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风俗习惯.pdf

上传人:yi****st 文档编号:7164479 上传时间:2022-02-2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9.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民族风俗习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各民族风俗习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各民族风俗习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民族风俗习惯.pdf(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各民族风俗习惯篇一: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精选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饮食习惯 :北方的朝鲜族、回族、维吾尔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食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佤族、黎族竹筒饭,游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麦等做成炒面;瑶、侗等族爱吃用油炒后泡开的茶叶加盐煮成浓汤, 然后冲泡炒大米花和炒黄豆的“ 大油茶 ” ; 新疆少数民族将面粉、玉米或高梁面烘烤成馕, 还特别喜欢吃 “ 帕罗” , 通常被人们称为 “ 抓饭” 。 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朝鲜族的冷面和回族的炸馓子,也都各具特色。我国某些少数民族还有忌食的习俗,如游牧民族忌食狗肉;藏族忌食鱼类;穆斯林忌食猪肉等,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习俗。各民族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2、,让我带你去认识一下他们吧!满族信奉萨满教,男人留发梳瓣,妇女穿旗袍朝鲜族能歌善舞,姑娘们爱荡秋千,小伙子喜欢摔跤角力。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忌食猪肉、动物的血和自死的物。男子喜欢戴白帽或黑帽。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 有歌圩的习俗,铜鼓和壮锦久负盛名。苗族的吊脚楼、芦笙、蜡染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著名的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广为流传。土家族的摆手舞,它是土家族流行的古老舞蹈,古朴优美,生活气息浓厚。布依族腊染、侗族鼓楼白族男女都包头,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 “ 妙香古国 ” 称。哈尼族有层层

3、叠叠的梯田,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傣族竹楼别具风格,傣族信奉佛教,傣族人民能歌善舞,尤其是孔雀舞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 天涯海角 ” 地区。黎族人喜欢吃水饭。肉食用火烧或生腌,腌肉掺加米粉、野菜等,酸渍后长期保存。蒙古有蒙古袍、蒙古包。喜欢吃牛羊肉和奶食品、喝红茶。维吾尔族男子穿的对襟长袍称“ 袷袢” ,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俗称“ 尕巴” 。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个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姑娘们的花帽上常用猫头鹰羽翎做帽缨,十分美丽。妇女们所戴的白布披巾绣有各种图案。哈萨克人

4、热情好客。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袒出右肩或双臂,两袖系于腰间。男子将发辫盘于头顶上,女子将发辫披在肩上。农区以糌粑为主食,喜欢喝酥油茶;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大部分不吃飞禽和鱼。献哈达是藏族一种独特的礼仪。哈达是特制的丝织长巾,一般分白、黄、蓝三色,在拜访谒见时双手献上,表达敬意。高山族主要居住在台湾,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这些就是我们各民族同胞的最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还有好多好多呢!真正是丰富、有趣、多姿多彩!篇二:中国 56 个民族风俗习惯大全中国 56 个民族风俗习惯大全1.蒙古族: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 蒙古包 ”

5、。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2.回族: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3. 藏族: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 吊脚楼 ” 。5.阿昌族:阿昌族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

6、茶交谈。6.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7.哈萨克族:哈萨克斯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 姑娘追 ” 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8.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 袷袢” ,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9.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忌食狗肉。10.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

7、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12.塔塔尔族:塔塔尔族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 帕孜” ,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13.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14.满族人: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 打千” 。15.朝鲜族: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16.壮族: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17

8、.彝族: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男女外出时都披“ 擦尔瓦 ” ,形如斗篷,下缀长穗。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18.土家族: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19.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20.侗族:鼓

9、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13 层,颇为壮观。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21.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 妙香古国 ” 称。22.哈尼族:哈尼族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 龙树” 为保护神。几段打了结的绳子作为账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1957 年,哈尼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23.黎族: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 天涯海角 ” 地区。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

10、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24.高山族: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25.纳西族:纳西族丧礼一般为土葬。传统节日中,比较盛大的有二月八日的三朵节和火把节。26.水族:水族服饰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饰。上衣为紧身窄长袖右开襟,襟沿镶绣有花边,与汉族的 “ 姊妹装 ” 颇相似,但袖长而窄。身短而紧是与汉族“ 姊妹装 ” 的微小区别。27.瑶族:瑶族青年男女婚前交往比较自由,交往的方式主要通过对歌活动来进行。对歌一般出

11、现在节日和婚娶等活动中,农闲季节青年男女串寨或走亲戚也要进行对歌活动。28.拉祜族:拉祜族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至十七的“ 葫芦节 ” ,拉祜族人还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过驱虫护粮的“ 火把节 ” 、农历八月间谷物成熟时过“ 尝新节 ” 。29.僳僳族:僳僳族的重要节日“ 刀杆节 ” 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 下火海 ” ,二是“ 上刀山” 。30.怒族:怒族村寨多分布在怒江两岸的山腰台地上,房屋样式有木楞房、 千脚落地屋等,片石屋顶房是用地区特殊石材资源建盖的特色住屋。31.布朗族:布朗族喜食竹筒饭以及各种副食、蔬菜、肉类。食垛生,食通过独有方法制成的各种南咪、酸茶。还食用山野里的各种虫

12、类。32.赫哲族:在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 鱼宴” 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 用味香酥脆的 “ 炒鱼毛 ” 和大马哈鱼籽。 妇女们玩 “ 摸瞎糊 ” 、“ 掷骨头” 。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33.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 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 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 红果” 舞,“ 黑熊搏斗 ” 舞等。34. 普米族:普米族有成人礼的习俗, 男女长到 13岁时要分别举行 “ 穿

13、裤子礼 ” 和“ 穿裙子礼” 。35.佤族:佤族地区较多绘画及雕刻像,虽相对粗糙,但却充溢着早期人类的审美理想。绘画见于大房子的木板壁上,用炭黑、石灰、牛血涂绘,图案有动物、人物活动和山水等,画法粗犷简明,风格与在佤族地区发现的距今3000 多年的沧源崖画相类似。雕刻物则以人像、牛头居多,放置于门头及寨桩上。36.京族: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 买新水 ” ,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 “ 吉祥水 ” 。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37.东乡族: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38.羌族: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

14、、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39.景颇族: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 打靶” 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40.德昂族:德昂族妇女服饰的别致在于以“ 藤篾缠腰 ” 为饰。41.保安族: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结婚选在“ 主麻日 ” 。42.塔塔尔族:塔塔尔族的重要节日是“ 撒班节” ,又称为 “ 犁头节 ” 43.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信奉伊斯兰教

15、,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44.塔吉克族:塔吉克族的许多传统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45.景颇族:景颇族普遍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46.独龙族: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47.中国俄罗斯族:风俗习惯与俄罗斯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仰东正教,使用俄语和俄文,也用汉、维、哈文。48.裕固族:裕固族生产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制成的。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鲁派(黄教)。49.撒拉族:撒拉族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

16、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50.仡佬族:即中国古代 “ 僚人” , 仡佬族很喜欢吃辣食,吃法很多51.锡伯族:族人喜爱骑马射箭。 因而,锡伯族享有 “ 射箭民族 ” 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 “ 东布尔” 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52.拉祜族: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间文学也极为丰富,传统的乐器有“ 芦笙”和“ 三弦” 。53.基诺族:基诺族待客真诚,在民间一直保留“ 生分熟吃 ” 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都可分一份,熟时都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饮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54.珞巴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多信巫

17、教。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狩猎,擅长射箭。55.畲族:有客人到门, 都要先敬茶, 一般要喝两道。 有一种说法: “ 喝一碗茶是无情茶。 ”还有说法: “ 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 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56.汉族:中国最大的民族,分布较广,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以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

18、。篇三: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一、传统节日1泼水节傣族的新年称为 “ 泼水节 ” ,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 3-4 天。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2三月街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

19、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3火把节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到了火把节之夜,村1 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

20、比赛。4踩花山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5目脑纵歌节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 目脑纵歌 ” 译意为 “ 大伙跳舞 ” ,盛大的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的几天, 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的广场举行活动。 典礼开始,鼓乐齐鸣,景颇族和其他民族同胞互赠鸡蛋、米酒等礼物,向来宾敬献用芭蕉叶包的紫糯包,接着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头戴美丽的孔雀羽帽

21、领舞,各族同胞也跟着一起翩翩起舞,人们兴高彩烈,喜气洋洋,队伍中不时发出“ 哦啦! ” 2 “ 哦啦!” 的欢呼声。舞场上 “ 巴扎” 劲吹,锣鼓喧天,雄浑而壮阔的舞步声震群山。6播种节佤族的传统节日,节日一般在佤历“ 气艾月 ” (农历二月)举行。届时,村村寨寨都将房屋修整一新,剽牛一头,将牛肉分给家家户户祭祀祖先,然后人们身着盛装,带上农具和食物到田间地头,长者唱撒谷调,男子打坑,女了点播。7赛马会五月端午的赛马会是中甸藏族人民纪念格萨尔大王的盛会,是藏历新年,是高原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日子,每逢这一天,人们扶老携幼,争相前往舞凤山赛马场观看赛马,100 多匹赛马将表演精彩纷呈的马术、马技;晚

22、上各民族一起在大街上点燃篝火,跳舞狂欢。二、风俗习惯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的历史传统、民族感情和共同心理素质又各具特色,同时,受社会经济发展、所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制约,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俗习惯。1.对歌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传统的恋爱方式,也是节日的庆贺方式。如苗族的“ 游方” 、瑶族的“ 唱风流” 、布依族的 “ 浪哨”“赶表” 、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调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情,3 寻觅情侣,选择配偶。对歌内容根据当地流行的词曲,视环境和对象临时编出对歌内容,歌声抑扬顿挫,对答妙趣横生。2哭婚是壮、彝、哈尼、藏等民族的婚姻风俗,一般在婚礼前几天或婚

23、礼当天进行,由新娘的母亲及家属中的女眷陪伴新娘哭,表现新娘对少女时代生活逝离的悲伤、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对家人离别的眷恋,也有对婚姻不满的控诉。3抢亲云南的彝、傣、白、阿昌、傈僳、景颇、瑶等民族都有抢婚习俗,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恋爱婚姻受到阻拦的情况下发生。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许, 由男方缴约伙伴佯作抢亲或约伙伴抢走暗中选好的姑娘,姑娘既使愿意,也必须佯作反抗,大喊大叫。4丢包每年泼水节时,傣族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相对排成两行,女方把花包掷向中意的小伙,如果男方有意,就装作不接花包,愉快认输,把礼物赠给姑娘,双双离场去倾诉衷肠。丢包时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动。5 阿夏婚云南宁蒗摩梭人旧时婚俗,“ 阿

24、夏” 系摩梭语,为 “ 朋友” 之意,男女双方不称夫妻而称“ 阿夏” ,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交换信物之后即可偶居。其中走访婚最为奇特,4 走访婚是夜里男到女家望门访宿,次日黎明回到自己家中,不同吃不同劳动,无家庭经济联系,所生子女属女方,男女双方都可与其他人有同样的关系,这种婚姻是一种母系社会制的残余。6剽牛庆丰收独龙族庆丰收的祭祀节日。 每年秋季选择一天作为庆丰收日, 剽牛仪式在村寨广场举行,由家族长主持,将牛拴在广场的木柱上,由一位青年妇女把一串珠琏挂到牛角上,经过短暂的仪式后,由一位姑娘将麻织物披到牛背上,最后由一位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将锋利的竹矛剽入牛心脏,众人欢跃而上,开膛割肉。随后人们欢呼跳跃,跳起欢乐的锅庄舞,共庆佳节。7踩月亮是苗族青年交友婚恋习俗,又称走寨,每当月明之夜,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弹着月琴,吹着洞箫到村村寨寨去寻找中意的姑娘,吹拉弹唱,嬉笑娱乐,通过“ 踩月亮 ” 彼此了解,建立友谊,甚至相恋而盟誓终身。8树叶信在景颇、傈僳族中流行过的“ 实物信 ” ,利用树叶表达感情,传递信息,每种树叶都代表不同的含义。如男子用两片嫩叶加上蜂蜜等物,表达对女子的喜爱;女方有意则回赠草烟、芦子等,如表示拒绝则把两片树叶翻成背靠背送还给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