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09458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2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第二节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课程标准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阅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和“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掌握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 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阅读教材 P68P69“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填写下列知识。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名称。A 气候(地貌),B 地貌(气候)。2

2、从图中看出,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如下表所示: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整体性表现气候对流层大气中的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地貌)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水文各种水体之间存在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现象是各地理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地貌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流水、冰川、海水、风、地下水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植物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

3、作用的产物【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 323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据图分析:以气候和水文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提示 气候影响水文:降水丰富的地区,河流水量大,水位高;降水少的地区,情况相反。2水文影响气候:修建水库,会增大水库上方空气湿度,使降水的几率增加,并缓和气温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发展变化,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教材梳理 2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阅读教材 P69P7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填写下列知识。1定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

4、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有规律更替的现象。2.基本原因Error!3自然带4分异规律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分析:(1)图中的分布反映了纬度地带性规律,是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的现象。它的产生是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的,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更为明显。(2)图中 ABC 的分布反映了经度地带性规律,是各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的现象,表现为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更替。它的产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一定温度条件的影响,在中纬度表现更为明显。(3)除图中

5、反映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外,在高山地区还形成垂直地带性规律,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引起自然带的垂直变化。某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与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带变化有类似的规律。(4)除地带性规律外,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自然带出现非地带性分布的现象,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3(5)表格归纳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典型地区表现形式纬度地带性热量低纬度、高纬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经度地带性水分中纬度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地带性规律 垂直地带性水热海拔较高的山地水平延伸垂直更替非地带性规律海陆分布地形起伏荒漠绿洲无固定形式【图表解读】1读教材图 324“理想大陆

6、”自然带分布示意,据图分析:(1)以理想大陆东岸为例,指出从赤道向两极自然带的更替规律。(2)以理想大陆的 25N50N 地区为例,指出从东西两岸向内陆自然带的更替规律。(3)热带雨林带在理想大陆东岸向南北两侧伸展的原因是什么?(4)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在南半球缺失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1)沿理想大陆东海岸由赤道向两极自然带依次是: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寒带冰原带等。这种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产生这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即热量条件的影响而造成的,当然也受到水分条件的影响。(2)沿理想大陆 25N50

7、N 地区,从东西两岸向内陆自然带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等。这种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产生这样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且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最明显。(3)理想大陆东岸赤道附近,受信风影响,风从海洋上吹来,带来大量水汽,使沿岸地区降水增多;同时,理想大陆东岸低纬度地区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从而使热带雨林带在大陆东岸向南北两侧伸展。(4)南半球与北半球大致相同纬度地区陆地缺失。2读教材图 327 珠穆朗玛峰地区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据图分析:(1)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自然带类型和分布有哪些异同?(2)珠穆朗玛峰地区垂直自然带与从赤道到两极的

8、自然带有什么相似之处?提示 (1)南坡与北坡垂直自然带的变化不同,自然带结构复杂的一侧为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结构单一的一侧为北坡。南坡基带海拔低,有自然带发展的空间;南坡为向阳坡,光热条件好,面向印度洋,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因此自然带多。北坡由于相对高度小,自然带简单且变化少。(2)珠穆朗玛峰地区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具有从该地山麓向高纬度地区自然带变化的类似规4律。预习效果自测读下图,完成 12 题。1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是( )Aabc BdefCace Dbdf2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

9、表形态与植被遭到破坏有关C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D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发展的解析 d、e、f 均把人类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从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知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答案 1.B 2.D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示意图,完成 34 题。3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和陆地自然带的名称分别是( )AG 和 H 常绿阔叶林带BE 和 F 温带草原带CA 和 B 冰原带DC 和 H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4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的陆地自然带字母和名称为( )AG 热带草原带BE 亚热带沙漠带C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5DD 亚热

10、带常绿硬叶林带解析 第 3 题,图中陆地自然带名称分别是:A 为寒带苔原带,B 为亚寒带针叶林带,C 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 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E 为温带草原带,F 为温带荒漠带,G 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H 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其中 C 和 H 都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 4 题,地中海气候区位于图中 30N40N 的大陆西岸,即 D 对应的地区。答案 3.D 4.D假设下图中山地海拔相同,根据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完成 57 题。5根据四座山地植被分布情况,判断它们的纬度由低到高依次是( )A BC D6图中最有可能位于北半球的有( )A BC D7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在南北两坡明显不

11、一致,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海拔 B水分状况C热量差异 D土壤差异解析 第 5 题,根据基带的植被类型我们可以判断的纬度最高,其次是,虽然两座山地的基带相同,但是山地出现冰雪带,说明的纬度高于,因此,纬度由低到高依次是。第 6 题,北半球的山地南坡为向阳坡,自然带的海拔偏高。第 7 题,同一山体,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较阴坡高,其原因是阳坡的热量条件较阴坡好。答案 5.A 6.A 7.C探究点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案例探究】 材料 汉代的黄土高原,草肥水美、山清水秀。自唐代以后,因大兴土木、连年战争,森林植被被大量砍伐,最终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观6(1)黄土高原植被的破坏对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环

12、境产生怎样的影响?(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会给黄河下游地区产生怎样的影响?(3)此材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性?提示 (1)森林植被被大量砍伐,土壤受流水侵蚀,逐渐失去了肥沃的表面土层,土壤肥力逐渐下降,植被生长慢,气候变得干旱,地面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沟谷不断加深扩大,最终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观。(2)导致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形成“地上河” ,使黄河下游易发生洪涝灾害。(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反思归纳】1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土壤、水文、生物、地貌等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如下图所示: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

13、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7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方法技巧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相关问题的答题思路在分析某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答题思路:(1)明确自然地理要素的组成。答题思路:该地区、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2)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

14、的。答题思路: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3)分析某地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答题思路:当要素发生变化后,其他要素随之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

15、态环境破坏为例:8(4)分析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当地乃至其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答题思路: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即时巩固】 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填出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环境要素名称:_,_,_,_,_。(2)如果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

16、其他要素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河流:_;动物_;地下水:_;土壤:_。(3)这些要素之间具有_的关系。(4)你认为保护斜坡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的最好办法是什么?解析 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植被遭破坏会引起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气候失调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答案 (1)地形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2)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 栖息地遭到破坏,物种减少 水位降低 肥力下降(3)相互制约、相互影响9(4)恢复处的植被。探究点二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案例

17、探究】材料一 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材料二 几种自然景观图。结合材料探究:(1)非洲大陆从赤道向南北两侧自然带沿_方向延伸,沿_方向更替,属于_分异规律。(2)非洲大陆这种自然带差异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形成的基础是什么?(3)材料二中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_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_。该种陆地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沿_方向延伸,沿_方向更替。提示 (1)东西 南北 纬度地带性(2)受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3)经度地带性 水分 南北 东西【反思归纳】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

18、带性)定义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10主导因素热量水分影响因素成因总结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即以水分为基础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分布特征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景观变化例证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

19、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11【即时巩固】 读世界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填写自然带名称。A_;B_;C_;D_;E_;F_;H_;I_。(2)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_,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对应的气候类型是_,位于大陆西岸的对应的气候类型是_。(3)从 ABCD 的自然带更替现象,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_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为基础的。(4)从 FGH 的自然带更替现象,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_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为基础的,这种变化在_地区表现较为明显。解析 第(1)、(2)题,结

20、合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依据图示纬度和海陆位置可确定各自然带名称。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自然带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3)、(4)题,可根据自然带更替的方向(南北或东西)判断。答案 (1)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E、F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3)纬度地带性 热量(4)经度地带性 水分 中纬度探究点三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案例探究】 地处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海拔 5 895 米,是非洲的最高峰,其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明显。结合材料探究:(1)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是怎样分布的

21、?形成这种分布的原因是什么?(2)乞力马扎罗山南北两坡的雪线高度有何差异?为什么?提示 (1)分析图可知,乞力马扎罗山的基带,北侧为热带疏林草原带,南侧降水较多,为热带雨林带。再向高处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高寒草甸带、高寒荒漠带和冰川积雪带。垂直带谱的分布基本和由赤道到两极的水平带谱相似。高山地区,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随着水热状况的变化,形成了相应的自然景观,自然带出现垂直分布的规律。(2)南坡雪线低,北坡雪线高。因为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北坡是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反思归纳】121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

22、差异是基础,如下图所示:(1)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2)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4)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5)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2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

23、自然带谱越复杂。(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全年大部分时间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上限海拔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5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一般来说,阳坡高于阴坡,这与阳坡热量条件高于同一高度的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图(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6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夏季气温小于 0的地方

24、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 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降水因素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13地貌因素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季节因素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喜

25、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拓展延伸 非地带性及其表现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总结为“缺失” “改变” “约束” “块状”四方面。(1)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2)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

26、带,而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3)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即时巩固】 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C丙、甲、乙 D丙、乙、甲(2)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带,南坡为灌木草

27、甸带,可能是因为( )A南坡为阳坡B北坡为阳坡C南坡为迎风坡D北坡为迎风坡(3)乙地山脉为我国两大自然区分界线,则乙地可能是_(山脉)。14(4)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解析 第(1)题,甲地位于我国,基带是荒漠带,应该位于温带;乙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位于亚热带;丙基带为雨林带,位于热带。纬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甲、乙、丙。第(2)题,甲位于我国,山地同一高度南坡热量高于北坡,北坡出现针叶林带,而南坡为灌木草甸带,说明北坡降水多于南坡,处于迎风坡。第(3)题,乙地山脉为我国两大自然区分界线,且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应该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可能是秦岭。第(4)

28、题,甲地位于我国,南坡为阳坡,气温高于北坡,且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故北坡雪线低。答案 (1)A (2)D (3)秦岭(4)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气温较北坡高,且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知识结构晨背索引1. 说出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2. 说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意义以及相关问题的答题思路。3. 说出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分析判断方法。4说出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5说出非地带性及其表现。 对点练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曾经的西双版纳,橡胶林在低于海拔 800 米的低山、丘陵地带随处可见。下图为当地因植被破坏而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

29、 12 题。1图示时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体现了(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B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C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D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15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解析 第 1 题,该地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这一过程,是因为植被这一要素发生了变化,导致土壤等其他要素发生变化,故 C 正确。第 2 题,植被破坏会使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水分下渗减弱,进而使该地区蒸发减弱,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30、地下径流减少。答案 1.C 2.C对点练二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下图为美国本土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 34 题。3甲乙丙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4影响自然带变化的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解析 第 3 题,甲乙丙自然带的变化是由水分条件变化造成的,体现了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第 4 题,纬度发生变化,热量发生变化,自然带也随着变化。答案 3.B 4.A对点练三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下图为某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 56 题。5垂直自然带谱反映了( )A该山地可能位于云贵高原B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C甲坡的水热状况

31、优于乙坡D水分差异导致植被类型不同6乙坡山麓地带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解析 第 5 题,云贵高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基带不会出现落叶阔叶林,故 A 说法不正确;该图反映的是垂直分异规律,是由于水热差异引起的,甲坡自然带谱丰富,显然该16坡水热状况较好。第 6 题,乙坡山麓地带为落叶阔叶林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自然带,但甲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显然甲坡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关,即该山最可能位于大陆的东岸,故只能选 D。答案 5.C 6.D课后作业基础冲 A 练(2017陕西西安高一调研)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某一自然地理要

32、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 1990 年和2012 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 12 题。1有关该地区近几十年来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降水量减少B河流流量增加C植被覆盖率上升D河流含沙量增加2近几十年来,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水库面积增加 经济林面积增大 灌溉面积增加A BC D解析 读图可知,2012 年与 1990 年相比,该地区降水量增多,河流流量峰值降低、变化幅度减小,含沙量降低,这可能是植被覆盖率上升、水库面积增大、生态环境不断得以改善的结果,

33、故第 1 题选 C,第 2 题选 D。答案 1.C 2.D读景观图和世界局部地区图,回答 34 题。3世界局部地区图中的点与景观图能正确匹配的是( )Aa BbCc Dd4从 abcd 的景观变化,体现了( )A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垂直分异规律C非地带性分异规律D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17解析 第 3 题,左图中表示热带雨林景观,分布于热带雨林气候区;表示亚寒带针叶林景观,分布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表示荒漠景观,分布于沙漠气候区;图所示为企鹅,为生活在冰原气候条件下的动物。右图中 d 位于南极洲的冰原气候区,与左图中匹配。第 4 题,从 abcd 的景观变化,明显地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答案

34、3.D 4.D下图是我国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 57 题。5图中对应的自然带分别是( )A针叶林 常绿林 B常绿林 草甸C草甸 草原 D针叶林 草原6图中所示山地东西坡自然带谱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地势C水分 D光照7该山地可能是( )A贺兰山 B长白山C秦岭 D天山解析 第 5 题,从图上可以看出,该山地的基带为荒漠,应处于我国温带地区。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可以判断,自然带应为温带草原;自然带位于落叶林以上地带,应为针叶林;常绿林位于亚热带地区。第 6 题,山地东西坡自然带谱存在差异主要是受水分条件的影响。第 7 题,由图可知,该山脉分东西坡,应呈南

35、北走向,且基带为荒漠带,山顶为灌丛,故该山脉可能为贺兰山;长白山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秦岭、天山为东西走向。答案 5.D 6.C 7.A8北京某中学地理课外兴趣小组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展开了调查研究。A 组的同学从北京出发一路西行,B 组同学却是从东北出发一路南下,他们各自收集到了一些调查材料。材料一 拍摄到的不同地区的建筑景观照片。材料二 绘制了 a(26N,105E)、b(42N,128E)、c(43N,90E)3 个考察地点的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垂直分布示意图。(1)材料一中的四幅照片最不可能是 A 小组拍摄的是_;若沿途考察从大连到乙地自然景观的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_地域分异规律,

36、形成的基础是_。(2)根据材料二判断:18c 地山麓自然带一般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温带荒漠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热带季雨林带影响 a 与 b 两地、b 与 c 两地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出现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降水、热量 B热量、降水C降水、降水 D热量、热量(3)A 组同学和 B 组同学,哪组能感受到“一天有四季”?这体现了地理环境分异中的什么规律?其形成基础又是什么?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甲为傣家竹楼,乙为蒙古包,丙为福建土楼,丁为黄土高原的窑洞。A 组同学的调查路线是由北京到西北内陆,最不可能拍摄到甲图和丙图;由大连到乙地的景观的变化主要是因水分不同而引起的经度地带

37、性分异规律。第(2)题,根据所考察地点的地理坐标可确定 a 位于亚热带,b 位于温带,故影响两地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出现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c 地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其基带应与当地水平带谱一致,山麓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且该地山地降水主要来自迎风坡的地形雨,即出现在山地迎风坡的某一高度,因此 b 与 c 两地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出现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第(3)题,中国南北冬季气温差异大,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理景观,这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答案 (1)甲、丙 经度地带性 水分(2)B B(3)B 小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热量。能力达标练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

38、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 2017 年 3 月 25 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 12 题。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19解析 第 1 题,由材料可知,常绿灌木是按当地同一标准栽种的绿化树木,而杂树才是当地的自然树种。照片拍摄于 3 月 25 日,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正值春季杂

39、树发芽,因此当地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答案选 B。第 2 题,常绿灌木属于热带亚热带树种,对热量条件要求比较高。而我国南北纬度差异大,尤其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是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因此答案选 A。答案 1.B 2.A下图为六种主要植被类型的气候要素分布范围图。读图,回答 34 题。3图中年均温分布范围最大的植被类型是( )A热带雨林 B草原C阔叶林 D针叶林4图中植被分布能体现经度地带性的是( )A热带雨林、阔叶林、针叶林B热带雨林、阔叶林、草原C阔叶林、草原、荒漠D阔叶林、针叶林、苔原解析 第 3 题,年均温分布范围大的植被南北跨越范围大,读图可知,草原年均温分布范

40、围最大。第 4 题,经度地带性的基础是水分,体现这一规律变化的是阔叶林(降水量较大)、草原(降水量较少)、荒漠(降水量最少)。答案 3.B 4.C(2017宁夏银川高一期末)读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完成 56 题。5沿 EF 线自然带变化的规律属于(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20B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6M 自然带南北方向延伸的主要原因是( )A受南北走向高大山地的影响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C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D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解析 第 5 题,沿 EF 线自然带南北更替,东西延伸属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第 6 题,洋流会对沿海地区的气候等环境特征带来影响。非洲南

41、部本格拉寒流自南向北流,在此影响下 M 自然带南北方向延伸。答案 5.A 6.D7下图为秦岭东段南坡丹江河源区垂直带分布图。图中处自然带最有可能是( )A温带草原带B针阔叶混交林带C荒漠带D积雪冰川带解析 图中处位于中高山温凉湿润区,海拔较低处是松栎林带,所以处是针阔叶混交林带。答案 B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1(1)根据上述三幅图分析地形变化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并解释其原因。(2)上述三幅图的变化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哪些特征?(3)总结自然地理要素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解析 第(1)题,地形变化导致迎风坡和背风坡植被明显不同,也导致垂直方向植被变化。第(2)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

42、相互影响,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3)题,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答案 (1)地形起伏小,阔叶林分布范围广。原因:盛行西风影响的范围大,从沿海到内陆降水的差异较小。地形起伏大,迎风坡和背风坡植被分布不同。原因:受地形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起伏越大,垂直方向植被分布越丰富。原因:海拔不同,热量和降水状况也不同。(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3)自然地理环境是由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各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 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