,我在前些年领衔主持开展了市级课题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的研究的实践研究,学生的中国画创作作品获得了市和国家级的等地奖,美术教师的国画课也获得了市和国家级的一等奖。这样就更坚定了我们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的信心。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并按照上海二期课改课程计划要求,我们在课题实验学校的美术课程中增加了 10左右的中国画课程。欢

20、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当下我们使用的小学美术教材有两套,但国画内容较少,书画版整个小学阶段只有 23 课时的国画教学内容,上教版的国画内容比书画版的略多,但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就根据课题研究目标,自选国画教学内容并有机嵌入美术教材单元内容之中。让学生了解学习国画技能技法和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中国画教学要在传承上创新,而创新要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此,传统并不仅仅是十八描、披麻皴、斧劈皴或梅兰竹菊之类,而是内在精神。基于这一点,小学国画教学不应单纯地把注意力聚焦在技能技巧的训练上,拘泥于一树一石的精妙,而是引

21、导学生关注水墨情韵,表现线条意趣,力求气韵生动,浑然天成。本课教学内容我所见到的树可嵌入第二或第三单元。“树”是当地学生非常熟悉的题材。校园里一排排整齐的水杉、河道旁婀娜多姿的柳树、马路边茂密繁盛的香樟树、家园里的果树树无处不在。郊区的小朋友们生活在绿树环绕的环境中,对树有着一种深厚的情感。我抓住学生对树独特的感受,让学生用国画的形式把家乡的树表现出来。并通过画树,让学生知道一棵树长大是并非容易,它要经历风风雨雨;还让学生知道那是需要有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品质,从而激发学生要学习大树这种品质,立志成材。通过欣赏各种树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树木的形态美及其色彩美,知道树木对人类的作用,增强保护树

22、木的意识。传统的中国画教学过分追求笔墨情趣和作画的程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自我感受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我顺应学生的天性,突破传统技法的束缚,让学生选择最能抒发自己内心独特感受的表现形式,去表现自己所看到的树。抓住墨色要有干湿浓淡、运笔要有轻重快慢的变化这一关键,教师进行示范,并多次强调要“随意”,意在引导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表现。让学生理解,技法是为表现自己的感受所服务,并鼓励学生注重表现自己心里感受最深的东西(如挺拔高大或婀娜多姿等)。旨在追求艺术的本质“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降低了对学生写实的要求,但在艺术品质的培养上提升了一步。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注意学生在美术学科中独特的个

23、人经验的感受的表现与创造,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有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空间,是我们所追求的,也是我们应该在整个教学中始终贯彻的理念。所见教学设计 6【教学目的】、认识“促、忆、异、”等 7 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教学课时】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二、初知诗意、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4、,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指名读古诗,正音。三、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理解诗意: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交流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诵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练习背诵。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四、指导写字“促、深”所见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 认识“所”“牧”等六个字,会写“林”“闭”两个字。2 正确、流利、感情地朗

25、读古诗,背诵古诗。3 对朗读古诗有兴趣。教学重点:1 认识本课的生字、词。2 背诵古诗。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学预设:一看图导入 1 观察课本插图 同学们,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了一个小孩子(这是个放牛的孩子,古诗里把他叫作“牧童”)生:看到一个孩子骑在牛背上,手里拿着竹棒。生:看到了一片树林。生:看到了树上有蝉。(猜一猜,这蝉正在叫吗?是啊,夏天到了,它停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热死啦,热死啦”,古诗里把正在叫的蝉叫鸣蝉)2 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被一个叫袁牧的清代诗人看见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名字就叫所见。(揭题,读题)二、初读课文 1 让我们一起来

26、听听这首诗。(听配乐朗读)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2 咱们也来读读,请大家轻轻地打开书本到 59 页,听清楚要求再读。(要求读三遍:1 大声地读,读准字音。2 轻声地读,记一记圈出的生字。3 大声地读,把句子读通顺。)3 袁枚说,大家有没有把我的古诗读正确啊,我得考考你们。1)开火车读生字 2)汇报读古诗,读准字音。分句朗读(个别读,齐读或男女生读)三品读古诗 过渡:诗人具体都看到了些什么?咱们现在就来研究研究。(一)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1 出示此两句。读读这两句,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知道了些什么?生:知道了诗人看到牧童骑

27、在黄牛身上。生:知道了牧童在唱歌。2(播放歌曲)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一边唱着歌,一边朝我们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小树还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多美,多快乐呀!3 听这嘹亮的歌声都已经穿过了整个林子,小树也为之陶醉,歌声振林樾(再响亮点,动听点)4 小诗人,你来念念这两句(个别读,指导)5 小组读(二)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1 出示句子。赶紧再读读这两句,你又知道了些什么?生:他闭上嘴巴,立在那里。生:他想捉蝉。2 突然,歌声停了?小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他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用诗歌中的句子说说。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

28、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3 指导朗读(意欲捕鸣蝉)老师听不出他很想捕蝉。在试试(范读跟读)4 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来读读这句,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个别读)8 谁来试试?(指导朗读,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9 咱们这两句连起来读读。(齐读男女生读)10 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同桌互读个别读齐读)四、复习生字,背诵古诗 1 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念念,我们合作下好吗?我念一句,你们念一句。2 我说古诗意思,你们来说诗句好吗?3 我把古诗的其中一部分拿

29、走了,留下了个别的字,你们还能念出来吗?1)先来读一读它们(抢读汉字)这几个生字宝宝的样子可容易记了。猜几个谜语就记住了。谜语:牧:牛背上写文章?闭:人才进了门?所:一户一斤米 2)把剩余的部分填上。4 现在就给你们这幅画,你们能不能把整首古诗念出来?(个别背,齐背)。5 我们的诗人到最后还给我们留了个小小的悬念,不知道小牧童有没有捉到那只蝉,大家课后可以去猜一猜,想一想他是用什么方法捉蝉的。五书写汉字 1 这里还有两个生字宝宝还想请大家来写一写它们。“林”还记得“两个木”是什么字吗?两棵小树站在一起太挤了,于是一棵小树非常懂得谦让,把小树枝收了一点回来,撇变成了点。另一棵小树和它并排站,两棵

30、树长得一样高。(师边说边范写)“闭”“人才进了门”是什么字啊?先写一扇“门”,再写一个“才”,“才”不胖不瘦,刚好藏进门去。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所见教学设计 8【教材分析】本课是两首古诗。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 教学重点可以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2认识“所、枚”等 12 个生字,会写“诗、林”等

31、 6 个字。3背诵两首古诗。【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教学方法】教法:情景教学法。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

32、,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板书课题)相机学习“所、枚”。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2)去拼音读。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及时表扬激励。)(3)游戏:我指你说。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而

33、准确。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闭目想像。小朋友们,请把眼睛闭起来,想像画现,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着,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注视着树上鸣叫的知了。这种情趣,你有过吗?2

34、带着这种情趣,有感情地朗读。3练习有感情的背诵。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会拼音的生字。瞧,你们的好朋友又来了,还认识吗?指名读。2通过形旁理解字意来帮助识字。(如提手旁跟手的动作有关:捕;木字旁跟树木有关:林;虫字旁跟昆虫有关:蝉)。3通过猜谜引导学生识字。如:一户一斤米(所);骑牛写文章(牧);人才进了门(闭)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如:认读:所有所以;放牧、牧草;关闭、闭路电视机等童牧童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5、教师示范,指导书写。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林”字左边“木”字的捺变成点;“

35、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立”字下横要写长。“黄、童”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通过分解笔画,化难为易。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2背诵所见。(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袁枚的所见,你们会背诵吗?(齐背)你还会背诵哪些古诗呢?(指名背)2教师及时热情表扬,导入新课。哇,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老师跟大家再来学习一首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你们愿意吗?(出示古诗)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四人一小组,请小组

36、长安排好读的顺序,其他组员听一听,评一评节奏与音准。4指明试读,认读生字。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1)带拼音读 读准翘舌音“池”,前鼻音“阴”,后鼻音“晴”,边音“露”。(2)去拼音读 谁能像老师一样带领大家准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3)游戏:找朋友 老师把写有生字的卡片发给小朋友。如:师:“阴”字在哪里?快来和我做朋友。生:“阴”字在这里,我来和你做朋友。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1)播放多媒体课件:泉水悄然从泉眼里流出,浓密的树阴倒映

37、在清清的池水里,嫩绿的小荷叶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飞来立在它的上头。(2)小朋友们,读读诗,想想画面。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用笔圈出不理解的字词。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四人一小组,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像。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

38、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只蜻蜓,面对这样的景象,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2带着这种感情朗读。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读。2联系前面的课文,熟字带生字,如:蜻晴(同声旁);怪惜(同偏旁);阳阴(反义字)3创造性识字,如:柔(把矛放在树上。)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如认读:可惜、爱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池池塘 池塘里开满了荷花。露露珠 露珠在荷叶上跳舞。六、总结全文 小朋友们,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揭题:古诗两首)所见教学设计 9 学习目标:1、认识

39、“促、忆、异”等 7 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 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设计理念: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教学难、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课前准备: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2、板书课题,理解课

40、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2、同桌互读互查。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

41、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1、自由读。(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2、听课文朗读磁带。(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2、。(1)把握诗的节奏。(2)教师范读、领读。(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4)背诵古诗。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五、作业 1、练习写生字。2、背诵古诗。板书设计: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所见教学设计 10 一、导入:1、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古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总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2、分别出示一

43、画一诗,让学生说出相对应的诗句。3、师:画从哪儿来?就在诗句里,就在想象中。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一首古诗。二、初读正音:1、理解诗题意思。2、再次齐读诗题。想知道他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请大家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同桌互相检查读。3、指名读,检查反馈。三、整体感知,层层推进:1、出示学习单,学生根据学习单展开自学。2、学习第一句。指名读,你觉得牧童的心情怎样?抓住“歌声”一词体会牧童的高兴心情。3、同学们,有个词叫“喜形于色”,那么从他的表情、动作你能看出来吗,谁来说说?4、引读:牧童正在快乐地唱,牧童正在悠闲地唱,牧童正在美美地唱,牧童正在

44、响亮地唱。5、师评价:可真是个悠然自得,快乐无比的小牧童!现在呀,让我们骑上黄牛,跟着小牧童,展开想象,瞧瞧小牧童这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让他高兴成这个样子?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6、学生配乐交流时,师相机引导:听你们描述,我的眼前已然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放课件:你们看,紫色的茄子,长长的豆角,碧绿的葫芦,庄稼地里一片生机!五颜六色,不知名儿的小花,色彩鲜艳的瓜果,让人大饱眼福!悠闲的公鸡,温顺的山羊,觅食的小鸭,真是都热闹的啊!)7、多么美好的田园生活啊!来,让我们都骑上小黄牛,一起把第一句美美地背出来。8、过渡

45、:在袁枚欣赏得正带劲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来,谁读出这时袁枚所见到,所听到的?(个人读,齐读第二句)9、能说说这时袁枚又见到,听到些什么吗?(牧童在干什么?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的?他去捕了吗?)借机理解“鸣”、“意欲”。10、学到这儿是不是有点意犹未尽,那我们来创编一下,假设牧童去捉蝉了,那么他会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呢?拿出你的笔,把你的奇思妙想记下来吧!11、交流后再个人读,小组读。四、背诵、小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随诗人袁枚一起欣赏到了美丽而有趣的牧童画。袁枚不仅看到了景物,还发现了牧童的许多动作:骑、振、捕、闭、立,把牧童的形象活生生地呈现于我们面前,那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呢?(活

46、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2、现在让我们看着画面美美地吟诵整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齐背)五、拓展 1、同学们,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让老师有了很大的收获。我们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现在老师还想送大家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看看谁想到的画面最丰富。(课件放宿新市徐公店)2、师简要描述古诗前一句画面:阳春三月,已是山花烂漫、鸟语花香之时,杨万里抵制不了春的诱惑,沐着春风踏着春光欣然前往乡村。当最后一抹晚霞落山时,终于来到了山村。哦,累了,就在这家“新市徐公店”住下吧!第二天凌晨,阵阵清脆的鸟鸣把我从睡梦中唤醒,

47、我披衣下床,推开窗户:呵!好清新的乡村空气!好迷人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的是那通向远方的小径和小径两边稀稀落落的篱笆以及远远近近那金灿灿的油菜花。我情不自禁地走出小屋踏上小径悠闲地漫起步来。曾经兴旺一时的桃花、杏花早已凋落。而路旁的几株杨树,每一个树枝上都吐着嫩绿的新叶,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在清晨的阳光下熠熠闪光;那边的柳树垂下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的无数条绿丝绦在柔和的春风中飘荡;鸟儿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曲;小草摇晃着脑袋,好像是在跳春之舞啊,真是令人陶醉。3、生轻声读后一句,想象画面。同桌讨论,反馈。所见教学设计 11 教学

48、预设目标: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2、认识所 1、牧等 12 个生字,会写诗、林等 6 个字。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预设目标:1、学习古诗所见。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

49、质的文档!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背 给 大家听。2、揭题,释题。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3、学习生字。

50、(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3)同桌对读,检查。三、精读课文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3、学生练读全诗。(4 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 1 号做朗读汇报。4、在 4 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