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伦理学诞生之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共生观,环境保护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102594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伦理学诞生之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共生观,环境保护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环境伦理学诞生之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共生观,环境保护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伦理学诞生之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共生观,环境保护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伦理学诞生之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共生观,环境保护论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环境伦理学诞生之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共生观,环境保护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环境伦理学诞生之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共生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论文:环境伦理学诞生之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共生观 内容摘要:环境伦理学通过对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共生法则、规律、原理、方式方法的系统揭示, 可为现代中国社会发展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挥如下功能:环境伦理学可帮助人们理清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各种错误观念, 矫正其价值定位, 重构人类与自然环境共生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原则。在这里基础上, 环境伦理学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方式方法论, 可引导人类改变工业文明不可持续的生存方式和发展形式, 构建限度生存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和

2、生活关系, 为探寻求索生态文明的人类将来提供所需的思想、智识、理论、方式方法资源。 本文关键词语:环境伦理学; 人类命运共同体; 可持续发展; 限度生存; Reconstruct the Symbiosi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Value of the Birth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ZHU Ping School of Marxism,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Environmental ethics reveals systematically the laws, rules, pr

3、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ymbiosis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t can play the following func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environmental ethics can help people to clear up all kinds of wrong ideas a

4、bou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orrect their value orientation; it can reconstruct the cognitive way and value principle of symbiosis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n this basis, as a methodology of soci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ethics can guide human beings to change the un

5、sustainable way of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o constru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and life relationship with limited survival, and to provide necessary resources of thought, knowledge, theory and method for exploring the futur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自工

6、业革命以来, 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无限度的开发与利用, 导致环境生态日益恶化, 由此引发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危机。此危机本质上是人类的生存危机、发展危机。这些来自各方面的危机推动人们认识的觉悟, 正视人类与环境是共命运的这一存在事实, 自觉地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 便成为当今人类抵御生存风险、解决环境危机的必然选择。由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利害关系而构成的环境伦理学, 通过对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共生规律、法则、原理和方式方法的系统揭示, 则可为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 提供认知、价值和方式方法论上的伦理引导和支持。 一、历史进程中的环境伦理学溯源 环境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划定其研究视域是首要

7、工作。美国学者戴斯 贾丁斯便对 环境伦理学 做了界定: 环境伦理学旨在系统地阐释有关人类和自然环境间的道德关系。 112在定义中, 人类和自然环境分别是伦理主体和伦理客体, 而 道德关系 是核心内容。但这个 道德关系 不是一个狭义的 道德的关系 概念, 而是一个与道德相关的广义概念。它包括了道德的、不道德的、反道德的和超道德的等关系。这些关系本质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它详细表征为两种倾向:一是人类生存活动与自然环境良性循环相合, 则人类与自然环境构成互利共生关系;二是人类生存活动与自然环境良性循环背离, 则人类与自然环境构成相互伤害关系2。前一种倾向具体表现出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生态关系是

8、和谐共生的;后一种倾向人类与自然环境生态关系是分裂对立的。现代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 表征为第二种 分裂对立 的状态, 在这里之前则表现为第一种 和谐共生 的状态。产生前后不同状态的原因:在人类文明进程中, 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类, 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是不同的, 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判定也存在区别;由是,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便产生了不同变化。正因如此, 反思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 仅从现时代着手远远不够, 还须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审视。 从人类历史发展角度来看, 人类文明可分为:前人类时期、原始文明时期、古代文明时期和当代文明时期。前人类时期是指人质化意识尚未构成的蒙昧时期,

9、即人类作为动物形态的时期;原始文明时期则是指人类从动物蒙昧状态脱离, 构成人类人质化意识的时期;古代文明时期是指人类脱原始社会家族式生活方式, 走向社会化、制度化生活方式的时期, 以国家构建为标志;当代文明时期则是指人类脱离农耕社会走向工业文明的时期, 以资产阶级革命和科技革命为标志。在前人类时期, 人类作为一种灵长类动物 猿 而存在。 猿 尽管是人类演化的动物祖先, 但它与人类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猿 处于蒙昧意识之中, 而人类却有了人质化意识。所谓人质化意识, 就是对象化意识, 即自我与它者的区分意识。这种意识的产生促成了人类的我与它、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等意识的构成。由是发展, 人类与

10、作为它者的 自然 的意识也就产生了。但作为 猿 而存在的人类, 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人类按生物本能进行活动, 饿了就吃, 困了就睡 。这一时期的人类没有生产能力, 并不能对环境生态造成毁坏, 因此天然地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也呈现为 和谐共生 的。这种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 由于是天然构成的, 因而不能称之为 道德 的关系, 应该是一种超道德的关系。 从前人类时期发展到原始文明时期, 某些 猿 进化而有了自我意识, 成为真正的 人 。人类有了自我意识, 它者意识也随之产生。然而相对于刚刚觉悟的人类, 自然仍然拥有着不可抗拒的主宰气力。由于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

11、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气力与人们对立的, 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 人们就像家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利。 335所以 在自然和集体面前显得软弱无力的原始人, 把自个跟他的动物祖先, 跟自个的图腾等同起来, 通过复杂的并经常是备受折磨的仪式, 归根到底扩大着他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依靠。 4这一时期的人类, 由于本身气力的羸弱, 一方面只能像动物祖先一样顺从自然;另一方面又通过图腾崇拜和宗教仪式供养和抚慰 自然之神 。从外表上看, 人类仍像动物一样顺从自然, 但有着本质的不同:动物对自然的顺从是一种无目的、无意识的消极顺从, 而原始人类对自然的顺从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主动顺

12、从。在这种意识支配下, 人类生存活动没有造成环境生态本质性毁坏。人类与自然环境, 仍然保持着和谐融洽的共生状态。 进入古代文明时期, 人类已经开场使用文字、发展文化、构建城市和建立国家。人们逐步摆脱了迁徙与渔猎的生存方式, 过上了养殖和耕种的定居生活。这时候的人类社会, 一方面拥有了几千年的生存经历体验和生产技术;另一方面人类人口数量也持续增长。为了知足人们的物质需要, 人类开场有目的、有计划、成规模地大量砍伐森林、开开荒地、修建城市、构筑宫殿。这些活动致使环境生态遭到毁坏, 造成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正因如此, 很多曾经繁盛一时的文明国度也渐渐消失。比方: 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13、 其衰退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森林被毁坏和引水灌溉带来的土壤盐碱化。 5 那些曾在古老的苏美尔地区繁荣的城市乌鲁克:乌尔和其他城市, 如今不过是沙漠环境中废弃的土堆。 643据专家考证, 中国古楼兰王国和南太平洋复活节岛文明的毁灭, 都是由于当地环境生态毁坏殆尽造成的。这些例子讲明了一个事实:在古代文明时期, 人类与自然环境, 已经不再是和谐融洽的共生状态, 而是 相互伤害 的对立状态。 在当代文明时期, 长期钳制人们思想的神学枷锁, 在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以及科学革命的一再捶打下, 最终被彻底粉碎。由于摆脱了 神 的桎梏, 人类便把睿智的目光转回到本身上来, 进而发现了人的 尊严和价值 。人

14、类不再讴歌至高无上的上帝, 转而赞美人类本身。在哲学上, 人们也要将神学传统转变为人类学传统。用费尔巴哈的话讲, 近代哲学的任务, 是将上帝现实化和人化, 就是讲:将神学转变为人类学, 将神学溶解为人类学。 7其目的是把人类上帝化, 进而成为自然万物的主宰。如普罗泰格拉所言: 人是万物的尺度。 8而康德更是提出了 人为自然立法 的命题。在科学方面, 哥白尼否认了托勒密所构建的 地心讲 , 提出了 日心讲 开普勒计算出了行星运行的椭圆形轨道, 而否认了传统天文学所持的圆形轨道讲以及三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大发展等等。在这里背景下, 人类以为自个拥有强大的科技能力, 能够向自然宣战并最终征服自然。 洛克

15、就曾毫不掩饰地宣称:对自然的否认, 就是通向幸福之路, 必须把人们有效地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921由此, 人类与自然环境陷入了 征服与被征服 的对抗状态。 能够看到,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 由 和谐共生 逐步向 分裂对抗 转变。这种转变凸显了一个事实: 人类越是发展, 自然环境越是恶化 。一方面, 人类 作为自然生物依靠于自然, 不利用自然的建设性功能, 他根本就活不下去。 10102另一方面, 人类利用自然的建设性功能, 又会导致环境生态问题。而学者唐代兴就指出: 生态问题不是由环境所引发出来的, 而是由生命的诞生和谋求生存引发出来的。 1132这表示清楚, 人类才是导致环境毁坏

16、和生态问题的罪魁祸首。人们认识到了这一点, 开场了对人类与自然环境生态关系的研究, 由此便产生了环境伦理学。 二、突围生存窘境的环境伦理学方向 环境伦理学诞生, 让人们认识到:第一, 所有人类的命运是联络在一起的;第二, 人类与自然是一体共生的;第三, 自然环境生态日趋恶化;第四, 人类已陷入可持续生存窘境。由是, 怎样突破生存窘境便成为当下最急迫的任务。落实到环境伦理学上, 首要工作在于理清传统伦理学错误的认知, 矫正其价值定位。传统伦理学以为:自然与人类没有利害冲突, 也不具有道德身份。尤其 对大多数持西方传统的哲学家来讲, 只要人类才有道德身份。几乎没有哲学家去考虑其他存在能否有道德身份

17、, 考虑这个问题的则否认任何自然客体的道德地位。 1108这种对自然道德地位的否认, 后经当代生态学研究发现, 是错误的。既然是错误的认知, 那么为什么古人没有觉察出呢? 这是由于:人类对与自然生态关系的认知有一个经过。恩格斯曾指出: 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 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12。也即是, 人类的认识是对自然界变化的理性反映, 即先有自然界变化, 然后才有对此变化的理性反映。这表示清楚: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 总是盲目的、滞后的。智者普罗泰戈拉提出了 人是万物的尺度 , 康德提出 人为自然立法 命题, 以及洛克以为:大自然中 仍有着取之不尽的财富,

18、能够让匮乏者用之不竭。 921这些观念之所以在工业文明之前没有被证伪, 是由于他们所处时代环境生态没有恶化。到了现代, 一大批环境伦理学家批判这些先哲们的错误言论, 则是由于现代环境生态已在恶化。这也印证了环境史学家唐纳德 休斯的话: 人类的本质是能从实验和错误中汲取经历体验教训, 但终究还是会犯错。 6241这一客观表现便是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生存窘境。因而, 解决此窘境, 关键在于正确认知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 基于上述认识, 环境伦理学的首要任务, 便是矫正人类对与自然环境生态关系的错误认知。曾指出: 人们迄今总是为自个造出关于自个本身、关于自个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根

19、据自个关于神、关于模范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个的关系。他们头脑的产物就统治他们。他们这些创造者就屈服顺从于自个的创造物。 315这表示清楚, 人是一种观念的动物, 人们的现实活动是自个观念指导下的产物。推此而言, 人为活动造成的环境危机, 源于人类对自然已有的认知观念。这些观念包括了人类价值中心论, 笛卡尔等的机械的二元论世界观, 洛克的自然资源无限论、征服自然无害论和物质幸福论等等。在这些观念指导下, 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掠夺式开发。这既使环境生态日益恶化, 也使人类陷入了生存窘境。因而, 如要走出窘境, 人类首先抛弃传统错误观念, 重建一种正确观念。而环境伦理学研究, 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

20、客观的生态关系, 即有限性、一体性、平等性等关系。它打破了主张无限论、征服论、差等论的传统自然观, 矫正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错误认知。 其次, 环境伦理学正确定位自然环境与本身的生态关系, 重构人类与自然环境 互相依存, 共生互生 的伦理认知。罗尔斯顿以为: 人类生命是浮于以光合作用和食物链为基础的生物生命之上而向前流动的, 生物生命又依靠于水文、气象和地质循环。在这里, 生命同样也并非只限于个体的自我, 而是与自然资源息息相关。我们及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在自然中生长和积累起来的。 13这段话有四点意涵:第一, 人类生命存在是以其他地球生命存在为基础;第二, 其他地球生命存在又是以良好的自然环境

21、为基础;第三, 人类和其他地球生命发展都是以自然资源为基本条件;第四, 人类和其他地球生命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人类、地球生命、自然环境是盛衰相伴、一体共生的14。这表示清楚, 人类与自然环境是 盛衰相随, 一体共生的 。这是由于, 环境是自然与生命的共同开创建立:生命与自然的共生互生, 构成了生命存在得以敞开其生存进程的环境。 11160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 天然地存在一种 共在互存、互利共生 1的生态关系。这种关系与人类社会成员间的道德关系, 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它们都追求且现实也要求它们之间必须 互惠互利、互利共生 否则, 作 损它利己 之事到头来还是 己它两害 。因而, 环境伦理学揭

22、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 共在互存、互利共生 的生态关系, 破除了人类与自然环境无利害冲突的错误观念, 重构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一体共生的伦理认知。 其三, 环境伦理学重塑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价值系统, 建构生态化的伦理原则。传统伦理学通常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排除在外, 即使将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态关系纳入伦理视域中, 也被视为是一种不平等、被宰制与宰制且无利害冲突的关系。洛克便是这一观点的支持者。他以为:首先, 人类本性纯良, 而人类为恶是由于匮乏和贫穷;其次, 人类为恶, 进一步引发社会动乱和混乱;再次, 人类与自然没有利害冲突, 而且自然界有取用不完的资源;最后, 人类能够无限度开发自然资源, 以

23、知足人们物质需求, 由此使社会永保太平。但事实恰好相反, 人类与自然环境存在利害关系, 即 共在互存、互利共生 关系。这一关系逻辑地包含了两者地位的平等性、取予的对等性、存在的限度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也隐含了处理两者生态关系的伦理原则, 即平等性原则、普遍正义原则、限度生存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 首先, 平等性原则, 是评价原则。人类与自然、其他地球生命之间存在 互利共生 的生态关系。这表示清楚, 其他地球生命、自然与人类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人类必须平等地看待和处理与自然、地球生命的生态关系。第二, 普遍正义原则, 是分配原则。在利益上处理和分配上, 人类必须 一视同仁 地看待本身与它者的利益需求,

24、 正视本身与自然环境 得所当得 的利益, 实现本身与自然的 取予对等与平衡 。第三, 限度生存2原则, 是规范原则。人类、其他地球生命和自然三者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中, 三者各自居于 不同但同等重要 的位置。人类、其他地球生命和自然都是有限的存在者, 也是互相依靠的有限存在者。这就要求, 人类必须节制本身物质欲求, 规范本身生存活动, 实行有限度的生存策略。第四, 可持续性原则, 是目的原则。人为造成的生态危机, 事实上是人类的生存危机。假如解决不好, 它会阻断人类发展的持续性。为了可持续发展, 人类必须维护好与自然环境的 互利共生 关系。 概言之, 环境伦理学旨在通过理清对人类

25、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 矫正传统伦理学对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认知错误, 重构对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正确认知, 继而重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价值原则。在这里价值原则引导下, 人类规范自个的行为、限制自个的欲望, 正确处理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 实现与自然环境的 互利共生 , 由此走出生存和发展的窘境。 三、开启将来的环境伦理学价值 环境伦理学诞生根本源头于环境危机。此危机本质上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它威胁的是全人类的生存安全。这决定了, 解决环境危机不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所能做到的, 而是要全人类基于共同命运而统一合作才能实现。基于此, 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人类通力合作、解决环境危机的必然选择。而由环境伦

26、理学研究而生成的环境伦理, 将在人性再塑、社会文化和国家制度上为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供伦理认知导引。 首先, 环境伦理引导人类约束自我行为, 再塑自我本性, 提升文明素养。这意味着, 环境伦理要求比传统伦理要求更高层次、更难。在传统伦理中, 个人行为时时刻刻遭到它者的监督与约束。个人道德行为, 本质上是建立在他律基础上的自主行为。而环境伦理则不同, 它要求人类完全自觉和自主地遵守道德规范。从理论上讲, 环境伦理学中一直存在 自然内在价值 的争论。这一争论, 本质是传统伦理逻辑与环境伦理逻辑之间的矛盾。传统伦理学以为:维持道德关系必须依靠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的主动与自觉;这就要求, 道德主体与

27、道德主体双方都必须拥有目的与理性的意识;假使主体与客体任意一方没有目的与理性意识, 那么它就没有促使另一方遵守道德规范的能力;因而, 两者的道德关系也就无法维持。而环境伦理学则将人类与自然环境视为道德主体与客体。但在传统伦理学看来, 自然没有目的与理性意识, 它无法保证人类与之相处时会遵守既有的道德规范。由此, 怎样保证人类与自然环境相处时遵守道德规范, 便成为了一个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唯一方式方法是, 人类始终自觉和自律地遵守与自然相处的道德规范。 从现实的角度来讲, 现代人类是地球上最强大的生命, 没有谁能与之相抗衡。除非人类自个约束自个, 否则没有它者能规范之。德国哲学家赫费就指出: 假

28、如一个物种变得如此强大, 甚至所有其他物种整体都不能制衡它, 假如自然流行的外部的限制取消, 就只剩下内部的限制。代替外部控制的是自我控制, 代替外来竞争的是本身的道德。 10102这里的 道德 涵盖了两个层次:一是个体人的;二是人类的。无论作为个体的道德, 还是作为人类的规范, 都要求完全自觉、自主和自律地支配自个。要做到这一点, 这是何等的困难。思想家唐君毅就强调: 支配自个是比支配世界更伟大的工作。 15况且, 他所言的 支配自个 的主体仅仅是指个体人, 而环境伦理所要求的主体却是整个人类种族。尽管如此, 人类只要根据环境伦理之要求, 力行自觉的自我约束和限制, 克制人类无限度的欲望,

29、那么就会在同自我本性的较量和抗争中逐步再塑自我本性, 提升人类种族的文明素养。 其次, 环境伦理引导人类发展一种新的生态文化, 搭建起 人与天调, 然后天地之美生 16的文化纽带。对此, 德国哲学家施韦泽在(文明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中提出 敬畏生命 观点能提供有益的借鉴。他以为, 基于 敬畏生命 的价值观念, 人类能够发展出一种新的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或环境伦理学) 。此种伦理学有四个特点: 第一, 新的伦理学是人类文化必然发展的结果;第二, 它是基于理性而生成伦理学, 对人们现实生活具有指导的作用;再者, 新的伦理学以 尊重与崇拜生命 为基础;其四, 在这里基础上, 人对所有的生物都负有个人责

30、任。 17在施韦泽看来, 新伦理学是一个基于 生命责任 的新人类文化。它要求将 生命责任 化为关联人类与自然共生发展的文化桥梁。但将 生命责任 作为构建新伦理文化的基础, 却是不牢固的。这是由于, 人类无论怎样超越自个, 但都不能完全铲除 为存己而利己 的生命本性。这种本性详细展现为两个层次:一是个体生命的;二是物种生命的。前者是后者的详细呈现, 而后者是前者的集合或类呈现, 两者既相区别又相辅相成。但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生命, 它要通过个体生命来呈现。因此个体生命既表征了作为详细生命的个体, 也负载了作为类生命的物种。因而在实际中, 个体生命有两种价值选择:一是个体生命价值;二是类生命价值。个体

31、生命负载类生命的价值, 但它价值的实现又仰赖于类生命价值的达成。从环境伦理学角度讲, 只要将施韦泽的 生命责任 进一步阐释为 类生命责任 , 才能基于 类生命存在与延续 , 构建一种适宜个体生命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形式。从人类社会角度来讲, 只要将施韦泽 生命责任 进一步深化为 基于人类生命存在而构成的生命责任 , 树立 人类生命与自然生命价值平等 的文化理念, 才能作为人类新伦理文化坚实与牢固的基础。惟其如此, 环境伦理才能提升人类的文明素养, 成为连接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文化纽带。 其三, 环境伦理还将引导人类创设国家的新职能,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这就要求, 人类必须构建生态化的社会规范、

32、文化方式和国家制度进行自我控制。这里 自我控制 的主体既是指人类社会中的个体成员, 更是指整个人类种族。前一个 自我控制 详细表征为人类社会成员所应遵守的 一般道德 , 它包括了社会公德与个人私德;后一个 自我控制 则表现为人类为规范社会成员行为而创设的法律和制度。后者作为一种制度与法律, 它是前者的根本保障和坚实后盾;前者作为一种社会伦理规范, 它的施行和实现必须以后者为前提和基础。因此, 无论提升人类的文明素养, 还是开创建立的新伦理文化, 都必须根植于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律和政治制度。这就意味着, 环境伦理不仅要求人类构建生态道德以规范个人行为, 还要求人类创设生态法律与制度以限制人类活动。

33、因而, 环境伦理学方式方法要求, 人类必须创设新的国家和社会职能, 治理环境污染, 保卫环境生态。20世纪70年代以前, 环境治理和保卫并不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基本职能。但从1970年开场, 这种情况得到了彻底的扭转。这一年, 美国成立了一个旨在保卫环境的国家职能部门, 即 美国环境保卫署 。随后, 世界各国也效仿美国的做法, 纷纷成立或设立保卫环境的职能部门。能够预见, 随着自然环境恶化情况加剧, 人类也必将加快国家法律与制度生态化转型的脚步, 逐步构建起一种有别于工业文明的新文明形态, 即生态文明。 总之, 环境伦理学的产生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 也将为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起到如下作

34、用:重建对人类与自然环境共生关系的伦理认识;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平等共生的价值意识;推动人类改变旧有工业化的无限度的生存方式, 建立起限度性、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提升人类的文明素养, 创造新的文化生存方式, 建构新的文明发展方式, 即生态文化为核心的生态文明。 以下为参考文献 1美戴斯 贾丁斯.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M.林官明, 杨爱民,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唐代兴.环境治理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J.广东社会科学, 2021, (5) :64. 3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4罗亚 泰纳谢.文化与宗教M.张伟达, 等,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5、1984:18. 5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与伦理M.冯雷, 李欣荣, 尤维芬, 译.北京:编译出版社, 2018:29. 6美唐纳德 休斯.世界环境史M.赵长凤, 王宁, 张爱萍,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0. 7费尔巴哈哲学着作选集:上卷M.荣震华, 等,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8王觉非, 杨豫.欧洲历史大辞典 (上) 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104. 9美杰里米 里夫金, 特德 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M.吕明, 袁舟,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10德奥特弗利德 赫费.作为当代化之代价的道德 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邓安庆, 朱更生,

36、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11唐代兴.生境伦理的哲学基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20. 12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573. 13美霍尔姆斯 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 叶平, 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104. 14唐代兴.国家环境治理学的中国话语构建J.河北学刊, 2021, (5) :14. 15唐君毅.人生三书:道德自我之建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11. 16黎翔凤, 梁运华.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4:865. 17李春秋, 陈春花.生态伦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7.

37、注释 1 取自于唐代兴先生的 生态理性哲学 六大基本命题之四:人 社会 自然 地球生命共生互生。其意是指世界的场态运动和世界的亲生命性, 此二者决定了 人、社会、自然、地球生命 的共在互存、共生互生。人、社会、自然、地球的生态状况, 最终取决于 人、社会、自然、地球生命 四者的共互状况, 其共互状况向生成、生长方向敞开, 就是生境;反之, 假如朝着沉沦、毁坏灭亡方向敞开, 就会沦为死境。参见于唐代兴先生(生态理性哲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版和(生境伦理的哲学基础, 上海三联书店2020版。 2 限度生存, 是唐代兴先生所着(生境伦理学 (八卷) 中 生境规范 的核心概念之一。唐代兴先生以为: 一切都因限度而存在, 一切都因限度而敞开存在, 追求存在。 他强调, 促使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 是人类以为存在世界是无限度的, 这种认知推动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无限度掠夺, 导致人类因生态危机而出现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窘境。因而, 人类要想走出生存窘境, 实现可持续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正视存在世界的限度性, 进而在生存和生产经过中遵循限度的规范原则, 实行限度生存的策略, 即所谓 限度生存 。参见于唐代兴先生(生境伦理的哲学基础, 上海三联书店2020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文化交流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