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智慧讲授大纲课件.ppt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7151022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36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智慧讲授大纲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孟子》智慧讲授大纲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智慧讲授大纲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智慧讲授大纲课件.ppt(6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孟子智慧讲授大纲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颜炳罡教授孟子的智慧讲授大纲一、孟子其人其书二、孟子的哲学智慧三、孟子的政治智慧四、孟子的权变智慧一、孟子其人与孟子其书孟子,名轲,字子舆或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人。生于约西元前372年,卒于约前289年。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后家道衰落,迁到邹国。据传说孟子幼年丧父,在母亲的养育下成长。“孟母三迁”,”子不学,断机杼”等都相当有名,成为千古美谈。孟子自述自己是“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离娄下)史记记载: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孟子一生追求,“乃所愿,则学孔子”。(公孙丑上)孟子其人与孟子其书(2)孟子学成之后,来到邹国,开始教授孟子学成之后

2、,来到邹国,开始教授 学生生活,公孙丑、学生生活,公孙丑、万章等前来求学。约四十多岁,仿孔子,开始周游列国,万章等前来求学。约四十多岁,仿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推行他的“仁政仁政”、“王道王道”理想。先后游历齐、宋、薛、理想。先后游历齐、宋、薛、鲁、滕、梁等国。鲁、滕、梁等国。“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其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惠王不果其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为商鞅,楚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连横,为商鞅,楚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不

3、合。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不合。”齐国与梁国是大国,向齐宣王、梁惠王等推行他的治国齐国与梁国是大国,向齐宣王、梁惠王等推行他的治国主张,但未被采纳。晚年,孟子回到家乡,主张,但未被采纳。晚年,孟子回到家乡,“退而与公孙退而与公孙丑、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丑、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孟子七篇。七篇。”一、孟子其人与孟子其书王安石:孟子诗:沉魂浮魄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廖。一、孟子其人与其书元文宗至顺元年即西元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邹国亚圣公。(二)孟子其书1、孟子的作者问题: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有人认为是孟子的学生万章、公孙

4、丑相与记孟子之言。司马迁、赵歧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史记 孟荀列传:“孟轲所与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赵歧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蒋伯潜等人认为,孟子一书,全称孟子,孟子的学生 称某某子,如乐正子,公都子等等,可见非孟子自著,乃是其学生记录孟子言行整理而成,仿论语之作。一、孟子其书2、孟子的篇目孟子一书古代有两个传本,一个是十一篇,一个传本七本。十一篇的孟子除现存的孟子七篇之外,还有外书四篇,东汉赵歧作孟子章句,认为外四篇与孟子一书主旨不合,是后人仿孟子假托作品,不采,故而不传。我们今天的看到孟子共七篇,凡十四卷。七篇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

5、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分上、下卷,故共十四卷。一、孟子其书3、孟子由子而传,由传而经孟子本为子书,两汉时,孟子仿论语之作,地位渐高。孟子已在论语之次,经子之间,传记之列。五代时,蜀主孟昶(音厂)命毋昭裔楷书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论语、孟子十一经刻石,是孟子入经之始。南宋朱子定孟子入四书,明清之际,以四书取士,孟子成为官方教科书。(二)、孟子其书4、孟子一书的主旨: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

6、为者矣。(杨龟山)(二)孟子其书5、后人评孟子:赵歧评孟子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隆治平,颂清庙,卿大夫蹈之,则可以遵君父,立忠信;守士历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孟子题辞)韩愈:道统说,孟子传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之以传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以是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原道)(三)、学习孟子的意义1、人性本善:回归人性,体悟人之所以为人的真义2、居仁由义:体认民族的精神家园,重塑民族精神3、养浩然之气:作豪杰之士。3、提高文学修养,增长见闻。孟子一书的成语非常多,对汉语言发展影响甚大。

7、不远千里,吊民伐罪、出尔反尔、左右逢源、缘木求鱼、曾经沧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流合污、闻过则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民同乐,动心忍 性,独善其身,兼济天下,自暴自弃、举一废百、知人论世、一曝十寒、水深火热、以德服人、五十步笑百步、王顾左右而言他、民贵君轻、仁者无敌、揠苗助长等等,孟子贡献给后人的成语几十个。二、孟子的哲学智慧1、孟子主旨。“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 滕文公上)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理论依据、出发点。尧舜代表了圣王当政的时代,是孟子的理想。不了解性善论就不了解孟子。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中庸天命之谓性。皆性善之来源2、孟子的三辨:人禽之辨、义利之辨、王霸之辨。哲学智慧3

8、、孟子时代的人性论之争,告子上,称引公都子公都子曰:A“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B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C: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D: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哲学智慧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

9、才者也。(告子)哲学智慧4、孟子与告子人性论之争驳性犹杞柳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孟子曰:“人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棬也?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戕贼人性而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告子上哲学智慧驳性犹湍水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哲学智慧

10、驳生之谓性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犹白之谓白与?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曰:“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哲学智慧性善之说明与论证:性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哲学智慧性善论证之二:即心之所同然,圣人与我同类口之于味,有同嗜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嗜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

11、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嗜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告子上二、哲学智慧性善论据之三:人禽之辨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二、哲学智慧E:性善论据之五:乍见孺子将入井所以谓人皆有

12、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孙丑上哲学智慧性善根据之六:良知良能与赤子之心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上15)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离娄下12)哲学智慧恶之来源之一:自暴自弃乃至自贼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

13、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离娄上10)有四端而自谓不能就是自贼,谓其君不能是贼其君的人。哲学智慧恶的来源:大小失养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注狼藉,糊涂虫)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告子上14)哲学智

14、慧外在环境与恶的来源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为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是岂人之情也哉?告子上二、哲学智慧外在环境与恶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

15、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跷,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告子上二、孟子的政治智慧1:仁政说A:仁政是什么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告子上政治智慧B、仁政就是王道,王道即以德服人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公孙丑上2、制民之产是仁政的基础不违

16、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3、有恒产而后有恒心“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

17、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上4、仁者无敌“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4: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上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5:唯仁者宜在

18、高位孟子曰: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者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离娄上7、国人皆曰可杀:民主思想“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下政治智慧6、处理君臣关系的智慧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

19、:“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万章下)政治智慧处理君臣关系的智慧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公孙丑

20、上)8、论汤武革命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梁惠下)9、论君臣关系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7、守先王之道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离娄上)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离娄上)政治智慧先王之道即尧舜

21、之道“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离娄上)政治智慧8、政治理想:井田制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滕文公上)三、孟子的修养智慧1:修养大体孟子曰:“人之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

22、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告子上体有大小:养大体为大人,养小体为小人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23、此为大人而已矣。”(告子上)天爵人爵之辨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告子上)所欲、所乐、所性三层境界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孟子论”三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

24、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尽心上人之良贵(尊严与价值)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告子上)2、如何修身:求放心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如何修身:养心在于寡欲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

25、)如何修身:养心在于养气(浩然之气“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止之意),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上)文天祥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

26、,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其诗作笔力雄健,情感饱满,慷慨激烈,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震撼千古人心。文天祥正气歌所列举的人物构成了民族脊梁,天地正气。正气就是孟子的“浩然之气”。一、何谓“正气”引言:从文天祥的正气歌谈起原文: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 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

27、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七气是指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秽气。正气歌(节选)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

28、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3:修身境界:成就大勇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公孙丑上)说大人,则藐之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尽心下)面对横逆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

29、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离娄下)反求诸己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离娄上)大丈夫精神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汝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0、。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处“穷”与居“达”之道(孟子)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舍生取义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茍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告子上)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

31、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公孙丑下)中学教材的几章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

32、患而死于安乐也。”中学教材的孟子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四、孟子的权变智慧A:礼与食之轻重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

33、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告子下)经权观B:礼与权变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离娄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