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3-1建筑结构规范)GB50017-2017钢结构设计标准.pdf

上传人:君**** 文档编号:7093721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PDF 页数:533 大小:20.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03-1建筑结构规范)GB50017-2017钢结构设计标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33页
(G03-1建筑结构规范)GB50017-2017钢结构设计标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G03-1建筑结构规范)GB50017-2017钢结构设计标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03-1建筑结构规范)GB50017-2017钢结构设计标准.pdf(53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e P GB 50017-2017 钢结构设计标准Standard for 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s 2017-12-12 发布2018-07-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 1 页 共 533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Standard for 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s GB 50017-2017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1 8 年7 月1 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

2、17北京第 2 页 共 533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且主汇1第1771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的公告现批准钢结构设计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17-2017,自2018年7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3.2、4.4.1、4.4.3、4.4.4、4.4.5,4.4.6、18.3.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同时废止。本标准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公开,并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7年12月12日3 第 3 页 共 533 页前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3、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8J105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0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设计规定;4.材料;5.结构分析与稳定性设计;6.受弯构件;7.轴心受力构件;8.拉弯、压弯构件;9.加劲钢板剪力墙;10.塑性及弯矩调幅设计;11.连接;12.节点;13.钢管连接节点;14.钢与混凝土组合梁;15.钢管?昆凝土柱及节点;16.疲劳计算及防脆断设计;17.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18

4、.钢结构防护等。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是:1.基本设计规定(第3章)增加了截面板件宽厚比等级,材料选用及设计指标内容移入新章节材料(第4章),关于结构计算内容移入新章节结构分析及稳定性设计(第5章),构造要求(原标准第8章)中大跨度屋盖结构及制作、运输及安装的内容并人本章;2.受弯构件的计算(原规范第4章)改为受弯构件(第6章),增加了腹板开孔的内容,构造要求(原规范第8章)的结构构件中与梁设计相关的内容移入本章;3.轴心受力构件和拉弯、压弯构件的计算(原规范第5章)改为轴心受力构件(第7章)及拉弯、压弯构件(第8章)两章,构造要求(原规范第8章)中与柱设计相关的内容移入第7章;4 第 4 页 共

5、 533 页4.疲劳计算(原规范第6章)改为疲劳计算及防脆断设计(第16章),增加了简便快速验算疲劳强度的方法,构造要求(原规范第8章)中对吊车梁和吊车和架(或类似结构)的要求及提高寒冷地区结构抗脆断能力的要求移人本章,并增加了抗脆断设计的规定;5.连接计算(原规范第7章)改为连接(第11章)及节点(第12章)两章,构造要求(原规范第8章)中有关焊接及螺栓连接的内容并人第11章、柱脚内容并人第12章;6.构造要求(原规范第8章)中的条文根据其内容,分别并人相关各章,其中防护和隔热移入钢结构防护(第18章);7.塑性设计(原规范第9章)改为塑性及弯矩调幅设计(第10章),采用了利用钢结构塑性进行

6、内力重分配的思路进行设计;8.钢管结构(原规范第10章)改为钢管连接节点(第13章),丰富了计算的节点连接形式,另外,增加了节点刚度判别的内容;9.钢与1昆凝土组合梁(原规范第11章,修订后为第14章),补充了纵向抗剪设计内容,删除了与弯筋连接件有关的内容。本次修订新增了材料(第4章)、结构分析与稳定性设计(第5章)、加劲钢板剪力墙(第9章)、钢管混凝土柱及节点(第15章)、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第17章)、钢结构防护(第18章)等章节,同时在附录中增加了常用建筑结构体系、钢与?昆凝土组合梁的疲劳验算等内容。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

7、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地5 第 5 页 共 533 页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安街7号,邮编:100176)。6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北京京诚华宇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上海宝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机械

8、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第 6 页 共 533 页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多维联合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博思格巴特勒(中国)公司安徽鸿路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参加单位: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富煌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宝钢钢构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精工结构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施设王立军余海群|陈绍蕃|l沈祖炎|童根树陈炯柴相崔佳

9、郁银泉汪大绥吴耀华舒赣平舒兴平郝际平范峰石永久范重陈以一聂建国陈志华李国强柯长华张爱林武振宇童乐为王元清何文汇但泽义郭彦林郭耀杰委宇戴国欣侯兆新赵春莲顾强穆海生徐建陈瑞金崔元山王燕马天鹏关晓松李茂新朱丹贺明玄王湛丁阳王玉银张同亿姜学宜谭晋鹏高继领王保强罗兴隆张伟7 第 7 页 共 533 页8 张亚军孙雅欣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周绪红徐厚军侯忠良|戴国莹|戴为志刘锡良陈绍礼武人岱葛家琪陈禄如冯远邓华金天德王仕统田春雨第 8 页 共 533 页目次l 总则.1 2 术语和符号.2 2.1 术语.2 2.2 符号53 基本设计规定.10 3.一般规定.10 3.2 结构体系.12 3.3 作用.13

10、 3.4 结构或构件变形及舒适度的规定.153.5 截面板件宽厚比等级.15 4 材料.18 4.1 钢材牌号及标准.18 4.2 连接材料型号及标准.18 4.3 材料选用20 4.4 设计指标和设计参数.22 5 结构分析与稳定性设计.29 5.一般规定.29 5.2 初始缺陷.30 5.3 一阶弹性分析与设计335.4 二阶P-fl弹性分析与设计335.5 直接分析设计法.34 6 受弯构件376.1 受弯构件的强度.37 6.2 受弯构件的整体稳定396.3 局部稳定.42 9 第 9 页 共 533 页6.4 焊接截面梁腹板考虑屈曲后强度的计算.49 6.5 腹板开孔要求.52 6.

11、6 梁的构造要求.53 7 轴心受力构件.55 7.1 截面强度计算557.2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性计算.57 7.3 实腹式轴心受压构件的局部稳定和屈曲后强度687.4 轴心受力构件的计算长度和容许长细比717.5 轴心受压构件的支撑.777.6 单边连接的单角钢788 拉弯、压弯构件.81 8.1 截面强度计算818.2 构件的稳定性计算.83 8.3 框架柱的计算长度.89 8.4 压弯构件的局部稳定和屈曲后强度.94 8.5 承受次弯矩的析架杆件.97 9 加劲钢板剪力墙.98 9.1 一般规定.98 9.2 加劲钢板剪力墙的计算.98 9.3 构造要求10010 塑性及弯矩调幅设计.

12、102 10.1 一般规定.102 10.2 弯矩调幅设计要点10310.3 构件的计算10410.4 容许长细比和构造要求105 11 连接.107 11.1 一般规定.107 11.2 焊缝连接计算10811.3 焊缝连接构造要求11311.4 紧固件连接计算11710 第 10 页 共 533 页11.5 紧固件连接构造要求.121 11.6 销轴连接.124 11.7 铜管法兰连接构造.127 12 节点.12812.1 一般规定.128 12.2 连接板节点12812.3 梁柱连接节点.132 12.4 铸钢节点.136 12.5 预应力索节点.137 12.6 支座.137 12.

13、7 柱脚.139 13 钢管连接节点.145 13.1 一般规定.145 13.2 构造要求.146 13.3 圆铜管直接焊接节点和局部加劲节点的计算 15013.4 矩形铜管直接焊接节点和局部加劲节点的计算16714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177 14.1 一般规定.177 14.2 组合梁设计.18014.3 抗剪连接件的计算.183 14.4 挠度计算186 14.5 负弯矩区裂缝宽度计算187 14.6 纵向抗剪计算.188 14.7 构造要求.190 15 钢管混凝土柱及节点.193 15.1 一般规定.193 15.2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193 15.3 圆形钢管?昆凝土柱19415.

14、4 铜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节点19416 疲劳计算及防脆断设计.196 11 第 11 页 共 533 页16.1 一般规定.196 16.2 疲劳计算16.3 构造要求.201 16.4 防脆断设计.20517 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207 17.1 一般规定.207 17.2 计算要点.211 17.3 基本抗震措施.222 18 钢结构防护.231 18.1 抗火设计.231 18.2 防腐蚀设计.23118.3 隔热.233 附录A常用建筑结构体系.235 附录B结构或构件的变形容许值.238 附录C梁的整体稳定系数.243 附录D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248 附录E柱的计算长度系数

15、.253 附录F加劲钢板剪力墙的弹性屈曲临界应力.266 附录G珩架节点板在斜腹杆压力作用下的稳定计算.274 附录H元加劲钢管直接焊接节点刚度判别.276 附录j钢与混凝土组合梁的疲劳验算.279附录K疲劳计算的构件和连接分类.281 本标准用同说明.290 引用标准名录.291 附:条文说明.(另册)12 第 12 页 共 533 页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1 2 Terms and Symbols.2 2.1 Terms 2 2.2 S归bols53 General Requirements.10 3.1 General Requirements10

16、3.2 Structural Systems 12 3.3 Actions.13 3.4 Requirements of Deformation for Structures and岛1embers153.5 Classification of Sections 15 4岛1aterial.18 4.1 Structural Steel Designations and Standards18 4.2 Connections and Fasteners Materials and Standards 18 4.3 Selection of Materials.20 4.4 Design Str

17、ength and Parameters22 5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Stability Design.29 5.1 General Requirements29 5.2 lnitial Imperfections30 5.3 First-order Elastic Analysis and Design 33 5.4 Second-order p-f:1 Elastic Analysis and Design 33 5.5 Direct Analysis Method of Design 34 6 Flexural Members.37 6.1 Shear and

18、 Flexural Strength37 6.2 Flexural-torsional Stability f Beams 39 6.3 Plate Stability42 13 第 13 页 共 533 页6.4 Design of Beams Considering Post-buckling Strength of Webs 49 6.5 Strengthening of Openings 52 6.6 Detailings53 7 Axially Loaded Members.55 7.1 Strength Calculation of Cross-sections55 7.2 Sta

19、bility Calculation of Member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57 7.3 Local Stability and Post-buckling Strength of Solid Web Member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68 7.4 Effective Length and Allowable Slenderness Ratio of Member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71 7.5 Bracing of Member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77 7.6 Speci

20、al Cases of Trusses and Tower Members.78 8 Members under Combined Axial Force and Bending 81 8.1 Strength Calculation of Cross-sections81 8.2 Stability Calculation of Members83 8.3 Effective Length of Frame Columns 89 8.4 Local Stability and Post-buckling Strength of Beam columns.94 8.5 Truss Member

21、s Subjected to Second-order Moments97 9 Stiffened Steel Shear Walls 98 9.1 General Requirements98 9.2 Design of Stiffened Steel Shear Walls98 9.3 Detailings.100 10 Plastic Design and Provisions for Design using Moment Redistribution.102 10.1 General Requirements102 10.2 Provisions for Design using M

22、oment Redistribution 103 10.3 Calculation of Member Strength and Stability104 10.4 Slenderness Limitations and Detailings.105 14 第 14 页 共 533 页11 Connections 107 11.1 General Requirements107 11.2 Calculation of Welded Connections108 11.3 Detailing Requirements of Welded Connections113 11.4 Calculati

23、on of Fasteners 117 11.5 Detailing Requirements of Fasteners 121 11.6 Pin Connections124 11.7 Details of Flanged Connections for Steel Tubes.127 12 Joints.128 12.1 General Requirements128 12.2 Connecting Plate Joints 128 12.3 Beam-column Joints 132 12.4 Cast Steel Joints136 12.5 Pre-stressed Cable J

24、oints.137 12.6 Bearings137 12.7 Column Footing139 13 Steel T ubular Joints 145 13.1 General Requirements 145 13.2 Detail Requirements146 13.3 Design of Unstiffened and Stiffened CHS Joints 150 13.4 Design of Unstiffened and Stiffened RHS Joints 167 14 Composite Steel and Concrete beams.177 14.1 Gene

25、ral Requirements177 14.2 Design of Composite Beams 180 14.3 Calculation of Shear Connections.183 14.4 Calculation of Deflection 186 14.5 Calculation of Concrete Crack Width at Hogging Moment Region.187 14.6 Calculation of Longitudinal Shear188 14.7 Detailing Provisions190 15 第 15 页 共 533 页15 Concret

26、e-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and J oints 193 15.1 General Requirements193 15.2 Rectangular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Members193 15.3 Circular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Members 194 15.4 Beam-column Joints 194 16 Design for Fatigu巳andBrittle fracture 196 16.1 General Requirements196 16.2 Desi

27、gn for Fatigue196 16.3 Detailing Requirements201 16.4 Prevention of Brittle Fracture 205 17 Seismic Design of Steel Structural Members 207 17.1 General Requirements 207 17.2 Design Requirements211 17.3 Connections and Details.222 18 Protection of Steel Structures 231 18.1 Fire-resistance Design 231

28、18.2 Corrosion Prevention Design 231 18.3 Temperature Insulation.233 Apendix A Common Structural Systems.235 Apendix B Limits of Deflection for Structures and Flexural Members.238 Apendix C Overall Stability of Beams.243 Apendix D Stability Coefficients of Member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248 Apendix

29、 E Effective Length Factors of Columns 253 Apendix F Elastic Buckling Stresses for Stiffened Steel Shear Walls 266 Apendix G Buckling Calculation of Truss Connecting Plate under Diagonal Compression 274 Apendix H Classifications of Unstiffened Tubular Joints 16 第 16 页 共 533 页in Terms of Rigidity276

30、Apendix J Fatigue Design of Composite Steel and Concrete Beams 279 Apendix K Design Values for Compressive and Shear Strength of Composite Circular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s.281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290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291 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另册)17 第 17 页

31、 共 533 页1总则1.0.1 为在钢结构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保证质量,制定本标准。1.O.2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和一般构筑物的钢结构设计。1.O.3 钢结构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 第 18 页 共 533 页2 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 脆断bri ttle fracture 结构或构件在拉应力状态下没有出现警示性的塑性变形而突然发生的断裂。2.1.2 一阶弹性分析first-order elastic analysis 不考虑几何非线性对结构内力和变形产生的影响,根据未变形的结构建立平衡条件,按

32、弹性阶段分析结构内力及位移。2.1.3 二阶P-,1弹性分析second-order P-,1 elastic analysis 仅考虑结构整体初始缺陷及几何非线性对结构内力和变形产生的影响,根据位移后的结构建立平衡条件,按弹性阶段分析结构内力及位移。2.1.4 直接分析设计法direct analysis method of design 直接考虑对结构稳定性和强度性能有显著影响的初始几何缺陷、残余应力、材料非线性、节点连接刚度等因素,以整个结构体系为对象进行二阶非线性分析的设计方法。2.1.5屈曲buckling 结构、构件或板件达到受力临界状态时在其刚度较弱方向产生另一种较大变形的状态。

33、2.1.6 板件屈曲后强度post-buckling strength of steel plate 板件屈曲后尚能继续保持承受更大荷载的能力。2.1.7 正则化长细比或正则化宽厚比normalized slendemess ratio 参数,其值等于钢材受弯、受剪或受压屈服强度与相应的构件或板件抗弯、抗剪或抗承压弹性屈曲应力之商的平方根。2.1.8 整体稳定overall stability 构件或结构在荷载作用下能整体保持稳定的能力。2 第 19 页 共 533 页2.1.9 有效宽度effective width 计算板件屈曲后极限强度时,将承受非均匀分布极限应力的板件宽度用均匀分布的屈

34、服应力等效,所得的折减宽度。2.1.10 有效宽度系数effective width factor 板件有效宽度与板件实际宽度的比值。2.1.11 计算长度系数effectivelength ratio 与构件屈曲模式及两端转动约束条件相关的系数。2.1.12 计算长度effective length 计算稳定性时所用的长度,其值等于构件在其有效约束点间的几何长度与计算长度系数的乘积。2.1.13 长细比slenderness ratio 构件计算长度与构件截面回转半径的比值。2.1.14换算长细比equivalent slenderness ratio 在轴心受压构件的整体稳定计算中,按临界

35、力相等的原则,将格构式构件换算为实腹式构件进行计算,或将弯扭与扭转失稳换算为弯曲失稳计算时,所对应的长细比。2.1.15 支撑力nodal bracing force 在为减少受压构件(或构件的受压翼缘)自由长度所设置的侧向支撑处,沿被支撑构件(或构件受压翼缘)的屈曲方向,作用于支撑的侧向力。2.1.16 无支撑框架unbraced frame 利用节点和构件的抗弯能力抵抗荷载的结构。2.1.17 支撑结构bracing structure 在梁柱构件所在的平面内,沿斜向设置支撑构件,以支撑轴向刚度抵抗侧向荷载的结构。2.1.18 框架-支撑结构frame-bracing structure

36、由框架及支撑共同组成抗侧力体系的结构。2.1.19 强支撑框架frame braced with strong bracing system 在框架-支撑结构中,支撑结构(支撑析架、剪力墙、筒体等)的抗侧移刚度较大,可将该框架视为无侧移的框架。3 第 20 页 共 533 页2.1.20 摇摆柱leaning column 设计为只承受轴向力而不考虑侧向刚度的柱子。2.1.21 节点域panel zone 框架梁柱的刚接节点处及柱腹板在梁高度范围内上下边设有加劲肋或隔板的区域。2.1.22 球形钢支座spherical steel bearing 钢球面作为支承面使结构在支座处可以沿任意方向转

37、动的饺接支座或可移动支座。2.1.23 钢板剪力墙steel-plate shear wall 设置在框架梁柱间的钢板,用以承受框架中的水平剪力。2.1.24 主管chord member 钢管结构构件中,在节点处连续贯通的管件,如和架中的弦杆。2.1.25 支管brace member 钢管结构中,在节点处断开并与主管相连的管件,如材7架中与主管相连的腹杆。2.1.26 间隙节点gap joint 两支管的趾部离开一定距离的管节点。2.1.27 搭接节点overlap joint 在钢管节点处,两支管相互搭接的节点。2.1.28 平面管节点uniplanar joint 支管与主管在同一平面

38、内相互连接的节点。2.1.29 空间管节点multiplanar joint 在不同平面内的多根支管与主管相接而形成的管节点。2.1.30 焊接截面welded section 由板件(或型钢)焊接而成的截面。2.1.31 钢与泪凝土组合梁composite steel and concrete beam 由1昆凝土翼板与钢梁通过抗剪连接件组合而成的可整体受力的梁。2.1.32 支撑系统bracing system 4 第 21 页 共 533 页由支撑及传递其内力的梁(包括基础梁)、柱组成的抗侧力系统。2.1.33 消能梁段link 在偏心支撑框架结构中,位于两斜支撑端头之间的梁段或位于一斜

39、支撑端头与柱之间的梁段。2.1.34 中心支撑框架concentrically braced frame 斜支撑与框架梁柱汇交于一点的框架。2.1.35 偏心支撑框架eccentrically braced frarne 斜支撑至少有一端在梁柱节点外与横梁连接的框架。2.1.36 屈曲约束支撑buckling-restrained brace 由核心钢支撑、外约束单元和两者之间的元粘结构造层组成不会发生屈曲的支撑。2.1.37 弯矩调幅设计moment redistribution design 利用钢结构的塑性性能进行弯矩重分布的设计方法。2.1.38 畸变屈曲distorsional bu

40、ckling 截面形状发生变化,且板件与板件的交线至少有一条会产生位移的屈曲形式。2.1.39 塑性耗能区plastic energy dissipative zone 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首先进入塑性变形并消耗能量的区域。2.1.40 弹性区elastic region 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仍处于弹性工作状态的区域。2.2符号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设计值F一-集中荷载;o一一重力荷载;H一一水平力;M二二弯矩;N 轴心力;5 第 22 页 共 533 页P一一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R一一-支座反力;V一一剪力。2.2.2 计算指标E 钢材的弹性模量;Ec一一混凝土的弹性模量;f

41、一一钢材的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fv钢材的抗剪强度设计值;儿一钢材的端面承压强度设计值;儿一一钢材的屈服强度;人一一钢材的抗拉强度最小值;f:一一锚栓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Iv、/:一-螺栓的抗拉、抗剪和承压强度设计值;f:、j:、f:一哪钉的抗拉、抗剪和承压强度设计值;f;、f:、f一一对接焊缝的抗拉、抗剪和抗压强度设计值;f7一一角焊缝的抗拉、抗剪和抗压强度设计值;f c-一一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设计值;e一一钢材的剪变模量;叫一个锚栓的受拉承载力设计值;川、Nb、N一一一个螺栓的受拉、受剪和承压承载力设计值;川、N:,N:一一一个例钉的受拉、受剪和承压承载力设计值;N:一一组合结构中一

42、个抗剪连接件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6 5一一支撑结构的层侧移刚度,即施加于结构上的水平力与其产生的层间位移角的比值;6u一-楼层的层间位移;VQJ一一仅考虑可变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挠度的容许值;VTJ一一同时考虑永久和可变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挠度的容许值;第 23 页 共 533 页 正应力;c一局部压应力;的二-垂直于角焊缝长度方向,按焊缝有效截面计算的应力;A一一疲劳计算的应力幅或折算应力幅;今e一一变幅疲劳的等效应力幅;一一疲劳容许应力幅;cr、川、rcr分别为板件的弯曲应力、局部压应力和剪应力的临界值;r-剪应力;f一-角焊缝的剪应力。2.2.3 几何参数A 毛截面面积;An 净截面面积;b-一

43、翼缘板的外伸宽度;bo 箱形截面翼缘板在腹板之间的元支承宽度;y昆凝土板托顶部的宽度;bs一一加劲肋的外伸宽度;bc一一板件的有效宽度;d 直径;dc一一有效直径;d。一一孔径;e-一一偏心距;H 柱的高度;Hl、Hz-H3 阶形柱上段、中段(或单阶柱下段)、下段的高度;h 截面全高;hc 焊缝的计算厚度;hr 角焊缝的焊脚尺寸phw一一腹板的高度;7 第 24 页 共 533 页ho一一腹板的计算高度;I一一毛截面惯性矩;11 自由扭转常数;I-一一毛截面扇性惯性矩;1n 净截面惯性矩;z一二截面回转半径;1一一长度或跨度;l1 梁受压翼缘侧向支承间距离;螺栓(或哪钉)受力方向的连接长度;l

44、w一一焊缝的计算长度;lz 集中荷载在腹板计算高度边缘上的假定分布长度;S一一毛截面面积矩;t 板的厚度;人一一加劲肋的厚度;tw 腹板的厚度;W 毛截面模量;Wn一一净截面模量;Wp 塑性毛截面模量;Wnp一一一塑性净截面模量。2.2.4 计算系数及其他K1、Kz构件线刚度之比;nf一一高强度螺栓的传力摩擦面数目;凡螺栓或销钉的剪切面数目;E一一钢材与混凝土弹性模量之比;梁截面模量考虑腹板有效宽度的折减系数;I 疲劳计算的欠载效应等效系数;H 考虑二阶效应框架第z层杆件的侧移弯矩增大系数;E一一一非塑性耗能区内力调整系数;8 第 25 页 共 533 页卢f一一正面角焊缝的强度设计值增大系数

45、;一一压弯构件稳定的等效弯矩系数;Yo一一结构的重要性系数;Yx、y对主轴z、y的截面塑性发展系数;Ek一一钢号修正系数,其值为235与钢材牌号中屈服点数值的比值的平方根;可一一调整系数;市l、加一一用于计算阶形柱计算长度的参数;r;ov一一一管节点的支管搭接率;A一一长细比;n.b、A川、n.c、n一一正则化宽厚比或正则化长细比;高强度螺栓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柱的计算长度系数;l、2、问一一阶形柱上段、中段(或单阶柱下段)、下段的计算长度系数;z 各板件有效截面系数;一一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机一一梁的整体稳定系数;功一一集中荷载的增大系数;冉、矶、白一一用于计算直接焊接钢管节点承载力的参

46、数;一一抗震性能系数。9 第 26 页 共 533 页3 基本设计规定3.1一般规定3.1.1 钢结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 结构方案设计,包括结构选型、构件布置;2 材料选用及截面选择;3 作用及作用效应分析;4 结构的极限状态验算;5 结构、构件及连接的构造;6 制作、运输、安装、防腐和防火等要求;7 满足特殊要求结构的专门性能设计。3.1.2 本标准除疲劳计算和抗震设计外,应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用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计算。3.1.3 除疲劳设计应采用容许应力法外,钢结构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设计: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包括:构件或连接的强度破坏、

47、脆性断裂,因过度变形而不适用于继续承载,结构或构件丧失稳定,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和结构倾覆;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包括:影响结构、构件、非结构构件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变形,影响正常使用的振动,影响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损坏。3.1.4 钢结构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和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的规定。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钢结构的安全等级应取为二级,其他特殊建筑钢结构的安全等级应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建筑物中各类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宜与整个结构的安全等级相同。对其中部分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可进行10 第 27 页 共 533

48、 页调整,但不得低于三级。3.1.5 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钢结构时,应考虑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必要时尚应考虑荷载效应的偶然组合。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钢结构时,应考虑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3.1.6 计算结构或构件的强度、稳定性以及连接的强度时,应采用荷载设计值;计算疲劳时,应采用荷载标准值。3.1.7 对于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计算强度和稳定性时,动力荷载设计值应乘以动力系数;计算疲劳和变形时,动力荷载标准值不乘动力系数。计算吊车梁或吊车析架及其制动结构的疲劳和挠度时,起重机荷载应按作用在跨间内荷载效应最大的一台起重机确定。3.1.8 预应力钢结构的设计应包括预应力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各种

49、工况。预应力索膜结构设计应包括找形分析、荷载分析及裁剪分析三个相互制约的过程,并直进行施工过程分析。3.1.9 结构构件、连接及节点应采用下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1 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S运R(3.1.9-1)2 地震设计状况:多遇地震S三三R/YRE(3.1.9-2)设防地震SRk(3.1.9-3)式中:为一一结构的重要性系数: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1,对安全等级为二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0,对安全等级为三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0.9;S一一承载能力极限状况下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对持11 第 28 页 共 533 页久或短暂设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基本组合计算;

50、对地震设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地震组合计算;R一一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值;Rk 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标准值;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取值。3.1.10 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可能遭受爆炸、冲击等偶然作用的结构,宜进行防连续倒塌控制设计,保证部分梁或柱失效时结构有一条竖向荷载重分布的途径,保证部分梁或楼板失效时结构的稳定性,保证部分构件失效后节点仍可有效传递荷载。3.1.11 钢结构设计时,应合理选择材料、结构方案和构造措施,满足结构构件在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强度、稳定性和刚度要求并应符合防火、防腐蚀要求。宜采用通用和标准化构件,当考虑结构部分构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材料 > 建筑材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