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全国卷热考微专题(7)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学案.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11624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7.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全国卷热考微专题(7)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全国卷热考微专题(7)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全国卷热考微专题(7)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全国卷热考微专题(7)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学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全国卷热考微专题全国卷热考微专题(7)(7)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1喷泉实验的原理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2形成喷泉的类型气体HClNH3CO2、Cl2、SO2、H2SNO2NO2、O2(41)吸收剂水、NaOH 溶液水NaOH 溶液水水3.喷泉实验的发散装置及操作方法以教材中的装置(发散源)可设计如图所示的多种不同的装置和采用不同的操作(如使气体溶于水、热敷或冷敷、生成气体等)来形成喷泉。设计说明:(1)装置()改变了胶头滴管的位置,胶头滴管挤入少量水于试剂瓶中,即可使少量溶液

2、沿导管进入烧瓶中,导致大量的 NH3溶解,烧瓶内形成负压而产生喷泉。(2)装置()省去了胶头滴管,用手(或热毛巾等)捂热烧瓶,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或用浸冰水的毛巾“冷敷”烧瓶,使水进入烧瓶中,瓶内氨气溶于水)。(3)装置()在水槽中加入能使水温升高的物质致使锥形瓶内酒精因升温而挥发,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喷泉。(4)装置()向导管中通入一定量的 H2S 和 SO2,现象为有淡黄色粉末状物质生成,瓶2内壁附有水珠,NaOH 溶液上喷形成喷泉。(5)装置()打开处的止水夹并向烧瓶中缓慢通入等体积的 HCl 气体后关闭该止水夹,等充分反应后再打开处的止水

3、夹,观察到先有白烟产生,后产生喷泉。(6)装置()中,挤压胶头滴管,然后打开导管上部的两个活塞,则在右面烧瓶出现喷烟现象,再打开导管下部活塞,则可产生双喷泉。4喷泉实验产物的浓度计算关键是确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后物质的量浓度:(1)HCl、NH3、NO2气体或它们与其他不溶于水的气体混合时:溶质的物质量浓度为molL1。1 22.4(2)当 NO2和 O2的混合气体的体积比为 41 时,c(HNO3) molL1。1 28如图所示:烧瓶中充满了干燥气体 a,将滴管中的液体 b 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 f,烧杯中的液体 c 呈喷泉

4、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 a 和 c 分别是( )选项a(干燥气体)c(液体)ANO2水BCO24 molL1盐酸CCl2饱和 NaCl 溶液DNH31 molL1盐酸解析:3NO2H2O=2HNO3NO,能形成喷泉,但水不能充满烧瓶,A 错误;CO2不能溶于盐酸,B 错误;Cl2不溶于饱和 NaCl 溶液,不能形成喷泉,C 错误。答案:D1下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说明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B进入烧瓶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显碱性3C形成喷泉的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D用氯气代替氨气,利用此装置也可进行喷泉实

5、验解析:Cl2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不能形成喷泉。答案:D2四支试管中分别充满 NO、SO2、NO2、Cl2中的一种,把它们分别倒立于盛有水的水槽中,充分放置后的现象如下图所示。其中原试管充满 NO2的是( )解析:根据 3NO2H2O=2HNO3NO,剩余气体是反应前的 ,故 B 项正确。1 3答案:B3.如图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BNH3(H2O 中含酚酞)/红色喷泉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解析:二氧化碳难溶于碳酸氢钠溶液,不能

6、产生压强差,无法形成喷泉,A 项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答案:A4下图是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 4 个喷泉实验方案,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的是( )A挤压装置的胶头滴管使 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B挤压装置的胶头滴管使 NaOH 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的 a 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4D在装置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解析:H2难溶于 NaOH 溶液,不能使烧瓶内外形成较大压强差,故不能引发喷泉。答案:B5.如图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 X,滴管内盛有液体 Y,若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 Y 滴入瓶中,振荡,一会儿可见小气球 a 鼓起。气体

7、X 和液体 Y 不可能是( )AX 是 HCl,Y 是饱和食盐水BX 是 CO2,Y 是稀硫酸CX 是 SO2,Y 是 NaOH 溶液DX 是 NH3,Y 是 NaNO3溶液解析:当滴入的液体 Y 将锥形瓶中的气体 X 溶解或发生反应后,使锥形瓶中的压强减小,大气压通过导管将空气压入小气球 a 使它鼓胀起来。CO2不溶于稀硫酸也不与其反应,所以不可能是 B,其他选项可使小气球 a 鼓起。答案:B6如图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某同学用烧瓶中盛不同成分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请帮助分析实验后烧瓶中所得溶液的浓度(假设是在标准状况下完成实验,且溶质不扩散)。(1)若用 HCl 气体,则c(HCl

8、)_。(2)若用 NO2气体,则c(HNO3)_。(3)若用n(NO2)n (O2)41 的混合气体,则c(HNO3)_。(4)若用n(NO2)n(O2)21 的混合气体,则c(HNO3)_。解析:设烧瓶的容积为V L,则气体的物质的量均为mol。V 22.4(1)若是 HCl 气体,喷泉后,溶液充满烧瓶,则溶液的体积为V L,c(HCl) molL1。V 22.4mol V L1 22.4(2)若为 NO2,喷泉后,溶质为 HNO3,53NO2H2O=2HNO3NOmol molV 22.42 3V 22.4则喷泉后溶液的体积为V L,2 3c(HNO3) molL1。2 3V 22.4mo

9、l 2 3V L1 22.4(3)若为n(NO2)n(O2)41 的混合气体,n(NO2) mol,4 5V 22.44NO2O22H2O=4HNO3 mol mol4 5V 22.44 5V 22.4喷泉后,溶质为 HNO3,溶液充满烧瓶,则c(HNO3) 4 5V 22.4mol V L4 51 22.4molL1 molL1。1 28(4)若为n(NO2)n(O2)21,则反应剩余 的氧气,溶液充至烧瓶的 ,溶质为1 65 6HNO3,计算方法同(3),c(HNO3) molL1。1 28答案:(1) molL1 (2) molL11 22.41 22.4(3) molL1 (4) mo

10、lL11 281 287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1)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用图 1 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该实验的原理是_。6如果只提供如图 2 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_。(2)利用图 3 装置,在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ACu 与稀盐酸 BNaHCO3与 NaOH 溶液CCaCO3与稀硫酸 DNH4HCO3与稀盐酸(3)在图 3 锥形瓶中加入酒精,瓶外放一水槽,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_。A浓硫酸

11、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4)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图 1、2 是_上部烧瓶内的压强,图 3 是_下部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均填“增大”或“减小”)。人造喷泉及火山喷发的原理与上述装置图_原理相似。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喷泉形成的基本原理,即圆底烧瓶内与烧杯(或锥形瓶)液面外产生压强差。(1)图 1 引发喷泉,只需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即可。图 2 则需先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圆底烧瓶,发现有气泡冒出后,移去热毛巾即可。(2)能在锥形瓶内反应产生气体,使压强大于圆底烧瓶内压强方可,故应选 NH4HCO3和盐酸,其他要么不反应,要么反应不生成气体或产生气体很少,故不能形成喷泉。(3)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热,使瓶内酒精汽化也会发生喷泉。(4)图 1、2 导致上部压强减小,图 3 导致下部压强增大,人造喷泉及火山喷发均与图3 原理相似。答案:(1)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部分 NH3溶于少量水中,使圆 底烧瓶内压强减小,烧杯内水喷入圆底烧瓶 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至有 气泡从水中冒出,移去热毛巾 (2)D (3)A (4)减小 增大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