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17025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3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氾南( ) 缒而出( ) 鄙远( )阙秦( ) 杞子( ) 逢孙( ) 戍之( ) 失其所与( )【答案】 fn zhu b ju q png sh y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 (1)“已”同“矣” ,了 (2)“共”同“供” ,供给 (3)“说”同“悦” ,喜悦,高兴 (4)“知”同“智” ,明智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鄙Error!(2)辞Error!(3)许Error

2、!(4)微Error!(5)焉Error!(6)以Error!(7)之Error!(8)其Error!【答案】 (1)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名词,边境 形容词,鄙陋,指目光短浅 (2)动词,推辞 动词,告别 (3)动词答应,许诺 名词,处所 数词,表示约数 代词,这样 (4)连词,假如没有 形容词,微小 副词,微弱 形容词,精深奥妙 (5)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兼词,从这里 语气词,表停顿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的样子 (6)介词,因为 介词,拿,后省略“之” 连词,表目的,来 连词,表转折,却,而 (7)代词,他,代佚之狐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指郑国 (8)语气副词,2表商量语气,还是 代词,那 代词,指郑国 语气词,表反语,难道第 4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夜,缒而出( )(2)朝济而夕设版焉(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4)晋军函陵( )(5)与郑人盟( )(6)既东封郑( )(7)越国以鄙远( )(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9)不阙秦(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1)邻之厚,君之薄也( )(12)且贰于楚也( )【答案】 (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3)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4)名词作动词,驻军 (5)名词作动词,结

4、盟 (6)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作为疆界 (7)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8)动词作名词,恩惠 (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侵损,削减 (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11)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12)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第 5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古义:_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正式场合。【答案】 (1)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2)外交使节。 (3)那人。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2)晋军函

5、陵,秦军氾南。( )3译文:_(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译文:_(4)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_(5)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译文:_(6)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_【答案】 (1)判断句 这是我的过错呀。(2)省略句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3)省略句 倘若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4)状语后置句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5)状语后置句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6)宾语前置句 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常识速览鲁君子左丘明左丘明(约前 502约前 422),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

6、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汉代太史令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 。左丘明根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大量史料,依春秋的顺序著成了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并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

7、元前 632 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4也就必然了。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郑文公自知不是秦、晋的对手,便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1文学常识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

8、有价值的文献。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 ,与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文化常识古代爵位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力的高低。周代实行分封制,以帝、王为至尊,周天子为王,以下分封五等诸侯:公、侯、伯、子、男。诸侯有封国,侯爵有侯国,世代掌握统治大权,只是定期向周天子朝贡述职,承担出军赋与兵役的义务。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

9、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探究精研文本整体感知本文通过记述秦、晋联合围郑,郑国烛之武说退秦军的整个过程,表现了郑国君臣在国家危难时刻能够一致对外的团结精神,尤其突出了烛之武的大智大勇,能言善辩,深明大义。文脉梳理5【答案】 深明大义,以国为重 智勇双全,不卑不亢文本深读自主探究一、阅读课文第 12 段,回答下面问题。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郑伯请求烛之武的原因的一组是( )晋侯、秦伯围郑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A BC DB B 为烛之武推辞的话;为郑伯向烛之武道歉的话;为郑伯分析郑亡对烛之武

10、的影响。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秦、晋两个强国的围攻。大军压境,国都被占领,形势十分危急。B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D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A A A 项, “国都被占领”错误,文中只是说“晋侯、秦伯围郑” “晋军函陵

11、,秦军氾南” 。二、阅读课文第 34 段,回答下面问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秦国不应伐郑的原因的一组是( )郑既知亡 矣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A BC DC C 表明郑国现状;为晋对秦的做法;为晋国的扩张野心。6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烛之武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秦伯的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B烛之武指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

12、君之薄” 。C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紧张起来。烛之武讲了一番“仁”“知” “武”的大道理,一场风波,终于平息。D烛之武以利益引诱秦伯,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使得秦军撤退。晋侯退兵的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实是“利”字使然。C C C 项,讲“仁” “知” “武”大道理的不是烛之武,而是晋文公。三、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秦、晋联合围郑的直接原因。B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骄横傲慢的态度对待这位即

13、将亡国的使臣等情况,作者都只字未提,但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作了详细交代。C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 ,进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D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B B B 项,文章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略的交代。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烛之武之所以能够劝说秦伯退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一直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为秦国打算。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郑国灭亡只能

14、对晋国有利。C当年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送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后来并没有履行诺言。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和“子犯请击之”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当时晋军的力量要强于秦军。D D D 项, “当时晋军的力量要强于秦军”错。合作探究7烛之武用了大量的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你认为其中哪一点最关键?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看法。7_【答案】 (示例一)“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 。(示例二)“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惟君图之”几句是从事实上说的,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

15、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其中, “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九月甲午,晋 侯、秦 伯 鲁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秦穆公共同出兵围 郑 , 围困郑国,九月甲午:指鲁僖公三十年前630九 月十日。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以 其无 礼于晋, 且 贰 于 楚 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而且又对晋国有二心而跟楚国亲Error!也。晋军 函陵,秦军 氾南。 近。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Error!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 危 矣,若 使烛之武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急啦,如果派烛之武去Error!见秦 君, 师 必退。” 会见秦穆公,秦军一定能撤退。

16、”Error!公 从 之。 辞曰:“臣之壮 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Error!也, 犹 不 如人; 的时候,尚且还不如一般人;Error!今 老矣,无能 为也已。”公 曰:“吾不能 现在我已老了,不能做什么啦。”郑文公说:“我不能早 用子, 早重用您,已:同“矣”。子: 古代对人的尊称。今 急 而求子, 现在事急才来求您,是寡人之过也。然 郑 亡,子亦有不利焉。” 这是我的过错啊。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烛许 之。 之武答应了郑文公。 是:代词,这。焉:语气 助词,“呀”。许:答应。8夜,缒 而 出, 夜晚,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墙上送出去,烛之武Error!见 秦

17、伯 曰:“秦、晋 围郑, 见到秦穆公对他说:“秦、晋两国包围郑国,Error!郑 既 知亡矣。 若亡郑 郑国已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而Error!而有益于君, 敢以 烦 执事。 能对您有利,怎么敢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Error!越 国 以 鄙 越过别国而把远, 君知 其难也, 远地郑国当作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鄙:名词活用 为动词,边邑。焉 用 亡 郑 以 陪 邻?邻 怎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的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Error!之 厚,君 之 薄 也。 国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若 舍 倘若您放弃攻打郑 以 为 东 道 主 , 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18、Error!行李之 往 来, 秦国外交使臣经过郑,Error!共 其 乏 困, 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食,Error!君亦无 所 害。 且君 尝 为 晋君赐矣, 对您并没有损害。况且您也曾对晋君施过恩惠,许 君 焦、瑕, 朝 济 而 晋君也答应给您焦、瑕等地,可是他却早晨渡过黄河Error!夕 设 版 焉, 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Error!君之所知 也。夫晋, 这是您所知道的事情。那个晋国,有什何厌之有? 么满足呢?Error!既 东 封郑,又 欲 肆 他以郑国为东方边界以后,又想要扩大9Error其西 封,不 阙 秦, 将 焉 他西面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他将从哪里取取

19、之? 得他所贪求的土地呢?!Error!阙 秦 以 利 晋, 消减秦国的土地而使晋国得利,Error!惟 君 图 之。” 愿您仔细考虑这件事。”Error!秦 伯 说,与郑 人 盟, 秦穆公听了很高兴,和郑国结了盟,Error!使杞子、逢孙、杨孙 戍 之, 乃 还。 派杞子、逢孙、杨孙防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Error!子犯请 击 之。公 曰:“不 可。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以啊!我如 微夫人 之力 不及此 。 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到不了今天。子犯:晋国大夫狐偃。微:如果 没有。夫人:那人,指秦穆公。因人 之力 而 敝 之, 不 仁;失 其 借助人家的力量成功却又去损害他,是不

20、仁义的;失掉Error!所与,不 知; 了同盟者,是不明智的;以 乱 易 整, 不 武 。 吾 其 还也。” 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Error!亦 去 之。 晋军也离开了郑国。迁移学以致用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伏笔和照应本文在叙述故事时,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说明秦、郑之间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国危矣” 。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

21、,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提供了条件。2写法指导伏笔、照应的概念及作用(1)伏笔。概念。所谓伏笔,就是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到另一阶段时与之呼应的一种10表现手法。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2)照应。概念及分类。 “照应”是一种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伏笔式照应只是照应众多分类中的一种,除此之外文章中的常见的照应还有设悬式照应和前后照应,分为以下三种情况:a.先提出疑问,再揭晓答案,一问一答

22、构成照应;b.人物的心理变化、人物相同或类似的语言、动作形成照应;c.文中反复出现或较为特殊的物品形成前后照应。作用。照应不但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能强化某些关键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某种启示。3迁移运用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手法写一个片段,内容不限,200 字左右。_【写作示例】 她却不肯瞑目,眯缝着的眼里透出一种光来,那是一种寻觅和期盼之光。张着的嘴微微翕动,似有话要交代。众人一阵迷惘。他们环视卧室,想找些所需之物了却她的遗愿,以此慰藉这颗即将停止跳动的心。秘书递给她常年不离手的提包,那里面装有她批阅的各类文件,她却依然瞪着眼。她的丈夫默默地将女儿引至床沿。像是一种回光返照,她脸上突

23、然有了生气,垂着的手缓缓移动,费力地攥住女儿的上衣前襟,随后闭上眼睛,溘然长逝了。记者轻轻地为她放平枕头。这时人们发现枕头下面压着一个绿皮笔记本。大家打开一看,里面是她的日记,在最末的一页,醒目地记着一条:今晚要为芳芳钉扣子。“刷”所有人的目光都射向芳芳的衣襟:上面的衣扣已经脱落了两颗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烛之武作为郑国的一位老臣,一生难被重用,真可谓不得志之极。在秦、晋两国大举攻郑之际,他却抛弃个人恩怨,不顾个人安危,缒城而出,只身赴敌营。面对强悍的秦穆公,他不卑不亢,斗智斗勇,凭借自己的胆量和智慧,保全了郑国,赢得了外援。能在国家危亡面前不避不让、甘心赴汤蹈火的动力和根源是他那颗火热的爱国之心

24、和强烈的爱国意识。【应用角度】 “爱国” “智慧” “舍生取义”等。2精彩应用11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饱受冷落,大半生怀才不遇。当他仰起憔悴的面孔抒发感慨时,没有人想起他;在他俯下苍老的身躯呼出抑郁时,没有人记起他。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记起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被推到了历史的前沿。面对虎狼之师,面对强悍的君王,他不卑不亢,机智镇定,他慷慨陈词,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施离间,寥寥数语,便化解了一场灭国的灾难。佳作领悟永远的烛之武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

25、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云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1955 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

26、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 ,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

27、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亮点借鉴】1学铺垫文章开篇概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为下文提出论点做铺垫。2学观点文章在概述课文情节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观点:“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3学论据文章运用钱学森、诸葛亮的事例结合烛之武的行为进一步证明论点。4学引用文中大量地引用诗句、名言,丰富了文章内容,语12显现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

28、,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 ,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言也随之变得生动而富有表现力。5学照应文章最后仍然紧扣烛之武,提出希望,与开头照应,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紧凑

29、。训练落实提升1指出下列加点字中错误的读音并改正。氾南(fn) 佚之狐(y) 逢孙(png)秦伯说(yu) 失其所与(y) 共其乏困(gng)杨孙戍之(sh) 夫晋,何厌之有(f)_【答案】 “与”读 y, “共”读 gng, “夫”读 f。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51362078】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A因人之力而敝之 B晋军函陵C邻之厚,君之薄也 D烛之武退秦师D D D 项和例句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A 项,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B 项,名词用作动词,驻军。C 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3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B且贰于楚也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 C C 项为宾语前置句,A、B、D 三项均为介宾短语后置句。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 是:代词,这13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动词,增加C越国以鄙远 鄙:卑鄙D与郑人盟 盟:动词,结盟C C C 项,鄙:动词,把当作边邑。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 B.Error!C.Error! D.Error!C C A 项,介词,来/连词,因为。B 项,代词,那/副词,还是。C 项,均为连词,假如。D 项,代词,这件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